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的朋友圈被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刷屏了。
所謂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就是以北京的海澱區和順義區為名,定義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媽媽,她們都擁有良好的學歷、體面的工作,也都活躍在孩子教育的第一線,但在鄙視鏈上,順義媽媽相較之海澱媽媽更勝一籌。
看完這兩類媽媽,我這個中年老母親倍感焦慮,早先只覺得娃沒有人家的努力,現在才發現可能是我這個當媽的還不夠努力,中國家庭的教育焦慮早就不僅僅在孩子身上了,光喊讓孩子努力是不夠的,全家人都要努力爭上遊。
1 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海澱媽媽就是中產階級家庭的代表,在清北這個中國教育高地睥睨著全國各地的學霸。
而順義媽媽則代表著更高一層的階級,從國際化視角出發,思考如何能夠避開應試教育中的高智商天才,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盟校少量的亞洲國際生名額中搶得一席名額。
說白了,這兩類媽媽的劃分其實看的並不是住在海澱區還是順義區,而以孩子的教育思路及培養計劃劃分。
孩子的目標是清北,那就是海澱媽媽。
孩子的目標是常青藤盟校,那就是順義媽媽。
只有目標就夠了嗎?當然不是,真不是誰都能夠格海澱媽媽or順義媽媽的!
▼
對於海澱媽媽來說,學區房只是一個敲門磚,真正拼的是家長的耐力、毅力和智商,清華北大每年在北京招收多少學生,大多數是哪個高中畢業的,這些海澱媽媽可能比清北的招生辦老師還要了解。
每年駕車裡程數為30000公裡,幾乎都是奔波在送孩子上補習班的路上,不光孩子要努力念書補習,同時家長要保持這般的陪讀裡程數,才能在「海澱媽媽」的跑道上名列前茅!
順義媽媽則比海澱媽媽更加「雞血」,她們往往只活躍在自己的小圈子中,相比將學區房當敲門磚的海澱媽媽來說,想成為一個順義媽媽,孩子首先最好直接送國際學校,這樣才更有助於和常青藤盟校的學習日程接軌。
我看到過一個對順義媽媽的比喻是這樣說的:
▼
假如你是一個順義媽媽,只穿越了一個京城給孩子找補課老師,那你都不好意思在媽媽群裡說話。因為你開口問的問題就很LOW,你一抱怨就會被一群媽媽追問:「你為什麼對孩子的教育那麼漫不經心?你這樣隨便散養,是要墮落成佛系老母親嗎?」
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家長是不焦慮的,我也曾經想要成為過海澱媽媽,或是順義媽媽。結果敏儀爸爸幾句話就把我勸退了:
▼
-「這樣的家庭沒有十幾萬,也有個幾萬吧,最後這些家庭的孩子都能考上清華北大?不能只關注考進什麼學校這個『因變量』,也不能僅僅靠鞭策孩子這個『自變量』,ta今後上什麼樣的大學,還是要看這一路上的『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
-「而且不管我們受不受得了,你確定孩子能受得了?」
這個問題就非常關鍵了,也讓我想起流傳於海澱媽媽圈子裡的一個段子:
▼
孩子4歲,家長問:
-「英語1500的詞彙量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
-「在美國夠了,在海澱,不夠。」
2 教育或許有階級但教育不是用來區分階級的
前面有一年開車30000公裡,每周末甚至每天都要橫跨整個北京城,就為了送孩子去一次補課班的海澱媽媽。
後面有背著鉑金包,在世界500強工作,張嘴閉嘴都是常青藤盟校,氣場堪比女總裁,英文沒有專八,雅思不過8.5都覺得自己拖了孩子後腿的順義媽媽。
在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鄙視鏈中,家庭本身是什麼階級看的不是財力,而是孩子的教育。
清北只能算是中產,哈佛劍橋才是富裕。
或許說教育是有階級的,因為我一直都非常承認的一點是:對於生活條件更好一些的人來說,確實可以接觸到一些更好的教育資源。
但作為一個用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我更加同意的是:教育不是用來區分階級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能弱化等級之別。
名校有時候只是能夠讓人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接觸到更加優秀的學術薰陶。用名校教育給自己貼階級的標籤,不僅僅是家長對自己的物化,更是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物化。
社會的階級我們無法否認,但用孩子的教育來標榜自己的等級,本身就是一種對自身所處的階層惶恐的表現。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在高考報考上遇到了大難題的孩子。他的難題不是成績不夠好,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專業。
爸爸說學這個,媽媽說學那個,結果兩個家長說的專業孩子都不想學,問孩子自己想學什麼,孩子自己也不知道。
一直以來孩子都為考一個好學校、名校而努力,但是考好學校和名校之後呢?
