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應該看句話——打拼十年最有成就的事就是幫房東付完了剩下的房貸。
自古以來,房子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財產,唐代詩人杜甫曾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雖說小編有些斷章取義,但不可否認的是,房子確實十分重要,不過在古代,上至高堂廟宇,下至草屋陋室,只要能住,便是好房子,那時候房子,是「用來住的。」
而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渴望釋放,房子不再只是單純的居住,而成為一種產品,一種用來賺錢的工具——發展離不開經濟,而房地產,也在過去幾年,成為了國家的重要產業。
那麼,在未來呢,房子的屬性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當意識到房價的飛速上漲,國家也一直做著政策的調控,但重心始終沒有離開「房住不炒」的基本政策,但國家的管控只是風向,真正決定房價的,是當地政府出臺的政策,才是房產市場最最需要的。
為什麼要一定要弄清楚未來房子的屬性到底會變成什麼呢?因為這將從根本上解決對於你買房時的擔憂,如果房子在未來依舊是一種產品,且是一種合理投資,這種情況下房子依舊有著屬於產品的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房子已經程度上成為了人們精神以及物質需求的產物,努力工作,便是為了買房,但是在如今政策調控下,房價依舊在緩緩上漲,這時,便出現了另一種觀點,租房。
說法一:許多人將資產的多少與房子聯繫在一起,認為必須在城市裡面買一套房子,才是成功的標準,而也是這種觀點,產生出了遍地房奴,住著百萬的房子,生活卻並不富裕。
說法二:無論房價有多高,房子仍然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沒有自己的房子,總是會感到沒有安全感。
說法三:買不起房,但也得找地方住吧,那麼只能去租房,而每個月交的房租相當於給別人還房貸。
說法四:房奴與租房之間的差異將在30年後顯現出來。一般來說,還房貸的期限通常在20至30年之間。只要度過這段時光,未來生活就會更輕鬆。
總結出來的結果便是:房奴先苦後甜,租房先甜後苦。
其實,個人認為,很多人都考慮錯了一個問題,租房者並不是不想買房,而是首付的問題。
比如,一個25歲的年輕人,如果需要買房,需要在畢業後,月薪多少才能付得起首付呢,拿九江為例,8000的均價,100平的商品房,首付30%,即24萬,假設22歲開始工作,則需要每個月不吃不喝存6667元,而對於一個平均只有4000多的城市來說,無疑是痴人說夢,更何況競爭更加激烈的一二線城市。
以上只是從萬千問題中挑出的一個小問題,如果手裡有錢,誰會願意在有需求的情況下閒置在那?
那麼如果以後房價暴跌又如何?
首先,居民的家庭總資產會大幅縮水,此前央行報告顯示,我國的居民家庭資產中,房產佔比在70%以上,如果房價暴跌,整體居民資產將嚴重縮水,其次絕大多數為貸款買房,房價的下跌,只會導致房子資不抵債。
再者,80%以上的房產企業倒閉,地產大佬潘石屹曾公開表示,房價下跌20%是房地產市場的底線,因為一旦房價下跌超過20%,絕大多數的房企都可能不復存在,更何況,房地產行業養活了多少人,讓多少人得到安家置業。
30年前日本房價暴跌,無數富豪變成窮人,日本也陷入了十多年的低迷期,因此房價暴跌的機率是非常小的。
最後小編的觀點是:房奴固然活著很累,但租房也會受氣#租房奇葩說#,在有一定資產且確實需要用房的情況下,首套房的購置還是有必要的,房子無關遠近,只為遮風擋雨,最後還是要響應國家的政策——「房住不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