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學霸家庭這樣做

2020-12-25 中信商業家

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都有一個體會,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特別愛問為什麼,家長常常把孩子戲稱為「十萬個為什麼」。對於這些「十萬個為什麼」,有些爸媽要麼敷衍了事,要麼回答起來感覺很累。

其實,孩子的「好奇心」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能力,用科學的話來說,好奇心是當我們想要知道某種不知道的事物時,表現出來的一種認知上的複雜情感,它可以理解為一種「內在動機」,這種內在動機是主動學習和自發探索的關鍵

因此,如果在面對這些「好奇寶寶」的各種奇葩問題,家長選擇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的態度來對待的話,無疑是放棄了一個讓孩子成長成才的絕佳契機

那麼面對 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呢?

在《智慧教養——給孩子幸福一生的能力》這本書中,郝景芳老師作為家裡有兩個孩子的新時代「學霸辣媽」(「雨果獎」得主,清華大學物理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在大量的實際案例研究後,分享了她在育兒過程中保持孩子好奇心,培養孩子邏輯能力的實用建議

/ 好奇心的三個成長階段 /

美國哲學家與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好奇心有三個成長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以說是好奇心的萌芽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們表現出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圍事物的欲望和本能,比如他們見到很多東西都想摸一摸、咬一咬,或者對著一樣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專心地搗鼓很久,通過不同的感官操作和體驗來建立對這個世界最原始的感知和認識。這種探索算不上是一種智力活動,但它能夠為聯想、推理等高級認知能力打好基礎。

第二個階段,好奇心變得更加社會化。在這個階段,寶寶們開始有了語言和溝通能力,可以跟別人交流了。當他們發現,原來自己的爸爸媽媽知道的東西很多,可以滿足自己好奇心的時候,他們的探索就開始從自己獨立完成,變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者說變得更加社會化,開始向爸爸媽媽提出「十萬個為什麼」。語言,變成一種工具來滿足和推動孩子的好奇心。其實,這個時候,他們的提問更多是在練習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能否得到一個具體的答案、一個科學的解釋,並不是最重要的

第三個階段,好奇心的廣度和深度開始超越第一階段的本能及第二階段的社交,轉換成一種對問題的興趣。在這個階段,孩子提出的問題很多是經過自己的觀察,經過與自身經驗的對比和推敲之後產生的疑問。比如,孩子觀察到,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是每棵樹的葉子都會枯黃,都會掉光,有些樹還是綠意盎然的。這時候,他可能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到了冬天有些樹光禿禿的,有些樹卻不會呢?這時候的好奇心,成了一種促進孩子思考與智力發展的動力,也成了孩子與世界建立連接的一種重要力量。

/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可以遵循「兩步走」策略 /

既然好奇心如此重要,那麼孩子提問時,怎樣的回答和引導才能保護好他的好奇心?

具體要怎麼做呢?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兩個步驟。

第一步:讓孩子回顧和梳理自己是怎麼發現這個問題的。

當孩子問了你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問他:咦?這個問題媽媽/爸爸覺得很有意思,我以前也沒有想過,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呢?可以跟我說說嗎?

這一步的引導,是為了把看起來孤立的問題重新放回到孩子思考的現場,通過孩子自己的複述,讓他把看到的、想到的浮出水面,把問題的來龍去脈更完整地呈現出來。把問題從一個點變成一個面。

你會發現,這一步是為了引導孩子在有意識地經過觀察、收集信息、與經驗進行對比以後,形成自己的問題。也就是前面說的第三個階段裡面的好奇心,它是問題生成的邏輯。

比如,孩子問:為什麼我們人用兩條腿走路呢?這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呢?是不是看到了什麼東西讓你想到這個問題呢?是不是因為看到了小貓小狗、老虎獅子、大象,都是用四條腿走路的?這時候,你可以幫他進一步梳理問題的完整表述:你是不是覺得大部分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都是用四條腿走路的,好像只有我們人是用兩條腿走路,是不是覺得對比起來人很特別,想知道為什麼嗎?這樣幫孩子梳理出完整的問題表述以後,孩子就會慢慢意識到:哦,是呀,原來我是通過把人和其他動物對比起來,才發現這個問題的。久而久之,他可能會開始從無意識的對比,變成有意識的對比,來幫助自己發現更多值得探索的問題。

第二步:以引導孩子思考為前提,有策略地回應孩子提出的問題。

這裡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情況一: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怎麼做?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用著急,可以告訴他:「你又問了一個好問題哦,你把我難住了,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你問的問題特別好 (給予好奇心鼓勵)。接下來咱們倆一起來查一查好不好,我現在就幫你打開手機、翻開書一起找一找。」

和父母一起搜索答案時,孩子會充滿好奇地等待搜索結果,有了答案之後,父母再跟孩子一起了解,孩子會覺得很開心:自己的問題得到了重視,好奇心得到了鼓勵,而且爸爸媽媽願意陪他一起學習,也是做了很好的榜樣,可以鼓勵孩子去求證自己心裡的問題。

總而言之,父母們可以記住第一個要點:

如果找到的答案,既不是直觀的視頻解釋,也不是有趣的書本內容,而是生硬的百度百科式介紹,該怎麼跟孩子解釋呢?

