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真人版十萬個為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知性好奇?

2020-08-25 小雨不乖一起成長

3歲5個月的不乖現在就是一部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對一切充滿了好奇,求知慾旺盛。我當然知道這很好,但偶爾還是會招架不住。


就比如前幾天,不乖洗澡後問我「為什麼下水孔是圓形的,不是正方形或三角形呢?」, 好問題,應該好好引導、好好解釋,可當時我累了一天,實在太困了,就隨口說「可能是做澡盆的人喜歡圓形吧」。


第二天,不乖又問了她爸同樣的問題,還把我的答案說出來給她爸參考,她爸認真地給她解釋可能的原因,然後批評了我這種破壞好奇心的偷懶回答!


身邊一切事物都可以引發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科學家,是我們讓他們放棄了這個天性。只有少數人帶著對科學完好無損的熱情和好奇心挺過了成人的考驗。」


——天文學家、科普作者卡爾·薩根


如何毀掉孩子的好奇心?


所謂好奇心,就是對不熟悉的事物很感興趣,很想了解它,表現出想要徵服未知世界的渴望。


對孩子來說,好奇心與生俱來。在好奇心的誘使下,孩子進行各種嘗試和探索,擴大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因素都在打擊破壞孩子的好奇心。這也是為什麼成人的好奇心遠遠不如孩子,因為我們的好奇心已經差不多被毀掉了。


作為爸媽,我們應該努力規避那些會毀掉孩子好奇心的行為,如下:


1、過度保護,總是把「別動、危險」,「別動、髒髒」掛嘴邊


看到媽媽用水果刀削出了長長的果皮,孩子也躍躍欲試;

看到爸爸修理東西時用扳手、螺絲刀等,孩子也要摸一摸,也想用一下……

……


當孩子的手碰上這些工具時,大部分媽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都是「別動,危險」!


地上撿個東西,都當成寶藏一樣探索


出去玩時,孩子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摸摸螞蟻爬過的路,摳摳長椅上的洞,撿起地上的石頭,樹枝和樹葉更是孩子的心愛之物……

基本所有的孩子都對各種箱子很感興趣,媽媽拿快遞迴來,小孩子會撕咬包裝,大孩子會推著箱子假裝自己在開車……


很多媽媽帶孩子都過於細緻乾淨,遇到以上的這些事,難免會說幾句「別動,髒髒」!


學齡前的孩子還比較小,很多時候的確無法判斷危險的程度,需要爸媽來幫忙分辨,但如果爸媽總是過度保護,總是在孩子還沒行動之前就呵斥禁止,孩子是安全了、乾淨了,但同時,孩子卻也失去了自由探索的欲望。總是在爸媽認為的「安全」範圍內乾淨地玩耍,孩子就會放棄其他的探索行為,(反正一主動探索爸媽就禁止,乾脆不探索了), 對外界的好奇心也會相應下降。


相信每個媽媽都知道好奇心的可貴,但我們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卻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都有成千上萬個「為什麼」


2、孩子提出「十萬個為什麼」,爸媽卻敷衍了事


學齡前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無窮盡的好奇,每天一睜開眼就有很多問題,「為什麼水沒有味道」、「為什麼夏天有蚊子」、「為什麼夏天不下雪」、「為什麼人不會飛」、「為什麼必須要吃飯不能只吃冰淇淋」……


哈佛大學研究兒童提問的保羅·哈裡斯教授曾經做出過這樣的預估,一個孩子在2~5歲期間,一共會問大約40000個解釋性問題。所謂解釋性問題,就是用「如何」、「為什麼」等提問。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有些爸媽可以每次都耐心地回應孩子,也有些爸媽聽到孩子的問題就頭疼,「小孩子怎麼這麼多無聊的問題,自己邊上玩會兒」,就想著讓孩子趕快閉嘴!


還有些爸媽,知道呵護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不會打擊孩子的提問熱情,但每次的回答不是直接給出答案,就是聲東擊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些回答都不能很好地維持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

——法國作家法郎士


如何呵護和培育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丹尼爾·伯萊因於1954年開創性地提出了「消遣性好奇」和「認知性好奇」的概念。


消遣性好奇就是對一切新鮮事物著迷,但如果總是淺嘗輒止,那就沒有任何意義(各種標題黨,就是利用了我們每人都有的消遣性好奇,讓你忍不住點進去看看)。


當消遣性好奇轉化為對知識的理解和探索時,就是「認知性好奇」,這並不容易,因為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而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正是「認知性好奇」。


我們要培育的,正是孩子的「認知性好奇」!