很多家長對教育的焦慮都被局限在高考這個節點上。可事實上,沒有誰的人生是被一個節點所決定的,就好比很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在求職時依舊找不到工作,而眾所周知的馬雲爸爸,畢業於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杭州師範大學。
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實現孩子的價值,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價值而服務,而不是完成一個國家的階級分化。
家長的人生成就不應該用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人生來體現。
因為教育本身的目的是弱化階級概念,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孩子的價值,會是什麼呢?
名校只是一個加油站,而不是階級的分水嶺。
3 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每一個家長思考,那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是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還是讓孩子能夠穩穩地呆在某個階級,或者帶著全家都上移到某個階級呢?
前者是孩子的自我實現,而對於後者,我只能說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壓在孩子的身上。
我曾經看過一部名字叫做《少年班》的電影,裡面有一個角色叫做吳未,未來的未。
少年班中的同學都是天才,但吳未不是。
他是父母望子成龍、揠苗助長的假天才,是就算非常努力,也考不到第一的普通人。在少年班這群真正的天才中,即便他比所有人都努力,每次考試也都是倒數第一。
他的自信在少年班中被打磨得一點不剩,越是發現自己不是天才就越是自卑,越是自卑就越是絕望。他拼了命的努力,也不過是在跟自己證明,天賦真的很重要。
本來可以在普通人中意氣風發的吳未,被父母強塞進不適合自己的天才夢中,活得艱辛又壓抑。
在無數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孩子裡面,有多少明明不是天才,卻被迫追逐清北夢想的吳未呢?
我作為一個媽媽,也努力給自己的孩子營造了更好的家庭環境,但我卻不想成為海澱媽媽或是順義媽媽。
因為更好的家庭環境帶給孩子的應該是更加適合他們自身的教育,而不是讓家庭顯得更加「高級」、更加「成功」的教育。
我有個朋友前幾年非常焦慮,孩子上小學時,暑假每一天的日程就都要排滿,力求不浪費假期的每一分鐘學習時間,今年上了初中,卻開始給孩子減負了。
我問她為什麼忽然想開了,她告訴我說:
-「孩子說想學畫畫,以後想當畫家。」
朋友的孩子從小就喜歡畫畫,但她一直都覺得可以當個愛好培養,有時候甚至覺得孩子在愛好上花的時間太多了,叫孩子別畫了,有時間不如背單詞。
但就算是每天學這個學那個的時候,沒有一絲空閒時間時,朋友的兒子也會抽時間畫畫,開始朋友覺得藝術這條路太難走了,而且萬一以後孩子不喜歡畫畫了,成績也沒跟上怎麼辦?
當畫畫是愛好的時候,它可能非常有趣,但當畫畫從愛好變成職業,面對每天日復一日、枯燥的練習,孩子還會這樣堅持嗎?還會覺得有趣嗎?
對於朋友的這個問題,孩子是這樣回答的:
-「難道那些我現在覺得無趣的東西,變成我的職業之後,我就會覺得有趣?」
很多時候我們這些家長會走進一個怪圈中,覺得教育一定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只有這樣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只有給孩子這樣的教育,我們才算是合格的家長,例如考進清華北大,例如成為海澱或者順義媽媽。
但是每個孩子適合走的路是不同的,家長該做的是幫助孩子發現什麼路適合他們走,而不是跟著焦慮,裹挾自己和孩子。
我佩服每一個帶著孩子奮力前進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但是我更想成為一個能為孩子領路的佛系媽媽。
關於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
你有什麼想說的?
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