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弟
「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率眾幾十萬,轉戰十幾省,持續十幾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場空前宏偉壯烈的農民革命戰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光輝的篇章。它沉重地打擊了唐王朝的通知,表現了農民戰爭對封建社會的改造作用。」
由此可見,在官方評價裡,給予了黃巢起義很高、很正面的評價。
它既是農民反抗封建專制統治的表現,也基本上鑿穿了大唐王朝這艘破船的底部,開啟了覆亡的序曲,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積極意義嗎?
說到「農民戰爭對封建社會的改造」,唐亡之後是五代十國,中華地區四分五裂,政權林立,幾十年來充斥著無盡的陰謀、算計、殺戮、背叛,乃至無休止的戰爭,民不聊生。
直至趙匡胤黃袍加身,才結束這種混亂的時代。儘管羸弱的宋朝經濟發展的不錯,海外貿易有聲有色,社會氛圍也是比較寬容,但程朱理學的興起,「三綱五常」的建立,「三寸金蓮」成為中華女性的一大特色,女性的社會地位每況愈下。
正因如此,黃巢起義根本沒有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恰恰相反,黃巢起義所造成的破壞和殺戮,更是滅絕人性、罄竹難書。
黃巢有一首比較著名的詩,那是他在屢次不第後所作,題為《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的確做到了「我花開後百花殺」,攻陷長安後,一開始還做摸做樣,告諭市民說:「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可是轉眼之間,搶劫、殺戮就開始。"居數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
尤其是對於官吏和李唐後裔,「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據說,最後將長安城八萬餘名男丁殺戮殆盡。
更慘無人道的一幕發生在陳州之戰。在這近三百天的時間裡,黃巢演繹了一幕古往今來幾乎從未有過的血腥場景。
為了解決軍隊的糧食問題,走投無路下的黃巢只好利用「搗磨寨」這樣一種工具,搞了一個人肉作坊,流水作業,日夜不輟,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此製成軍糧,供人食用。
「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併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十州,鹹被其毒。」
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抑或《資治通鑑》,諸多史書都有鮮明的記載。
數萬人以人肉為食,吃了快300天,其中有多少無辜的人喪命,不難得知。
所以,儘管黃巢起義是多數農民走投無路下的選擇,但由此造成的對社會更大範圍的破壞,以及血腥殘酷的一面,也不能不正視以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