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輪教育焦慮來襲,海澱、順義無辜躺槍,娃上啥學校跟階級無關

2020-12-25 父母堂

這幾天,我的朋友圈被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刷屏了。

所謂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就是以北京的海澱區和順義區為名,定義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媽媽,她們都擁有良好的學歷、體面的工作,也都活躍在孩子教育的第一線,但在鄙視鏈上,順義媽媽相較之海澱媽媽更勝一籌。

看完這兩類媽媽,我這個中年老母親倍感焦慮,早先只覺得娃沒有人家的努力,現在才發現可能是我這個當媽的還不夠努力,中國家庭的教育焦慮早就不僅僅在孩子身上了,光喊讓孩子努力是不夠的,全家人都要努力爭上遊。

1 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海澱媽媽就是中產階級家庭的代表,在清北這個中國教育高地睥睨著全國各地的學霸。

而順義媽媽則代表著更高一層的階級,從國際化視角出發,思考如何能夠避開應試教育中的高智商天才,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盟校少量的亞洲國際生名額中搶得一席名額。

說白了,這兩類媽媽的劃分其實看的並不是住在海澱區還是順義區,而以孩子的教育思路及培養計劃劃分。

孩子的目標是清北,那就是海澱媽媽。

孩子的目標是常青藤盟校,那就是順義媽媽。

只有目標就夠了嗎?當然不是,真不是誰都能夠格海澱媽媽or順義媽媽的!

對於海澱媽媽來說,學區房只是一個敲門磚,真正拼的是家長的耐力、毅力和智商,清華北大每年在北京招收多少學生,大多數是哪個高中畢業的,這些海澱媽媽可能比清北的招生辦老師還要了解。

每年駕車裡程數為30000公裡,幾乎都是奔波在送孩子上補習班的路上,不光孩子要努力念書補習,同時家長要保持這般的陪讀裡程數,才能在「海澱媽媽」的跑道上名列前茅!

順義媽媽則比海澱媽媽更加「雞血」,她們往往只活躍在自己的小圈子中,相比將學區房當敲門磚的海澱媽媽來說,想成為一個順義媽媽,孩子首先最好直接送國際學校,這樣才更有助於和常青藤盟校的學習日程接軌。

我看到過一個對順義媽媽的比喻是這樣說的:

假如你是一個順義媽媽,只穿越了一個京城給孩子找補課老師,那你都不好意思在媽媽群裡說話。因為你開口問的問題就很LOW,你一抱怨就會被一群媽媽追問:「你為什麼對孩子的教育那麼漫不經心?你這樣隨便散養,是要墮落成佛系老母親嗎?」

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家長是不焦慮的,我也曾經想要成為過海澱媽媽,或是順義媽媽。結果敏儀爸爸幾句話就把我勸退了:

-「這樣的家庭沒有十幾萬,也有個幾萬吧,最後這些家庭的孩子都能考上清華北大?不能只關注考進什麼學校這個『因變量』,也不能僅僅靠鞭策孩子這個『自變量』,ta今後上什麼樣的大學,還是要看這一路上的『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

-「而且不管我們受不受得了,你確定孩子能受得了?」

這個問題就非常關鍵了,也讓我想起流傳於海澱媽媽圈子裡的一個段子:

孩子4歲,家長問:

-「英語1500的詞彙量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

-「在美國夠了,在海澱,不夠。」

2 教育或許有階級但教育不是用來區分階級的

前面有一年開車30000公裡,每周末甚至每天都要橫跨整個北京城,就為了送孩子去一次補課班的海澱媽媽。

後面有背著鉑金包,在世界500強工作,張嘴閉嘴都是常青藤盟校,氣場堪比女總裁,英文沒有專八,雅思不過8.5都覺得自己拖了孩子後腿的順義媽媽。

在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鄙視鏈中,家庭本身是什麼階級看的不是財力,而是孩子的教育。

清北只能算是中產,哈佛劍橋才是富裕。

或許說教育是有階級的,因為我一直都非常承認的一點是:對於生活條件更好一些的人來說,確實可以接觸到一些更好的教育資源。

但作為一個用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我更加同意的是:教育不是用來區分階級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能弱化等級之別。

名校有時候只是能夠讓人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接觸到更加優秀的學術薰陶。用名校教育給自己貼階級的標籤,不僅僅是家長對自己的物化,更是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物化。

社會的階級我們無法否認,但用孩子的教育來標榜自己的等級,本身就是一種對自身所處的階層惶恐的表現。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在高考報考上遇到了大難題的孩子。他的難題不是成績不夠好,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專業。

爸爸說學這個,媽媽說學那個,結果兩個家長說的專業孩子都不想學,問孩子自己想學什麼,孩子自己也不知道。

一直以來孩子都為考一個好學校、名校而努力,但是考好學校和名校之後呢?

