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把你帶來我身邊?心理學解釋「吸引力法則」

2020-12-12 幸好1917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如同神袐的化學反應。但究竟人與人的相處之間,為什麼會產生吸引?而吸引力的產生,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以實證心理學 (evidence-based psychology) 的角度切入,綜合了各種研究的結果,在統計上,心理學家已經歸納出了兩項重要的吸引力法則。

接近性效應

第一個影響吸引力的是「接近性效應 (propinquity effect)」,指的是兩個人之間要產生良好的關係,就必須具備物理上的「接近」;或是說,兩人所在的位置越接近,彼此的關係就容易越好。

針對大學宿舍所做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寢室之間的距離與鄰居們對彼此的好感度,發現除了自己寢室之外,大學生通常與隔壁寢的鄰居關係較好,與隔壁的隔壁關係其次,再來隨著距離,彼此的好感度依序遞減。除此之外,寢室位置落在最靠近建築入口處樓梯的大學生,能與最多同棟其它層樓的住民建立起朋友關係(這位置有最高的機會,在平常遇見不同樓層的人)。

其實,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裡,「接近性效應」也都一直悄悄地在發揮作用,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

在小學、初中的教室,班級中的座位分布就影響著我們的朋友關係——因為誰坐得離自己比較近,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和他借一支筆,或者交換考卷,也就更容易與他產生互動,進而有可能和他成為更好的朋友。

在平常的生活圈之外,大部份的人我們根本就不認識,但是卻可能因為某次共同參與夏令營的經驗,使彼此相遇、進而認識。當然,在營隊結束之後,最有可能在日後繼續保持往來的,就是當時和自己同一個小隊的隊員。

又例如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裡,如果遇到的球友,住在離自己家比較近的地方,那麼比起來自更遠地方的人,這兩個人就更有機會在球場上相遇……同樣地,我們還可以在生活中,輕易地提取出大量相似的經驗作為例證。

接近性效應的基礎在於「熟悉」,或說是「建立熟悉感的機會」,因為人類的本性就是不喜歡陌生的感覺,並且害怕未知,於是總是喜歡親近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所以當彼此熟悉了、習慣了,我們便本能地賴著而不想離開。就像是我們吃飯時喜歡吃「家常菜」、聽歌時喜歡聽「年輕時聽過的歌曲」、購物時喜歡選「認得的品牌」,這些現象背後的潛在心理機制,都是出於因彼此熟悉所產生的好感。

同樣的心理機制也導致了心理學上所謂的「單純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我們對於另一個陌生人,或是不熟悉的事物,只要多遇見幾次,即使沒有額外的認識,我們對他(它)的好感度就會提升。

相似性效應

第二個影響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

研究指出,當別人的意見與自己愈相似,我們就愈容易喜歡對方。而在與他人相處之後,我們也比較容易對那些與自己有著相似性格的人,產生較高的好感。甚至,在外表方面(例如發色、戴眼鏡與否),我們也常在無意識之下,選擇和自己外型相似的人交好。也就是說,我們都容易對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產生更親近的關係,不論是性格、意見,或僅僅是外表上的特徵,也不論自己在意識層面上是否有察覺。

相似性效應在人際相處的機轉上,很容易由日常生活的經驗所印證。當一個人說自己喜歡喝酒,另一個人卻表示自己討厭喝酒,他們之間就容易產生距離;當一個人支持婚姻平權,另一個人若也擁有相同的立場,他們之間就能夠擁有更多友好的默契。這些都相當符合常識,畢竟,一個愛好登山的人,自然是容易和其他喜歡登山的人成為朋友,而不是鍾愛潛水的泳客。

在外表方面,如果有人與眾不同,常常留著朋克頭(又或者擁有人妖外表),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他外表怪異,而對他保持距離。而其他那些和他留著一樣朋克頭的人,則會較容易對他感到熟悉,近而有更多的機會和他產生互動。

同樣的原理,當我們去到國外,如果遇到外表看起來和自己同個種族,同樣會講中文,甚至和自己同鄉的人,我們就會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而比起身旁滿街的外國人,我們也就更容易與他們成為朋友。

