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需要這樣專業的通識教育科普繪本

2021-01-07 宸媽侃侃育兒經

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94篇原創內容。全文共計4288字,大約需要4-8分鐘時間閱讀

陳志武,著名經濟學家,香港大學教授,耶魯大學終身教授,「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

陳志武

許知遠的《十三邀》中有一集就當前的經濟形式採訪陳志武,在採訪中陳志武對自己的人生經歷做了回顧,他說:「早期的通識教育是相當關鍵的,這個部分的教育決定了你的思想寬度和廣度,最終將對於你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無獨有偶,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幾個國家的優質教育也不約而同的提到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對孩子進行通識教育對孩子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

通識教育,在百度百科中對它的解釋是這樣的: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通識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我始終認為,兒童教育的基礎在家庭,家長的格局和見識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思想和意識的高度和廣度。優質的兒童教育開始有意識的給孩子進行適當的通識教育,讓孩子從小知道世界的寬度和廣度,在成長中,逐漸適應這樣的知識結構,逐漸形成自己專屬的世界觀和人格特性,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從長遠看,因為知識的寬度和廣度不同於常人,自然成就會更廣泛。

《十萬個為什麼》的不同版本

稱得上是通識教育的兒童讀物裡,最為大家所熟悉的當屬《十萬個為什麼》,不只是中國,各個國家都有各自一套甚至多套《十萬個為什麼》,拿我兒子舉例,我曾經過,在他的書架上,《十萬個為什麼》不僅有國內的幾個不同出版社的版本,還有美國、英國等幾個國外版本。然而,在一段時間以後,他對於這類型的書籍的閱讀興趣幾乎等於零。與之相反的,一本專一主題的科普類通識讀物卻可以讓他無數次的翻閱。

所以,對於孩子的通識教育,我認為既要選擇專業性強的,也要選擇有趣有料的,更要注意一定要給孩子選擇適合孩子不同年齡段不同認知水平的書。

今天要推薦的這套書,是未小讀《你敢問,我敢答通識教育科普繪本》的新套系。這套書一共4本。每本各自有各自不同的主題,專一又有料。

《你敢問,我敢答通識教育科普繪本》

01

《你敢問我敢答 太陽從哪兒充電》(後稱《太陽從哪兒充電》)是這套書裡我最喜歡的一本。

《太陽從哪兒充電》封面

全書的內容源於一對父女的真實記錄,以一問一答,外加搞笑插圖的形式,讓我們看到了別人家老公的帶娃日常,而且是能讓娃長知識的那種。這種寶藏爸爸估計是每個家庭的夢想吧!

《太陽在哪兒充電》堪稱親子互動範本,每個不知道怎麼陪伴孩子,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的家庭都應該看看! 一個超級博學有思想的爸爸和一個思維異常跳躍有思考習慣的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成就孩子好的人生,在這本書記錄的文字裡,爸爸對孩子的五花八門的問題的各種引導和回答堪稱經典!值得學習!

《太陽從哪兒充電》

《太陽在哪兒充電》的文字作者安東尼奧·馬丁內斯·隆是一位記者,也是一位科普作家。他天天都在談論寫作與科學相關的內容,有時會迷戀在自己的研究中無法自拔。他一直都在電視節目上做實驗,並且已經出版了「裸眼」系列叢書,它講述了視覺和光的故事。他替許多不同媒體、電臺以及電視節目工作過,也是西班牙一些最受歡迎的科學網站背後的貢獻者。他寫過的其它書包括:What do Astronauts See When They Close Their Eyes以及The Naked Eye。他執導過一部記錄片,Brain Sickness。他的科普作品獲得眾多獎項,包括2017年的恩達斯獎(premio ondas),此獎在西班牙久負盛名。儘管當蘿拉向他提問時會「嗤之以鼻」,但他內心深處其實是非常想「拍案叫絕」的——尤其是當他答不上來的時候。

蘿拉·馬丁內斯·拉索是一個好奇心旺盛的女孩。她長大後的志願有成為計算機科學家、老師、歌手、演員和體操運動員等等。她的腦袋裡充滿了瘋狂的想法,對學習十分具有熱情。除此之外,她還喜歡打排球、收集礦石、寫故事和跳舞。這樣的一天結束後,她仍然有精力保持清醒,並完成她的「職責」—— 爸爸,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