很多家長對教育的焦慮都被局限在高考這個節點上。可事實上,沒有誰的人生是被一個節點所決定的,就好比很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在求職時依舊找不到工作,而眾所周知的馬雲爸爸,畢業於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杭州師範大學。

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實現孩子的價值,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價值而服務,而不是完成一個國家的階級分化。

家長的人生成就不應該用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人生來體現。

因為教育本身的目的是弱化階級概念,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孩子的價值,會是什麼呢?

名校只是一個加油站,而不是階級的分水嶺。

3 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每一個家長思考,那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是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還是讓孩子能夠穩穩地呆在某個階級,或者帶著全家都上移到某個階級呢?

前者是孩子的自我實現,而對於後者,我只能說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壓在孩子的身上。

我曾經看過一部名字叫做《少年班》的電影,裡面有一個角色叫做吳未,未來的未。

少年班中的同學都是天才,但吳未不是。

他是父母望子成龍、揠苗助長的假天才,是就算非常努力,也考不到第一的普通人。在少年班這群真正的天才中,即便他比所有人都努力,每次考試也都是倒數第一。

他的自信在少年班中被打磨得一點不剩,越是發現自己不是天才就越是自卑,越是自卑就越是絕望。他拼了命的努力,也不過是在跟自己證明,天賦真的很重要。

本來可以在普通人中意氣風發的吳未,被父母強塞進不適合自己的天才夢中,活得艱辛又壓抑。

在無數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孩子裡面,有多少明明不是天才,卻被迫追逐清北夢想的吳未呢?

我作為一個媽媽,也努力給自己的孩子營造了更好的家庭環境,但我卻不想成為海澱媽媽或是順義媽媽。

因為更好的家庭環境帶給孩子的應該是更加適合他們自身的教育,而不是讓家庭顯得更加「高級」、更加「成功」的教育。

我有個朋友前幾年非常焦慮,孩子上小學時,暑假每一天的日程就都要排滿,力求不浪費假期的每一分鐘學習時間,今年上了初中,卻開始給孩子減負了。

我問她為什麼忽然想開了,她告訴我說:

-「孩子說想學畫畫,以後想當畫家。」

朋友的孩子從小就喜歡畫畫,但她一直都覺得可以當個愛好培養,有時候甚至覺得孩子在愛好上花的時間太多了,叫孩子別畫了,有時間不如背單詞。

但就算是每天學這個學那個的時候,沒有一絲空閒時間時,朋友的兒子也會抽時間畫畫,開始朋友覺得藝術這條路太難走了,而且萬一以後孩子不喜歡畫畫了,成績也沒跟上怎麼辦?

當畫畫是愛好的時候,它可能非常有趣,但當畫畫從愛好變成職業,面對每天日復一日、枯燥的練習,孩子還會這樣堅持嗎?還會覺得有趣嗎?

對於朋友的這個問題,孩子是這樣回答的:

-「難道那些我現在覺得無趣的東西,變成我的職業之後,我就會覺得有趣?」

很多時候我們這些家長會走進一個怪圈中,覺得教育一定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只有這樣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只有給孩子這樣的教育,我們才算是合格的家長,例如考進清華北大,例如成為海澱或者順義媽媽。

但是每個孩子適合走的路是不同的,家長該做的是幫助孩子發現什麼路適合他們走,而不是跟著焦慮,裹挾自己和孩子。

我佩服每一個帶著孩子奮力前進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但是我更想成為一個能為孩子領路的佛系媽媽。

關於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

你有什麼想說的?

