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硯攝影/朱輝峰
3月19日,一直讓人擔心的雨終於還是沒有完全落下來。這在潮溼的南方春天,像是莫大的恩惠。最為感激的當屬養蜂人。我們也由衷地為花粉、花蜜能被蜜蜂安全地運回蜂巢而感到欣慰。沒有陽光的日子裡,豢養意蜂(義大利蜂的簡稱)和中蜂(中華蜜蜂的簡稱)的人們,完全是兩種心境。我們驅車前往澧縣甘溪灘鎮,車窗兩側,無垠的油菜花田像是凝固在陰雲下。平原上,只能零星見到一些意蜂,它們不喜歡陰鬱、寒冷的天氣,集體懶洋洋地罷工了;附近小山上的中蜂卻還在忙碌著,它們在中國繁衍生息已有7000萬年。而上個世紀初始,義大利亞平寧半島上飛舞的意蜂才被一個叫龔懷西的駐美公使帶回中國。
蜂蜜一取下來就被買走了,家裡一滴蜜也沒有
下午四點多鐘,我們在甘溪村見到了馬朝益,他正在後山上和村裡一幫人給自家建房子。才打了一個地基,地上橫七豎八堆放著磚頭、鋼筋。快七十歲的馬朝益,是村裡遠近聞名的養蜂人,個頭瘦小,耳朵有一點背,還缺了幾顆牙,笑聲響亮。他利索地帶我們走到坡下的老屋。
五十多隻蜂箱擺放在門前,空中飛著無數小蜜蜂,一片嗡嗡。它們看似混亂的飛舞,實則暗含著精確的秩序。老馬的兒子總在提醒我們不要被蜇了,他自己一邊臉孔腫得發亮,是幾天前被蜇的,「明明蜇的那邊耳朵,不曉得怎麼搞的,這邊臉倒腫了」。他皺著眉的樣子,讓我猜想,或許他也不情願接老爸的班。
老馬養的全是中蜂。這種蜜蜂比意蜂小得多,頭胸部黑色,腹部黃黑色,全身黃褐色絨毛。「這蜂野性大,原來都是自己在山洞裡、樹洞裡搭窩,我現在是把它們改良了一下。」老馬說著揭開一個蜂箱的蓋子,提起一隻巢脾,上面密密麻麻落滿了蜜蜂。
「這跟意蜂的養殖方法是一樣的嗎?」
「差不多吧。說實話哦,掌握了方法,它比意蜂還好養活。不怎麼生病嘛,秋天冬天還能採回一點蜜回來。就是打的蜜沒意蜂多。」
我們發現老馬家的一面土牆高處,嵌著一隻圓滾滾的木桶。「這是什麼?」
「也是蜂巢啊!」老馬走到屋裡,搬出一把梯子,往牆上一靠,噔噔噔爬上去,把桶蓋一抽,嗡的一聲,不少蜜蜂撲了出來,站在坪裡的人們慌忙遮擋面部。湊上前細看,桶裡果然立著蜜蜂自建的巢脾,但並不似方蜂箱裡的活框那般井然。這是模擬野生蜂群在野外築巢繁衍的形式而採取的養殖方式。老馬站在梯子上,大聲告訴我們,51個方箱和2個圓桶,讓他今年收了一千多斤蜂蜜,幾乎一取下來,村民們就馬上買走了,現在家裡一滴蜜也沒有。
中蜂採零星蜜源,意蜂採單一大片花源,路邊野花不屑一顧
圓桶一年只能取一次蜜,因為取蜜並不方便,要把桶裡的蜂巢全部割出來,蜂王產的卵和蜂蛹也會損壞,取完蜜後只能再做新巢,而築巢這種浩大的工程,又使得工蜂付出更多的精力分泌蠟質,影響了採集和釀蜜。所以,老馬乾脆改用活框蜂箱來馴養中蜂。現在,51個活框蜂箱,一年能取三次蜜。
他小心翼翼關好蓋子,又看了看周邊縫隙,才從梯子上下來。「怕有胡蜂(通常叫黃蜂或者馬蜂)進去咧,那傢伙好厲害的,能咬死一箱蜜蜂。」他說的這種胡蜂,是中蜂和意蜂共同的天敵,最為蜂農所厭憎。但伶俐的中蜂,對付胡蜂的本領又遠超大而笨的意蜂,它們會仗著個頭靈巧,成功避開胡蜂的偷襲;一旦胡蜂來到中蜂蜂巢門口的時候,中蜂就會排成一排,發出「嗡嗡」的聲響,向胡蜂示威,
不讓其進來。如果發生激戰,胡蜂或許也會落敗,但中蜂的死傷必定慘重。
老馬的養蜂經驗幾乎全憑自己摸索而來。19歲時想跟著他叔叔學養蜂,但叔叔技術也不太好,中蜂性子又野,總是一群蜂到後來就跑了。某天,他在山上一個樹洞裡發現了一群中蜂,他想出了如何收服它們的主意,先是在事先準備好的桶裡放上糖,引誘它們;然後用煙把這一窩蜂全燻出來,這樣,他就得到了一窩現成的蜂。這一桶意外之蜂,後來發展成十二個家族。「一九六幾年的時候,一斤蜂蜜能賣到六毛二呢,跟一斤豬肉差不多!」中蜂所產的蜜,就是我們平素常說的土蜂蜜,濃度極高,純天然蜂蜜,而且產量少。因為中蜂擅長採集零星蜜源,不像意蜂只單一採集大片花源,路邊野花不屑一顧,所以土蜂蜜才是真正的百花蜜。
