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在看完一篇關於順義媽媽的文章之後,我感到胸口發悶,呼吸受阻,一種焦慮感撲面而來。
說起為什麼特意去看關於順義媽媽的文章,是由於最近關注了一檔萌娃課業教育陪伴式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在討論徐敬凱媽媽的育兒理念時,傅首爾和葉一茜提到了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
聽得出來,這是兩個「誇張」的存在。
我就好奇,這位徐媽媽能寒假讓一年級兒子做出將近400套試卷,還能有什麼樣的家長比她更「誇張」。
媽媽中的戰鬥機-海澱媽媽
坐標:以人民大學、海澱黃莊和中關村為圓心,方圓數公裡範圍內的雞血媽。
目標:將孩子培養進清華北大
特點:
1、父母界的學霸
海澱媽媽幾乎都稱得上才女,清北畢業,研究生學歷,屬於這幫老母親的標配。
在高考當中需要用到的知識,她們自己都搞得定,從函數到電磁學到化學實驗,分分鐘變成孩子的私人家教。
2、學習氛圍濃厚
網上盛傳的海澱區某奧數老師的課堂上,家長們排排坐記筆記,還全程拍攝錄像。那架勢,感覺這課不是孩子們上,而是這些家長們要去參加考試的。
3、雞血
開車兩個小時送孩子上輔導班那都不是事兒,周末基本上都奔波於各種培訓班。將知名中學每年的招生分數線研究得透透的,甚至超過任何一個升學培訓機構的老師。
媽媽中的直升機-順義媽媽
坐標:以「後沙峪」為中心 北京的「上東區」,行蹤覆蓋全球
目標:常春藤學校,最好是哈佛、耶魯、牛津和劍橋這種級別的。
特點:
1、財力雄厚
據說,5000萬隻是順義媽媽的財富基準線。達到這個標準的家庭,媽媽基本都會全職帶娃。據說還有已經徹底實現財務自由的家庭,爸爸媽媽都不需要上班,全力照顧孩子。這種家庭在順義大概也有30%。
2、全方位培養孩子
相較於海澱媽媽瘋狂迷戀奧數和奧物,順義媽媽要求孩子必須有一項運動特長,一般是馬術、遊泳、擊劍和高爾夫這種,據說這些都是「爬藤剛需」。
英文得和外國人一樣,雅思和託福都是小菜,中文和數學要狂補,美術、鋼琴、大提琴,才藝要精通。
3、帶孩子滿世界飛
讓孩子參加國外的夏令營,每年參加國外私校名校考試;實地考察幾十所國外學校,並作出詳細的資料對比;帶孩子參加各種國際比賽。
4、雞娃更雞自己
孩子學琴,她先學半年;孩子學遊泳,自己成為遊泳健將;對於各種小眾運動能夠如數家珍;給孩子做日程表是小菜,把孩子的人生當項目進行管理,才是硬核能力。
以上,只是簡單地為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做了個總結,就已經讓我長籲短嘆,焦慮壓抑了。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感受?
為什麼對教育的焦慮會蔓延?
當我們感嘆著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在雞娃的路上誇張地表現,卻不免又陷入自己對教育的焦慮之中。一邊罵著別人在販賣焦慮,一邊又陷在焦慮中無法自拔。
我們發現:在中國的家長圈當中,普遍瀰漫著一種焦慮情緒。
是什麼讓父母們如此焦慮?我覺得有4方面的原因。
1.環境影響
從孩子進幼兒園開始,老師、學校和社會就一直在跟我們強調: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幼兒園要求媽媽在家裡陪做手工,陪表演。上了小學,就要給孩子輔導功課,還必須籤字。每每家長們湊一堆兒,談論的都是孩子的成績,最近報的培訓班,以及哪個老師更好?
