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2020-08-04 淺淺媽媽育兒經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掌握實用的育兒知識,讓媽媽照顧寶寶更輕鬆!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導語:最近總是看到「雞娃」這個詞,我們聽過打雞血,雞娃就是被打雞血的孩子,太拼命了,在孩子拼的背後除了需要資源,同時還需要一位全職媽媽,你贊同嗎?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看到一群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上海媽媽們,在討論給孩子選擇英語啟蒙書的聊天,突然感覺自己真是太out,因為她們聊的我都沒聽過。

隨後她們又聊到了要給孩子報什麼幼兒園,看哪位媽媽了解過。有媽媽說到時候還是得搖號……

有媽媽說自己太過焦慮了,天天緊張的不行,其實她家孩子明年才上幼兒園呢!

另一波孩子上幼兒園的北京媽媽們在聊,要給孩子報什麼英語課,市面上的課感覺大同小異。有個媽媽推薦了國外的一個課,另個媽媽搜都沒搜到……真是太高級了。

雞娃不僅需要被家長帶著參加各種課程培訓,而且還會被帶著到處旅遊,從小長見識。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上面的這些事情,對於北上廣的家長們來說,感覺就跟吃飯一樣平常吧?在孩子一出生甚至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焦慮萬分,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就催生了一批網絡熱詞:雞娃、青蛙、牛蛙、素雞……到底什麼意思呢?你明白嗎?

1、【雞娃】:這是最火的網絡詞,顧名思義家長給孩子打雞血,為了讓孩子不輸其他孩子,能夠有個更好的未來,從小就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我朋友圈裡就有位媽媽,不是在送孩子上各種早教機構的路上,就是在陪孩子上課或者是讀繪本,真是佩服啊。

2、【青蛙】:這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叫作普娃。

3、【牛蛙】:也是牛娃,在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孩子。比如英語棒就是英語牛娃,數學好就是奧牛……

4、【素雞】:雖然帶個「素」,但可不是很普通。這是雞血級別的素質教育,鋼琴,圍棋,畫畫等各種才藝,情商活動全都包含,除了這些,還有馬術,擊劍,花樣滑冰等一對一的課程。簡直是全才呀!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看完人家雞娃媽媽的表現和雞娃孩子,我們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有時候我在想,有必要那麼拼嗎?

即便看到他們的孩子如此拼,孩子們那麼小就掌握了各種技藝,但是並沒有引起我的焦慮。

有個媽媽說,這應該是地域的原因導致的。確實有關係,我生活的地方接觸不到大城市的資源,身邊人也沒人去了解那些。大家的孩子現在上個興趣班、輔導班兒已經算很先進的了。

就拿上幼兒園來說吧,正常情況下都上公立幼兒園,但是現在孩子那麼多,公立幼兒園也是招生有限,不可能人人都能進的去。那就只能選擇私立幼兒園了,而私立的幼兒園水平肯定就不同了。高價位肯定有高價的優勢,但是有的家長即便不缺那個錢也不會讓孩子去,每個家長的想法不同,覺得沒有必要,自己的孩子不去看到別人的孩子上還會嗤之以鼻。

這就是差距呀!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培養雞娃需要的條件?

或許你的心裡也想把孩子培養成雞娃,但是看到別的家庭的表現,發現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孩子培養成想要的樣子。

在我看來,培養基娃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1、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上過輔導班兒的家長都有數,真不是小數目。而要讓孩子什麼都會,那就各種班都得報,更不是小數目。

一般家庭根本承受不住,所以這一點就能淘汰一部分人。

2、有各種資源。

前置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內容,幾位家長去上一個培訓班,有兩位男家長什麼都聽不懂,而看到坐在他們中間的一位女家長奮筆疾書,有一個家長就是直接說,你是海澱的吧?

就所以這麼肯定就是因為,好的資源在海澱肯定有他和另一位男家長就是聽說這個培訓班好才報的,結果什麼都聽不懂。

當然,你可能問,培訓班不是讓孩子上嗎?這位女家長的回答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她和寶爸學習各種知識就是備胎,主要還是靠孩子個人,學來只是以備孩子不會的時候才指點一下。

這類孩子就是那種「自雞娃」吧,自己給自己「打雞血」,無需家長提點。

說這個例子其實是想說資源分配不均,相對落後的地方根本接觸不到相關資源,所以拿資源,這一點就落後於大城市。

3、需要一位全職媽媽。

帶孩子轉轉各種課程,孩子還小肯定需要家長陪同。大多數家長都是雙職工,老人對這些新的理念並不是很了解,通過觀察發現很多都是全職媽媽在做這些事情,培養一個優秀的雞娃,真的需要一個媽媽全身心的投入。

全職媽媽和全職媽媽真的是不同,很多的全職媽媽就是帶孩子做家務,而另一些全職媽媽是在孩子身上下功夫。你又能做到嗎?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孩子真的需要這麼拼嗎?

