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反擊「量子幽靈」

2021-02-08 MOOC

題圖:kepu.net.cn


量子力學指出信息可以在各個系統之間瞬間傳輸,而與系統之間的距離無關。這種糾纏的現象表明宇宙中的粒子之間存在著一張巨大的網際網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認為該結論是荒謬的,於是在EPR悖論中對此提出了質疑。實驗表明量子糾纏是存在的。自此,量子糾纏開始應用於量子密碼學、量子計算,甚至於瞬間傳輸。


愛因斯坦一直不接受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哥本哈根詮釋認為量子系統是以概率疊加態存在的。只有對量子系統進行觀察時,系統才會採取終態。沒有觀察時,系統的存在狀態有多種可能性。愛因斯坦對該種解釋很不滿意,認為這樣的混合存在狀態是不現實的。


EPR悖論


1935 年,愛因斯坦與波裡斯 ·波多爾斯基(Boris Podolsky)和內森 ·羅森(Nathan Rosen)一起,提出了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Einstein-Podolsky-Rosen)悖論,簡稱EPR悖論。請讀者想像由一個粒子衰變成兩個較小的粒子。如果原來的母粒子是靜止的,則兩個子粒子必須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線動量和角動量,以保證動量總和仍然為0(守恆)。因此子粒子將互相分開,且旋轉方向相反。子粒子對的其他量子屬性也是類似的。只要發生衰變,那麼只要測得了其中一個子粒子的自旋方向,就能馬上知道另一個子粒子的自旋方向是相反的。即便經歷了很長時間,粒子已經運動到遠處,看不見了,也仍然如此。這就好像是看到一對雙胞胎,如果發現其中一個雙胞胎的眼睛是綠色,我們馬上就能猜到另一個雙胞胎的眼睛也是綠色的。


如果採用哥本哈根詮釋對此進行解釋,那麼就意味著在測量之前兩個粒子(或雙胞胎)處於多種可能狀態的疊加。粒子的波函數包括各方向上的自旋信息,而對於雙胞胎來說,他們的眼睛則是各種顏色的疊加。只要測量了兩個粒子之一,那麼二者的波函數就會同時坍縮。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認為這樣的解釋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兩個粒子相隔甚遠,怎麼可能同時對其施加某種作用呢?愛因斯坦已經指出光速是一切速度的極限,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對第一個粒子的觀察行為如何能傳達到第二個粒子?測量宇宙一側的物質並不能同時影響宇宙另一側的物質。這就說明,量子力學是錯誤的。


糾纏


在描述薛丁格貓悖論的論文中,薛丁格還採用了「糾纏」一詞描述在一定距離下的這種奇怪的行為。


對玻爾而言,宇宙在量子水平上是相互聯繫的。但愛因斯坦的觀點與此不同,他更傾向於承認「局部現實」,也就是說世界的信息在局部是確定的。好比一對雙胞胎如果生下來時眼睛的顏色一樣,那麼他們的眼睛在我們觀察之前也不會處於模糊的多色狀態。愛因斯坦由此假定粒子對一旦出現,就固定不變了,觀察者在一定距離下進行觀察時無需通信,也無需發揮任何作用。愛因斯坦猜想有一些隱變量(現稱「貝爾不等式」)的存在將被發現,最終可以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不過目前還沒有證據能支持這個猜想。


愛因斯坦的「局部現實」理論現已被證實是錯誤的。實驗表明量子糾纏是存在的。即便粒子的數目不止2 個,或者粒子之間的距離有幾米遠,糾纏仍然是存在的。


量子信息 


量子糾纏開始時是一個哲學上的爭論。不過現在量子糾纏已經能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實現信息的編碼和傳輸。在一般的計算機中,信息是以二進位固定值的位編碼的。量子編碼中採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量子態,系統也以這些狀態的疊加態存在。1993 年,「量子比特」開始被簡稱為「量子位」(比特值的量子疊加)。基於這些原理,現已設計出了量子計算機。


糾纏態為量子位之間的通信提供了新的方式。如果有測量動作發生,就會引發系統的各個部分之間爆發式的量子通信。測出了系統一部分的值,就能設置系統其他所有部分的值。該效應在量子密碼學和量子瞬移上是很有用的。


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排除了科幻中所描述的瞬移。要實現這種瞬移,科學家需要採集到物體的所有信息,之後在別處重新組裝。而不確定性原理使我們想要獲取所有信息的想法破滅。因此,要實現一個人(哪怕是一隻蒼蠅)的瞬移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操作糾纏系統,可能會實現量子瞬移。如果有兩個人(物理學家們通常稱為愛麗絲和鮑勃)共享一對糾纏的光子,則愛麗絲可以對她的光子進行測量,之後將最初所有的信息傳送給鮑勃的糾纏態光子。鮑勃的光子和愛麗絲的雖然不是同一個,但此時卻無法把二者區分開來。不管事實是否如此,瞬移這個問題本身還是很好的。沒有任何光子和信息是能夠到達任意地方的,因此愛麗絲和鮑勃可能位於宇宙兩邊,並變換各自的糾纏態光子。


