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70後的自述:我目睹228起義如何被扭曲

2020-12-27 觀察者網

1947年2月28日,在臺灣省人民發生了一場反專制、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運動,受到了當時國民黨當局的鎮壓,後來這場民眾起義被稱為「二·二八事件」,於今已七十周年矣。與當時發生在大陸的其他一些民眾起義事件一樣,「二·二八事件」是解放戰爭期間人民群眾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7年2月28日上午,前往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的抗議群眾(資料圖)

然而時間回到現在,我們再次回顧這一歷史事件,卻發現這一事件已經受到人為極大地扭曲。島內的一些「獨」派分子藉此炒作族群矛盾「去中國化」,將無數先烈的鮮血變成謀求政治利益的手牌,還原歷史真相打擊「臺獨」活動勢在必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從個人經歷出發,向海外網投稿,講述「二·二八事件」如何在島內一步步被人為扭曲。

隨著大陸公開宣布今年將舉行228起義70周年紀念大會,筆者觀察兩岸媒體報導發現,島內學者再次把228起義的史料拿出來,並用五味雜陳的心情來看待大陸紀念228起義70周年。

筆者本身曾經歷228起義話題開始「解禁」的年代,並也有家人因公務而參與了事件本身調查的工作,因而會了解到一些人為什麼會如此五味雜陳看待大陸今年紀念228起義70周年。 當然,歷史的真相也不容任何人隨便扭曲,更不能成為政治打手,筆者相信隨著大陸今年紀念228起義,就會打開更多我們在臺灣看不到的史料,而讓臺灣有心利用228起義悲劇的政客們,打一個大嘴巴。 同樣的,我們在談228起義的同時,也需要知道臺灣社會裡的普遍老百姓,是什麼時候知道以及如何知道228起義的,這原本被當局列為禁忌的話題,又是如何突然解禁的呢?

談到228起義話題突然解禁的年代,我們不能不開始談80年末解嚴後,一部電影是否能自由上映開始。 在1980年末臺灣正進入所謂「政治民主改革」的年代,當時的臺灣社會已經進入每天示威遊行與天天有公知挑戰當時國民黨政府禁忌話題的狀態。 並且,很多導演也開始尋找一些臺灣地方題材,來拍攝寫實社會情況的電影。 然而,這些題材並非僅是討論民生生活的內容,更多是打政治的擦邊球,談論一些如228起義一樣的社會問題,同樣也包括現在的同性戀議題等,這些國民黨當局覺得傷風敗俗與危害政權穩定的事情。

換句話說,228起義的話題,其實也僅是黨外人士抨擊國民黨不民主的一個歷史理由,而事件本身也是被包裝在白色恐怖之的歷史裡,大家完全沒有連結228起義與族群矛盾在一起,就如同老兵回家、山東學生在澎湖被迫害事件與後來的「美麗島事件」一樣,僅是專門控訴國民黨不民主的表現。 當時這些故事因國民黨一邊「反共」一邊禁忌阻止討論,外加上兩岸還沒有正式往來,大陸的書籍史料也被禁止來臺發行,故而臺灣一般只有非常少數的老百姓僅能從不專業的民間說法與黨外人士和刊物的描述,來了解這些白色恐怖時代禁忌話題的故事,而其他多數的臺灣老百姓則幾乎對228起義完全不了解。 一直到1988年一部導演侯孝賢編導的電影「悲情城市」的上映,這時的臺灣社會才從電影裡粗淺了解到228起義。不過,大家了解到的228起義,仍是國民黨白色恐怖的一部分,而沒有過多思考族群矛盾的方向。

正因電影「悲情城市」是一部直接以228起義為題材拍攝,來挑戰當時國民黨對於各種禁忌話題的封鎖電影。 故而,這部電影非常熱賣,不過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的看完覺得很好,有的則嚴厲批評電影逾越了藝術正確與政治禁忌的界限,尤其是過於談論族群矛盾。  就如筆者所讀的小學,當時的老師對這部電影也出現這種情況,有的「思想開放」的老師,就會非常肯定「悲情城市」的內容,還希望我們家長能帶小朋友去看,而「思想不開放」的老師,則會大肆在課堂上批評這部電影的內容,比喻電影內容就是把當時1985年後,臺灣發生的各種群眾暴力事件,美化成一部可歌可泣的歷史。當然,到了臺灣社會更後面的政治發展,李登輝所謂「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就把228起義,不斷的從一場人民起義爭取民主自由的事件,大肆扭曲為一場國民黨就是殺臺灣人的血腥事件,而且還利用扭曲歷史事件的「政治正確」, 把當局內部外省精英人才,一個個趕走,並且還塑造一個「外省人有228起義原罪」的偽歷史觀,以完成李登輝希望「臺灣人當家做主」的惡劣政治觀念,並也導致臺灣社會內部也開始出現嚴重「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對立,這時被扭曲真相的228起義,就被當成對立的「神主牌」,一次次被李登輝、陳水扁到現在的蔡英文等傾向「臺獨」的政客們拿來變成奪權的工具。

