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匹茲堡市長Mr. Bill Peduto以及市政府的支持下,我順利設立了匹茲堡市長獎學金項目。這是第一個由美國市政府支持的用於資助中國留學生的獎學金項目。獎學金獲得者不僅會得到經濟支持,同時還會由匹茲堡市長在市政大廳親自授獎,並獲得在匹茲堡市政府及各大公司實習的機會。
初到美國,我便被整個社會的慈善及贈予文化所震撼。以匹茲堡為例,Andrew Carnegie創立的基金會已經運營了104年,良好的運營機制不僅支持著我們熟知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和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同時這些資金也被用於支持胰島素的發現、核武器拆除研究以及「芝麻街」的節目製作等。在教育方面,一個家庭困難的美國孩子幾乎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有不同來源的經濟支持。數不勝數的基金會在捐助著各種困難人群——低收入家庭,黑人,拉丁裔……
但我搜遍了匹茲堡的各個基金會,沒有找到任何捐助中國學生的信息。這也不難理解,我們沒有給予,就無從索取。更重要的是,出國讀書對我們而言一直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捐助希望小學就是道德高尚,而潘石屹和張欣捐款給哈佛大學,就變成了「崇洋媚外」、「為兒子買門票」。記得當時翻看張欣老師的微博評論,我特別憤憤不平。轉念想想,在微博裡大放厥詞的人絕對是沒有出國接受過教育的人。畢竟,只有出來看過,才知道這將會是影響一生的抉擇。
在我看來,視界即世界。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他/她能走多遠。
我出生在一個經濟落後的三線城市。我那時的世界有多小?現在想想都覺得可愛。因為從小成績好,二姨帶著我出去玩兒的時候總和別人說,我外甥女將來絕對是考清華的料。我對這句讚揚從來都無動於衷。清華?清華是什麼?在哪裡?和我有什麼關係?直到有一天,年幼的我路過市重點中學,看到大紅的光榮榜上寫著:XXX 清華大學……我驚呆了,原來清華可以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我眼睛閃著光,伸出小手摩挲著鮮紅的光榮榜。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夢想可以變成現實,原來我也可以做到……若干年後,當我驕傲地走進市重點時,我知道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離我更近了一步。
我清晰記得此後人生中每個讓我眼睛閃光的時刻。比如我去南開報到,第一次看到立交橋上的霓虹燈;比如我初到美國,站在普林斯頓秋葉滿地的校園裡驚詫於那裡的寧靜之美。後來,我成為了一名出國留學培訓教師,我一直是驕傲的,因為我明白自己的工作正在幫助著孩子們走向改變命運的旅程。我喜歡看孩子們眼中閃耀的光芒。眼中有光芒的人,人生絕不會黯淡。而我們眼中的世界越寬廣,那光芒便越璀璨。但偶爾,我也是無奈的。當我聽到魏媽媽講述她如何賣掉房子供女兒出國讀書,當我看到自己的堂妹認為出國只是天方夜譚時,我甚至會不知所措。
當我放棄北京的房子車子和公司來到美國時,在眾多的質疑聲中我也曾以為是自己要得太多。如今,一年半的生活經歷告訴我,我要的並不多,只是房子車子並不是我所求的全部。我想要一些其他的,比如幫助更多經濟並不富裕的家庭,讓他們的孩子也有享受美國教育的機會。在國內時,我也無數次有過類似的想法,但從不覺得自己能夠實現,就像當年的清華一樣,我需要一張大紅榜,告訴自己:原來我也可以做到。
我沒想到,在這個國家,處處都貼著「大紅榜」。當我告訴大家我想幫助更多的中國孩子來美國學習時,市長說他支持我,校長們說支持我,學校裡的招生官們說支持我,每一個我遇到的老師和朋友都支持我,當然,最重要的,我家先生也支持我。當我意識到「原來我也可以做到」的時候,市長獎學金項目應用而生。我在twitter上at了市長,他開心地點讚轉發——I know you could do it, CiCi.
今天上午,在匹茲堡最優秀的高中和校長聊天時,他告訴我:「CiCi,市長獎學金資助的中國學生,我們也會用學校的獎學金資助他們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學費。從前從未有過針對中國學生的獎學金,既然你在用心做這件事情,我們也會全力支持你。」在這個國家,不僅處處貼著讓人眼睛閃光的大紅榜,還有這樣一群人,時刻告訴正在奮鬥的你:我們,和你在一起。
夢想,那些讓我們眼睛閃光的夢想,炙熱滾燙亦或平淡悠長,只要相信,總會有實現的一天。
——
嶽小希
微信公眾號ciciyuewelcome
新浪微博@希希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