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都有一個體會,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特別愛問為什麼,家長常常把孩子戲稱為「十萬個為什麼」。對於這些「十萬個為什麼」,有些爸媽要麼敷衍了事,要麼回答起來感覺很累。
其實,孩子的「好奇心」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能力,用科學的話來說,好奇心是當我們想要知道某種不知道的事物時,表現出來的一種認知上的複雜情感,它可以理解為一種「內在動機」,這種內在動機是主動學習和自發探索的關鍵。
因此,如果在面對這些「好奇寶寶」的各種奇葩問題,家長選擇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的態度來對待的話,無疑是放棄了一個讓孩子成長成才的絕佳契機。
那麼面對 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呢?
在《智慧教養——給孩子幸福一生的能力》這本書中,郝景芳老師作為家裡有兩個孩子的新時代「學霸辣媽」(「雨果獎」得主,清華大學物理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在大量的實際案例研究後,分享了她在育兒過程中保持孩子好奇心,培養孩子邏輯能力的實用建議。
/ 好奇心的三個成長階段 /
美國哲學家與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好奇心有三個成長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以說是好奇心的萌芽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們表現出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圍事物的欲望和本能,比如他們見到很多東西都想摸一摸、咬一咬,或者對著一樣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專心地搗鼓很久,通過不同的感官操作和體驗來建立對這個世界最原始的感知和認識。這種探索算不上是一種智力活動,但它能夠為聯想、推理等高級認知能力打好基礎。
第二個階段,好奇心變得更加社會化。在這個階段,寶寶們開始有了語言和溝通能力,可以跟別人交流了。當他們發現,原來自己的爸爸媽媽知道的東西很多,可以滿足自己好奇心的時候,他們的探索就開始從自己獨立完成,變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者說變得更加社會化,開始向爸爸媽媽提出「十萬個為什麼」。語言,變成一種工具來滿足和推動孩子的好奇心。其實,這個時候,他們的提問更多是在練習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能否得到一個具體的答案、一個科學的解釋,並不是最重要的。
第三個階段,好奇心的廣度和深度開始超越第一階段的本能及第二階段的社交,轉換成一種對問題的興趣。在這個階段,孩子提出的問題很多是經過自己的觀察,經過與自身經驗的對比和推敲之後產生的疑問。比如,孩子觀察到,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是每棵樹的葉子都會枯黃,都會掉光,有些樹還是綠意盎然的。這時候,他可能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到了冬天有些樹光禿禿的,有些樹卻不會呢?這時候的好奇心,成了一種促進孩子思考與智力發展的動力,也成了孩子與世界建立連接的一種重要力量。
/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可以遵循「兩步走」策略 /
既然好奇心如此重要,那麼孩子提問時,怎樣的回答和引導才能保護好他的好奇心?
具體要怎麼做呢?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兩個步驟。
第一步:讓孩子回顧和梳理自己是怎麼發現這個問題的。
當孩子問了你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問他:咦?這個問題媽媽/爸爸覺得很有意思,我以前也沒有想過,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呢?可以跟我說說嗎?
這一步的引導,是為了把看起來孤立的問題重新放回到孩子思考的現場,通過孩子自己的複述,讓他把看到的、想到的浮出水面,把問題的來龍去脈更完整地呈現出來。把問題從一個點變成一個面。
你會發現,這一步是為了引導孩子在有意識地經過觀察、收集信息、與經驗進行對比以後,形成自己的問題。也就是前面說的第三個階段裡面的好奇心,它是問題生成的邏輯。
比如,孩子問:為什麼我們人用兩條腿走路呢?這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呢?是不是看到了什麼東西讓你想到這個問題呢?是不是因為看到了小貓小狗、老虎獅子、大象,都是用四條腿走路的?這時候,你可以幫他進一步梳理問題的完整表述:你是不是覺得大部分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都是用四條腿走路的,好像只有我們人是用兩條腿走路,是不是覺得對比起來人很特別,想知道為什麼嗎?這樣幫孩子梳理出完整的問題表述以後,孩子就會慢慢意識到:哦,是呀,原來我是通過把人和其他動物對比起來,才發現這個問題的。久而久之,他可能會開始從無意識的對比,變成有意識的對比,來幫助自己發現更多值得探索的問題。
第二步:以引導孩子思考為前提,有策略地回應孩子提出的問題。
這裡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情況一: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怎麼做?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用著急,可以告訴他:「你又問了一個好問題哦,你把我難住了,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你問的問題特別好 (給予好奇心鼓勵)。接下來咱們倆一起來查一查好不好,我現在就幫你打開手機、翻開書一起找一找。」
和父母一起搜索答案時,孩子會充滿好奇地等待搜索結果,有了答案之後,父母再跟孩子一起了解,孩子會覺得很開心:自己的問題得到了重視,好奇心得到了鼓勵,而且爸爸媽媽願意陪他一起學習,也是做了很好的榜樣,可以鼓勵孩子去求證自己心裡的問題。
總而言之,父母們可以記住第一個要點:
如果找到的答案,既不是直觀的視頻解釋,也不是有趣的書本內容,而是生硬的百度百科式介紹,該怎麼跟孩子解釋呢?
