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食品裡吃出半寸長的螺絲釘 消費者維權難

2020-12-19 信網

據青島電視臺蛤蜊幫節目報導,前幾天,青島市民於先生和懷孕的妻子一起在一家超市買了不少零食,但沒想到在一包膨化食品的小包裝內吃出了一顆螺絲釘。

「這個米餅昨天也吃了幾個,今天下午再吃的時候發現其中一個裡有一個碩大的螺絲釘」於先生對記者說到。記者從於先生帶來的這袋包裝上印有凱利來「臺灣米餅」的零食中看到,其中一個獨立小包裝的餅乾內有一枚長約半指的黑色螺絲釘。

發現這個情況後於先生立馬找到了超市,「我就來找了他們的客服,然後人家就讓我等著,期間客服還問我什麼意思,說給我換一包」,於先生對客服表示這不是一包兩包的事,這是個大問題。僵持一個多小時超市負責人始終沒有露面,於先生無奈求助了記者。

記者跟隨於先生來到超市後負責人終於露面,該負責人表示,「螺絲釘是廠家生產的一個設備,這個沒問題,我們這邊直接處理了就好。」超市負責人表示超市進貨都是正規的廠家渠道,這種問題在包裝裡面,是生產商的問題,超市也會處理這件事情。但是該負責人還表示,雖說餘先生保留了購物小票可是並不能確認這包食品到底是不是從超市購買的。他們會聯繫生產商過來核對批次,假若確定商品來自本超市,他們會下架這批次所有膨化食品。

第二天在與供貨商進行產品確認後於先生給記者打來電話說,超市已經跟他私下協商賠償了三千元錢,於先生表示不想再追究下去了。

[來源:

信網

編輯:光影]