量子密碼學採用量子糾纏作為關聯加密密鑰。發送者和接收者分別持有糾纏系統的一部分。信息被隨機置亂後,唯一的解密碼通過連接到接收者的量子糾纏進行發送。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信息被攔截,那麼任何測量行為都會造成信息的破壞(量子態改變了)。因此信息只能使用一次,而且只能被那些了解如何通過密鑰進行量子測量的人讀取。


糾纏告訴我們,世界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依賴於測量的形式。空間中除信息外的所有物體都是不固定的。人們只能對信息進行收集,按照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排序,使信息變得更有意義。宇宙是信息的海洋,人們賦予信息的形式是次要的。


本文摘自《你不可不知的50個物理知識》(人民郵電出版社圖靈公司),由《科學》(Science)雜誌物理學編輯Joanne Baker撰寫。更多詳情,點擊閱讀原文。


來源: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中文版)

【特別聲明】本公號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與我聯繫,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了解在線教育,

把握MOOC國際發展前沿,請關注:

微信號:openonline

公號名稱:MOOC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幽靈般的」量子糾纏現象被攝像機捕捉到
    物理學家首次成功拍攝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稱之為「遠距離幽靈行動」的現象,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學突破。這幅圖顯示了一種強大的量子糾纏形式,兩個粒子相互作用,並在瞬間共享它們的物理狀態。「幽靈行動」的發生與兩個粒子之間的距離無關,這意味著這一原理有時被引證為隱形傳態的一個可能基礎,這種被稱為鐘形糾纏的聯繫支撐著量子力學的整個領域。格拉斯哥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保羅·安託萬·莫羅說,我們成功捕捉到的這幅圖像優雅地展示了自然的基本屬性,這是我們第一次以圖像的形式看到它。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結果,可以用來推進量子計算的新興領域,並導致新型成像。
  • 首張量子糾纏圖像 愛因斯坦曾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科學家公布#首張量子糾纏圖像#愛因斯坦曾稱: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科技日報北京7月15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一種量子糾纏的照片,捕獲到這種難以捉摸現象的視覺證據,最新研究有望促進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
  • 愛因斯坦「幽靈」什麼樣子?首張量子糾纏圖像面世!
    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理論中最著名的預測,它描述了兩個相互作用的粒子互相糾纏的現象,也就是說,兩個相互作用的粒子,即使被分開,分別在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改變,另一個也隨之改變。哪怕是一個粒子在銀河系這端,另一個在那端。愛因斯坦稱其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因為根據狹義相對論,任何物質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
  • 愛因斯坦都無法解釋的幽靈般作用,量子糾纏不需要依靠任何能量?
    筆者:三體-小遙提起量子力學,人們往往會想到這是目前最深奧也是最先進的一門學科,它的複雜性足以和浩瀚的宇宙相提並論,還具備量子糾纏的特質,能夠輕易穿梭整個宇宙。對於量子力學,人們感到十分疑惑的一點是,因為量子糾纏本身並沒有依靠任何能量的作用,反而可以進行超距傳輸,就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都無法對這一現象進行準確合理的解釋。正所謂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經典物理學帶給我們的固有認知其實並非完全正確,而人們恰巧在此過程中已經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觀點,所以不少人認為量子糾纏同樣需要能量。
  • 愛因斯坦錯了「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近日又一次證明,愛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錯誤。最近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並為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愛因斯坦用這一概念描述量子力學,即組成物質和光的最小粒子具有的一系列奇特表現。
  • 愛因斯坦錯了:「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
    最近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並為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圖為研究人員克裡斯特·沙爾姆在調試貝爾實驗中用到的光子源。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1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近日又一次證明,愛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錯誤。最近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並為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愛因斯坦用這一概念描述量子力學,即組成物質和光的最小粒子具有的一系列奇特表現。
  • 愛因斯坦的幽靈——量子糾纏
    可能大多數人搞不懂什麼是量子糾纏,但大多數人一定都了解撞球。打撞球的關鍵就是控制球的方向和速度,誰控制得好,誰贏的機會就大。那麼量子糾纏和撞球有什麼關係嗎?一、撞球中隱含的前提兩個球相撞之後分開,它們的位置和速度就會有關聯。
  • 幽靈一般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重慶出版社) 近日,重慶出版集團推出了《量子糾纏》(修訂版),本書對量子糾纏的性質、特點、歷史及其應用做出了通俗易懂而又吸引人的闡釋
