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發現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2020-12-22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酶美

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類長度大於200 nt的非編碼RNA,它們不翻譯成蛋白質而是以RNA的形式在眾多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研究真核細胞中lncRNA的功能可能發掘調控生理過程的新規律和新機制,將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礎,研究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探索其未知功能和機制的重要途徑,對了解lncRNA未知的生理功能和相關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進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天津大學陳瑞冰教授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張寧教授合作團隊題為:Interactome Analysis Reveals that LncRNA HULC Promotes Aerobic Glycolysis through LDHA and PKM2的最新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基於定量質譜分析的lncRNA相互作用蛋白檢測的新方法,並利用該方法發現lncRNA HULC通過直接結合糖酵解代謝酶乳酸脫氫酶A(LDHA)和丙酮酸激酶M2型(PKM2)促進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tobramycin親和純化結合SILAC定量質譜檢測建立了檢測細胞內lncRNA相互作用蛋白的實驗方法TOBAP-MS,實現對目標lncRNA的相互作用蛋白組的富集和高通量鑑定,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lncRNA HULC相互作用蛋白網絡。TOBAP-MS為研究細胞內lncRNA相互作用蛋白組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研究發現lncRNA HULC通過與糖酵解通路的兩個關鍵酶LDHA和PKM2相互作用參與細胞糖酵解代謝通路的調控。細胞代謝重編程是癌症的重要特徵之一,腫瘤細胞在有氧環境下仍然維持較高的糖酵解水平,稱為瓦博格效應。有氧糖酵解為腫瘤細胞的快速和持續增值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作者通過一系列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發現HULC可以直接結合LDHA和PKM2,並影響其細胞定位、磷酸化水平及其酶活性。進一步研究發現HULC作為一個銜接分子,促進LDHA、PKM2與其上遊激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1的結合,進而使FGFR1調控的LDHA和PKM2的磷酸化水平升高,從而影響其催化活性。研究還通過細胞和體內實驗,證明HULC通過調節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之間的平衡促進肝癌增殖。

綜上所述,本研究闡明長非編碼RNAHULC調控有氧糖酵解的生理功能和分子調控機制。過去針對lncRNA的研究工作往往側重於lncRNA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參與細胞過程,而本研究則發現lncRNA分子能夠直接與代謝酶相互作用參與調控腫瘤代謝重編程,為解析這類分子的功能與相關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

