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5個月的不乖現在就是一部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對一切充滿了好奇,求知慾旺盛。我當然知道這很好,但偶爾還是會招架不住。
就比如前幾天,不乖洗澡後問我「為什麼下水孔是圓形的,不是正方形或三角形呢?」, 好問題,應該好好引導、好好解釋,可當時我累了一天,實在太困了,就隨口說「可能是做澡盆的人喜歡圓形吧」。
第二天,不乖又問了她爸同樣的問題,還把我的答案說出來給她爸參考,她爸認真地給她解釋可能的原因,然後批評了我這種破壞好奇心的偷懶回答!
身邊一切事物都可以引發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科學家,是我們讓他們放棄了這個天性。只有少數人帶著對科學完好無損的熱情和好奇心挺過了成人的考驗。」
——天文學家、科普作者卡爾·薩根
所謂好奇心,就是對不熟悉的事物很感興趣,很想了解它,表現出想要徵服未知世界的渴望。
對孩子來說,好奇心與生俱來。在好奇心的誘使下,孩子進行各種嘗試和探索,擴大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因素都在打擊破壞孩子的好奇心。這也是為什麼成人的好奇心遠遠不如孩子,因為我們的好奇心已經差不多被毀掉了。
作為爸媽,我們應該努力規避那些會毀掉孩子好奇心的行為,如下:
1、過度保護,總是把「別動、危險」,「別動、髒髒」掛嘴邊
看到媽媽用水果刀削出了長長的果皮,孩子也躍躍欲試;
看到爸爸修理東西時用扳手、螺絲刀等,孩子也要摸一摸,也想用一下……
……
當孩子的手碰上這些工具時,大部分媽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都是「別動,危險」!
地上撿個東西,都當成寶藏一樣探索
出去玩時,孩子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摸摸螞蟻爬過的路,摳摳長椅上的洞,撿起地上的石頭,樹枝和樹葉更是孩子的心愛之物……
基本所有的孩子都對各種箱子很感興趣,媽媽拿快遞迴來,小孩子會撕咬包裝,大孩子會推著箱子假裝自己在開車……
很多媽媽帶孩子都過於細緻乾淨,遇到以上的這些事,難免會說幾句「別動,髒髒」!
學齡前的孩子還比較小,很多時候的確無法判斷危險的程度,需要爸媽來幫忙分辨,但如果爸媽總是過度保護,總是在孩子還沒行動之前就呵斥禁止,孩子是安全了、乾淨了,但同時,孩子卻也失去了自由探索的欲望。總是在爸媽認為的「安全」範圍內乾淨地玩耍,孩子就會放棄其他的探索行為,(反正一主動探索爸媽就禁止,乾脆不探索了), 對外界的好奇心也會相應下降。
相信每個媽媽都知道好奇心的可貴,但我們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卻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都有成千上萬個「為什麼」
2、孩子提出「十萬個為什麼」,爸媽卻敷衍了事
學齡前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無窮盡的好奇,每天一睜開眼就有很多問題,「為什麼水沒有味道」、「為什麼夏天有蚊子」、「為什麼夏天不下雪」、「為什麼人不會飛」、「為什麼必須要吃飯不能只吃冰淇淋」……
哈佛大學研究兒童提問的保羅·哈裡斯教授曾經做出過這樣的預估,一個孩子在2~5歲期間,一共會問大約40000個解釋性問題。所謂解釋性問題,就是用「如何」、「為什麼」等提問。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有些爸媽可以每次都耐心地回應孩子,也有些爸媽聽到孩子的問題就頭疼,「小孩子怎麼這麼多無聊的問題,自己邊上玩會兒」,就想著讓孩子趕快閉嘴!
還有些爸媽,知道呵護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不會打擊孩子的提問熱情,但每次的回答不是直接給出答案,就是聲東擊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些回答都不能很好地維持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
——法國作家法郎士
心理學家丹尼爾·伯萊因於1954年開創性地提出了「消遣性好奇」和「認知性好奇」的概念。
消遣性好奇就是對一切新鮮事物著迷,但如果總是淺嘗輒止,那就沒有任何意義(各種標題黨,就是利用了我們每人都有的消遣性好奇,讓你忍不住點進去看看)。
當消遣性好奇轉化為對知識的理解和探索時,就是「認知性好奇」,這並不容易,因為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而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正是「認知性好奇」。
我們要培育的,正是孩子的「認知性好奇」!