不要把孩子限制在安全圍欄裡


1、提供寬鬆、安全的環境


在家裡,要做好安全措施,讓孩子可以在寬鬆的環境裡自由探索。有害物質(如各種電池、潔廁劑、洗潔靈等)收好,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抽屜櫃要固定在牆上;陽臺和窗戶要封好……安全措施做好了,就要真的保證可以讓孩子自由探索,要容忍孩子弄的亂七八糟,不要動不動就因為亂糟糟生氣。(有孩子了,家裡就別要求整齊了,乾淨就行,這真是我的經驗之談)


環境的寬鬆,除了物理意義上的,還有時間安排上的。孩子玩耍時,時間不用限制的太死板,說畫畫半小時,可孩子畫high了,那就接著畫唄,少玩一會兒積木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讓孩子掌控節奏,這樣也方便爸媽更好地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然後有針對性地培養。



2、教孩子正確地使用各種工具的方法


如果你去過蒙氏幼兒園,就會發現,教室裡有各種玻璃杯、瓷器等易碎品,所有的孩子都從這個易碎品區域開始熟悉教室。蒙氏教育理念就是,與其放著孩子不讓碰,為什麼不教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呢?(很多時候,越是不讓孩子碰,孩子就越會偷偷摸摸地去嘗試,這樣更容易發生危險)


各種工具和易碎用品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強行把孩子隔離在一個我們認為的安全環境,其實也是讓孩子遠離了真實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溫室的花朵,就會喪失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先給孩子一些玩具工具,如組裝車、水果切切樂等; 對玻璃杯子、瓷碗等易碎品,要明確跟孩子說清楚,用兩隻手拿穩捧好,一般都不會有問題的,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抵禦危險的本能;剪刀也是,教給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就可以看著孩子自由地剪紙了~~


我家不乖現在用剪刀很溜,而且她用的還是正常的剪刀,並不是兒童專用的安全剪刀,總結我的經驗,就是,在使用剪刀前,要認真地給她講安全規則,如,只有坐好了才能拿起剪刀,剪完之後要放下剪刀,站起來之前要放下剪刀,不能用手去觸摸剪刀前端的鋒利處……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講解清楚,然後不乖拿起剪刀,整個過程我都在旁邊監督指導,認真地看著她剪東西的動作。



3、耐心回應孩子的一籮筐問題


提問,是認知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從產生好奇到邁出探索的第一步,因此,爸媽要注重孩子的問題,並耐心給予回應。


最好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慢慢引導孩子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直接給出答案,相當於滿足了孩子的消遣性好奇,而引導孩子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則是要培育孩子的認知性好奇。(哈哈,不需要直接給出答案,你是不是鬆了一口氣?反正我查到這些資料時,是真的鬆了一口氣,因為不乖的很多問題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讓我直接給出答案我也給不出來!!)


多反問孩子。當孩子向你拋出一個問題時,你可以反問,「你覺得呢?」,「你認為是怎麼回事呢?」,將問題再拋回孩子,啟發孩子的思維,引導孩子更深入的思考。這裡需要注意,我們反問孩子的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而不是簡單的「是否」就能回答的,否則就沒法繼續討論下去了呀!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經這樣闡述「提問的力量」,他說,為什麼美國中產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用問題來探尋他們的好奇心呢?原因就是,這些中產家庭的孩子被問了更多的問題。母親對孩子提的問題越多,孩子相應地也能回問更多的問題。so,多多反問孩子吧!


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爸媽回答不了很正常,不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禁止孩子提問,不會就不會,但我們知道如何查詢答案呀,可以邀請孩子一起探尋答案,打開電腦進行搜索,翻開書本讀給孩子,去博物館查閱資料……順便還可以教孩子獲取更多知識的途徑,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4、多陪孩子看各種科普書籍


伊恩·萊斯利在《好奇心》一書的引言中說,食物、性和庇護是人類的三大驅動力,而好奇心則是人類的第四驅動力。越多的知識儲備,越大的知識邊界,越能激發更大的好奇心。


對孩子而言,如果沒有從爸媽那裡得到相關的背景知識,即便找到了感興趣的事情,也會很快放棄學習。知識,可以為好奇心續航,孩子需要從爸媽或教師等成人那裡得到知識來激發他們的認知性好奇。


科普書籍這時就派上用場了,滿足孩子天生的好奇,激發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探索,引導孩子生發出更強大的認知性好奇。(重要的一點,很多問題爸媽不知道該怎麼向孩子解釋,各種科普書就解釋的很好!推薦DK,低幼的可以看尤斯伯恩的各種系列)



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誰就無異於行屍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愛因斯坦


