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兩三歲以後,追問「為什麼」就成了日常。但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對此都很頭疼,對於孩子拋來的「十萬個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完美處理,甚至完全接不住,只好搪塞過去。對此,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為什麼總是問個不停?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回答?
我們要知道,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在關注世間萬事萬物背後的聯繫和邏輯了!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開始,從此刻起,他們開始構建自己的世界觀,同時在構建世界觀的過程中不斷地去塑造自我。
我們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其實就是反覆追問「為什麼」的歷史。
所以,各位爸爸媽媽們,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孩子們提出的各種「為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談一談,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我們該如何回答?
第一,不可知式的回答。比如:對不起,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哦!
這個回答的內涵是:我們人類作為一群可憐卑微的小生物,就不要妄想認識這個複雜神秘的世界了。接受現實吧,這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
第二,宗教式的回答。比如: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
這個回答的內涵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安排好的,我們服從就是了。
第三,道德式的回答。比如孩子問:「為什么爸爸媽媽在一起就會生寶寶啊?」答:「小孩子問這麼多幹啥!」這,就是道德式的回答。
這個回答的內涵是:先不說答案是什麼,這個問題你壓根兒不應該表示出興趣。
這三種回答都是在給孩子的認知設定邊界,人為地給一個原本結局開放的、多線程的問題設置了障礙。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該如何回答孩子的「為什麼」呢?答案是運用「科學式」的回答,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三個方向作為參考。
很多爸爸媽媽在回答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會儘可能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如果不知道,會藉助網絡和書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有時候「承認無知」並沒有什麼大不了,「承認無知」也是我們探索和發現的原動力。
這個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不知道這個答案,然後帶著孩子一起去查資料,這其實是在告訴孩子,答案並非從天而降,而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從「不知道」走向「知道」的。
不要輕易給出答案,哪怕這個答案在我們看來非常淺顯。有時候我們不妨問一句:「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
或許接下來我們會聽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答案。
比如:「為什麼天是藍的?」
「因為地球外面套著一個藍色氣球。」
「為什麼水會結冰呢?」
「人冷的時候會凍僵,水也凍僵了。」
在感受童言無忌時,我們也可以想想這些腦洞大開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心靈。這也是走進孩子內心的好機會。
在合適的時候,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懷疑和檢驗。比如「吃糖為什麼會長細菌?」我們就可以帶著孩子做一個簡易的細菌培養基,其實就是糖水加上瓊脂粉,幾天後就會發現有糖水的培養基上果然就長出了細菌菌斑,而沒有糖水的培養基則什麼都沒有!這就可以證明細菌的生長是需要糖的。
這樣的過程無疑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還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沉靜的心性,簡直是一舉多得!
所謂「科學式」的回答,本質上就是一個「承認不知道➡️宣稱知道➡️懷疑和檢驗知道➡️進一步知道」的過程。
最後,不可能每個天真地問「為什麼」的孩子,都會去親自去探索,沒有必要,也不值得鼓勵,但也別忘了,數百年來我們的科學探索就是沿著這樣的邏輯走過來的,這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好好珍惜孩子的「為什麼」,這是孩子們最珍貴、最獨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