相似性效應,也同樣能夠被推理:面對相異,我們本能的下一步是去迴避;而面對相似,我們本能的下一步是去靠近。也正是因為,我們都不自覺地使用了這樣的模式在生活,所以長期以來,和自己保持相處的朋友,多半都已經在多年的互動之後,被自己篩選出了某種相似,於是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所謂的「同溫層」。

在當今的社群媒體上,發展出了各種機制和運算(例如網上的點讚、廣告的推播),對每個用戶自動篩選出相似的朋友和喜好的粉絲專頁,並不停推播著用戶「喜歡看到」的內容,使得每個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適圈」、變得愈來愈封閉,這其實並不是因為媒體邪惡,而只是因為它精準地掌握了人性。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乍聽之下,「相似性效應」似乎與我們常說的「異性相吸」形成了矛盾,但各種研究卻指出——比起「互補性」,「相似性」在預測一段關係吸引程度的能力上,壓倒性地獲得勝利。

確實,我們偶爾也會被與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格特質所吸引,甚至從那些帶有不同想法、不同興趣的人們身上,獲得強烈的震撼與啟發。然而,長期而言,以足夠縱深的層面來說,人們其實只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並選擇和他們在一起。在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中,有非常眾多且堅實的證據指出,一開始基於「互補」性質所形成的親密關係,往往十分脆弱,並且只能持續相當短暫的時間。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可能也有出現看似互補性強烈的兩個人,能夠長期維持友好、深刻的情誼關係,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更宏大的相似基礎之上。

例如近代物理學上有所謂的愛因斯坦、波爾之爭,雖然兩人彼此在學術上意見相左、水火不容,但其實,他們私底下卻有著他人難以企及的深刻情誼,彼此視對方為「理論上的敵人、生活上的摯友」。表面上,他們看起來截然不同,但所隱藏在背後更深刻的,卻是他們致志於物理學上的高度相似 ── 在這方面,幾乎沒有其他人比他們兩個人更相近了!

掌握吸引力法則,讓生活變得更清晰

以上兩個效應,乍聽之下似乎不怎麼特別,也相當符合常識,但仔細思考後,將能夠發現它們各自蘊含著無比深刻的內涵,能夠為日常的情誼關係帶來許多的啟發。

例如,「接近」和「相似」其實會相互影響。相似的人會創造機會彼此接近,接近的人則會在共享了生活經驗以及交流了意見之後,達到了想法上的趨同。幾乎在每一個團體中都必然存在這樣的現象。

我們之所以和其他成員共同被納入同一個群體,不論是以班級、社團、宗教、球隊或工作的型式,不外乎就是出於物理上的「接近」,或志趣與能力上的「相似」。團體的型式使得大家變得更「接近」,並且在經年累月的相處、經歷了共同的遭遇之後,成員們就會凝聚出共同的感情,而產生進一步的「相似」,於是成員間的關係就會愈來愈緊密。

相反地,在有了「接近性」的洞察之後,我們再回頭檢視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就會發現:其實,許多關係的發展,只是因為彼此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而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那些優先佔據了自己生命位置的人們。

此外,對於一個新遇見的人,自己將能夠和對方要好到什麼程度,在有了「相似性」的認識之後,我們的心裡就更能有個底 ── 因為很大程度上,那將取決於兩個人之間究竟有多少相似。

雖然我們確實並不總是能夠正確地預測,讓自己滿意的伴侶所必須具備的特徵,但是當學習了社會心理學相關的研究後,在選擇伴侶或朋友時,我們就會懂得回頭在自己身上找尋一些線索。而或許,那就是一段屬於自己親密關係的最後答案。