  • 量子力學「幽靈超距作用」通過最嚴格的檢驗
    最新實驗補上了此前驗證量子力學「超距作用」時的漏洞,最終證明愛因斯坦錯了。這一發現可幫助我們改善數據加密技術,讓數據傳輸更安全。圖片來源:CERN對於愛因斯坦和黑客來說,今天或許是比較糟糕的一天。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痛恨量子力學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即操縱一個物體可以立即影響到遠距離之外的另一個物體。但這種量子效應現在已經通過了迄今為止最嚴格的檢驗,被證明是量子世界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 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波爾之間的世紀論戰,他們從第五屆條小維雲漢就開始互搖,他們從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就開始互搖,他們從第五屆索小維會議就開始互掐,不過每次基本上都是波爾最後勝出,直到第七屆索爾維會議之後的1935年,愛因斯坦終於放出了「大殺器」,他和另外兩位同事,波多爾斯基和羅森,合寫了
  • 上帝投擲的骰子——愛因斯坦的幽靈超距作用
    光電效應理論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量子力學領域奠定了他的重要地位,然而該理論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深意卻深深地困擾著愛因斯坦。眾所周知,愛因斯坦以推導出質能方程E=mc^2聞名於世。然而事實上他對物理學的最後巨獻是與同事鮑裡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一起合著的發表於1935年的論文--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簡稱:EPR悖論)。這篇闡述EPR悖論的論文描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糾纏態」,從而成為了現在重新理解量子物理學的核心。
  • 量子糾纏—幽靈般的差距作用,無視距離
    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波爾之間的世紀論戰他們從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就開始互掐,不過每次基本上都是波爾最後勝出,直到第七屆索爾維會議之後的1935年愛因斯坦終於放出了「大殺器」,他和另外兩位同事波多斯基(PODOLSKY)和羅森(ROSEN)合寫了一篇論文叫《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性的描述是完備的嗎
  • 幽靈般的量子糾纏比光速快一萬倍
    量子相互作用有多快發生?比光快,快10,000倍。這就是由上海中國科技大學的Juan Yin帶領的物理學家團隊在一個涉及糾纏光子或光子的實驗中發現的,這些光子即使在遠距離分開的情況下仍保持密切聯繫。他們希望看到會發生什麼如果你試圖將速度分配給愛因斯坦稱之為「 遠距離的怪異動作 」。
  • 物理學院研究員與合作者利用愛因斯坦的「幽靈」超距作用實現多方...
    量子力學理論可以完美地描述自然界中最小的物理體系,比如原子和光子。正如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在他們著名的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中提出的,量子力學具有令人驚訝的特性:處於位置和動量理想關聯量子態的一對粒子,在一定時刻後空間上完全分離,對其中一個粒子測量會瞬間影響遠處另一個粒子的量子狀態。
  • 愛因斯坦的理論得到證實,「靈魂」被拍到,神秘而又玄乎的量子!
    科學家們捕捉到了世界第一個「量子糾纏」的實像,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甚至被稱為「遙遠的幽靈」。來自蘇格蘭格拉斯戈大學的物理學家拍下了這張驚人的照片。看起來只是灰濛古的照片,這是第一次看到粒子相互作用的場面。這也是量子計算的基礎。
  • 黑洞、薛丁格的貓與愛因斯坦:量子物理學顛覆的世界
    舊量子論已經讓愛因斯坦無法認同,那麼更加「瘋狂」的新量子論就更使他忍無可忍了。雖然愛因斯坦本人曾經提出了光量子假設,在量子論的發展歷程中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現在他卻完全轉向了這個新生理論的對立面。愛因斯坦堅信,量子論的基礎大有毛病,從中必能挑出點刺來,迫使人們回到一個嚴格的,富有因果性的理論中來。
  • 中國科學家研製出量子模擬器,揭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人民日報》8月18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在量子領域研究又獲重要進展,首次研製出了非局域量子模擬器,首次展示了非局域性在量子模擬中的重要作用,完成了經典計算機無法模擬的任務。 中國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教授研究組,首次研製出了非局域量子模擬器,並模擬宇稱—時間世界中的超光速現象,該研究為量子模擬器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 雙縫幹涉實驗背後的幽靈,看量子力學如何解釋雙縫幹涉悖論
    愛因斯坦在這次大會上,有人提出,雙縫幹涉實驗中,光在通過雙縫後,在不幹涉任何實驗條件的情況下,如果用錄像機觀察屏幕上這些明暗相間的條紋,你會震驚的發現,條紋在這個時候如幽靈一般消失了這個實驗現象一點也不像科學,就好像有個真正的幽靈在撥弄著我們的世界。從實驗本身分析,感覺就像是後面的操作影響了前面的事件,結果影響了原因,這完全違反了因果定律,時間就好像倒流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 科學家設計新型X射線顯微鏡 利用量子糾纏對分子進行「幽靈成像」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奇怪的新型X射線顯微鏡,它利用量子物理學的奇特世界,對生物分子進行高解析度的「幽靈成像」,但輻射劑量較低。現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已經找到了一種以較低輻射劑量保持較高解析度的方法--他們要做的就是利用量子物理學的奇特之處,這些奇特之處讓愛因斯坦等人摸不著頭腦。在標準的X射線顯微鏡中,一束光子被送過樣品,並被另一側的探測器收集。
  • 清華博士一作,165頁論文破解困擾愛因斯坦的「量子糾纏」!
    【新智元導讀】近日,五位學者發表了一篇165頁論文引發學界轟動,他們用純數學和算法聯繫的證明,將困擾愛因斯坦和學界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