博士研究生王春晴李詠梅教授和碩士研究生嚴帥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張寧教授、陳瑞冰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張寧教授團隊發現lncRNA HULC結合代謝酶...
    該研究建立了基於定量質譜分析的lncRNA相互作用蛋白檢測的新方法,並利用該方法發現lncRNA HULC通過直接結合糖酵解代謝酶乳酸脫氫酶A(LDHA)和丙酮酸激酶M2型(PKM2)促進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 脫醯胺使RelA從介導炎症轉變為有氧糖酵解
    脫醯胺使RelA從介導炎症轉變為有氧糖酵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3 14:12:33 美國南加州大學Pinghui Feng研究組取得新進展,他們的最新工作發現,脫醯胺使RelA從介導炎症轉變為有氧糖酵解
  • 營養與健康所合作發現調控肝癌代謝重編程新機制
    代謝異常是腫瘤的重要特徵之一,腫瘤細胞會經歷一系列代謝重編程來滿足自身快速增殖的需要。上世紀20年代提出的瓦博格效應(Warburg Effect)指出:即使在有氧情況下,腫瘤細胞也會以無氧糖酵解來產生能量和細胞增殖所需的原料。因此,腫瘤細胞代謝重編程的分子機制及其臨床意義一直是腫瘤研究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 生物化學:詳解糖酵解
    葡萄糖轉變成丙酮酸題目解析在機體缺氧條件下,葡萄糖經一系列酶促反應生成乳酸的過程,稱為糖酵解。糖酵解的第一階段是由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稱為糖酵解途徑。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 D。注意區分:從葡萄糖到丙酮酸稱為糖酵解途徑;從葡萄糖到乳酸,稱為糖酵解過程。本題可參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人衛 8 版教材 P112。
  • 【Science子刊】「貪吃」的癌細胞:通過糖酵解產生的能量來增殖和...
    糖酵解是活細胞中最古老的能量產生形式,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在氧氣累積在地球上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是地球上第一種原始生命形式的能源生產類型。這一過程包括葡萄糖的分解,以產生分子代謝活動所需的能量。細菌會利用糖酵解,更複雜的有機體,例如植物和動物,也會用到糖酵解。
  • 尹慧勇組發現果糖-1,6-二磷酸醛縮酶B調控肝癌Akt信號通路新機制
    Aldob是催化糖酵解途徑第四步反應的關鍵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FBP)生成二羥丙酮磷酸(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 DHAP)和3-磷酸甘油醛(Glyeraldehyde-3-phosphate, GAP),以及糖異生中由DHAP與GAP生成FBP的逆反應。
  • 細胞骨架結構可調節糖酵解
    細胞骨架結構可調節糖酵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1:17:06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Gaudenz
  • 施萬細胞的糖酵解轉變影響軸突損傷
    施萬細胞的糖酵解轉變影響軸突損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9 16:21:53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Bogdan Beirowski小組的最新發現表明,施萬細胞的糖酵解轉變影響軸突損傷
  • Nature:機體如何通過細胞骨架結構來實現糖酵解的機械調節?
    2020年2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Mechanical regulation of glycolysis via cytoskeleton architectur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通過細胞骨架結構來進行糖酵解的機械調節機制。
  • ...院化生學院炎症代謝課題組系列研究揭示抑制PFKFB3介導的糖酵解...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研究團隊通過構建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特異性Pfkfb3敲除小鼠,同時利用慢性缺氧誘導小鼠,複製肺動脈高壓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內皮細胞特異性敲除Pfkfb3後,顯著降低了內皮細胞的糖酵解水平,進而抑制了糖酵解代謝產物丙酮酸的產生。
  • 高通量蛋白質組和磷酸化組分析揭示化療藥物耐藥性和糖酵解過程的...
    最近,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在國際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論文,綜合分析了拉帕替尼敏感和耐藥細胞系中的蛋白質組和磷酸化組,發現AKT信號通路和糖酵解過程在耐藥細胞系中發生顯著改變,並可以作為針對性的治療靶標。景傑生物作為全球蛋白質及蛋白質修飾領域的領跑者,可以為您提供從組學篩選到抗體定製的全套解決方案,為您的科研助一臂之力。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浙江大學醫學轉化研究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呂志民教授團隊、梁廷波教授團隊聯合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
  • 全球每年讓數百萬人免於早亡 何為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那運動對健康有何益處?又該如何運動?由英國劍橋大學領銜的研究團隊日前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或同等強度的運動組合,在全球範圍內,每年至少可以預防390萬40歲—74歲的成年人過早死亡,而在我國,這個數字是100多萬人。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全球範圍內評估運動對過早死亡的影響。
  • 糖酵解介導的乙醯輔酶A和組蛋白乙醯化的變化控制著胚胎幹細胞的早期分化
    代謝和轉錄分析表明,多能細胞通過糖酵解產生乙醯輔酶A,並在分化過程中迅速喪失這一功能。重要的是,糖酵解的調節阻止了人類和小鼠胚胎幹細胞中組蛋白的去乙醯化和分化。乙酸乙酯是乙醯輔酶A的前體,它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延遲分化並阻斷組蛋白的早期脫乙醯化。乙醯輔酶A上遊的抑制劑誘導多能細胞分化,下遊的抑制劑延遲分化。
  • 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譚明副教授到昆明動物所交流
    譚明副教授作報告1月7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雲南省動物模型和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陳策實研究員的邀請,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Mitchell Cancer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與哈佛大學合作 破解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的...
    正常細胞生長主要依賴於線粒體內三羧酸(TCA)循環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ATP,而腫瘤細胞具有與正常細胞不同的代謝表型——即使在氧氣存在的情況下,腫瘤細胞也更偏好進行無氧糖酵解,這一現象是德國科學家Warburg於1956年發現的,被稱為「Warburg Effect」。
  • Sci Immunol:T細胞行為新發現有望幫助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免疫療法
    2018年9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從疫苗中獲得的抵禦疾病的T細胞或許並不需要葡萄糖來快速繁殖,相關研究結果或許對於開發癌症患者的新型免疫療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組發現糖尿病心肌病新機制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組發現蛋白質信號分子MG53同時幹擾心肌細胞的糖代謝與脂代謝,進而介導糖尿病心肌病的發生。該工作於1月31日在線發表於Circulation雜誌上。Circulation 專門為此項工作配發了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Zhao V. Wang和Joseph A. Hill撰寫的述評。
  • 顛覆常識,你只知道「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嗎?
    因此,運動也被簡單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運動」好,適合我;「無氧運動」不好,不適合我。可惜的是,世界真的不是這麼簡單,很多東西的區分也沒有那麼容易,就像黑和白之間還有很多其他顏色,好和壞也不是絕對的一樣,運動也不簡單的是「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但同時TH17細胞也具有可塑性,其能夠在低水平TGF-β1誘導的情況下分化為「致病性」的TH17細胞,在高濃度TGF-β1會使其轉分化為Tr1抑制性T細胞。由於肝癌微環境顯著上調TGF-β1表達,促使TH17細胞的免疫效應功能受到抑制,甚至可能變成肝癌的「幫兇」。因此,研究TH17細胞的免疫效應機制對肝癌的臨床治療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