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去了美國的人,以後還會回來。連我現在都在考慮要不要回來。」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中國科學報》的採訪中這樣回答。
早年求學經歷
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高知,優越的家庭條件為他創造了學習研究的環境。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張益唐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在人才濟濟的北大他仍是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令人嫉妒的天賦,專業成績遠超第二名。
當時北大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極為欣賞他,並極力推薦他與美國普度大學代數學家莫宗堅學習,在他順利拿到碩士畢業證同時也得到公費留學美國的機會。為了接觸到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研究,張益唐最終決定赴美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一階段他將攻克雅克比猜想作為研究目標,這一猜想是在1939年由數學家雅克比提出的,是代數幾何領域最難的項目之一。而當時的張益唐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攻克了這一難題,當然他的論文是在導師莫宗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繼而完成的。
但是莫宗堅的研究被數學界證實存在多處錯誤,有許多未被證明的東西。
此時張益唐與莫宗堅的矛盾逐漸激化,莫宗堅堅持自己的研究沒有問題並且他還指出張益唐論文中有多處謬論。
兩人孰對孰錯數學界莫衷一是,但因為與導師之間的矛盾,張益唐足足7年才拿到博士畢業證書,並且因為沒有拿到導師的推薦信張益唐在美國步履維艱。沒有導師的推薦信則說明學生的品行不端或是學術研究存在嚴重失誤,因而學生畢業後能否獲得的一份職位導師的推薦信十分重要。
7年打工生涯
張益唐對數學研究極為執著,並且致力於研究學術難題,導致他在美國四處碰壁,沒有一家研究機構願意錄用他。為了維持生計他在一家賽百味擔任會計,還要兼任服務員負責刷盤子,他還結識了在中餐廳做招待的妻子。在這期間他仍然沒有放棄數學研究,利用閒暇時間他常去肯塔基大學圖書館閱讀一些有關數論方面的圖書與期刊。
曾經受人追捧的數學天才淪為快餐店的服務員,這樣的巨變令人無比惋惜!之前張益唐的數學老師此時已是北大校長,聽聞張益唐的境遇後邀請他回國擔任教授。老師這時誠摯的邀請對於張益唐而言實為雪中送炭,但張益唐卻拒絕了這場安排,他表示自己寧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
1999年在北大校友唐樸祁的幫助下,張益唐結束了7年的打工生涯,獲得了新罕布夏大學臨時講師一職。張益唐重新調整了研究方向,放棄了雅克比猜想後他轉向研究黎曼猜想。
蟄伏多年終成大器
雖然在新罕什爾大學只是擔任臨時講師但張益唐卻並不在意,就像他所說的,「我的心很平靜,我不大關心金錢與榮譽,我喜歡靜下來做自己喜歡的事。」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2013年5月,張益唐在孿生素數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證明了孿生素數的一個弱化形式,並因此榮獲2014年科爾數論獎。
由於對孿生素數猜想的破冰性工作,張益唐躋身於世界重量級數學家的行列,獲得了數學界主流的認可。
2014年8月,在韓國首爾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張益唐受邀請在閉幕式之前做一小時的受邀報告(invited lecture),這是只有全球知名的大數學家才有的殊榮。十年飲冰難涼熱血,21年的蟄伏終迎來雲開月明。
數學界中的「專注型」選手
成名後的張益唐沒有沉浸於外界的追捧,依舊潛心研究黎曼猜想,他習慣於將自己關在辦公室中靜心思考,身邊的朋友知曉他的習慣都不會去主動打攪他。
有人問他,「你覺得數學家需要天賦嗎?」他的回答是「專注,而且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個性。」就是這樣一位甘於寂寞的學者,在別人苦於追求發表論文加評職稱時他只是沉醉於自己喜歡的數論研究。
讓更多人才「甘於寂寞」
其實如果細細了解張益唐的經歷就可以解釋他當時寧願端盤子維持生計留在美國也不願回國享受教授的待遇。他熱愛自己從事領域的研究,所以即使做服務員、送餐員他依舊自得其樂。
可能會有人不禁質疑,如果只是想搞學術研究回國不可以嗎?難道只有國外才適合做研究?無關其他,如果只是從張益唐的角度思考,相比名譽金錢,他只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誠然,在現實的擠壓下,科研人員無不在寫論文、報職稱、評獎勵中費時費力,疲於奔命。張益唐的話使我們意識到,搞大學問的人必須要做到內心平靜,只有在研究領域付諸超出常人百倍千倍的心血,才會收穫驚世的研究成果。
試想如果張益唐在國內,十幾年沒有發表論文沒有任何研究成果,恐怕早就被開除了。現在的社會更尊重個人的意志,允許你去尋找更適合自己地方。
北大張文平院士曾說:「我們要『保護』人才,而不是『培養』人才。」這不禁引發我們的深思,中國不缺少天才,「自古天才出少年」的觀念深入人心,而中國家長更是無比期盼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成為天才,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現象下培養出的天才有多少都已成為「傷仲永」。
張益唐一生跌宕起伏,如今也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講師,他是孤獨的但也是快樂的,面對失敗泰然處之、心如淨水,不改其志,即使成名後也依舊如過去一般生活。
現在的中國綜合實力大大提升了,我們為之驕傲。提倡創新型人才,改革人才培養機制是我們國家現在大力倡導的,相信在以後會有更多「甘於寂寞」的人才,也會創造出可以使學者可以潛心研究的學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