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穿著裙子,走在大街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前幾天,四川達州,一個小男孩,就因為在公眾場合穿著一身白底碎花小裙,上了熱搜。
為了避免被周圍人注意到,小男孩特意含胸駝背,蔫蔫地跟在媽媽和妹妹身後。
結果還是被路人拍了下來,面對鏡頭,他露出一臉苦笑。
原來,小男孩的妹妹剛打完針,因為穿著無袖的裙子,媽媽擔心打針的地方遮不住受涼,靈機一動,讓兄妹倆換裝。
視頻發出後,很多網友為兄妹情深點讚。
但也有不少網友看到了男孩苦笑背後的內心煎熬:
這要碰到同學或熟人,該多尷尬?
大人覺得好笑,但小孩子的表情顯得羞恥和難為情,小孩子也有自尊心啊。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到了四五歲,就開始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並會儘可能維護自己的形象和榮譽。
可大多數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像教育家陳孜虹所說:
「大人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孩子還不具備羞恥心的認知能力,所以不會覺得沒面子。」
這份誤解,讓很多家長忽略了孩子獲得尊重的需求,
肆無忌憚地拿孩子開玩笑,任憑孩子在人前出醜。
殊不知,很多時候,孩子比大人更要面子。
想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當眾出醜
前段時間,看過一則視頻。
疫情期間在家,一個女孩胖了30多斤,準備上學時,發現校服穿不上了。
對於一個青春期女孩來說,長胖,可不是個好消息。
但親媽卻覺得很好玩,把女孩穿不上校服的窘態拍了下來。
女孩躲著媽媽的鏡頭不讓拍,媽媽就跟在後面強拍,還發到了網上。
沒過幾天,女孩的同班同學刷到了這條視頻,大家都笑話她。
女孩覺得丟臉,哭著、追著、求著讓媽媽刪視頻。
媽媽不但不刪,還把視頻發給了老師。
看著女孩無助的樣子,真為她心疼。
可媽媽卻在為視頻高點擊量沾沾自喜:
「你知道你得了多少贊嗎?
不刪,我覺得挺好玩的。」
鄭淵潔曾說:
「要想毀掉自己的孩子,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
其中,殺手鐧就是當眾出孩子的醜,當著外人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和心理,他們有情感,有尊嚴,有秘密,他們需要獨立的空間。
這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卻不懂。
同樣是疫情期間,一個5歲的小男孩哭上熱搜。
因為上網課的時候,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反覆嘲笑他胖了。
崩潰到極點的孩子,關掉了視頻,一個人暴風哭泣。
還一邊哭一邊運動,開合跳,高抬腿,仰臥起坐,俯身登山,原地跑。
一口氣做完所有動作,又雙手抱頭,衝進了臥室,繼續大哭。
作家桐華曾說:
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要愛面子,因為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越是年紀小,越不會在心裡設防,越容易被大人眼中的小事所傷。
《圓桌派》裡,竇文濤就曾拋出一個困擾中國孩子多年的問題: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消遣、貶損孩子?」
對孩子評頭論足:
「你看他胖得跟豬一樣。」
「你看他黑的,跟個煤球似的。」
「我們家那小子就是個笨蛋,扶不起的阿鬥。」
很多父母會覺得,就是說幾句嘛,怎麼這樣玻璃心?
殊不知,大人的那幾句玩笑話,落到孩子身上,可能就是千鈞之重。
孩子的「面子」,就是他的「裡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
一個網友的故事,讓人心酸。
他小時候犯錯,被親媽剝了個精光,攆出家門。
他拼命敲門,一遍遍大喊「媽媽開門」。
而這最丟臉的一幕,剛好被對門的女同學看在眼裡。
他永遠記住了女同學的眼神。
現在,哪怕是夏天,他也極少穿短褲,只穿長褲,「不把腿包嚴實,心裡不舒服」。
和女孩交流時,會不自覺手心流汗,特別討厭被女生注視。
一個有同樣經歷的網友,留言道,他為此做過很多次噩夢。
夢中反覆出現一個場景,他赤身裸體,站在操場中間,四周看臺上,儘是嘲笑他的目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那些被剝奪了尊嚴的孩子,要花更大力氣,才能活得體面。
《老師請聽好》裡的小駿,是大人口中的問題少年,經常和父母吵架,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小駿坦誠,因為高中時期的一件小事。
那天,媽媽去學校,看到他和幾個壞孩子在一起。
一氣之下,媽媽衝了上去,當著全校師生的面,指責他,辱罵他。
這件事讓他在學校出了名,丟盡了面子,從此他痛恨父母,處處和父母唱反調。
他的父親聽後,覺得兒子是玻璃心:
「不都這樣的嗎?我小時候也被我媽追著滿街打過。」
主持人問他,那件事過去多久了?
