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天高氣爽待重陽。
常言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健康長壽、安享晚年不僅是老人自己的福氣,亦是兒女之福,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也會因此得到攀升。
今天開始,大河報·大河客戶端推出「走近壽星」策劃報導,通過講述他們的個性故事,展現河南長壽老人們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和與時俱進的精神面貌。
□策劃: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執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高志強苑中華通訊員朱如海文圖
在滑縣新區人民路祥泰苑小區,提起百歲老人耿志明,滿院兒的街坊即便記不住他的名字,也大都知道他這個人:「你說的是那個活了100歲的老紅軍吧,這個老人可不簡單!」
「軍功章」是他珍視的寶貝
說起來,耿志明老人不算是「土生土長」的滑縣人(如圖),他原籍河北深縣(現深州市)。
生於1919年的他,「七七事變」那年正好18歲,眼看著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他棄筆從戎,加入了八路軍,開展敵後遊擊鬥爭。
從晉察冀軍區特務連一名普通戰士,到後來的班長、排長、連長,再到擔任滑縣衛南情報站站長,老人一直從事偵察情報和敵後工作,不僅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遼瀋戰役」,還為滑縣的解放立下汗馬功勞。
榮獲的獨立自由勳章、八一勳章等,很多看起來已鏽跡斑斑,卻是老人最為珍視的寶貝。最讓他感到驕傲的是掌上的那塊傷疤,那是70年前在一場戰鬥中留下的。
從1937年投筆從戎,到1966年轉業地方,耿志明老人在部隊整整待了30年。長期的軍旅生活,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即便到了期頤之年,鬚髮盡白,依舊如當初一樣昂首挺胸,剛直中帶著一身正氣,凜然透著軍人的風骨和傲嬌。
耿國旗說,他兄弟三人,大哥叫黨旗、二哥叫軍旗,他排行老三,叫國旗,「在俺爸眼裡,是先有黨,再有軍,再有國,對黨對部隊都有很深的感情。」
耿國旗說,老人雖說年事已高,腿腳不便,吐字也不太清楚,可一聽到當年的抗戰歌曲依會十分激動。
退休之後愛折騰
在兒女們眼裡,耿志明老人「心量大」「好玩」。
1966年轉業到道口東關街道上的時候,他特別喜歡打獵,經常帶著孩子和一條狗,到田地裡打野兔、山雞、麻雀之類的,「一玩就是一整天」。
不僅如此,老人到燒雞店學過煮燒雞,後來又搞了幾十個蜂箱養蜜蜂,結果把蜜蜂養成了,蜂蜜卻從不外賣,「後來濬縣種蜂場的場長,還是俺爸的學生呢!」
即便後來年齡大了,老人仍舊「閒不住」,愛看書讀報打撲克牌,經常和街坊老哥幾個打「交公糧」(當地常見的撲克牌玩法),「每回都玩得非常開心」。
如今馬上100歲了,老人不糊塗,只是腿腳有些不靈便了,外出只能坐輪椅,話也說得不利索了,可看新聞、聽豫劇、讀書看報,老人仍樂此不疲。
不過,他最喜歡做的,還是逗9個月大的重孫孫「石榴」玩:祖孫倆一老一少,都站不起來,都說不清話,都咿咿呀呀的,讓人見了忍俊不禁。
農曆八月十八是老人百歲壽誕的日子,耿國旗卻說家裡今年不準備大操大辦,「俺爸不在乎這個,之前連生日也不讓過。他經常說,現如今家家電燈電話,日子好得想都想不到,他能看到國家強盛這一天,已經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