相關焦點

  • 膨化食品是垃圾食品嗎?被「誤解」多年
    隨著暑假的逼近,實體超市或電商平臺裡琳琅滿目的休閒食品迎來了銷售熱潮,尤其像蝦條、爆米花、薯片等膨化食品因鬆脆可口深受兒童以及年輕人青睞。然而,我們總會聽到「膨化食品是垃圾食品」這樣的聲音,令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膨化食品全是純油炸而成?
  • 孕婦在黑木耳裡吃出螺絲釘!
    24小時有獎新聞熱線 0571-88001818陳女士反映,8月5號中午,他們一家人到杭州綠地中央廣場的一家「藏龍印舍」餐廳吃飯,在一份涼拌木耳裡吃出了一顆螺絲釘。——1——涼拌木耳中吃出手指大小的螺絲釘陳女士:「先上了一個黑木耳
  • 關於膨化食品的3個疑問
    然而,電視上一則《泡在油裡的膨化食品》的新聞讓小艾對薯片產生了恐懼——多油、高熱量,這個心愛之物如此可怕嗎?和小艾一樣,很多消費者對各種關於膨化食品不利於健康的報導也尤為關注,最大的心結是:膨化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膨化食品沒有營養?
  • 膨化食品到底有沒有害,家族群吵翻了
    放眼超市,鮮蝦片、粟米條、洋蔥圈、浪味仙、乖乖脆果、果蔬脆片……誰的童年不是膨化食品陪伴的,長大後孤寂、沮喪的日子裡,誰又不是被一包包膨化食品撫慰的。不敢想像,假如這個世界沒有膨化食品,我們會失去多少快樂。但叮嚀也總是縈繞在你耳畔:別吃了,會胖的!別吃了,會笨的!別吃了,你甚至會死的!
  • 85℃屏東店 蛋糕吃出螺絲釘
    N海都記者 趙楊文/圖 海都訊 「剛咬了幾口,就咬到了硬邦邦的螺絲釘,太嚇人了。」昨日凌晨,家住福州華林路的孔先生,將之前在85度C屏東店購買的德式乳酪堡蛋糕拿來充飢,沒承想,吃著吃著,牙都差點咬崩了。昨日,85度C蛋糕店回應稱:「不太可能。」但記者發現,此前就有媒體報導過在85度C糕點中發現螺絲釘。
  • 膨化食品到底有沒有害,家族群吵翻了|飲食習慣|肥胖|營養|健康...
    放眼超市,鮮蝦片、粟米條、洋蔥圈、浪味仙、乖乖脆果、果蔬脆片……誰的童年不是膨化食品陪伴的,長大後孤寂、沮喪的日子裡,誰又不是被一包包膨化食品撫慰的。不敢想像,假如這個世界沒有膨化食品,我們會失去多少快樂。
  • 食品包裝不規範 消費者如何維權
    原標題:食品包裝不規範 消費者如何維權   近一段時間以來,江蘇無錫市各大超市被頻頻告上法庭,因食品問題動輒被要求10倍賠償。就法院受理的食品質量糾紛看,消費者都是以包裝上的保質期、儲存條件、能量成分等標籤標註不當為由,提起10倍索賠。
  • 膨化食品都是「垃圾食品」?
    這其實是對膨化食品的誤解。那麼什麼是膨化食品?膨化食品為什麼被很多人認為是垃圾食品?一起來看看吧!若讓大家給膨化食品下個定義那就是一件困難的事了。國內營養學界認為膨化食品又稱擠壓食品、噴爆食品、輕便食品等等。膨化食品的生產多以玉米、小麥、全麥、燕麥、大米等各類穀物,荷蘭豆、紅豆、鷹嘴豆等豆類,以及馬鈴薯、紅薯、紫薯等薯類為主要原料,再添加一定比例的調味料、食用油製作而成。膨化食品讓粗糧也有了精細化的食用方式。
  • 美團訂餐吃出蟲子 消費者如何維權
    一名女子用美團訂餐吃出蟲子,商家和美團是如何回應的呢?  昨天中午,市民盧女士通過美團外賣在「小嘿冒菜」訂餐,食用時發現餐中有數隻蟲子。盧女士索賠2000元遭拒,商家提出賠償10倍餐費,雙方未能達成一致。美團外賣客服表示,已聯繫商家,兩個工作日內答覆處理結果。  據盧女士介紹,昨天中午11點多,她通過美團外賣在小嘿冒菜(大望路店)訂餐,花費23元。
  • 國家抽查:近兩成膨化食品悠著點吃
    、豆類、薯類為主要原料採用膨化工藝製成的體積明顯增大,具有一定膨化度的一類酥脆食品。    鉛 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若食用含有鉛的膨化食品,鉛不易從體內排出。    標籤標註產品標籤是用戶與消費者了解產品質量信息、指導消費者選購商品的重要依據,是生產者對產品質量特性和特徵的說明。產品標籤標註不規範,配料表中不標註著色劑的具體名稱,不按標準標明「膨化食品」字樣等,都不符合標準要求。
  • 膨化食品到底有沒有害,家族群吵翻了__都市_溫商網