相關焦點

  • 「習慣研究6」神奇「五秒法則」的發動機是什麼?
    上一回講到「五秒法則」的工作原理,在最後的時候,我丟出一個生僻詞:活化能。在看《五秒法則》這本書時,對於活化能,我也不甚了了。本來想拋棄「她」,轉眼一想,這個詞語蘊含太純粹的力量,擁有她,就相當於擁有火箭的發射器,汽車的發動機。
  • 人類圖氣象報告:吸引力法則
    與其開始對於來到身邊所謂的麻煩,心生怨懟,為何不轉念一想,是我內在所隱藏的那些意圖,讓這一切因緣聚集,協助我得以釐清屬於自己的課題? 心想事成並非偶然,關鍵不在事物本身,超越表相,你選擇以甚麼樣的態度去面對?你詮釋人生的哲學是什麼?你可以從中學習甚麼?付出甚麼?心門的外頭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 給我帶來了什麼?心理學解釋吸引力定律
    產生吸引力需要什麼條件?從經驗心理學的角度(evidence-basedpsychology)的角度,對各種研究的結果進行了總結,在統計學中,心理學家總結出兩個重要的吸引定律。同樣的心理機制也會導致心理學中所謂的「純粹曝光效應,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遇到另一個陌生人,或者我們不熟悉的東西,只要我們遇到幾次,即使我們沒有額外的知識,我們對他(他)的喜愛也會增加。相似效應影響人際吸引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
  • 吸引力法則是什麼意思?正確使用吸引力法則
    吸引定律又稱「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的運轉,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夠在46億年的時間裡保持著運轉的狀態。下面就帶大家去看看正確使用吸引力法則,希望能幫到大家。
  • 《戀愛先生》的「吸引力法則」火了,心理學解釋「如何吸引愛人」
    這是吸引力法則對社交產生的作用。為了研究吸引力法則的本質並加以應用,心理學家們把吸引力法則稱之為「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中最出名的一條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幾乎所有人都把它當作一個很可怕的論斷,但卻忽視了它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 心理學:明白「吸引力法則」真實原理,你就知道如何讓男人迷戀你
    所以大多數女性最愛詢問我的問題就是:「我要怎麼樣做,他才能夠一直愛我。」也許是由於天性的敏感,所以男性的很多行為細節,女性都能夠察覺,人們也將這俗稱為「女人的第六感」。心理學提出了吸引力法則,當女人明白「吸引力法則」的真實原理,你就知道如何讓男人愛你無法自拔。
  • 吸引力法則的漏洞
    《秘密》這本書把吸引力法則講述的非常直白:如果能夠設想、假裝自己已經十分富足,事情都朝向好的方向拓展,心靈就會得到快樂的感受。去要求、去相信,然後感謝自己已經得到的,會讓你莫名地得到助力,宇宙會迅速回覆你的要求,給你「心想事成」的果實。人們看到這個書之後,就像發現了世界的訣竅一樣,覺得這個原則太好了!我只要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我想發財就天天想著發財,我想有美女就天天想著美女。
  • 成為當紅人氣偶像,Lisa的成功之道是什麼?
    「吸引力法則」其實是一種思維概念,主張一個人的想法是可以漸漸把身邊的環境改變,繼而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一一實現。簡單一點說,「吸引力法則」就是指只要你相信那件事會發生,它就會發生。當然,「吸引力法則」牽涉一些步驟和技巧,並不是說我坐著空想「我要發達」,我便會成為億萬富翁。
  • 因果與心理學:同頻共振與吸引力法則,值得你一看的文章
    在一個家庭之中,如果沒有了清晰的圖像,無論你在什麼時候,你都是需要改變的,如果你自己沒有賺錢的本事,你往往也不要忽略了你身邊會賺錢的那一個家人,忽略了你自己會給他帶來的消耗,忽略了你帶給他的拖累。「你向宇宙發出什麼宇宙就會回應你什麼」,根據這個宇宙吸引力法則,好賭成性的人向宇宙發出的是不愛錢,所以他們恰恰會輸得一塌糊塗,你看懂了嗎?
  • 想要提高吸引力你最好能懂這幾個心理學法則
    高級的方式是讓自己吸引到對方,只要能成功的吸引對方,讓自己在對方眼裡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樣才能讓關係開始、進一步發展或者持久。這就需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也有必要了解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下面這些心理學法則。
  • 秘密 | 吸引力法則
    前段時間在老闆的書架上看到了這本書,於是我就借過來看了一遍。吸引力法則這本書其實很簡單,只講了一個東西,就是所謂的秘密——吸引力法則。主要分為兩部分,前面一部分介紹吸引力法則的概念和方法,後面一部分介紹吸引力法則在金錢、關係、世界、生命健康還有個人成長方面的運用。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就是你心裏面一直想呀想呀,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 吸引力法則:你關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佛陀吸引力法則是宇宙中最強大的法則,就像地心引力,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只要你關注什麼,宇宙就會匹配與你所想相同的振動頻率,那麼積極的事物就來到你身邊。所以人要一直處於一個創造的過程中,只有這樣才會步入美好生活的正軌。
