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去年,看到一則新聞,說中國人造太陽的溫度已經超過太陽溫度的五倍,我當時覺得自豪但也好奇,溫度都已經可以人為的提高這麼大,那麼人造低溫也應該低至負的幾千萬度吧,直到我網上查了一下後,大吃一驚。人類目前能夠認為製造的低溫只能接近-273.15度,同時也表示,自然界最低溫度(下限)也就是-273.15度。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我們得弄清楚什麼是溫度。
初中物理書上給出的溫度定義是:物體的冷熱程度。這其實這只是更好地理解什麼是溫度,但這樣解釋並不具體。準確的來說,溫度應該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也就是說,物體分子運動越劇烈,溫度越高,當分子靜止不運動時,也就相當於是最低溫度,為-273.15度,但為什麼不直接定義為0度呢,這就涉及到溫度單位的使用問題。
目前我國等大多數國家使用的是攝氏度。攝氏度來源於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於1742年提出的,其後歷經改進。攝氏度的含義是指在1標準大氣壓下,純淨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水的沸點為100度,其間平均分為100份,每一等份為1度,記作1℃。
而美國等少數五個國家使用的是華氏度。華氏度(°F)是溫度的一種度量單位,以其發明者德國人華倫海特命名的。1714年他發現液體金屬水銀比酒精更適宜製造溫度計,以水銀為測溫介質,發明了玻璃水銀溫度計,選取氯化銨和冰水的混合物的冰點溫度為溫度計的零度,人體溫度為溫度計的100度。在標準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32℉,水的沸點為212℉,中間有180等分,每等分為華氏1度,記作「1℉。
但是,上面兩種單位最低溫度也不是0度,所以,就有了第三個單位,即國際通用溫度單位:開爾文。開爾文(Kelvins),為熱力學溫標或稱絕對溫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溫度單位。開爾文溫度常用符號K表示,其單位為開。它和攝氏度單位差一樣,每變化1K相當於變化1℃,只是計算起點不同。
所以這就很清楚地解釋了溫度最低是-273.15度其實只是一種單位上的叫法,也可以是0開爾文。並且溫度是有下限,無上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