《太陽在哪兒充電》的插畫作者吉姆·阿馬特:藝術家,插畫作家,因富有童真的插畫而受到小讀者的喜愛,經常和他們一起互動。

《太陽從哪兒充電》

《太陽在哪兒充電》的實用之處在於,女兒的提問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每個小孩子都會問,或者問過的問題,而仔細觀察作者的回答,你會發現這個爸爸的回答很不普通,他的每一個回答都在拋磚引玉,既尊重和保護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和孩子一起舉一反三,又有意識的引導孩子的跳躍性的思維。書中涉及的學科知識都不冷僻,孩子讀來毫無距離感,爸爸領讀時也不會有知識性障礙。而且書中每一章都以父女互道「晚安」結束,就算照本宣科也具有滿滿的睡前儀式感,有利於孩子「按部就班」地入睡。

我一直倡導睡前親子陪伴的重要性。不論工作和生活怎樣的忙碌和辛苦,每天睡前固定的親子陪伴既是給孩子儀式感的陪伴,也是多年後孩子療愈自己的溫暖記憶。當孩子多年後回憶起兒時你摟著ta,或者握著ta的小手,給ta讀,或者乾脆用自己的話回答那些天馬行空的問題的情景,這是專屬於家的溫暖的記憶,足夠療愈孩子一生。

02

《你敢問我敢答 人為什麼要有頭髮》(後稱《人為什麼要有頭髮》)是一本可愛有趣的通識書,讀懂頭髮,知道頭髮相關的歷史、生物、數學等多方向的知識點。

《人為什麼要有頭髮》

讓孩子了解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可以從頭髮開始。適合3-6歲開始探索身體的孩子。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在這個時期給孩子選擇這種介紹身體各個部分內容的書籍,就是最佳的滿足孩子的求知慾的方法。

《人為什麼要有頭髮》的文字作者安妮卡·赫定是科學記者,自由寫作者。2003年起從事教材編寫工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寫過大量教材。2017年出版了第一部繪本《斯蒂格(Stig)》。此外她還在廣告公司從事文案撰寫工作。

《人為什麼要有頭髮》的插畫作者弗雷德裡克·斯旺:一位深居簡出的插畫家,獲得過瑞典設計金獎。

《人為什麼要有頭髮》

瑞典的科普書比其他國家強在哪兒?

填報大學志願大家都知道,第一選城市,第二選學校,第三才是真正的專業。作為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諾貝爾獎的「出生地」,瑞典有1/6的高校都進入了世界大學排名之工程科技專業大類全球前300,IKEA、Spotify、Skype、Ericsson、Volvo及數不勝數的全球科技品牌均孵化於瑞典,整個國家的科學科技氛圍極其濃厚。

而論藝術,瑞典之前有世界聞名的素描大師,現在本書的繪者也是獲得過瑞典設計金獎、兩次奪得瑞典出版獎銀獎、《編輯人員》雜誌第一設計的畫家。你要知道,最後使你能跟大家出現在同一張照片裡的其實就是審美,審美會驅動著你成為那個你想成為的人。

《人為什麼要有頭髮》

好的繪本,插圖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這本《人為什麼要有頭髮》既有頭髮的專業科普知識,也有身體毛髮、頭髮數量的數學知識,還有頭髮顏色涉及到的基因、人種等社科類常識,還有歷史中的頭髮冷知識爆料……文字內容的豐富加上專業且色彩豐富的插圖,這就是值得推薦的好繪本!