對很多知識,我們自己學起來都很生硬,跟孩子講的話,就覺得孩子肯定聽不進去,那麼怎麼用孩子的方式讓他喜歡聽呢?我給大家四個關鍵字——兒童視角

我們一定要知道,在孩子眼裡,這個問題處於一個什麼樣的認知水平。也就是說,他的眼裡是怎麼看待這個事情的,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去聊這個問題,通過對話讓孩子講出他的想法。然後,我們再儘可能從他的視角出發,去理解萬物,聊自然、聊科學、聊宇宙這些離他生活很遠、很難理解的事物。

給大家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吧。我女兒曾經問過我:「媽媽,有 一個問題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說地球是一個球?大地是平的呀!」

多麼好的一個問題啊!各位家長想一想,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大地就是平的呀!我們任何一個人用肉眼都看不出來大地是一個球,但是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孩子說地球是一個大球,世界就是這樣的,就好像我們真的能夠自己看出來地球是一個球似的,孩子聽到這樣的答案,他就會對此感到特別奇怪:地球哪裡是一個球啊?看起來不就是平面嗎?爸爸媽媽這個回答還是沒有解答我要問的問題呀!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視角,在開口給出答案——世界就是這樣之前,先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視角?我們能不能以他的視角作為起點,帶著他去一步一步接近真相?如果從尊重孩子的視角來實際操作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去引導呢?

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先認可孩子的問題很有洞見,很有趣,然後帶著他一起搜索古人是怎麼發現這件事的。通過這樣的故事,孩子可以知道古人的探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之後可以帶孩子做個小實驗,把很小的一粒米放在一個大氣球上,讓他試著從米粒的視角去看氣球,他就會一下子恍然大悟:「哦!原來地球的大小和我們看上去的平面有很大的關係!」

這就是所謂的兒童化講解科學,其實兒童化講解這件事情挺難的,不了解的人覺得不就是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講嗎,你講的像個故事一點兒他不就喜歡了嗎?其實真的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不是說給太陽打扮成太陽公公,地球打扮成地球小弟弟,這就叫兒童化講解了,兒童化講解是用兒童能理解的語言,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他們的思路把這個科學問題給講清楚。

情況二:一些問題我們可能是知道答案,知道結論的,要直接說出答案嗎?

在多數情況下,最好不要直接給出答案。直接告訴孩子事實,而不是從他的問題視角出發,會讓孩子很困惑:要麼覺得答非所問;要麼就停在思考自己的問題上,沒有跟上你講解的節奏;要麼乾脆聽不懂你在講什麼。

那麼怎麼辦才最好呢?關鍵是要用對話來引導孩子找出答案。有一些問題我們可能是知道答案和結論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別讓答案直接蹦出來,而是跟他對話,跟他一起觀察,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引出他心裡的問題,帶著他一起一步一步去發現問題的真相。

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進行觀察、對比、假設、思考,可以和家長進行有邏輯的討論和分析,這些都是對鍛鍊孩子思維特別有好處的!如果這個結論最終是孩子自己得出來的,他會對此印象非常深刻。

邏輯思維很重要,尤其是對理科的學習。但是,孩子數理化學的好,並不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好,因為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並不等同。邏輯思維並不只存在於數學之中,它的範疇更廣。按照心理學的研究,孩子的邏輯思維是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依次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的。不同的年齡段所處的思維階段不盡相同,也就需要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依據階段的不同,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給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打好基礎呢?以及怎樣不局限於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培養孩子的通識素養呢?