  • 【沙龍課】易經與心理學--籌策卜卦和吸引力法則
    ~最火最實用的心理學應用美文~最溫暖最安全的心靈互動平臺~ 12月份心理沙龍--易經與心理學~那麼,心理學同樣也是一門幸福的學科,也是一門科學,兩者之間到底存在著哪些共同和不同之處?心理諮詢師如何理解易經的智慧?
  •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不懂得吸引力法則的原理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在一本研究心理學專欄的期刊雜誌中提到過吸引力法則這樣一個概念。他表示,在人類這樣一個社會性的群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交往是需要一定的吸引力來維持的。而吸引力法則具備系統性和導向性,能夠更好的完善我們的人際交往。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那些在社交關係中,如魚得水的人,恰恰是最懂得運用吸引力法則的人。
  • 《吸引力法則》:堅定自己的信念,吸引與你同頻率的人來到你身邊
    吸引力法則指的就是當你的想法在某一方面,得到了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之後,那麼,和這個想法有關的人和事情,都會被你吸引過來,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吸引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說是一種能量,它在引導著你,向你所想的方向發展罷了,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以群分,其實就是,你身邊的朋友有著和你相同頻率的想法
  • 好書推薦——吸引力法則!
    ——《秘密The Secret》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過來的;心中所想,終能變成現實。這,正是吸引力法則。就是這個法則決定宇宙的完整秩序、決定你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以及生活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在本書裡,你將認識到,所有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是在吸引力法則的作用下來到你身邊的。
  • 心理學:笑容帶來的心理效果是?表情能製造「美女」的科學解釋
    另外,調查形成「感覺好的人」這一印象的因素,「禮貌的回應」為5.1%,「打招呼」為24.3%,「笑容」為35.3%。交流中不經意的笑容,對接收信息,發出信息的速度和數量,親和力有很大的影響。能情商高地處理人際關係的成功者們早早地就笑容的效果進行了闡述。
  • 【秘密】吸引力法則詳解(建議收藏)
    我們的內心都渴望自己過的更好、擁有更多精神或者物質上的財富,怎樣運用吸引力法則來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願望呢?當你聽到金錢、成功、財富這三個詞的時候,你會聯想到什麼呢?也許你內心渴望和期待,這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同時去想像當你要去追求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想到的又是什麼呢?雖然金錢、成功、財富都是我們想要的,但是當你想像要去追求這些的時候,也許隨之而來的是壓力,很辛苦,感覺到遙不可及。
  • 100W,吸引力法則,絕密
    8個年頭有餘,26歲開始學習,分享,在學習期間反覆閱讀和上課,並學習摘錄了市面上幾乎所有關於吸引力法則的書籍和心靈成長書籍,比如《英雄》《秘密》《力量》《魔力》《太傻天書》《與神對話》《矽谷禁書》《思考致富》《失落的致富經典》《這才是吸引力法則》《亞伯拉罕的秘密》《財富吸引力法則》、《富爸爸窮爸爸》《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甚至一些非常了冷門的:比如日本作家,舛田光洋的《讓你跨入有錢有閒族的掃除力》
  • A心理學:《秘密》中的「吸引力法則」製造出的是兇惡骷髏嗎?
    對此,武志紅老師的評價是:《秘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這會讓我們對自己的心念更執著,而不願看到這些心念將我們變成了巴普洛夫的那條狗。也就是說我們在利用「吸引力法則」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依賴,而依賴的一個後果就是我們在下次遇到事情時,會條件反射般的想藉助這個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