至於,後來的國民黨也不爭氣,本身除了「反共」與區別臺灣歷史與大陸歷史的連結,以保護自己在「割據政權」的生存利益外,寧可迎合選舉以配合李登輝路線承認自己屠殺了臺灣老百姓的說法, 也不願意承認臺灣人民曾經與中國共產黨在內戰時期有攜手起義抗暴的事實,寧可不斷為228起義搞沒有意義的道歉,也不願意正式拿出強而有力的歷史資料,反駁民進黨與「臺獨」們借228起義偽造的族群矛盾歷史觀。 並且,在很多歷史探討上,很多人也是把當時「27部隊」與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在228起義裡主導與聯繫群眾事件的功能,用大事化小的方式來談或完全不談,而對族群矛盾卻是用大聲疾呼的方式來高呼,導致現在大陸要紀念228起義70周年時,很多臺灣老百姓仍然認為228起義與大陸無關,還以為228起義就僅是國民黨當時對臺灣同胞的血腥事件,而沒有完整了解到228起義僅是一個連結全中國內戰悲劇的一頁。

正如同我們在研究228歷史時,也應該了解到228起義與中國內戰的關係,尤其是筆者在很多日後在大陸的歷史材料裡了解到,類似228起義的反對國民黨的抗暴運動,也不僅是在臺灣發生,在228起義發生的同年5月20號,在南京也發生了國民黨軍警鎮壓群眾的血案,俗稱520血案,而其他血案也在各地層出不窮的發生。 而且,我們更不能忽視後來幾個歷史事實。 第一,在228起義發生後,1947年3月1日時任行政院長的宋子文,也因全國腐敗與「法幣」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導致社會動亂而下臺負責,陳儀也被撤職,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同年4月,也由當時比較了解經濟的魏道明重組臺灣省政府,擔任省主席一職,以特別關注臺灣人民的吃飽與農產品物價和省政府組織效率與清廉問題。

第二,蔣介石也在228起義後的隔一年,就是1948年初來臺灣了解情況, 同年12月還特別派自己的心腹陳誠來臺灣接替魏道明擔任臺灣省主席,而後於1949年也同意陳誠代表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375減租」國民黨自己版本的首次土地改革,讓臺灣老百姓正式過上佃農安定富足的生活,而島內的治理也比228起義發生前來的有秩序和清廉。至於,國民黨軍隊在228起義發生後在臺灣的鎮壓,也並非是針對臺灣人民,而僅是如同對待其他大陸省份一樣,用「寧可錯殺一萬,也不願意放過一個」的態度,來清理共產黨在地方的發展,甚至我們也可以從最近解密蔣介石給陳儀的電報裡,可以發現到蔣介石對臺灣人民是非常愛護,尤其是他還特別命令陳儀「嚴禁軍政人士對臺灣人民施行報復,否則以抗令論罪」。 由此可見,除了蔣介石派軍隊來臺灣要平亂與清剿共產黨在臺灣的發展外,臺灣人民並不是他想嚴厲鎮壓的對象,甚至還心懷仁德的希望自己的軍政人員對臺灣老百姓克制不要進行報復行動。 再說,228起義發生後幾個月,島內也因當局的無能呈現「無政府狀態」的暴動,出現了各種島內勢力相互械鬥與官民械鬥的情況,由此可知,228起義的開始不是為了要殺所謂那個「特定族群」而起來的事件,更不是一個族群矛盾衝突的問題。換句話說,228起義反而是給國民黨蔣介石一個治理臺灣當頭棒喝的提醒, 同樣228起義中與中國共產黨在島內並肩作戰的同志也是各種族群都有,而且目標一致就是打倒當時在臺灣的國民黨地方腐敗政府,配合祖國解放戰爭一起完成統一大業。因此,我們研究228起義時,就必須用非常客觀從當時人民的角度與政府的角度,甚至中國內戰的角度來了解全局,而不能出現歷史錯覺產生斷層,甚至還扭曲歷史原貌而偽造歷史觀成為政治打手。

總之,228起義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的一場失敗的起義悲劇,而不是「臺獨」與民進黨政客們所謂族群衝突而產生的悲劇。 所以當大家過於關注228起義與族群融合的討論時,我們是否應該了解到228起義的本質,並同時了解臺灣同胞在80年代開始普遍了解228起義時的最初感受,而且更應用中國內戰的全局歷史角度來看228起義與在臺灣地區以外的解放鬥爭的互動關係。 因此,在紀念228起義70周年的時刻,筆者身為臺灣同胞就希望兩岸早日統一,不要讓228起義與白色恐怖犧牲同志與受難者的血白流! 當然,更希望能做好日後統一治理臺灣的準備,並用228起義的歷史經驗創造出穩定過渡,給臺灣老百姓免於動亂可以安居樂業的生活。