父親答,三十多年了。
主持人接下來的評論,一針見血:
「過去三十多年了,你為什麼還記得這麼清楚?因為它傷害你了,所以三十多年你還記得。」
做錯了事,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大家的同情、嘲笑或鄙夷,會讓人心裡滿是羞辱感。
這種羞辱感並不會讓他記住教訓,他記住的只是外界的目光。
要麼自卑到極致,要麼破罐子破摔,越來越叛逆。
哪怕過十年、三十年,曾經的羞辱感,也是他內心深處抹不掉的痛。
孩子的面子,就是他們的裡子。
維護孩子的自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保證。
留足面子,孩子才會擁有一生的體面
怎麼保護孩子脆弱敏感的自尊心?其實只要做到這三件事:
1、將孩子當做成年人
教育學裡有一個經典的二十定律,在和孩子交流時,把他的年齡增加二十歲。
如果他十歲,把他想像成是一個30歲的人去溝通。
尊重孩子,首先要承認孩子和成年人一樣,有維護自尊的需要。
賈靜雯的女兒咘咘,是個特別好面子的孩子,什麼事都要自己做。
玩耍時,不小心跌倒,她第一反應是偷偷觀察四周,看有沒有人發現。
為了顧全女兒的面子,鼓勵她自己解決問題,全家人都會假裝沒看到,等她自己站起來。
每次都被顧全面子的咘咘,在面對新挑戰的時候,總是自信滿滿。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的:
「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將孩子視作一個平等的對象,留足面子,才會為他的成長留下足夠的空間。
2、人前不教子
明代學者呂坤提出的孩子犯錯有「七不責」,第一條就是,當眾不責。
《三十而已》裡,顧佳就做到了這一點。
幼兒園面試中,因為把 「中國的首都在哪裡」誤解為「中國的手都在哪裡」,許子言反覆回答,在胳膊上。
一連答錯了三四次,又不知道哪裡錯了,許子言心急之下,一口咬上了面試老師的胳膊。
一場面試,成了徹頭徹尾的災難。
大多數父母,看到這一幕,可能會當場呵斥孩子,讓孩子給老師道歉。
但顧佳沒有,她一邊向面試老師們表達歉意,一邊安撫兒子。
回到家裡,待許子言情緒平穩,才指出他的問題:咬人是不對的,去跟老師道個歉。
既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又幫他認識到錯誤。
幸福心理學專家周梵說,
人們總以為讓對方感覺到羞恥會讓他反省,但事實上,自我改變是需要力量的,而罪惡感能最快扼殺力量。
只有讓孩子相信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好的,他才有力量,變得更好。
3、在人前主動維護孩子
李湘曾帶女兒王詩齡參加一檔節目,有人直接問王詩齡,你是不是太胖了?
王詩齡聽後立馬低下頭,委屈得一言不發。
李湘立刻站出來維護女兒:
她不是胖,是嬰兒肥,營養最重要,未來的路還很長呢。
當孩子遭遇惡意時,他們最初還不會保護自己,任憑惡意壓低他們的自我評價。
這個時候,父母站出來為孩子適度發聲,就是對孩子自尊心無形且強大的保護。
哲學家約翰·洛克有句名言:
「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父母懂得照顧孩子的感受,相信孩子和成年人一樣需要得到尊重,
孩子才會進入正向循環,相信自己的價值,進而為世界創造更大的價值。
自尊,是孩子一生的鎧甲。
一個有面子的孩子,眼睛裡才有光。
*作者:簡小曲,一手帶娃,一手寫作的90後寶媽,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用心對待。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本文由智慧主創團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