    有人甚至在知乎提問:怎麼在家偷吃膨化食品還不被母上大人發現?在膨化食品面前,每一個人都體會了一把進退維谷的感覺。吃,收穫快樂,失去健康。人生就是這麼兩難。可是,膨化食品真的那麼不健康嗎?對膨化食品的質疑主要有兩條:一是含防腐劑、香精,二是只有熱量、沒有營養。有人說膨化食品吃多了損肝,有人甚至說膨化食品致癌。但說實話,膨化食品真有點冤枉。首先,食品添加劑本身不可怕。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數千種,所有都旨在使食品更安全或更有吸引力。只有在不合規使用的情況下,比如超範圍、超限量時,它們才有危害。
  • 難獲真假鑑定報告 消費者維權難舉證
    可當事售後中心表示不能針對個人,也不能針對非該品牌手機出具鑑定報告,導致張先生的維權遇阻,至今無果。  明知是假去維權,卻被一份鑑定報告難住了。經新京報記者體驗調查,發現在很多日常商品的維權上,銷售商、消協及法院都要求由消費者提供鑑定證明,存在廠家鑑定報告不能針對個人出具、難有第三方檢測機構支持、質量檢測費用高昂等問題,導致消費者維權陷入無力可發的怪圈。
  • 溫商網丨膨化食品到底有沒有害,家族群吵翻了
    但謠言流傳這麼久,也說明了人們對膨化食品本來就不信任。對膨化食品的質疑主要有兩條:一是含防腐劑、香精,二是只有熱量、沒有營養。有人說膨化食品吃多了損肝,有人甚至說膨化食品致癌。但說實話,膨化食品真有點冤枉。首先,食品添加劑本身不可怕。
  • 蛋糕被指欺騙消費者好多年:尺寸縮水不足寸
    與此同時,無論是2004版還是2011版即將於4月20日實施的《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國標中都規定,固態食品、半固態或黏性食品,要以直接體現質量和體積的克、千克,毫升、升為計量單位進行標示。記者日前對滬上10個蛋糕品牌進行了調查,目前市場上很多銷售蛋糕的商家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 膨化食品不都是減肥剋星 如何挑選健康的膨化零食?
    說起膨化食品,很多人都是一副嫌棄,覺得這是高油高鹽的代表食物,是名副其實的垃圾食品。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膨化」只是一種食品加工的方式,只要在製作食物的過程中不加入過多的油脂、鹽分和糖分,就完全不必擔心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危害,「膨化」的過程也不會造成食物本身營養物質的嚴重流失。
  • 別再說膨化食品是垃圾,爆米花傲嬌了:俺第一個不承認
    要問零食裡最上癮的食品非膨化食品莫屬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小到大,長輩們最常說的就是膨化食品是垃圾食品要少吃。但儘管如此,還是會偷偷背著長輩買來吃,嚼著酥脆的薯條、爆米花越吃越上癮。在這裡我不反駁家長說的錯,他們其中有一方面原因是擔心吃多了膨化食品,不正經吃飯,影響身體發育。另外膨化食品調味很重,小孩子狂吃不喝水,增加對腎臟的壓力。他們的用意是好的,但不至於妖魔化到不能吃的程度。第一個問題,首先咱們得了解什麼是膨化食品?
  • 曾吃過最經典的膨化食品,你還記得嗎?
    膨化食品,雖然罪惡,怎奈何它好吃呀……所以,每回去超市,看到貨架上一排排的神仙級美味,總是邁不動腿……來來回回走上好幾遍 ,最終還是忍不住會往購物籃裡塞上好幾大包。嗯,腦子一熱的「邁不動腿、管不住嘴」,體內的脂肪就biubiu地往上漲了。
  • 85℃屏東店蛋糕吃出螺絲釘!店方:不太可能......
    昨日凌晨,家住福州華林路的孔先生,將之前在85度C屏東店購買的德式乳酪堡蛋糕拿來充飢,沒承想,吃著吃著,牙都差點咬崩了。昨日,85度C蛋糕店回應稱:「不太可能。」但記者發現,此前就有媒體報導過在85度C糕點中發現螺絲釘。
  • 85度C蛋糕裡吃出螺絲釘 店家:流水線釘子脫落
    福州晚報(微博)7月2日訊(記者 陳丹) 昨日上午,福州一名網友在微博上稱,其朋友孔先生在85度C屏東店買了「德式乳酪堡蛋糕」,剛張嘴就咬到一顆螺絲釘。85度C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福州區域一位負責人介紹,該蛋糕由廈門生產,工廠有出現螺絲釘的可能。
  • 消費者買到假貨難獲真假鑑定報告 維權難舉證
    經新京報記者體驗調查,發現在很多日常商品的維權上,銷售商、消協及法院都要求由消費者提供鑑定證明,存在廠家鑑定報告不能針對個人出具、難有第三方檢測機構支持、質量檢測費用高昂等問題,導致消費者維權陷入無力可發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