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一下本書提到的「昭和的行當」的含義。一種是昭和時代常見的庶民從事的職業,但現在已經消失。人力車那些昭和初年就不見蹤影的行當也包含在內。另一種是正在慢慢消失的工作,雖然現在偶爾還能看到,但最繁榮的時期是昭和時代。另外還介紹了作為謀生的職業雖已消失,但作為地區文化活動偶爾還能一見的行當,例如紙芝居屋。
我將這些象徵著昭和時代,或結束於昭和時代,或在昭和時代迎來全盛時期的職業全部包括在內,統稱為「昭和的行當」。
寫作本書之際,我再次認識到,這些老行當已經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要再次發掘出來非常困難。
古往今來,不管哪類工作,即便在某一時代曾經流行過,也會被更加方便的形式取代,之後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當時的記錄已所剩無幾,曾經見證過的人也日漸減少,那究竟是怎樣的職業,有的連內容都弄不清楚了。昭和的老行當幾乎都面臨這種宿命。不過在如今這個時代,那些早已失去作用的行當也有著屬於它們的不甘吧?如果能聽聽這些無聲的呼喊,想必除了實用價值之外,人們對這些工作還會有其他的認識吧?
的確,這裡所舉的職業,被取代的理由並沒有反駁的餘地。即便有,也只餘抱怨和嘆息。即便如此,那些過去的老行當,還有以此為生的人們無聲的吶喊,就註定要默默地消失嗎?在一心追求合理化,追求快速和便利的過程中,我們或許錯失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即使是當代最尖端的職業,也面臨著像昭和的行當那樣最終消失的命運。如今興盛的職業也終將被更便利更低廉的方式取代。
那些無聲的吶喊到底說了什麼呢?我想請各位讀者自己思考一下。書中講述的這些職業遠比現在的工作更有人情味和溫度。
那不是被操作指南掌控的冷冰冰的關係,而是通過工作來交換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情感的關係,昭和的老行當是在這種關係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意味著無論是勞動者也好,客人也好,都不是孤獨的。雖然和現在相比,那些職業既不方便,效率也低,但其中有人情在。以人為媒介,工作才得以成立,所以人也會得到重視。不僅重視人的存在,同樣也重視物件的價值。昭和時代的人們經常說「可惜」,珍惜地使用各種東西,用壞了就修修再用,絕不輕易地換一個新的。可以說「可惜」一詞包含著一種支撐昭和時代的精神。
但這種精神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快就消失了,到了今天,人們變得只重視便利。
經濟高速發展帶走的東西從「可惜」這個詞又聯想到了「忍耐」。
那個時代不像現在,人們沒有充裕的時間去討論什麼天職或者合適的職業。首先,經濟上捉襟見肘,大家不得不想辦法努力維持生計。謀生是人們幹活的根本出發點。現在工作種類增多了,而在那個沒有選擇的時代,人們工作就是為了吃飯,這樣的出發點顯而易見。他們幾乎沒有餘力思考工作的價值,以及這份職業是否適合自己。即便酬勞不高,工作環境殘酷,人們也不得不忍耐著幹下去。
因為貧窮,也有人鑽法律的空子騙人,做些欺詐和違法的買賣。這在哪個時代都一樣,但追溯那些職業的源頭,也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悲哀。
日本不久後迎來了始於昭和三十年代後半期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慢慢地脫去了貧窮的外衣。彩色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陸續進入普通家庭,商品琳琅滿目。
但隨著城市越來越繁榮,曾經活躍在時代前沿的人們逐漸消失了。這一點在這個時代表現得最為明顯。
河上架起了鐵橋,以前運送客人去對岸的擺渡人去了哪裡?雨傘很便宜就能買到,依靠修傘謀生的那些人又去了哪裡?隨著電視機的普及,總是在傍晚時分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的紙芝居的老大爺又到哪兒去了呢?
我家旁邊有一家帶停車場的大型便利店。二十年前剛搬到這裡時,附近有水果鋪、豆腐店、酒鋪、文具店、點心鋪等,各種小店鱗次櫛比。隨著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的登場,這些店鋪都消失了蹤影。生活的確是方便了。但是,那些小店還在的時候,顧客會和店裡的人們聊聊天,進而形成一種地區共同體般的關係,為社區增加活力。如今,便利店的周圍雖然人流密集,整個社區卻靜悄悄的。當然,這種便利店裡沒有人與人的交往,只有簡單的購物行為。
這樣發展下去真的好嗎?每次回顧各種各樣的昭和的老行當,我的腦海裡就會閃過類似的思緒。
一位流浪詩人從事過的工作我對昭和時代的行當感興趣,是遇到人稱流浪詩人的高木護(昭和二年出生)之後的事情。他出生於熊本縣,和我有著同鄉之誼,我甚至有幸撰寫了他的傳記《流浪與土地及文學》,還在雜誌《AERA》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現代的肖像》的文章,裡面也寫到了高木。從二戰結束後不久,到日本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的昭和三十八年前後,他一直在九州一帶流浪,幹過大約一百二十多種工作。那些職業基本以體力勞動為主,現在都已經消失了,例如濁酒鋪、紙芝居屋、燒炭人、算卦先生、樵夫、砍竹人、碎石工人、礦工、劇場經理、三輪車夫、乞丐、碼頭裝卸工人、小工、澡堂搓背工人、拾荒人、工讀學生、隱坊等。其中也有稱不上生計的工作,不過追循他工作的經歷,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無法言說的人生悲哀。
以高木幹過的那些工作為線索,再根據對他年幼時聽聞的一些職業的調查,匯集成了於二一年出版的《昭和的工作》,書裡我著重描寫那些勞動者的人生。本書可以看作《昭和的工作》的姊妹篇,在前作的基礎上主要聚焦於這些工作的具體內容。書中網羅了廣義上的昭和時代(一部分跨越了明治、大正時代)一百一十五種庶民從事的工作,還添加了詳細的工作內容與酬勞等數據,進行深入描寫。這本書寫作的過程,也是進一步思考那些工作為什麼消失的過程。
同時,本書還有另一位作者—實力派插畫家平野惠理子,通過她的插畫,讀者可以更直觀地了解這些職業。這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關於工作的分類,以現行的《日本標準產業分類》為基準。頁面設計上也趣味十足,請各位好好欣賞。
還請各位讀者聆聽如今已經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的一百一十五種職業無聲的吶喊。如果各位能從中了解昭和時代的側面,得到些許在現代和未來的社會生存的啟示,便是我身為作者的無上光榮。
另外,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下列各位人士的大力幫助,再次致以深深的感謝—紀田順一郎、石井孝雄、黑木聖司、麥島勝、高木護、早瀨輝美、佐藤健士,以及熊本市博物館等。另外,還要感謝原書房編輯部相原結城的大力協助。(未完待續)
澤宮優
二一六年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