(王裕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博士生)

相關焦點

  • 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70周年
    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7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2月23日,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7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回顧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以來的70年曆程,作為生活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我們深有感觸的是,不管兩岸關係如何風雲變幻,祖國大陸始終與臺灣同胞手相連、心相依。實踐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路,是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 臺228公園被插滿五星紅旗魏明仁向起義共產黨員致敬
    隨著一年一度的「二二八」即將來臨,島內「獨派」勢力假借這一臺灣同胞反抗專制統治,爭取基本權利的歷史事件,挑撥省籍矛盾、製造族群對立的可恥鬧劇又將開演。尤其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發生70周年,在如今島內政治氛圍下,分裂勢力若藉機「大操大辦」,竭力炒作折騰一番,想必不足為奇。
  • 臺228公園被插滿五星紅旗 魏明仁向起義共產黨員致敬
    隨著一年一度的「二二八」即將來臨,島內「獨派」勢力假借這一臺灣同胞反抗專制統治,爭取基本權利的歷史事件,挑撥省籍矛盾、製造族群對立的可恥鬧劇又將開演。尤其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發生70周年,在如今島內政治氛圍下,分裂勢力若藉機「大操大辦」,竭力炒作折騰一番,想必不足為奇。
  • 守護歷史真相 反對「臺獨」史觀——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起義70...
    原標題:守護歷史真相 反對「臺獨」史觀(兩岸聚焦)——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起義70周年   1947年2月28日,以一位女煙販在臺北街頭遭到緝私警察毆打為導火索,臺灣同胞掀起了一場反對獨裁統治、要求民主自治的運動,史稱 「二二八」起義。
  • 紀念臺灣人民"228"起義63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25日,臺盟中央、全國臺聯在北京召開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63周年座談會。(中國臺灣網 張弛 攝)中國臺灣網2月25日北京消息 今天上午,臺盟中央、全國臺聯在此間召開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63周年座談會,緬懷「二·二八」起義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弘揚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暢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
  • 四川軍閥楊森兩次申請起義都被拒後,跟隨蔣去了臺灣,結局如何?
    1946年6月,解放軍與國軍爆發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軍先後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又開始了渡江戰役,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解放軍投入兵力170多萬人和國軍的420多萬人戰鬥。以自身傷亡130多萬人代價,斃傷國軍171多萬以及起義部隊84.7多萬人。
  • 高雄愛河畔的228公園,講述半個多世紀前的臺灣往事
    其實我在多年前跟團來過臺灣,由於是單位集體出遊,老闆天天帶著我們喝大酒,每天都在迷迷糊糊中度過,對高雄的僅有印象就是愛河夜遊船,兩岸美輪美奐,其他就再無印象了。此番,為彌補上次的遺憾,要到愛河畔走一走。28和平紀念碑原設在壽山公園,因為基地狹小且碑文記述不詳,在近年相關資料相繼出現詳實後,二二八家屬屢次建議政府另立新石碑平撫心靈傷痛並警示後人。
  • 北港朝天宮228連假 湧入70餘萬人潮
    北港朝天宮228連假湧入70餘萬人潮。(張朝欣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北港鎮朝天宮媽祖廟228連續假期人潮不斷,廟方估計4天假期超過70萬人次進香人潮,比往年增加1至2成,主要是南部天氣良好適合出遊,加上北港燈會3大燈區各具特色,遊客參拜媽祖後可以順道賞燈。
  • 臺盟中央、全國臺聯集會紀念臺灣「二二八」起義(組圖)
    >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北京消息昨日,臺盟中央、全國臺聯舉辦的「紀念臺灣省人民『二二八』起義59周年招待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名譽主席、全國臺聯名譽會長張克輝,全國人大常委、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等領導以及「二二八」起義親歷者、當年聲援「二二八」起義的老臺胞與親歷者家屬出席了招待會。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臺聯會長梁國揚主持會議,林文漪主席在致辭時指出,「二二八」事件是臺灣人民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真實寫照,是兩岸同胞共同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光明前途的一次壯舉。
