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
8月2日23時47分,字節跳動在其今日頭條官方帳號發布聲明,稱其面臨的困難中包括"競爭對手Facebook的抄襲和抹黑"。
(圖說:新澤西州門羅公園,臉書總部入口。圖/臉書官網)
就在字節跳動因TikTok美國業務被強制出售而備受關注的同時,包括臉書在內的社交分享服務網站也剛剛結束來自美國國會5個多小時的反壟斷質詢。近年來,圍繞臉書是否涉嫌不當競爭、抄襲競品的說法愈演愈烈,而抖音國際版、Snapchat、Pinterest等應用程式均作為臉書的借鑑對象"榜上有名"。
借鑑抖音、Pinterest試水初敗
一個月前,臉書剛剛宣布關閉旗下應用程式Lasso。該應用程式被認為是抖音國際版的克隆體,發布於2018年下半年。
(圖說:臉書旗下應用程式Lasso今年7月10日被關閉。)
Lasso允許用戶上傳15秒以內的短視頻,並提供流行歌曲對嘴模仿。其視頻推薦機制主要基於算法,但也同時允許用戶設置並點擊話題標籤,並設有主題合輯的瀏覽頁。
截至今年2月,Lasso發行覆蓋地區主要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魯、巴拿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厄瓜多、烏拉圭等。
目前尚不清楚臉書為何沒有拓展Lasso的市場範圍,但Lasso的擴張之路從一開始就顯得十分崎嶇。在該應用程式發布後幾天,當時的研發負責人布拉迪·沃斯便選擇離開團隊。今年6月,Lasso在安卓系統上的日活量不到8萬,但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值。
同月,臉書亦宣布關閉另一應用程式Hobbi,該應用程式被認為與圖片社交分享網站Pinterest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讓用戶有空間收集符合他們興趣的圖片和想法。在被關閉時,Hobbi只"存活"了不到半年。
上述兩款應用程式均由臉書的新產品實驗團隊(New Products Experimentation Team)開發。
"鍥而不捨",繼續探索競品市場
不過,據經濟新聞網站《傻瓜投資指南》(Motley Fool)分析,臉書並沒有放棄借鑑競爭對手的特色產品。今年,臉書旗下的圖像社交分享平臺Instagram推出了Reels功能。
該功能繼續借鑑了抖音的音樂性,允許用戶首先在巴西上線測試,目前可用於德國、法國和印度——彼時,印度政府剛剛禁止包括抖音在內的58款中國應用程式。
Instagram承諾,將於8月陸續在美國、英國、日本、墨西哥等50多個國家上線。與Lasso相比,該應用程式得到的關注更為廣泛。
事實上,在借鑑上述應用程式的功能之前,臉書就有過多次嘗試借鑑Snapchat閱後即焚的功能。在經歷了開發Poke、Lifestage、Slingshot和Instagram Bolt的失敗經歷後,才在現在的"Instagram Stories"(即故事分享功能)中嘗到甜頭。
這一功能與Snapchat的概念十分相似,均採取閱後即焚的模式——用戶可以發表任意照片或視頻,這些內容在24小時內會消失。該功能上線後,不到半年就吸引了150萬用戶。
即便如此,臉書仍然沒有放棄繼續借鑑Snapchat的核心功能。去年十月,它繼續發布Threads功能,專注於為用戶及其親密好友提供即時圖像交流。
臉書可能並不期待所有產品都能跟上潮流,因為一旦只要有一個產品取得成功,就能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益——Instagram故事分享功能在發布以後便建立了龐大的用戶群體,去年該功能關聯的廣告銷售額達到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8.2億元)。
扎克伯格:只是對競品功能做了"適當修改"
近幾年,圍繞臉書的"抄襲說"和"不當競爭說"甚囂塵上。當地時間7月30日,來自臉書、谷歌、蘋果和亞馬遜公司的執行長因國會舉行的反壟斷聽證會罕見同框。
當來自華盛頓的民主黨議員普萊米拉·賈亞帕(Pramila Jayapal)提問臉書是否"抄襲"了競爭對手的產品時,臉書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回應稱,公司只是對競爭對手的產品功能做了"適當修改"。但這一回應也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臉書旗下產品曾對競品有所借鑑。
(圖說:當地時間7月30日,臉書CEO扎克伯格遠程連線,參與國會舉行的反壟斷聽證會。圖/Getty Images)
議員賈亞帕在提問中引述了該公司執行高層的郵件內容,他們在郵件中表示將不遺餘力地採取"激進而靈活"的策略,以期領先競爭對手提供的服務。
她同時質詢扎克伯格,是否曾在併購其它公司時以複製其產品相要挾。賈亞帕指的是在2012年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之前,扎克伯格與Instagram聯合創始人凱文·希斯特羅姆之間的一段對話。扎克伯格彼時告訴希斯特羅姆,"臉書將開發自己的照片功能,因此我們現在的互動將決定我們究竟是夥伴還是敵人。"
這段對話之後,希斯特羅姆當時告訴一名投資人,如果他不出售Instagram給臉書,扎克伯格將採取毀滅手段。
而在30日的聽證會上,扎克伯格並不同意此類說法。他認為,臉書和Instagram總要在某種層面上成為競爭對手,而這些對話不含任何威脅意味。
"人們希望可以有私密的交流,也希望可以與所有的朋友同時產生聯繫。"扎克伯格說道,"臉書要做的就是確保我們在所有空間都能夠提供最好的產品,幫助人們與自己關心的人時刻保持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