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交流~

相關焦點

  • 緩解「順義媽媽焦慮」的良藥,真的是鉑金包嗎?
    「幼升小有多拼」的話題在微博上持續發酵,香港寶媽「讓孩子贏在子宮裡」的做法雖然極端,但佩魯只覺得「可憐父母心」。在這個泛焦慮的時代,做一個跟得上時代,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在應試教育裡大獲全勝的父母可太難了。怪不得《小歡喜》一出,大家帶娃應試的焦慮就一觸即發。
  • 海澱家長和順義媽媽的雞娃史,一場父母的集體焦慮,如何破解困局
    我承認:在看完一篇關於順義媽媽的文章之後,我感到胸口發悶,呼吸受阻,一種焦慮感撲面而來。說起為什麼特意去看關於順義媽媽的文章,是由於最近關注了一檔萌娃課業教育陪伴式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在討論徐敬凱媽媽的育兒理念時,傅首爾和葉一茜提到了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
  • 中國雞娃界兩大神秘群體:多才的海澱媽媽,和多財的順義媽媽
    所以也有網友說過,最羨慕海澱娃有最好的教育資源,但也最同情他們有著中國最大的競爭壓力。 2 順義媽媽 有人說海澱家長是教育焦慮綜合症晚期,那是沒見識過北京「上東區」——順義老母親的人生。
  • 你是「海澱媽媽」還是「順義媽媽」
    在北京,對媽媽們的類型有兩種界定:「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海澱媽媽就是給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時又給他們很多的作業,報很多班,包括媽媽本身也是焦慮的。順義媽媽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規劃,她們是多方位的,而不是填鴨式的讓你學習。
  • 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送孩子到昌平,她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是怎樣的物種都說北京是中國教育的高地,而京城教育圈有兩大知名的物種: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共同特點是「雞」娃有方。 火遍北京教育圈的《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寫道:「海澱家長從來沒有詩和遠方,他們的苟且,是孩子的試卷和陪讀的課堂.沒有夢想,但有信仰。」
  • 【揭秘】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送孩子到昌平,她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是怎樣的物種都說北京是中國教育的高地,而京城教育圈有兩大知名的物種: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共同特點是「雞」娃有方。火遍北京教育圈的《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寫道:「海澱家長從來沒有詩和遠方,他們的苟且,是孩子的試卷和陪讀的課堂.沒有夢想,但有信仰。」
  • 海澱媽媽群和順義媽媽群裡的焦慮
    海澱媽媽群和順義媽媽群:1.海澱媽媽群目標清華北大,順義媽媽群目標國外常春藤大學。海澱媽媽群主體是從京外考學後定居北京的,孩子上公立重點中學。順義媽媽群主體居住在順義別墅區,本身除了高知還有國際化平臺工作背景。
  • 《親愛的小課桌》裡的虎媽,被海澱家長和順義媽媽比下去,反思中
    說起為什麼特意去看關於順義媽媽的文章,是由於最近關注了一檔萌娃課業教育陪伴式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在討論徐敬凱媽媽的育兒理念時,傅首爾和葉一茜提到了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當我們感嘆著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在雞娃的路上誇張地表現,卻不免又陷入自己對教育的焦慮之中。一邊罵著別人在販賣焦慮,一邊又陷在焦慮中無法自拔。我們發現:在中國的家長圈當中,普遍瀰漫著一種焦慮情緒。是什麼讓父母們如此焦慮?我覺得有4方面的原因。
  • 葉一茜直言:我是順義媽媽,我當不了海澱媽媽,也不認同海澱媽媽
    最近田亮的太太葉一茜上了一檔輔導小學生寫作業的真人秀節目。她跟傅首爾、陳建斌、陳宥維、高秋梓一起開了個晚託班,專門負責輔導小朋友寫作業。在節目裡,葉一茜直言:我是個「順義媽媽」,我當不了「海澱媽媽」。所謂「海澱媽媽」,從狹義上講,專指北京海澱區的媽媽,她們對孩子期待很高,只瞧得上清華和北大或全球top10大學,她們不是在補習班外等著娃,就是在送娃去補習班的路上,再就是正在盯著娃完成各項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作業。
  • 做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還是朝陽媽媽,我在糾結什麼?
    跟果爸聊完之後,我徹底打消了搬去海澱的念頭。 一來,想到一家人要擠在一套老破小的學區房裡生活,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我是一個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人,真的不想因為孩子上學,就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窮,畢竟海澱也有大房子); 二來,我雖然雞娃,但並不想雞到那種程度。
  • 東城、海澱、順義、昌平國際學校、公辦中小學規劃建設!
