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9/20報導,美國政府開始排斥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而中國政府在發展科技方面則走自己的路,學術界人士認為,這種趨勢將掏空美國賴以維持其全球競爭力的機構。
科技爭霸的兩個大國的研究人員習慣於合作,在很多情況下已經相互依存,但美中在科研方面的脫鉤讓美國科技進步面臨風險。&34;正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王宇晨說。王宇晨201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學專業,雖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但他卻選擇不去美國。
在2017年12月之前,中國赴美留學人數一直在增加。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數據,截至2020年1月,在美國高校就讀的中國學生有36.88萬人,比一年前減少了2%。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向中國學生發放的籤證減少了。
5月,聯邦調查局逮捕了一名華裔研究人員,他在接受美國政府資助的同時,隱瞞了自己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一個月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宣布開除了50多名未披露與外國政府財務關係的人。該研究所在2018年開始的一項調查中發現了這些人的情況。
美國和中國的學術研究人員合作頗多。根據荷蘭學術相關出版和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的數據,2020年,中國聯合研究論文的國際合作夥伴中有38%在美國機構工作。反過來說,美國聯合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中,有26%在中國機構工作。雖然中國正在崛起,但合作也提升了美國的科技和競爭力。
7月,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宣布了指導意見,要求對學校因疫情而採用網絡課程的新留學生不予籤證。該指導意見引發了高等教育機構的反彈。麻省理工學院提起訴訟阻撓,不僅擔心失去外國學生的學費收入,還擔心外國研究人員對高科技項目的貢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獲得科技博士學位的學生中有37%是外國人。其中,中國人約佔40%,佔比最大。
日本文部科學省有一些數據表明,強調了擁有博士學位的外國人對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貢獻。在美國高科技產業中,大約60%擁有博士學位的人都不是美國的公民。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發展自己的研究基金會。愛思唯爾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的聯合論文中有45%的合著者來自美國,但這一數字已經連續5年下降,今年降至38%。
2017年,中國成為科學論文生產國中的第一大國。此外,今年2月,中國政府發布文件,鼓勵國內研究人員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科學文章,而不是在《自然》和《科學》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
哈佛大學教授馬克-埃利奧特警告說:&34;如果從大學到創業者再到董事會的管道都真出現萎縮,那麼美國經濟、美國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及美國社會將普遍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