不要把孩子限制在安全圍欄裡
1、提供寬鬆、安全的環境
在家裡,要做好安全措施,讓孩子可以在寬鬆的環境裡自由探索。有害物質(如各種電池、潔廁劑、洗潔靈等)收好,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抽屜櫃要固定在牆上;陽臺和窗戶要封好……安全措施做好了,就要真的保證可以讓孩子自由探索,要容忍孩子弄的亂七八糟,不要動不動就因為亂糟糟生氣。(有孩子了,家裡就別要求整齊了,乾淨就行,這真是我的經驗之談)
環境的寬鬆,除了物理意義上的,還有時間安排上的。孩子玩耍時,時間不用限制的太死板,說畫畫半小時,可孩子畫high了,那就接著畫唄,少玩一會兒積木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讓孩子掌控節奏,這樣也方便爸媽更好地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然後有針對性地培養。
2、教孩子正確地使用各種工具的方法
如果你去過蒙氏幼兒園,就會發現,教室裡有各種玻璃杯、瓷器等易碎品,所有的孩子都從這個易碎品區域開始熟悉教室。蒙氏教育理念就是,與其放著孩子不讓碰,為什麼不教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呢?(很多時候,越是不讓孩子碰,孩子就越會偷偷摸摸地去嘗試,這樣更容易發生危險)
各種工具和易碎用品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強行把孩子隔離在一個我們認為的安全環境,其實也是讓孩子遠離了真實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溫室的花朵,就會喪失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先給孩子一些玩具工具,如組裝車、水果切切樂等; 對玻璃杯子、瓷碗等易碎品,要明確跟孩子說清楚,用兩隻手拿穩捧好,一般都不會有問題的,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抵禦危險的本能;剪刀也是,教給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就可以看著孩子自由地剪紙了~~
我家不乖現在用剪刀很溜,而且她用的還是正常的剪刀,並不是兒童專用的安全剪刀,總結我的經驗,就是,在使用剪刀前,要認真地給她講安全規則,如,只有坐好了才能拿起剪刀,剪完之後要放下剪刀,站起來之前要放下剪刀,不能用手去觸摸剪刀前端的鋒利處……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講解清楚,然後不乖拿起剪刀,整個過程我都在旁邊監督指導,認真地看著她剪東西的動作。
3、耐心回應孩子的一籮筐問題
提問,是認知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從產生好奇到邁出探索的第一步,因此,爸媽要注重孩子的問題,並耐心給予回應。
最好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慢慢引導孩子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直接給出答案,相當於滿足了孩子的消遣性好奇,而引導孩子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則是要培育孩子的認知性好奇。(哈哈,不需要直接給出答案,你是不是鬆了一口氣?反正我查到這些資料時,是真的鬆了一口氣,因為不乖的很多問題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讓我直接給出答案我也給不出來!!)
多反問孩子。當孩子向你拋出一個問題時,你可以反問,「你覺得呢?」,「你認為是怎麼回事呢?」,將問題再拋回孩子,啟發孩子的思維,引導孩子更深入的思考。這裡需要注意,我們反問孩子的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而不是簡單的「是否」就能回答的,否則就沒法繼續討論下去了呀!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經這樣闡述「提問的力量」,他說,為什麼美國中產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用問題來探尋他們的好奇心呢?原因就是,這些中產家庭的孩子被問了更多的問題。母親對孩子提的問題越多,孩子相應地也能回問更多的問題。so,多多反問孩子吧!
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爸媽回答不了很正常,不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禁止孩子提問,不會就不會,但我們知道如何查詢答案呀,可以邀請孩子一起探尋答案,打開電腦進行搜索,翻開書本讀給孩子,去博物館查閱資料……順便還可以教孩子獲取更多知識的途徑,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4、多陪孩子看各種科普書籍
伊恩·萊斯利在《好奇心》一書的引言中說,食物、性和庇護是人類的三大驅動力,而好奇心則是人類的第四驅動力。越多的知識儲備,越大的知識邊界,越能激發更大的好奇心。
對孩子而言,如果沒有從爸媽那裡得到相關的背景知識,即便找到了感興趣的事情,也會很快放棄學習。知識,可以為好奇心續航,孩子需要從爸媽或教師等成人那裡得到知識來激發他們的認知性好奇。
科普書籍這時就派上用場了,滿足孩子天生的好奇,激發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探索,引導孩子生發出更強大的認知性好奇。(重要的一點,很多問題爸媽不知道該怎麼向孩子解釋,各種科普書就解釋的很好!推薦DK,低幼的可以看尤斯伯恩的各種系列)
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誰就無異於行屍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愛因斯坦
最後,希望我們所有人都stay hungry, 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