    進入2020年,本市中小學教育布局調整突然加速!這兩天,東城、海澱、順義、昌平等多區好消息陸續傳來。東城區東城區所有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都已經通過教育部、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標準化建設達標區級驗收。此外,文匯中學也是匯文教育集團的優質初中校,也會在永外地區進行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海澱區最近,來自海澱教委官微消息,海澱區副區長張若冰開展專項調研,對海澱民辦學校和國際學校的辦學情況進行實地走訪。
  • ...海澱新添1所國際學校;順義新增2處國際學校;人大附中昌平學校9...
    進入2020年,本市中小學教育布局調整突然加速!這兩天,東城、海澱、順義、昌平等多區好消息陸續傳來。其中,東城區將建設北京二中分校北校區、匯文中學南校區。二中分校北校區主要對接史家實驗學校畢業生和部分和平裡學區的學生,跟二中分校一體化辦學,將在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匯文中學南校區位於永外地區,解決永外地區的初中優質學位問題。此外,文匯中學也是匯文教育集團的優質初中校,也會在永外地區進行優質教育資源輻射。
  • 海澱媽媽VS順義媽媽?網友:我不是個有錢的媽媽……
    寶寶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父母最關心的話題。但現在一說到「孩子上學」,就會引發一場感慨:——現在的孩子真的是太累了!——是啊,我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作業?講真,上個幼兒園都要這麼花錢,再報個興趣班?鋼琴美術舞蹈基礎?那花錢真的是海了去了!聯想到之前葉一茜在節目裡說到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概念,小編只想說……是不是我等工薪階層不配養娃呀?
  • 海澱媽媽VS順義媽媽?網友:我不是個有錢的媽媽……
    寶寶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父母最關心的話題。上幼兒園也要花很多錢呀!聯想到之前葉一茜在節目裡說到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概念,小編只想說……是不是我等工薪階層不配養娃呀」的,她認為只讓孩子學習、做題,顯然是不妥的,她更認可「順義媽媽」的方式——給孩子做好規劃,發展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說森碟的網球,既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的選擇有所幫助。
  • 高焦慮教育現狀:讓教育回歸本真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近來,中國教育江湖有兩大群體特別火爆——「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媽媽們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是殫精竭慮,為了孩子未來能拿高薪、上名校,她們從孩子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就有縝密的規劃,除了拼學校,奧數、英語、鋼琴、編程、書法、思維導圖……各種培訓班安排的滿滿當當,甚至有媽媽辭去了大公司高管的職務,全職陪孩子進行「打雞血」式的高強度學習。
  • 上海徐匯、黃浦、浦東媽媽圖鑑,焦慮中的精英娃養成之路
    」,成為每一個城市「上東區」媽媽們共同的心病,當紐約的上東區媽媽忙著送孩子進私立幼兒園的時候,北京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正在暗暗較勁,而上海徐匯、黃浦、浦東的精英媽媽們也並沒有閒著。海澱媽媽靠才學打天下,被稱為媽媽中的「戰鬥機」,順義媽媽靠資源打天下,被稱為媽媽中的「直升機」。京城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故事我們聽了太多,此處不再贅述,今天我們將重點放在滬上精英娃/雞娃的聚集地——徐匯、黃浦和浦東。
  • 領跑的「海澱媽」們,是教育焦慮的根源嗎?
    最近狀態不太好,是我養孩子六年多以來最焦慮的一段時間,最討厭的「焦慮」兩個字,第一次真真切切在我身上持續了好一陣子。 有些是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觸發的,但更多的是激發了對一直以來關於教育本質問題的思考。 這篇分享一定會有人認為我站著說話不腰疼,畢竟一個孩子在帝都上著名校的媽媽在這裡說焦慮,真的很討厭;但聽我說完,也許你會理解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99.99%的家庭起點是一樣的,遇到的困擾也是相似的。 月初,我們家長群的一個媽媽召集我們幾個家長,想給大家攢一個語文輔導班,邀請的老師是圈內很有名的一位語文老師。
  • 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還是做個佛系媽媽?為什麼給孩子報輔導班?
    你聽說過海澱媽媽嗎?聽說過順義媽媽嗎?你給孩子報輔導班嗎?現在教育講究全面發展,許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這種輔導班焦慮症不止普通人,明星也有,黃曉明老婆就在某節目中大談「育兒經」,才3歲的小寶貝,每天就要上5門興趣班。
  • 為什麼帶娃在國外旅居近兩年,我選擇回海澱上學
    學校就在海澱中心,在接下裡的幾年中,我基本上就要成為大家心裡最典型的海澱媽媽的樣子。關於學習奧數,我之前寫過一篇,戳這裡看: 這一篇,我想回答一個我被大家問了無數次的問題:為什麼你帶著孩子在國外生活學習了這麼久,最終回到北京來接受海澱核心教育?
  • 24集《順義媽媽》連續劇即將開播!雞娃徹底火了!
    (微信公眾號:貝賽思BASIS家長幫,ID:BGparents)最近,「順義媽媽」又火了。順義媽媽,狹義上講是指北京順義地區的媽媽,廣義上講是那些會調動各種資源,並且提前為孩子規劃好路線,還有能力一路把孩子從國際學校推到國際top10世界名校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