對很多知識,我們自己學起來都很生硬,跟孩子講的話,就覺得孩子肯定聽不進去,那麼怎麼用孩子的方式讓他喜歡聽呢?我給大家四個關鍵字——兒童視角。
我們一定要知道,在孩子眼裡,這個問題處於一個什麼樣的認知水平。也就是說,他的眼裡是怎麼看待這個事情的,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去聊這個問題,通過對話讓孩子講出他的想法。然後,我們再儘可能從他的視角出發,去理解萬物,聊自然、聊科學、聊宇宙這些離他生活很遠、很難理解的事物。
給大家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吧。我女兒曾經問過我:「媽媽,有 一個問題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說地球是一個球?大地是平的呀!」
多麼好的一個問題啊!各位家長想一想,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大地就是平的呀!我們任何一個人用肉眼都看不出來大地是一個球,但是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孩子說地球是一個大球,世界就是這樣的,就好像我們真的能夠自己看出來地球是一個球似的,孩子聽到這樣的答案,他就會對此感到特別奇怪:地球哪裡是一個球啊?看起來不就是平面嗎?爸爸媽媽這個回答還是沒有解答我要問的問題呀!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視角,在開口給出答案——世界就是這樣之前,先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視角?我們能不能以他的視角作為起點,帶著他去一步一步接近真相?如果從尊重孩子的視角來實際操作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去引導呢?
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先認可孩子的問題很有洞見,很有趣,然後帶著他一起搜索古人是怎麼發現這件事的。通過這樣的故事,孩子可以知道古人的探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之後可以帶孩子做個小實驗,把很小的一粒米放在一個大氣球上,讓他試著從米粒的視角去看氣球,他就會一下子恍然大悟:「哦!原來地球的大小和我們看上去的平面有很大的關係!」
這就是所謂的兒童化講解科學,其實兒童化講解這件事情挺難的,不了解的人覺得不就是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講嗎,你講的像個故事一點兒他不就喜歡了嗎?其實真的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不是說給太陽打扮成太陽公公,地球打扮成地球小弟弟,這就叫兒童化講解了,兒童化講解是用兒童能理解的語言,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他們的思路把這個科學問題給講清楚。
情況二:一些問題我們可能是知道答案,知道結論的,要直接說出答案嗎?
在多數情況下,最好不要直接給出答案。直接告訴孩子事實,而不是從他的問題視角出發,會讓孩子很困惑:要麼覺得答非所問;要麼就停在思考自己的問題上,沒有跟上你講解的節奏;要麼乾脆聽不懂你在講什麼。
那麼怎麼辦才最好呢?關鍵是要用對話來引導孩子找出答案。有一些問題我們可能是知道答案和結論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別讓答案直接蹦出來,而是跟他對話,跟他一起觀察,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引出他心裡的問題,帶著他一起一步一步去發現問題的真相。
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進行觀察、對比、假設、思考,可以和家長進行有邏輯的討論和分析,這些都是對鍛鍊孩子思維特別有好處的!如果這個結論最終是孩子自己得出來的,他會對此印象非常深刻。
邏輯思維很重要,尤其是對理科的學習。但是,孩子數理化學的好,並不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好,因為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並不等同。邏輯思維並不只存在於數學之中,它的範疇更廣。按照心理學的研究,孩子的邏輯思維是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依次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的。不同的年齡段所處的思維階段不盡相同,也就需要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依據階段的不同,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給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打好基礎呢?以及怎樣不局限於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培養孩子的通識素養呢?
更多關於孩子不同能力素養培養的良方,可以在《智慧教養——給孩子幸福一生的能力》這本書中找到專業的答案,由《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和副主編李菁連袂推薦的家庭育兒好書,匯集了10位專家型父母的育兒良方,指導家長對孩子開啟高質量的陪伴,給孩子最好的教養。通過科學的家庭教養,可以給孩子面向未來、從容一生的自信與底力。
本文整理自《智慧教養》,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
新時代父母必讀
《智慧教養》
高益民、郝景芳等著
高益民、郝景芳、蘇凇、葉壯、張昕、姜宇輝、陳賽、孫聰、錢俊偉、奚志農,十位專家型父母親授育兒良方,他們將從自己的親身實踐出發,將自己的學識與陪伴孩子的經驗總結、凝練成書中的精華內容,涵蓋孩子成長的多個重要方面—自然、遊戲、財經素養、情緒、哲學思考、科學思維、戶外運動、閱讀、藝術,為未來世界公民打造核心能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