03

《你敢問我敢答 魚會放屁嗎?》(後稱《魚會放屁嗎?》)是一本關於屁的科普書。

《魚會放屁嗎?》

也是在孩子3-6歲對身體的敏感期中,孩子會突然開始對屎尿屁這些問題感興趣。這其實也是孩子對身體的探知和好奇。有很多家長會覺得屎尿屁這類型的問題太尷尬,不知道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甚至粗暴的打斷孩子的提問,終止了孩子這個時期的探索。

日本的中村翔子那套《深夜放屁大賽》就是針對孩子對屎尿屁的探索和求知而作的,不過這套書幾乎每次一上架就被搶到缺貨。

《魚會放屁嗎》和《深夜放屁大賽》相同的都是從動物們的屁開始科普,全書從提問開始,作者列出了一堆動物的名稱,讓孩子思考這些動物會不會放屁?然後再一一為孩子解釋,每種動物配上一張對應的插圖,一張專門介紹這種動物相關的知識點,最後總結性的陳述這種動物會不會放屁。最後從動物屁的科普知識過渡到人的屁,讓孩子知道人也是一種動物,同時放屁是一件人人都會發生的事,不用大驚小怪。

《魚會放屁嗎?》

這本書還有一個超級強大的作者團——不是博士,就是博士後!

文字作者尼克·卡魯索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維吉尼亞州內規模最大、提供學位最多的創新研究性綜合高等院校)的博士後副研究員,另外一位文字作者達尼·拉巴奧蒂是世界排名第十的倫敦大學的博士,建立並管理倫敦動物園的倫敦動物學學會成員。

插圖作者艾利克斯·G.格裡菲斯是一位居住在英國的藝術家、插畫作家、設計師,有許多科學相關的創作,作品包括「小動物」系列和《昆蟲收藏家》等。

專業的團隊做專業的事,作為通識教育繪本,這樣的專業背景背書顯然是質量的最佳保證!

04

《你敢問我敢答 是什麼那麼臭啊?》(後稱《是什麼那麼臭啊?》)是一本嗅覺的科普書。

《是什麼那麼臭啊?》

作為人類的感官之一,嗅覺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雖然它在工作上勤勤懇懇,但經常被視覺、聽覺等比較有表現力的感官搶去風頭。可憐的嗅覺!

嗅覺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在《是什麼那麼臭啊?》中逐一的為你和孩子科普。

當你遇到危險時,例如發生火災、拿到發黴變質的食物,或是當那個渾身髒兮兮的校霸向你靠近時,你的嗅覺就會向你發出警報嗅覺可以影響你的心態和情緒,或者喚醒那些潛藏在你腦海深處的記憶。對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了嗅覺,你的味覺也就「徒有虛名」了。

通過本書,你將與世界上那些臭名昭著的惡臭製造者「親密接觸」,從大肆噴尿的大熊貓到口臭堪比毒氣的國王,無所不有。你將會知道,人們如何利用氣味來攻城拔寨、建功立業,又有哪些臭不可聞的發明仍舊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是什麼那麼臭啊?》

《是什麼那麼臭啊?》的文字作者克萊夫吉福德是著名的英國科普作家,撰寫超過180部深受兒童喜愛的非小說類童書,國內多家出版社均有引進出版。獲獎眾多:英國皇家學會青少年科學圖書獎、TES特殊兒童教育圖書獎、美國科普電視臺PBS最受歡迎童書獎、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官方發行刊物《史密森尼》雜誌傑出童書獎、加拿大圖書館協會圖書選擇獎;入圍英國藍彼得圖書獎。

插圖作者皮特·甘倫:英國插畫師,插畫作品曾被刊登在《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衛報》《華爾街日報》《單片眼鏡》雜誌和《時尚》雜誌上,也為谷歌和GQ提供過插畫。

這是一本孩子很感興趣的書,孩子對於各種氣味的敏感度決定了當孩子聞到「臭臭的」、「怪怪的」、「甜甜的」、「香香的」各種氣味時會有各種表情和提問,這本書正好解決了關於嗅覺的科普知識,相當值得推薦!

05小結

建立一個孩子的宏觀思維,就應該從小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通識教育。上到天文地理,下到身體百科,各式各樣的知識點,各個角度和程度的專業知識拓展都可以在孩子有提問的時候給予孩子解答。

專業的通識教育科普書我建議每個家庭都應該準備,成人的知識儲備必然會有缺漏,當孩子問到成人不知道的內容,那就一起來看書尋找答案吧!這樣多好!