在這片大陸生存了1億多年,沒有哪個外來蜂種比它們更了解這裡
湖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的教授劉勁軍授課之餘也養了幾群中蜂。
「十五年前,我在校園裡養的那幾箱蜂,一年能收20公斤蜜呢,那時候周邊蜜源植物不少,像柑橘、油菜,一開花就豐收了。現在不行了,一年收個幾公斤就差不多了。」劉勁軍畢業於福建農學院養蜂專業,如果不是戴著眼鏡,他看上去跟蜂農有著相似氣質。
「為什麼不養意蜂呢?」我問,本能會覺得大個的意蜂簡直就是一臺效能極高的採蜜機器。
「那更不行,」劉搖搖頭:「人們往往有追風的習慣,其實意蜂也有缺點,雖然在單一、大量的蜜源環境下可以高產,卻不穩產。如果碰到挫折,如天氣影響,花開不盛,蜜很少,意蜂就閒下來了,特別是還需要人工飼喂,吃起糖來很驚人。中蜂最大的優勢,找小蜜源的能力比意蜂強,嗅覺靈敏。它長期生活在中國,已經習慣了這種多樣的生態環境。打個比方,蜜蜂們就像一個工廠,如果訂單源源不斷,意蜂接單能力強,生產效率高;如果沒有訂單怎麼辦呢?中蜂就能發揮它們的特長,自己外出找零碎活兒幹。」
這個精當的比喻一下勾勒出了中蜂柔韌頑強的特性。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收藏的一塊蜜蜂化石,來自於1.4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層,證明那時的華北古陸就已經是一片熱鬧的昆蟲世界。沒有哪個外來蜂種比它們更了解這裡的地理、植被、氣候、天敵……特別是長江以南,早春和秋冬氣溫低,意蜂完全無法抵禦,需要到溫暖的地帶繁育,但中蜂不僅可以安度,還能飛出採蜜與授粉。比如,湖南常見的經濟作物油茶,花期平均氣溫只有12-13℃,且花香略帶刺激,意蜂授粉效果極差,只能寄望不畏寒冷的中蜂或者其它蟲媒。湖南北部山區生長的山桂花(柃木),開花時節正處秋冬,其蜜謂之極品,也只能由中蜂榮譽出品。
養蜜蜂的教授:打算退休後,天南地北去趕花,「過過癮」
從口感上來說,意蜂生產的蜂蜜較單純,這與它們「突擊採集」大範圍蜜源不無關係;中蜂生產的土蜂蜜則「百味雜陳」,因為它們不挑剔,再不起眼的花朵也會讓它覺得如獲至寶。據說,有經驗的品蜜師,能細細品出一小口土蜂蜜中深藏的微苦、微酸、微澀……如果你能更多地了解這種個頭只有意蜂三分之二大小的昆蟲,了解它們每天要比意蜂早出工一小時,晚收工一小時的刻板作息,或許,你也能品出這蜜裡的種種滋味。
離開湖南農業大學時,看見校園裡櫻花開得如緋雲出岫,幾隻中華蜜蜂正蹁躚其間。劉勁軍凝視著一隻停佇在花蕊中的小蜜蜂,笑道:「搞不好,這就是我養的那些蜂呢。」但早春的校園,對他的那幾箱中蜂而言,仍過於「悽慘」,臘梅、迎春、櫻花……都極少有蜜。「一窩蜜蜂管十畝地,換言之,十畝地才能讓一群蜂吃飽,還有富餘。少於這個數,就只能餬口。」他打算退休後,一定要養幾十箱蜂,天南地北地去趕花,「過過癮」。
專家發聲
蜜蜂是城市生態環境的監測者
劉勁軍(湖南農業大學副教授、植保與昆蟲專家)
蜜蜂是城市生態環境的監測者。現在,也有一些業餘養蜂愛好者在城市裡養蜂,這不是不可能,關鍵是要有蜜源植物。市政部門如果能考慮多種植一些為蜜蜂所喜愛的蜜源植物,最好是那些花又香、材質又佳的樹木,那就皆大歡喜了。比如女貞、烏桕、杜英、欒樹……桂花樹似乎目前種了不少,但它跟山桂花不同,流蜜極少。法國梧桐也很常見,遺憾的是它不開花,泡桐和油桐就是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