更多關於孩子不同能力素養培養的良方,可以在《智慧教養——給孩子幸福一生的能力》這本書中找到專業的答案,由《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和副主編李菁連袂推薦的家庭育兒好書,匯集了10位專家型父母的育兒良方,指導家長對孩子開啟高質量的陪伴,給孩子最好的教養。通過科學的家庭教養,可以給孩子面向未來、從容一生的自信與底力。

本文整理自《智慧教養》,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

新時代父母必讀

《智慧教養》

高益民、郝景芳等著

高益民、郝景芳、蘇凇、葉壯、張昕、姜宇輝、陳賽、孫聰、錢俊偉、奚志農,十位專家型父母親授育兒良方,他們將從自己的親身實踐出發,將自己的學識與陪伴孩子的經驗總結、凝練成書中的精華內容,涵蓋孩子成長的多個重要方面—自然、遊戲、財經素養、情緒、哲學思考、科學思維、戶外運動、閱讀、藝術,為未來世界公民打造核心能力與素養。

相關焦點

  • 【每日問答】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家長十分鐘推出教育【每日問答】欄目今天的問題是: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我是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最近我家孩子真的太煩人了,總是問我很多很多的問題,我覺得他都要變成十萬個為什麼了! 「媽媽,媽媽,我為什麼沒有妹妹?」 「媽媽,媽媽,我為什麼要去上幼兒園?」 「媽媽,媽媽,為什麼要等紅綠燈?」
  •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聰明的媽媽一招搞定
    「為什麼地球是圓的?」「為什么爸爸會長鬍子?」「為什麼小雞會下蛋啊?」每個小朋友都是好奇寶寶,他們的小腦袋裡總是裝著無數個「為什麼」,思考著稀奇古怪的問題,這些問題和好奇心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動力。孩子有好奇心是自然是好事,卻苦了做父母的爸爸媽媽。
  • 孩子「十萬個為什麼」嚇到家長,不會就不會,千萬不要瞎回答
    去年微博上就有一個"學霸父母學渣娃"的事件紅遍怎個網絡圈,備受爭議,父母都是哈佛博士,而兒子的成績確實年紀倒數第一,很多人會不解,父母學歷這麼高,按道理薰陶孩子拿個中等的成績不難呀,怎麼會是倒數呢?明明都是高學歷知識分子,差異怎麼就這麼大呢?
  • 當孩子愛問「十萬個為什麼」,父母這樣做幫助最大
    這個年齡的孩子,度過了漫長的「單詞句-雙詞句-複合句」的語言階段,終於能夠用完整的語句自如地表達內心的想法。他們把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對未知的探索,通過一連串的疑問句呈現出來。我們把這段敏感期稱為「十萬個為什麼」階段。應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們常會有困擾,要不要回答他的問題呢?他說完這個還會有下一個。
  •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的應對方式很重要,試試這樣做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導語當今孩子腦洞都非常大,走在大街上,總會有無數個問題想要問自己的家長,那麼此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有的家長選擇敷衍,有的家長選擇仔細回答,那麼怎麼面對回答孩子的問題,可能才是正確的呢?孩子有這些問題是好事嗎?
  • 千萬別忽視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聰明的父母都這樣應對
    英國的《獨立報》曾對1500個家庭和小朋友進行採訪,搜集的數據報告顯示:好奇寶寶的年齡高峰期是4歲;2~6歲的孩子,平均每個孩子大概每天會提73個問題;平均每個媽媽一個禮拜要回答孩子近500個問題;孩子提問的時間總長度可以高達14個小時,意味著可以從早上六點就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覺睡著了才結束。
  • 小孩有十萬個為什麼?面對好奇寶寶,家長可掌握「炒菜式教育」
    假如作為家長的我們能夠好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那麼將會形成孩子強大對創造力和探索能力。當孩子的好奇心越強,那麼孩子的創造力也會越強,只有家長正視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夠發現孩子的真正能力。孩子有十萬個為什麼?
  • 十萬個「為什麼」,就是孩子人生地圖裡的十萬條路
    ……孩子是天生的發問家。明明是稀鬆平常、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事情,在他們的腦袋裡都能變出十萬個為什麼。等到孩子長大一些,能力都發展出來了,他就開始通過語言來表達他的好奇心了,「十萬個為什麼」就開始登場了,面對孩子的提問,我們要儘可能用心去回答,不要抹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因為好奇心有一個規律:得到鼓勵,就會增強;被無視,就會減損。就比如說,孩子還是指著蘋果對你「啊啊」,如果你不理他,或者總是敷衍,他就會覺得這個沒意義,於是好奇心減弱。
  • 一套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
    首先要了解孩子喜歡什麼,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次培養孩子的興趣,因材施教。一套好的圖書不僅能作為孩子的課外讀物,同時也能成為提高孩子學習成績與興趣的關鍵。眼下就有這樣的一套書,能夠讓孩子在「玩」的同時也能學到知識。
  • 如何應對三歲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 媽媽,為什麼有早上、中午和晚上?★ 媽媽,為什麼玻璃彈珠會​沉到水底,球球漂在水面上?★ 媽媽,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下雨的時候太陽公公去哪兒了?一、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孩子總追著問為什麼,他小小的世界裡充滿了好奇?
