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作為一名詩人,能被同時代的「詩仙」李白如此推崇,孟浩然的藝術造詣自然也不能小覷。孟夫子本人雖然沒在朝廷做官,卻憑藉一首首詩歌成為風流人物。終於,他的盛名被求賢若渴的皇帝唐玄宗知道了。
據說孟浩然當時向皇帝呈上了自己精心彙編整理的詩文,不料皇帝興致勃勃閱看詩集的表情卻漸趨冷漠!原來,其中一句「不才明主棄」引起了皇帝的反感。皇帝冷冷地說:「是你一直沒參加考試選拔,怎麼能怪朕有眼無珠捨棄你呢?」於是話不投機,本來前途大好的孟夫子最後只能當個不起眼的小官兒。一向清高的他又豈會受此折辱?乾脆辭官不做,終老林下。
孟浩然有沒有才?有!那他想不想治國平天下呢?當然想!依我看,問題就出在他和唐玄宗兩人迥異的出發點上。皇帝需要肯聽話有原則能辦事的臣子,而孟浩然要的卻是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展現才華。一句話,朝廷這個籠子罩不住孟浩然這隻金絲雀,所以才會話不投機,所以才會一拍兩散。
無獨有偶,和孟浩然同聲共氣的李白本人,其實也是這麼一隻金絲雀。他在仕途上比孟浩然幸運得多,早早就當上了陪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吟風弄月的翰林。因為既有才又有運,所以縱酒無度的他激情四溢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在大明宮上演了一幕皇帝親手研墨、貴妃親手調製羹湯、高力士被迫幫著脫靴的受寵大秀,酒酣耳熱創作出一首《霓裳羽衣曲》來。
後人都說,因為被迫替李白脫靴的高力士心裡不爽,總在皇帝身邊進讒言,詩人的官運才不再順遂,要我說不盡然。李白在「安史之亂」中協助永王李麟率軍勤王,卻被新皇帝唐肅宗差點兒誅殺,這就透露出一絲異樣,李白恐怕早就不受皇家待見了。在看待臣子的角度上,老皇帝和新皇帝的價值觀實在相同得緊,對太有個性不服管教的肯定不用而且還要嚴加防備。所以,別看李白的詩歌浪漫主義十足,可內心跟孟夫子一樣,苦悶得很!
我們看歷史讀傳奇,似乎有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大凡有才的高人雅士,總是曲高和寡,走運時恃才傲物,倒黴時懷才不遇,一輩子為才所困,為壯志難酬而悲憫。其實就像前文所述,他們多半是把自己的「才」與朝廷國家需要的「才」當成了一回事,以為當權者都是有眼無珠,視人才如糞土,以為自己絕對是個全天候覆合型人才,這才上演了一幕幕雞同鴨講,憤世嫉俗的悲喜劇來。
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受到的那些革命傳統教育,其中最深刻的一句就是,「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主張個人要服從服務於整體。如今這句話成了黯然失色的老古董,沒有哪個年輕人會當回事兒了。因為大家今天信奉的是「我的地盤我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誰要是沒個性就意味著落伍招人笑話。所以,我才先把李白、孟浩然兩位大詩人請出來現身說法。論才情論個性人家自然沒得說,可為啥還是吃嘛嘛不香,內心憋屈報國無門呢?
原因就在於,個人可以有才情,也當然可以有個性,但想在社會上立足,想達成目標,想開創事業,對不起,請在耍個性鬧意氣前,看看這個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才,看看自己跟社會組織的需求能不能配套掛鈎。如果把社會比作一部機器,我樂於把個人看作機器上的螺絲釘。你能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能跟機器上其他螺絲釘協調一致,那麼恭喜你,這說明你站在了通往成功的起跑線上,具備了起碼的可能性。
為了避免老生常談,我就不去重談那位標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丞相,也不去重提那位感慨「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的曾文正公,索性把話題扯出國門,聊聊我所知道的猶太民族重建以色列國的艱難歷程,談談如何當一枚有才的螺絲釘。
單從幹事創業角度看,毋庸置疑,流散世界各地上千年的猶太民族想在列強中間開拓生存疆域,無異於與虎謀皮。即使猶太民族善於經商積累了很多財富,但能比國家更富嗎?即使猶太民族人才濟濟精英輩出,但能勝過列強的國力嗎?更何況十九世紀時的中東還控制在奧斯曼帝國的手中,就算當時的列強直接出手也無能為力。
在拼實力拼文化拼情懷都無效的前提下,猶太復國主義者還是非常精明地找到了一條捷徑,那就是利用當時各大帝國互相博弈彼此制衡的時機,為自己「創業」擠出一道縫隙!
既然是擠,那肯定費力,而且不會一次就擠成功。他們首先找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用未來的國家講德語而且一定追隨德國這類許諾,希望獲得這位君主的幫助。不過威廉二世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與奧斯曼帝國結盟,拋棄了勢單力孤的猶太人。不過沒關係,他們又去找德國的對手大英帝國。經過幾年的利益權衡,英國最終決定幫助他們。當然,這並不代表英國有多仁慈,而是支持猶太人復國有助於打擊參加追隨德國的奧斯曼帝國。隨著1917年著名的「貝爾福宣言」發布,猶太人復國的夢想這才踏上了快車道。
從「一戰」結束的1918年,到猶太人正式建國的1948年,猶太人又經歷了英國勢力從中東地區的撤退、美國蘇聯兩大陣營先後介入中東亂局等等紛亂如麻的三十年。他們靠著左右逢源,依託「冷戰」格局形成,才最後取得了「創業」成功,圓了上千年的復國夢想。
一千年來猶太民族都有強烈的自豪感,自詡為「上帝的選民」,在信仰、文化乃至生活習慣上都保持著與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元素。這既是他們長期受排擠受迫害的原因,也使得他們一直渴望重歸故土。一千年來都沒能辦成的事情,為何能在二十世紀這幾十年裡就辦成呢?原因就是他們放低了自己的身段,改變了自己的心法,甘心情願把自己當成了大國博弈所需要的一枚螺絲釘、一枚棋子。或者說,他們為了「創業」成功,把自己的願景包裝成了金主投資人希望看到的願景,這才得償所願。
前面我們都在講歷史講段子,現在說說說現實的身邊的。如果說人類社會是依靠「分享與合作」這個最成功的機制,才實現了自身的進化,那麼未來也一樣,依然需要人類分享與合作,請進來走出去開展不斷地交流。只有保持了交流合作,只有把自己納入社會發展的洪流之中,只有搞清楚這個時代和他人真正需要什麼,我們才能克服自己躲避不掉的短板,與他人取長補短,實現共商共享共建。換成簡練點兒說法就是,與其懷才不遇怨天尤人,不如收斂個性服從趨勢。
所以,如果沒有絕對高絕的才情,如果沒有絕對超群的實力,最好還是把個性脾氣或者自詡甚高的願景收斂一些,再收斂一些,學會先觀察世界了解國家大事,學會先傾聽別人了解社會需求,學會循著被需要的方向確定適合自己的小小縫隙,扎進去,站穩腳跟,然後才是發揮價值。
無論是幹事創業,無論是學習成長,我認為重要的不應當是個性或者脾氣,而是學會如何當一枚有才的螺絲釘。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名:皮皮中尉):現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籤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務骨幹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
●
●
●
●
●
●
●
●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爸鼻馬迷」不見不散。
關注公眾號
鼓勵支持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