  • 臺灣「二二八」事件:消費和紀念
    每年228,在綠營操弄下,都成了一個大型消費日,他們無恥地將此事扭曲成了「臺獨」濫觴。
  • 臺灣「二二八起義」
    1947年發生在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在中國現代史上寫下了沉重的一頁。在紀念「二二八事件」55周年的時候,本文通過解讀有關檔案,力圖還其本來面目。大量的事實證明,發生在55年前的「二二八」起義,是臺灣同胞反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民主運動,是臺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的真實寫照。
  • 臺灣"228事件"70周年 "獨派"焚旗燒紙蛋洗中正廟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中國臺灣網3月1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統派」與「獨派」團體昨天(28日)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大打出手,「自由臺灣黨」主席蔡丁貴號召群眾到中正紀念堂丟雞蛋、燒旗,雙方昨天中午一碰頭便接連發生暴力衝突,造成至少7位民眾及中正一分局組長楊文振受傷。警方表示將追究相關人刑責外,另將「獨派」蔡丁貴涉嫌焚燒旗物等,依毀損旗、妨害公務、違反「集遊法」送辦。
  • 臺灣歷史博物館228特展引用錯誤歷史資料 網友痛批造謠
    華夏經緯網3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公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目前正舉行228事件特展,但官方臉書卻提及「3月8日21師已經登陸展開屠殺」,遭網友抨擊,認為「引用錯誤、竄改史實、臺灣級造謠」,對此臺史博9日已於網上更正,館長王長華表示,「同仁的確有疏失,日期與一般普遍認定的史料不符,但絕非外界所猜測蓄意捏造謊言」。
  • 雲南王龍雲的兒子,追隨父親起義後又逃到臺灣,他的結局怎麼樣?
    從1927年開始,雲南的軍政大權一直把持在一個叫龍雲的人手裡,直到1945年,龍雲前後統治雲南長達18年,他也因此被稱為雲南王。蔣介石自從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曾數次計劃解除龍雲的兵權,他先後派了關麟徵、杜聿明兩員大將,最終趁著抗日戰爭的時機解除了雲南王龍雲的兵權。
  • 我參加了「聯榮」艦澳門起義(組圖)
    作為一個普通的士兵,他在艦艇上的日子並不好過。當時艦艇上共102人,其中福州人佔了大部分,但是幾乎都是士兵。「國民黨部隊裡地方派系爭鬥厲害,艦艇上很多外地派系的軍官壓制福州籍士兵,甚至聽到他們說福州話,都會一個耳光打過來,福州籍士兵都敢怒不敢言。」  1949年,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9月12日,「聯榮」艦受命從臺灣開赴廣州海面駐防,大約半個月左右撤離。
  • 我花開後百花殺,如何評價黃巢起義?
    」由此可見,在官方評價裡,給予了黃巢起義很高、很正面的評價。它既是農民反抗封建專制統治的表現,也基本上鑿穿了大唐王朝這艘破船的底部,開啟了覆亡的序曲,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積極意義嗎?正因如此,黃巢起義根本沒有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恰恰相反,黃巢起義所造成的破壞和殺戮,更是滅絕人性、罄竹難書。黃巢有一首比較著名的詩,那是他在屢次不第後所作,題為《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 目睹順產過程是否會對男性造成心理陰影?這位孩子爸的自述告訴你
    導讀:目睹順產過程是否會對男性造成心理陰影?這位孩子爸的自述告訴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目睹順產過程是否會對男性造成心理陰影?這位孩子爸的自述告訴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臺灣教授談「臺獨教育如何扭曲中國認同?」
    從臺灣立場、身為臺灣人,我們如何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除了從遠古史前時代下來這一段歷史之外,課綱直接跳入大航海時代,歐洲古文明荷蘭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渡過印度洋與臺灣接觸,歷史教科書中強調臺灣被納入全球世界體系;之後再跳入日本在臺灣的現代化,接到世界經濟體系。這樣的觀念在我們中學教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臺灣認識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系列道統觀念下的中國史,有很大的距離。
  • 戰史今日2月28日:臺灣「二二八起義」
    1947年2月28日:臺灣二·二八起義  歷史背景  光復後的臺灣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在日本發動對亞洲各國的戰爭中,始終將臺灣當作後方供應基地,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戰爭結束時,整個臺灣工農業生產處於癱瘓狀態,物資缺乏,米荒嚴重,物價飛漲,百業蕭條,人民大量失業,社會治安惡化。
  • 臺灣「228事件」70周年 「獨派」焚旗燒紙蛋洗中正廟
    當場有人發現臺當局特地降旗紀念「228」,引起「統派」團體不滿,一群人疊羅漢上去自己把旗升回去。­  警方憂心雙方造成嚴重肢體衝突,以人牆擋開,但仍有不少人鑽空檔挑釁對方,引發陸續的肢體衝突。最後警方把「獨派」團體帶到自由廣場大門口進行活動,以避免衝突升溫。但部分「獨派」群眾趁隙繞過警方防線,持標語嗆聲,雙方一言不和爆發推擠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