最後,希望我們所有人都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三歲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 媽媽,為什麼有早上、中午和晚上?★ 媽媽,為什麼玻璃彈珠會​沉到水底,球球漂在水面上?★ 媽媽,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下雨的時候太陽公公去哪兒了?一、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孩子總追著問為什麼,他小小的世界裡充滿了好奇?
  • 你的好奇寶寶已上線,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怎麼應對?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寶寶的家庭都知道,當孩子開始學會說話後,就變身「十萬個為什麼」。總喜歡追著家長問問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身邊的一切充滿了好奇跟疑問。孩子的提問,說明了他們在主動思考。當我們不厭其煩地對孩子的問題做出解答的同時,他們會慢慢出現邏輯思維。此時,家長一定要耐心給予解答,多加鼓勵和引導,千萬不可搪塞敷衍了事。一、為什麼3-4歲的寶寶愛問「為什麼」?
  • 小孩有十萬個為什麼?面對好奇寶寶,家長可掌握「炒菜式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充滿好奇心,其實是孩子一出生就擁有的天性,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他們處於一個探索的過程。一旦接觸了一些新奇的,能夠吸引孩子的神秘的物體,就會產生出孩子好動、好奇、好問的現象。而作為家長的我們,面對好奇寶寶更加要應該注意培養和保護。
  • 哲學繪本推薦:抓住「哲學啟蒙期」,解決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前兩天,我去參加孩子學校開展的親子課外活動。休息的時候,和幾位平時聊得比較好的父母一起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一位母親像我們闡述了一個哭惱的問題:家裡的小孩三歲多,不管是在家還輸出門,總喜歡纏著父母問東問西,有時候的問題讓父母抓不著頭腦,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好奇寶寶。
  • 如何正確回應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兩三歲以後,追問「為什麼」就成了日常。但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對此都很頭疼,對於孩子拋來的「十萬個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完美處理,甚至完全接不住,只好搪塞過去。對此,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為什麼總是問個不停?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回答?
  • 應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聰明媽媽有竅門
    昨天,和朋友去電影院看剛上映的電影《姜子牙》,可能是因為星期天,電影院有很多小朋友,看電影的時候總會有好奇的孩子問身邊的爸爸媽媽問題,有的家長會耐心的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有的家長會忽視孩子的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共鳴,家裡的小朋友好像是十萬個問什麼,每天都在不停地說「為什麼」,那麼,家長們該如何應對孩子的「為什麼」呢?
  •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學霸家庭這樣做
    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都有一個體會,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特別愛問為什麼,家長常常把孩子戲稱為「十萬個為什麼」。對於這些「十萬個為什麼」,有些爸媽要麼敷衍了事,要麼回答起來感覺很累。因此,如果在面對這些「好奇寶寶」的各種奇葩問題,家長選擇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的態度來對待的話,無疑是放棄了一個讓孩子成長成才的絕佳契機。那麼面對 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呢?
  • 孩子七歲了老愛摸我的胸,對孩子的性好奇該如何引導
    但是,到了三歲以後,寶寶的好奇心會越來越強,會對許多事情感興趣,會問十萬個為什麼。這時,父母可以適當解釋,正確引導寶寶度過「性蕾期」。在「性蕾期」,幼兒的性心理可有以下幾個特點1性好奇當寶寶開始意識到有男女性別的不同之後,可能會產生好奇心,很想看看異性的生殖器到底是怎麼樣的。
  • 「問晴天」如何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 如何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孩子一旦會說話以後,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有時候會特別喜歡問「 為什麼」,就像複讀機一樣… 怎麼回答孩子都不滿意。怎麼辦呢?引導思考>給答案>回絕孩子。從現象的回答,到情緒的思考,有這幾個層次可以參考:0 1 做科普型媽媽(認識提升)查閱資料,永遠快娃一步,做孩子的老師,隨時科普。
  • 一本科學啟蒙書,告訴孩子十萬個為什麼
    「媽媽為什麼有烏雲就代表下雨?」「媽媽為什麼天氣熱就要下雨?」「媽媽雪長什麼樣呢?」你們家是不是也有一個同款的好奇寶寶,腦袋裡面裝著十萬個為什麼。雖然我也上了很久學,讀了很多的書,但是當面對一個四歲的好奇寶寶,還是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候我在想,小時候的我是不是一樣的好奇呢?