這套《你敢問我敢答》的通識教育科普繪本值得推薦,專業又有料!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

相關焦點

  • 應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需要這樣專業的通識教育科普繪本
    優質的兒童教育開始有意識的給孩子進行適當的通識教育,讓孩子從小知道世界的寬度和廣度,在成長中,逐漸適應這樣的知識結構,逐漸形成自己專屬的世界觀和人格特性,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從長遠看,因為知識的寬度和廣度不同於常人,自然成就會更廣泛。
  • 兒童科普繪本書單 | 看見更大的世界
    《十萬個為什麼·法國版》,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好的提問能啟發孩子思考,優秀的回答可以點亮孩子的探索之旅,但要做到有滋有味又深入淺出的回答,還是蠻有難度。《十萬個為什麼·法國版》這一點做得特別好,你有問題,它就有趣味回答。《十萬個為什麼·法國版》由法國拉魯斯出版社編著。
  • 媲美「神奇校車」的綜合科普繪本,搞定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天上為什麼會下雨?海水為什麼是鹹的?蝙蝠為什麼總是倒掛?為什麼仙人掌可以在沙漠中生存?「十萬個為什麼」的問問問模式有沒有難倒你?或許是時候請出科普繪本來幫忙了。在孩子的成長中自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推薦的這套童書是一部綜合科普繪本有它的陪伴孩子能學會敬畏和尊重生命萬物
  • 《十萬個為什麼》助力青少年科普教育發展
    圖:《十萬個為什麼》APP現已上架各大安卓應用市場近日,由少年兒童出版社與網龍華漁教育聯合出品的《十萬個為什麼》APP上架各大安卓應用市場,該APP以少年兒童出版社旗下的中國原創科普圖書優秀IP《十萬個為什麼》為內容核心
  • 書評 |《「你敢問·我敢答」科普繪本》:探索世界,從這裡開始
    孩子們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大人們常常被問得焦頭爛額,所以我很關注科普類的繪本,從《猛獁爺爺》《MOVE昆蟲 圖鑑》到《科學家如何思考》,希望它們能作為傳達科普知識的橋梁,更好、更專業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 現在又發現一套非常棒的,適合3-8歲孩子的科普繪本:《「你敢問 我敢答」通識教育科普繪本:用全科思維助孩子網住世界》。
  • 郝景芳:為什麼通識教育是幫助孩子直面未來的教育?
    此外,也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明天我們將會正式推出童行年度大課——《世界簡史I:給孩子的萬物起源課》,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將會在3個月時間裡帶你的孩子探尋30個起源大問題。最先報名的1000名童學,我們還會贈送配套的火星班社群服務,明天早上,鎖定童行訂閱號,我們將會公布課程介紹及購買入口。
  • 一套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
    首先要了解孩子喜歡什麼,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次培養孩子的興趣,因材施教。一套好的圖書不僅能作為孩子的課外讀物,同時也能成為提高孩子學習成績與興趣的關鍵。眼下就有這樣的一套書,能夠讓孩子在「玩」的同時也能學到知識。
  • 哲學繪本推薦:抓住「哲學啟蒙期」,解決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曾教育弟子:"學而不思則罔。"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歸功於遇事就問"為什麼"。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牛頓開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跟隨著為什麼的腳步,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個原理。孩子愛問為什麼,是哲學啟蒙的體現,能促使孩子的思維更加靈活。涉淺水者得魚蝦,入大海者擒蛟龍。
  • 我們為什麼需要通識教育?
    目前,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體系普遍由三個部分組成:專業課程(Major Requirement),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和自由選課(Free Elective)。通識教育的比重平均超過35%。
  • 如何應對三歲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 媽媽,為什麼有早上、中午和晚上?★ 媽媽,為什麼玻璃彈珠會​沉到水底,球球漂在水面上?★ 媽媽,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下雨的時候太陽公公去哪兒了?一、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孩子總追著問為什麼,他小小的世界裡充滿了好奇?
  • 你的好奇寶寶已上線,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怎麼應對?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寶寶的家庭都知道,當孩子開始學會說話後,就變身「十萬個為什麼」。總喜歡追著家長問問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上周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的孩子變得比以前活潑了許多。見到有客人來,也不怕生,拿著他的小繪本不停地問「為什麼」。「哥哥,這是什麼?」「哥哥,這個為什麼會這樣?」……幸好這孩子拿的是比較淺顯的繪本,否則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 網龍華漁教育聯手少年兒童出版社打造《十萬個為什麼》APP 助力青少年科普教育發展