社會、家人乃至周邊的朋友,常常會以孩子是否優秀來評判媽媽是否成功。這些大的環境和小的環境都會讓媽媽們感到焦慮。自然而然的,對自己和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2.攀比之心
誰家的孩子考了第1名,誰家的孩子當上了班長,誰家的孩子鋼琴10級,誰家的孩子參加奧賽拿了獎牌。我們總是在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而且還常常是拿別人的優點來全方位碾壓自己的孩子。
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怎麼辦?那就創造條件讓孩子彎道超車,付出更多的努力幫助孩子佔據優勢。
就如有人說:順義媽媽比豪車比豪宅,已經是低層次的比拼。而比孩子才是真正差距的所在。
而這個比,其實,不就是攀比嗎?
3.圈子文化
為什麼海澱媽媽能夠形成一個圈兒,順義媽媽能夠形成一個圈?而這個圈,又往往有著很高的壁壘,別人很難融入呢?
圈子也有自己的生態環境,大家得各方面面差不多,才能融入進去。就像今年《三十而已》當中的「太太圈」,沒有實力很難融入進去,但一旦融入進去之後,不按照圈子的規則去做事,又常常會被排斥出來。
海澱媽媽圈或順義媽媽圈,一旦融入進去之後,有些人就難以自拔,會被這種圈子文化推著往前走。
4.恐懼的投射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媽媽說:「現在大家都是一個或兩個孩子,我們不能承受任何的失敗。」
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過度重視,不僅僅是焦慮那麼簡單,背後透著的是恐懼。
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正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有不確定性的擔憂,才會那麼想控制那些自己能夠左右的東西。比如好的學校,好的老師,優先保送的渠道等等。
可就算我們家長做得再好,就一定能許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嗎?
我看未必!
忽然想起來前幾年一部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即使傾盡所有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找到最好的老師,為了孩子做全職媽媽,一切做到盡善盡美,最後,仍可能是把孩子逼上了一條錯誤的路。
與其兜兜轉轉給孩子到處找名校,找穩妥的路,讓自己一直處於焦慮和恐懼當中,不如心態稍微放輕鬆一點。
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完善的需求,也都會有自己成長的路徑。
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一下,但沒有必要拉著他們一路狂奔。跑太快了,反而容易岔著氣兒!
家長如何擺脫育兒焦慮?
1、內觀+自省
不要讓自己不斷被焦慮的洪流推著向前走,不時地停下腳步,反觀自己的內心。想一想,自己對孩子的焦慮,到底有多少是孩子本身的,有多少其實是自己的恐懼。
孩子不上名校,難道人生就無望了嗎?
這次不考第1名,難道將來就沒有出息了嗎?
孩子暫時不優秀,難道就一輩子不優秀?
內觀+自省可以幫助家長更客觀地看待目前孩子和自己面臨的狀況。
2、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腦科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已經無數次地證明:想要孩子發展得好,必須要尊重其成長的規律。助長會害了孩子;從不犯錯的孩子更加危險;思想過於成熟孩子潛藏了很多問題。
當我們家長學習的越多,了解得越多,就更會明白:尊重孩子天性,順其自然,在恰當的時機,適度地幫助,已經足夠。超度教育要不得!
推薦給大家一本適合小學生家長的書籍《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根據小學6年時間,每一年孩子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給出了詳盡的教育方案。1-3年級,幫孩子打好基礎最重要;4-6年級重視孩子的生理、心理動蕩期;小升初,積極備戰,做孩子的堅強後盾。
內容接地氣,有重點,有方法!讓父母們看過後馬上就可以用起來。最重要的是,掌握了這些方法,可以大大緩解家長們不必要的焦慮。
而且,現在原價35元的書籍,活動價只要29.8元。一頓午飯錢幫助家長解決6年的困擾,超值!點擊下方連結,即可入手。
3、做自信、獨立的家長
不論是我們家庭條件已經非常優渥,完全可以全職在家。還是因為各種原因被迫做全職爸爸媽媽,乃至邊工作邊帶娃的家長。我們都不要把自己私人的時間和目光全部投注在孩子身上。
過度地關注孩子,常常會讓我們的心態扭曲,不自覺地想要追求育兒上的成就感。於是,路可能就越走越偏。
我們要將自己獨立出來,並完善自我,讓自己自信並能感知幸福。然後,再去影響孩子。
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謹以此話與父母們共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點讚、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哦,謝謝!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多平臺原創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