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是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語言,甚至同一個民族又有不同的部族語言和方言。據統計,印尼的語言多達五百多種, 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這麼多種語言中,爪哇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次是巽達語、馬都拉語、峇里語、米南加保語、亞齊語、馬來語、布吉斯語等,使用人數均超過一百萬。印尼各民族的語言都屬於南島語系的印度尼西亞語族和美拉尼西亞語族。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印尼需要一種通用語言,即民族共同語,也叫做國語。印度尼西亞語(Bahasa Indonesia)就是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境內所有民族的共同語言,簡稱「印尼語」。今天的印尼語和馬來西亞語都是在古代馬來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歷史上,古代馬來語是通行於蘇門答臘島的南部、廖內群島、邦加島、勿裡洞島及馬來半島的一種語言。馬來語發展成為印尼語大致經歷了古馬來語、中期馬來語、馬來「混合語」 三個階段。古馬來語是指7世紀起至13世紀末的馬來語,主要使用印度的跋羅婆字母,並夾雜梵語。
中期馬來語是指14世紀至19世紀的馬來語,特別是指馬六甲王國鼎盛時期的馬來語。這一時期的馬來語吸收了不少阿拉伯語借詞,並一度改用阿拉伯字母書寫。這一時期馬來語隨伊斯蘭教的傳播和商業活動開展而得以廣泛傳播。馬來「混合語」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馬來語為基礎的「混合語」。這時的馬來語融入了外來詞,同時也融入了地方民族語和方言,成為印尼各民族間進行商業活動和溝通交流所廣泛使用的一種語言。荷蘭殖民者為了便於統治,制訂了用拉丁字母書寫的拼音方案並加以推行。隨著印尼民族獨立運動的蓬勃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動員和團結廣大人民參與其中,這就要求有一個為全社會所理解的民族共同語言,此時的馬來「混合語」已具備條件成為民族的共同語言。1928年10月28日,第二屆印尼青年代表大會通過了著名的「青年誓言」,正式把馬來語(確切地說是馬來「混合語」)確定為印尼全民族統一的共同語,即印尼語。1938年6月印尼語言學家們在梭羅召開了第一屆印尼語言大會,會議對印尼語的發展作出了幾項具體決議,提出要求修改荷蘭人制訂的拼音法,為印尼語編寫語法書等等。
日本佔領印尼後,由於禁止使用荷蘭語,所以需要藉助印尼語開展政治宣傳,在客觀上推動了印尼語的進一步發展。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正式宣布獨立,在《四五年憲法》中明文規定:「國家統一的語言是印度尼西亞語」。1950年公布的《臨時憲法》又規定:「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國家官方語言是印度尼西亞語」。獨立後,印尼政府組織人力修改印尼語的拼音規則,先後經歷了6次拼音方案的改革,最終於1972年制訂了現行的印尼語拼寫法。印尼政府還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統一的國語,號召全國人民學習印尼語,運用規範的標準的印尼語。與此同時,政府並不禁止地方民族語的使用和發展,而是採取尊重和支持的態度,這種語言政策得到了不同族群人們的認可和肯定。古馬來語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印尼語,客觀上是由於馬來族分布廣泛,馬來人善於航海、經商,這些條件都非常有利於馬來語的傳播,使它成為印尼乃至東南亞各通商口岸的交際語。
從語言本身來看,馬來語比起爪哇語具有獨特的優勢。馬來語沒有爪哇語中紛繁複雜的等級之分,語法結構比較簡單易學,詞彙沒有複雜的形態變化,易於學習和推廣。馬來語構詞手段豐富,詞綴靈活多變,能大量派生新詞,能迅速適應社會的發展。印尼語產生後,在發展過程中按照自身特有規律和需要,不僅吸收如爪哇語、巽達語、峇里語等本國地方語,還從其他國家和地區語言中吸收大量詞彙,主要有梵語、阿拉伯語、荷蘭語、日語、英語和漢語等。這些外來詞彙的加入,使印尼語的詞彙量日益豐富。目前,印尼語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語言之一,詞彙量迅速增加,語言在本土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同時,作為世界人口第四大國的語言,印尼語在世界上的影響不斷擴大,不少國家已經陸續開設印尼語專業,培養印尼語人才。其中,澳大利亞作為印尼的近鄰,在學習和使用印尼語方面成果最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