    APP上架各大安卓應用市場,該APP以少年兒童出版社旗下的中國原創科普圖書優秀IP《十萬個為什麼》為內容核心,以網龍華漁教育全球前列的教育科技為技術核心,結合網際網路+教育時代下對知識學習的迫切需求,旨在為K12學生提供優質的科普內容,帶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發展。
  • 十萬個為什麼OUT了,孩子們現在的科普書籍真是與時俱進
    ,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過的《十萬個為什麼》一樣。這套書是日本理科教育支援中心代表小森榮治彙編的青少年科普讀物看起來跟日本小學科學類的教學內容有些區別,也有共通之處,若能深入了解,一定很有意思,不過本人才疏學淺在這兒就不展開了,希望拋磚引玉,能讓感興趣的專業友人去深入比較一下中日兩國小學科學類教育的優劣之處
  • 168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500多個知識點《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
    《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幼兒版)系列叢書,根據《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編寫,緊密貼合幼兒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場景是科普情境式講述體驗式學習,開創玩中學的全新閱讀理念。這套書不同於其他複雜的灌輸式科普,而是採用生動的故事講述科普知識,將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增加閱讀興趣,加深閱讀記憶,讓家長不再害怕孩子等刨根問底。以往故事類的注音書比較多且大部分質量不高,但是科普類的注音書就罕見了,之前買過幾套還特別不滿意。這套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可以說是一股清流。
  • 孩子變身「十萬個為什麼」?千萬別嫌麻煩錯過了敏感期!
    「為什麼樹就看起來像(往後跑)?」「因為我們坐在車裡,你覺得我們沒有動,以為書在動,其實是我們在動……」看我對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大段講道理,計程車司機表示不解,時不時從後視鏡瞥我幾眼,最後終於忍不住說:「小孩兒……聽得懂嗎?」我訕訕一笑:「沒辦法,不懂也得講啊,現在正是『十萬個為什麼』時期啊。」孩子變身「行走的問號」?
  • 聖誕繪本書單|用閱讀開啟聖誕節,滿足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平安夜、聖誕夜、跨年夜、元旦節就快到了,又到了小朋友們收禮物的時候了,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在頭疼給孩子送什麼禮物好呢? 京媽推薦「送繪本」,禮物高大上,還能帶娃長知識,培養閱讀習慣。
  • 為什麼我們需要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下,不同學科、領域的廣泛涉獵,正好幫助我們在面對愈加複雜的世界和全球性問題時,能有冷靜的思考、準確的判斷,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如何在一個競爭氛圍日益激烈,高度專業化的世界裡,不急於「搶跑」和「單一訓練」,保持廣泛地學習和通識培養,也是每一位家長、以及教育者面臨的挑戰。
  •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學霸家庭這樣做
    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都有一個體會,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特別愛問為什麼,家長常常把孩子戲稱為「十萬個為什麼」。對於這些「十萬個為什麼」,有些爸媽要麼敷衍了事,要麼回答起來感覺很累。因此,如果在面對這些「好奇寶寶」的各種奇葩問題,家長選擇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的態度來對待的話,無疑是放棄了一個讓孩子成長成才的絕佳契機。那麼面對 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呢?
  • 暑假還看《十萬個為什麼》?科普也要換新,推薦5本好書
    曾幾何時,《十萬個為什麼》是家長給孩子買的必備圖書,這個系列的圖書,很多出版社都做過,不同版本,不同分類,其實是根據我們小學生應該掌握的自然科學進行了細分,是科普類圖書。如今,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科普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很多中小學都有專門的科普教學課程,還會請來專家為孩子們講解自然常識。
  • 孩子總是問十萬個為什麼?用這些易讀有趣科普書餵飽他
    為人父母,都經歷過被孩子「十萬個為什麼」逼瘋的經歷。在美國版知乎Quora網站上,曾經有一個經典問題:我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要問「為什麼」,我該怎麼做?被點讚最多的回答描述了大學化學教授Stephen McNeil和他三歲的女兒薩拉之間的一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