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抓捕的6名被告中有3人是未成年人,轟動一時的中國留美學生綁架案,透露出了令人咋舌的細節。據受害者之一劉某講述,她所遭受的暴行包括扒光衣服、用菸頭燙傷胸部等等。
孩子惹禍,家長試圖「花錢擺平」,6名被告留學生中的1名學生家長,因涉嫌賄賂證人被抓。高速路上飆車、過量飲酒身亡、幫派打架鬥毆,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為何新聞不斷?
留學變成「流血」
中國留學生群體近來多次闖禍
5月28日,美國司法部發表聲明,起訴15名涉嫌「聘請他人替考」的中國公民。6月3日,美國洛杉磯地區留學生綁架虐待案在波莫納高等法院開庭審理。6月4日,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中國留學生涉嫌在美毆打同胞,並參與違法組織「城管幫」一案判定,被告李夢龍嚴重傷害罪、毆打罪兩項罪名成立。這僅僅是過去十幾天與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有關的新聞。
「時而憤怒,時而蔑視,時而嘲諷,時而不屑,甚至不斷衝著身邊的翻譯對證人的證詞品頭論足,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美國《僑報》在6月5日的報導中,這樣描述中國留學生翟某在法庭上的表現。
(被告人翟某在法庭上與另一名被告人張某眼神交流。)
隨著庭審進行,洛杉磯中國留學生綁架虐待案的更多細節被媒體披露。美國《僑報》的報導指出,此前翟某及其幫手對另一名中國留學生劉某進行了長達7個小時的毆打,劉某遭受到拳打腳踢、上百次耳光、被潑冷水、被扒光衣服、吃沙子、被剪頭、強迫吃頭髮等施暴行為。
酷刑罪可判無期
涉案留學生對法律後果估計不足
此案的涉案12人均是高中學生,受害者2人。被捕6人,其中3人是未成年人。另外還有4人在逃,涉嫌綁架和酷刑罪。
有報導指出,涉案的中國留學生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受到美國法律的懲罰,對後果估計不足。
美國的酷刑罪指對他人身體造成極大傷害,為了報復、勒索或者其它目的而虐待、故意對別人施加殘忍或者極端折磨的行為。有律師說,酷刑罪甚至有可能判無期。知情者透露,被告翟某和張某被捕後第一次出庭時,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可能面臨終身監禁。
此外還有報導稱,涉案中國留學生中,目前已經有數人逃回了中國。律師表示,他們逃走也躲不過檢察官的起訴,被告如果不出庭就會被列入黑名單,除非這輩子再也不回美國,否則即使十年二十年後回來,也會因為列入黑名單而在機場就被抓獲。
家長製造案外案
試圖「花錢擺平」賄賂證人被拘捕
這起留學生綁架虐待案還傳出了案外案。6月3日開庭當天,6名被告留學生當中的1名家長,不遠萬裡來到美國,企圖行賄證人,結果鋃鐺入獄。
事實上,中國家長試圖「花錢擺平」不成,反而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醜聞時有發生。2012年4月,一名中國留美學生被控強姦罪遭起訴。他的父母趕到美國後,因救子心切,試圖找人用錢來說服被害女子改口供,隨後被警方以「賄賂證人,妨礙司法公正」的罪名拘捕。
(中國留學生涉強姦女房主,父母欲買通受害人遭逮捕)
稍具戲劇性的是,雖然檢方表示有足夠的起訴證據,但檢察官基於「文化差異」的原因,撤銷了對這對父母的指控。而對這對中國家長的做法,多數美國人表示「根本不能理解」,「簡直是愚蠢的行為」。
「入鄉」要「隨俗」
家長和留學生都應增加法律意識
從1978年至今,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狂飆猛漲。1978年幾乎是0,到2000年左右開始快速上升,到2013年已超40萬,而且還在持續增長。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歐美同學會的重要創辦人王輝耀指出,這些年來出國的留學生越來越多,而在法律教育方面也需要「入鄉隨俗」。「如果法律教育不跟上,那么子女出去讀書,特別是低齡子女出國,會面臨風險,而且容易做出家長意料到的事情。」
留學門檻逐漸降低
中等資質留學生出國後成弱勢群體
2007年以後,美國開放了對中國低齡學生的籤證政策,只要經濟負擔得起,都可以去美國讀書。
美國厚仁教育研究機構首席發展官陳航表示,他所在的留學機構每年會接觸處上千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在他看來,迅速增長的留學生人群,讓一些中等資質的留學生到美國後,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顯得有些吃力。
楊慧瑾是美國一名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兩年的美國大學校園生活讓她看到了不少中國同學被迫離校的例子。成績差的主要原因跟語言有關,在美國的高校中,中國學生「過度抱團」現象普遍存在。這不僅讓中國留學生的英語口語進步緩慢,而且更加難以融入美國的校園以及社會文化。
語言有障礙,融不進當地的生活及文化,這讓很多家庭環境較好卻又缺乏監管的孩子,開始去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
留學低齡化態勢加劇
除了金錢父母還要準備什麼?
不僅人數越來越多,留學生的年齡也越來越小。「小留學生」要出國的時候,父母除了準備錢,還應該準備一些什麼?
王輝耀建議:首先,培養心理素質特別重要。在孩子出國之前,有意識讓他們獨立,進行事前鍛鍊。
其次,一定要熟悉所在國的文化。比如通過正規的輔導班提前感受、接觸。
第三,孩子本身要有自制能力。很多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出國後往往會有很多問題。
王輝耀提醒,低齡小孩出國後心裡往往有很大的落差,家長要及時跟他們溝通保持聯繫,同時還要多諮詢有經驗的人士,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特別要注意的是,尤其要避免法律方面的問題。
來源/央視新聞
本期監製/宣明棟 主編/張鷗
編輯/陳維
關愛孩子,心理健康和法律知識都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