這個問題你考慮過嗎?父母的眼界不同,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不同。

對於大城市的孩子來說,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的競爭更激烈,即便是上個學都能爭的頭破血流。

家長可能也希望孩子有個愉快輕鬆的童年,但是現狀根本不允許。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你不拼,就沒資格去享受更好的資源。

記得原來看過一個紀錄片兒,說孩子還是胎兒的時候進行胎教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更早,應該在懷孕之前就開始。想想真的是挺恐怖的。

而對於我們這些小地方來說,大家也是一樣的,現有的資源,家長的眼界,也造就了一些人的平凡。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說了這麼多,各位家長是什麼看法呢?你想讓孩子變成【雞娃】麼?

相關焦點

  • 數學興趣怎麼培養?家長無處安放的「應試」焦慮
    下文轉自公號圖靈教育, [遇見] 已獲授權「雞娃」,很火的網絡名詞,意思是在「虎媽狼爸」的培養下,給孩子不停地打雞血,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補習班興趣班,不停地讓孩子去拼,灌輸「愛拼才會贏」的思想。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而最近比較火的大概就是「雞娃」了。所謂雞娃,是一種比較激進的教育行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為了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或在未來實現階層升級,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各種學習任務和興趣班等活動。我們太過於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了。而現在這句話是禁不起推敲的。為什麼一定要成為人上人呢?吃得苦中苦就一定能成為人上人了麼?當你盲目雞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當你的老闆對你說「996是福報,007更好,多給你工作是為你著想」時你的反應?當你盲目雞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當孩子長大了對你說「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才讓我現在這麼費力」時你的感受?
  • 海澱家長和順義媽媽的雞娃史,一場父母的集體焦慮,如何破解困局
    特點:1、財力雄厚據說,5000萬隻是順義媽媽的財富基準線。達到這個標準的家庭,媽媽基本都會全職帶娃。據說還有已經徹底實現財務自由的家庭,爸爸媽媽都不需要上班,全力照顧孩子。這種家庭在順義大概也有30%。
  • 雙職工家長如何保證白天雞娃時間?說說我的心裡話
    昨天聖誕節,有一條發文的留言,引起我極大的注意:這是我發文5分鐘內湧進來的沙發留言,也是這位爸爸(也可能是媽媽)在我這的第一條留言。所以我想,他應該是抱著極大的困惑打下這個提問。雙職工的焦慮,我在留言中也零星看到了一些。雖然不多,但我想這背後應該有一個龐大的群體。我給這位家長留了一些建議。今天文章也會再次提及。
  • 全民雞娃戰, 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這段充斥著雞、牛、蛙的對話,不是農場日記,而是一位海澱媽媽的「凡爾賽」發言。雞娃,是這群中產階級家長新興的教育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在杭州,是「前八所」;在深圳,是「四大名校」;在上海,是「四校八大」;在南京,是「拉力琅,芳銀金,南北遊」……把北京換成任何一座大城市,把六小強換成該城市的任意一所名中學、名小學,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都具有相似性,雞娃也成了許多家長不得不做的選擇。
  • 看到別人「雞娃」就焦慮,怎麼破?你需要這個「不焦慮方法論」
    今天又看到了一篇三聯生活周刊的文章,《自驅力,不焦慮家長的方法論》,我們就以這篇文章為引子,繼續討論「不焦慮」的話題。,這幾個家庭卻遠離了焦慮,不「雞娃」,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自驅」。同時,做父母的,需要承受孩子開始成績可能不那麼好、以及來自學校的壓力。文章中的那些家長們,都選擇了頂住一時的壓力,為孩子們贏得了更寬鬆的環境,以及廣闊的成長空間,最終都因為孩子們開始「自驅」,收穫了不錯的結果。
  • 養育一個雞娃,需要背負多少重量才能不焦慮
    傳說中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是出了名的雞娃媽媽代表,站在家庭教育的最前沿。對世界名校掌握著教育專家都不得知的一手資料。即便沒有重量,我也依然焦慮。我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因為他爸爸媽媽就是平凡的大多數。父母的本能焦慮即便我接受家庭的平凡,但又何嘗不焦慮,擔心他因為學習問題自毀前程。焦慮,何嘗不是來自於對其他的信息的不了解。
  • ​「雞媽」對話​「雞娃」:北京十六個市轄區中小學器樂比賽曲目
    前一陣,看文章說「雞娃」,一臉問號,心想這詞啥意思,是和牛娃意思一樣麼?今天百度了一波「雞娃」,近幾年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 「給孩子打雞血」,不停的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種培訓打雞血。