  • 你的好奇寶寶已上線,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怎麼應對?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寶寶的家庭都知道,當孩子開始學會說話後,就變身「十萬個為什麼」。總喜歡追著家長問問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上周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的孩子變得比以前活潑了許多。見到有客人來,也不怕生,拿著他的小繪本不停地問「為什麼」。「哥哥,這是什麼?」「哥哥,這個為什麼會這樣?」……幸好這孩子拿的是比較淺顯的繪本,否則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 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VS.大人的「十萬個為什麼」
    今天開啟了規律聽有聲書,但提前並沒有跟孩子溝通這件事,直覺裡是不想把英語啟蒙這件事做得太刻意上午邊玩遊戲邊聽了一個小時,中午看完電視後我再次打開小音箱,誰知小傢伙說:「媽媽,難道我做什麼事都要聽嗎?」洗完澡聽到音箱裡傳出的聲音,又說:「難道我做什麼事都要聽嗎?」兩次這麼說,莫非他不願意,勉強在聽嗎?我深知對這麼小的孩子而言,最不能做的就是破壞了興趣。
  • 如何正確回應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兩三歲以後,追問「為什麼」就成了日常。但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對此都很頭疼,對於孩子拋來的「十萬個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完美處理,甚至完全接不住,只好搪塞過去。對此,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為什麼總是問個不停?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回答?
  • 應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需要這樣專業的通識教育科普繪本
    我始終認為,兒童教育的基礎在家庭,家長的格局和見識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思想和意識的高度和廣度。優質的兒童教育開始有意識的給孩子進行適當的通識教育,讓孩子從小知道世界的寬度和廣度,在成長中,逐漸適應這樣的知識結構,逐漸形成自己專屬的世界觀和人格特性,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從長遠看,因為知識的寬度和廣度不同於常人,自然成就會更廣泛。
  • 應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需要這樣專業的通識教育科普繪本
    我始終認為,兒童教育的基礎在家庭,家長的格局和見識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思想和意識的高度和廣度。優質的兒童教育開始有意識的給孩子進行適當的通識教育,讓孩子從小知道世界的寬度和廣度,在成長中,逐漸適應這樣的知識結構,逐漸形成自己專屬的世界觀和人格特性,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從長遠看,因為知識的寬度和廣度不同於常人,自然成就會更廣泛。
  • 面對寶貝的「十萬個為什麼」,父母到底該如何回應
    冬天為什麼會下雪呢?為什麼會流眼淚?。。。。。。有了孩子,在某一天後你就會發現身邊多了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2歲以後的孩子語言越來越豐富。開始關心除自身之外的問題,這是孩子邁向世界的第一步,所以做家長的務必要非常重視。但是到底該不該回答,怎麼回答這些天馬行空的問題,真的讓家長們頭疼不已。
  • 一本親子共讀的「十萬個為什麼」
    原標題:一本親子共讀的「十萬個為什麼」崔晶晶《童書非童書》這本臺灣親子閱讀界的扛鼎之作終於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再版了。這是一個偶然,也是一個必然。在很多家庭中,親子共讀更是已經成為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很多家長已經習慣於藉助童書來養成孩子各方面的品質,完善孩子童年期人格的建構。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境時,他們就會去找相對應的童書來解決問題,比如「做個誠實的好孩子」「我會自己穿衣服了」「不跟陌生人說話」等,這些童書也總能夠立見成效,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產生了。
  • 孩子像「十萬個為什麼」,父母別嫌煩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
    所以在這個階段,很多父母也會吐槽說:"我家孩子就像是一個十萬個為什麼一樣,天天纏在屁股後面問問題我都厭煩了。"實際上這其實就是孩子本身生長規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正常狀態,父母也不應該以一種較為暴躁的方式去處理,這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極其明顯的。
  • 好學生不是天生的,老師:這樣的家庭才能出「學霸」
    眾所周知,孩子的學習成績高低,和家庭因素有很大關聯。家庭環境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網上對幾百名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做了個調查,大約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學霸,都來自於比較優越的家庭。那麼哪些家庭比較容易生產出「學霸」呢?
  • 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是「學霸」的好苗子,你家孩子佔了幾個
    >1、喜歡讀書思考,提出問題俗話說:&34;,在孩子的腦袋有十萬個為什麼,之所以孩子愛提問,是因為這是孩子進行獨立思考的第一步,表明孩子善於動腦,喜歡鑽研問題,這就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學霸。,喜歡做什麼事情都有自己的規劃,甚至會把事情提前安排,那麼你就可以慶幸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成為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