  • 十萬個為什麼是探究式學習的開始,4個步驟讓孩子愛上鑽研
    在孩子在家上網課期間,很多家長都體驗過「十萬個為什麼的」的抓狂感覺。很多時候,我們被孩子無休止的「為什麼」問得不耐煩,或者被那些「充滿創意」的問題問得無可奈何。但是你知道嗎,孩子們的問題是很好的教育契機,如果可以正確解答孩子們的問題,或者引導孩子探究問題答案,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探究式學習。
  • 孩子像「十萬個為什麼」,父母別嫌煩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
    所以在這個階段,很多父母也會吐槽說:"我家孩子就像是一個十萬個為什麼一樣,天天纏在屁股後面問問題我都厭煩了。"實際上這其實就是孩子本身生長規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正常狀態,父母也不應該以一種較為暴躁的方式去處理,這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極其明顯的。
  • 因為這本科普書,我終於體會到了被孩子問「十萬個為什麼」的幸福
    我可能屬於比較焦慮的媽媽,別人家媽媽被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問到心煩意亂時,我卻在發愁「娃啊娃,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時,我真的無法抑制焦慮了,到底怎麼才能讓娃從「是什麼」的認知階段過渡到「為什麼」的認知階段呢?為了激發她的求知慾,讓她問出更多「為什麼」,我一股腦給她買了好幾套科普繪本,但在我一廂情願灌輸下,她沒有問出更多「為什麼」,反而剛萌芽的科學火種也被我生生掐滅了。直到後來看到一段話:「如何讓孩子自發主動地去追求知識?
  •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聰明的媽媽一招搞定
    「為什麼地球是圓的?」「為什么爸爸會長鬍子?」「為什麼小雞會下蛋啊?」每個小朋友都是好奇寶寶,他們的小腦袋裡總是裝著無數個「為什麼」,思考著稀奇古怪的問題,這些問題和好奇心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動力。問題少了,我們還能耐心解答,但是當孩子們好奇的問題太多,連爸爸媽媽都會駕馭不了。很多家長往往敷衍了事,但是這種方式很可能就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 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VS.大人的「十萬個為什麼」
    我深知對這麼小的孩子而言,最不能做的就是破壞了興趣。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對?我得趕緊反思下。睡前聊天時,我將這個困惑說了出來,我想知道他那麼說到底是想表達想聽還是不想聽。誰知他很堅定地說「我想聽呀,我中午不是告訴你了嗎?」還是有點不放心,又追問「想聽你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媽媽以為你不願意聽呢。」「我這麼說是想知道你什麼時候會給我放呀。」
  • 千萬別忽視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聰明的父母都這樣應對
    英國的《獨立報》曾對1500個家庭和小朋友進行採訪,搜集的數據報告顯示:好奇寶寶的年齡高峰期是4歲;2~6歲的孩子,平均每個孩子大概每天會提73個問題;平均每個媽媽一個禮拜要回答孩子近500個問題;孩子提問的時間總長度可以高達14個小時,意味著可以從早上六點就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覺睡著了才結束。
  • 應對好奇寶寶的十萬個為什麼 聰明媽媽有竅門
    仔細一問,原來她家寶寶進入了「十萬個為什麼」階段。現在,每天都要提出無數個「為什麼」來讓朋友解答!比如:  「媽媽,我為什麼要喝牛奶?」「因為牛奶對身體好呀!」「……」  相信許多寶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寶寶某一天開始喜歡問問題,你會暗自高興,家有愛提問的寶寶多好啊,這說明寶寶的好奇心旺盛。心裡想著:寶寶多提問,不僅能增長知識,滿足好奇欲,還能鍛鍊說話的能力。  剛開始時,你還能認真對待每一次提問。
  • 裝在口袋裡的十萬個為什麼,滿足孩子好奇心!
    「爸爸,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呀?」「媽媽,為什麼太陽那麼熱?」「爸爸,為什麼秋天樹葉會變黃呢?」.但咱們家長畢竟不是一本「百科全書」,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爸媽們也有答不上來的時候。但是,如果避而不答孩子的疑問,不僅會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也傷害了他們的創造力。
  • 好奇引起興趣/如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學習的濃厚興趣?
    水蒸氣不住的往上冒,壺蓋也不停的跳動著,就好像裡邊有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非常高興,他把壺蓋揭開又蓋上,蓋上又揭開,反覆的驗證。最後他終於弄清楚了,原來是水蒸氣推動了壺蓋的跳動,水蒸氣的力量可真大呀!由此,瓦特受到了啟發,最終發明了蒸汽機。
  • 面對寶貝的「十萬個為什麼」,父母到底該如何回應
    冬天為什麼會下雪呢?為什麼會流眼淚?。。。。。。有了孩子,在某一天後你就會發現身邊多了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2歲以後的孩子語言越來越豐富。每天會不停地提出各種問題,對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很好奇,喜歡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