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位母親)
做家長的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學業難度、學業容量、學業壓力都遠遠超過我們這一代。所以,做家長的要完全地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作業錯誤的問題。如果前一天的家庭作業中出現了很多失誤,那麼,第二天等待孩子的將是訂正、抄寫等重壓。再加上第二天的新授內容,孩子會卷進「漩渦」。這一漩渦會把孩子的自信捲走,同時很可能讓孩子進入「惡性循環」中。因此,家長還是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關心,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孩子,但是,不能將答案直接告訴孩子。比如,孩子在計算題中出現了錯誤,你可以告訴他:「這5道題中有1道是錯的,你自己找找看!」如果碰到了相似的錯誤,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研究:「為什麼退位減法題都是錯的呢?」建立孩子的反思意識,能使他在未來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一定要出手起好「點撥作用」。
其次,是作業難度的問題。有心的家長一定會發現,很多回家作業中會出現完全超越孩子回答能力的問題。比如,古詩連線。曾經有一次,5首詩中有3首是孩子沒有學過的,這根本是一道孩子力所不能及的題目。我就讓孩子先連好學過的2首。剩餘的3首,先看看有沒有內容對應的,對應的就連在一起!再看看字數,字數相同的相連!最後,看看尾字是否押韻(不是每首詩都押韻,但這也是依據之一)。最後,我告訴女兒:「像這樣的題目,只要你動過腦筋,做錯了,媽媽也不會批評你!而且,還要表揚你,因為,你面對沒學過的難題能很勇敢地面對它!」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消除孩子對難題的恐懼以及做錯題後的自責感。此時,家長一定要出手起好「減壓作用」。
給魚不如給網
■(家長)
你給孩子一條魚,他一頓吃掉了,下頓你還得給。如果你給他一張漁網,也就是一個捕魚的工具,他就有吃不完的魚。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注意教給孩子一些學習方法,對家長來說,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孩子來說,可能會受益一輩子。
我的女兒今年從外地轉入上海讀二年級。她原來沒有學過英語,而上海的小朋友甚至在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學英語。老師很擔心她跟不上,我們開始也有些擔心。孩子入學後,果然學得相當吃力。雖然晚上做到10點鐘,但英語句子超過3個單詞,她就讀不下來。我只得手把手地教她,帶讀、錄音跟讀、抄寫、默寫,一絲不苟。慢慢地,她有語感了,朗讀流利了,英語入門了,我就慢慢放手,讓她自己跟著磁帶去學,不再就一些具體的問題去指導她。
學英語有一個反覆訓練的過程。我讓孩子在每天放學後,將當天所學的聽讀幾遍,然後複習前面學過的內容,晚上睡覺前,再重複幾遍。背單詞的時候,不要將某個單詞死記硬背,而是在朗讀的時候,留心一下單詞的拼寫。朗讀幾遍之後,合上書,把重點單詞挑出來背一下。如果不會背,立刻打開書看一眼,印象就比較深刻。
「滾雪球」式的複習方式很重要。雪球越滾越大,知識越積越多,就是這個道理。我的方法還是有效的,半學期下來,女兒的英語成績在班上已經達到中等水平了。
孩子都是有依賴心理的。如果你事無巨細,都去幫助他,久而久之,他就事事依賴你了。你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就不願學習。結果你就得整天陪著孩子讀書寫字,苦不堪言,學習效果還不一定理想。只有把學習方法這根拐杖遞到孩子手上的時候,你才能夠放心地鬆開自己的手。
硬性規定不可取
■上海師範大學康城實驗學校教師程立海
不讓家長輔導孩子功課,學校的本意可能是出於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減輕家長負擔的良好願望,但凡事不可偏頗、過激,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好心辦壞事,出力不討好。
首先,要視孩子的年級情況而定。對於剛剛上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說,難免在做功課時遇到諸如讀不通題目、不理解題意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如果家長能夠給予孩子及時、必要的幫助,就會對孩子解決問題起到指導、引領作用。這樣,通過具體問題的針對性幫助,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今後再遇到類似問題,孩子就會迎刃而解;相反,孩子就會束手無策,孤立無援,從而可能產生畏懼學習、喪失信心的心理。當然,對正常情況下的高年級學生,家長則可以靈活處理。
其次,基礎薄弱或是智障孩子則另當別論。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們在做功課時,一定會碰到許多「攔路虎」,如果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不僅浪費時間,並且沒有什麼成效,結果是事倍功半,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對這樣特殊的孩子,我們不僅不應該禁止家長輔導孩子功課,相反要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地鼓勵家長伸出援手,「扶上馬」、「送一程」。
同時,有的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就是在崗教師或退休教師,有時間、有能力,並且樂意幫助孩子學得更好、更輕鬆,難道有錯嗎?
至於不是教師、沒有時間、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功課的家長,自然可以擠出時間、想想辦法,變通處理的。
總之,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處理為好,硬性規定不可取!
講究方法很重要
■(家長)
家長要不要輔導孩子功課,我以為不能一概而論。
時下,有些家長從不輔導孩子的功課,美其名曰「培養自學能力」,致使孩子成績「一塌糊塗」,家長反過來責怪孩子「怎麼這樣笨」,甚至還打罵孩子。
有些家長輔導孩子功課不講究方法,陪做作業兩三個小時,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學習非要家長「陪讀」的壞習慣。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就不知道該如何學習了。不少大學新生,上了大學沒人在身邊「陪讀」了,導致「紅燈」高掛,甚至退學,這不能不說是家長以前的「陪讀」惹的禍。
所以,我覺得在小學階段,那些學習不自覺或還未「開竅」的孩子,家長不輔導功課,顯然是不行的。但家長輔導孩子功課還得注意方法,最終還是要培養孩子懂得自己去學習。
對學習主動、成績優良且保持穩定的孩子,家長就用不著「陪讀」了,因為這樣的孩子初步具備了自學的能力。但家長為此而高枕無憂,對孩子不聞不問也不可取。家長應多觀察孩子的學習過程,比如看看孩子學習效率是否高。有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每天晚上做功課做得很晚,這樣一來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第二天上課。經常性睡眠不足,對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的健康來說是不利的。此時,家長就要尋找孩子學習效率低的原因,「對症下藥」,幫助其探尋好的學習方法,從而讓孩子做到學習、休息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