  • 活在「曼哈屯—順義」的媽媽們
    她們大都擁有調度最好資源的能力,卻也常焦慮怎麼教育好一個娃。她們的後半生與小孩膠著,試圖把控小孩人生的同時,自己的人生也被孩子改變。正如耶魯人類學博士同時也是母親的馬丁所說,做母親這件事的堅強與脆弱,在每一個核心城市的「教育高地」都會被無限放大。
  • 別動不動就說全職媽媽很閒,當「媽媽」也是一種專業!
    媽媽絕對比任何人想像得還要專業!編按:當過全職媽媽的人都知道,每天24小時不打烊有多辛苦,比起整天跟孩子待在家,更希望能回公司上班。近日有男網友在網上分享自己與媽媽的對話,他請媽媽在老婆生完後在家幫忙帶小孩,媽媽反問:「妳老婆一個月賺多少?」原PO回應「3萬」,接著媽媽就表示,願意每月給媳婦2萬5,讓他在家裡帶小孩、整理家裡、買菜煮飯。
  • 雞娃至上的家長,怎麼就把孩子養「自卑」了?
    大家好,我是黃豆媽,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呀~關於雞娃的相關話題,在媽媽群裡永遠佔據top1,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為雞娃一定要,但比起孩子讀過多少本書,做過多少習題,怎樣讓孩子更有興趣地去學,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才是目的。那種強壓式填鴨式的雞娃,還不如不雞,快樂雞娃才是王道。
  • 中國95後全職媽媽佔比8成,女高校長回應引爆熱搜:全職太太?滾!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前幾天,三聯生活周刊發起了一項投票:你是否接受自己成為全職媽媽?投票結果很明顯,絕大多數的女性是不接受的。她們堅定認為女性也需要事業,有人一針見血指出:「選接受的不是老公就是婆婆,親媽絕不會讓女兒冒這種風險。」
  • 雞娃無國界:全世界的父母,一邊diss中國家長,又一邊拼命向中國家長看齊
    但雞娃只是中國特色嗎?放眼信息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紀,各國家長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帶著這樣的疑問,《你好,未來人類》團隊歷時16個月,走遍英國、以色列、美國、肯亞、中國這五個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尋訪在不同國情和文化背景下,全世界家長都關心的共同問題——到底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他適應未來?
  • 談談「雞娃」現象的形成,有學子的家長需要了解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近幾年在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種培訓打雞血。父母這麼做,多是希望培養出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渴望孩子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不會落於下風。一般要想「雞娃」,父母都會「自雞」,即自己以身作則像「打了雞血一樣」與孩子一起拼搏,所以無論「自雞」還是「雞娃」都是一種要竭盡全力去爭取到最好的結果的行為。
  • 與其做個焦慮的「雞娃」媽媽,不如培養孩子養成這三個學習習慣
    「雞娃」在初次聽到雞娃這個詞的時候還不明所以,後來了解後,發現這個詞用來描述那些陷於焦慮中的媽媽們還是很形象的。所謂的「雞娃」媽媽就是指那些在養娃的過程中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讓娃上無數輔導班或者是興趣班
  • 「雞娃」背後的「暗」力量到底是什麼?
    觀察  「雞娃」背後的「暗」力量  因為媒體的報導,「雞娃」這個詞最近突然火了起來。  那麼,是什麼推動著家長們孜孜不倦的「雞娃」呢?「雞娃」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雞娃」背後一直有一股很強的「暗」力量。  在小升初這件事上,一直有一明一暗兩條消息線。
  • 什麼是「雞娃」的自我修養?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雞娃」是最近掀起的一陣育兒新方向,很多家長們都懷揣著滿腔熱情勢要培養孩子成為新時代的「雞娃典範」。有位北京的朋友說,每到周末,北京的大型商場,都會有形形色色的孩子出現,他們不是逛街玩的,而是來參加補習班、興趣班。
  • 陷入深度內卷下的「雞娃」教育,是無數父母焦慮心態的源頭
    這條起跑線包括了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在激烈的升學競爭壓力下,焦慮感幾乎已成為所有家長們的共性。基於此,在家長群裡就有了「上岸」一說, 這是一個流行於家長之間的升學暗語,代表著孩子衝刺重點學校獲得成功,也即上岸,從此大好前程就在前方不遠處。但是否一定要「上岸」、如何「上岸」、又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都是焦慮的父母們想要迫切解決的難題。
  • 【島妹說】沉迷「雞娃」,不能自拔?
    前段時間,網上熱議,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而今,網上又說了,徹底壓垮一個成年人並使其永無翻身之日,只需要一個「雞娃群」。
  • 雞娃是個偽命題?
    1如果雞娃是個偽命題,那教育公平和學區房也都是偽命題。我和部分家長探討過這個問題,在成都各類育兒群裡,比起聊雞娃,成都家長更喜歡聊學區房和學校好壞。說到底,雞娃這個網絡語,還是源自北上廣的雞血家長,其典型代表是「海澱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