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kepu.net.cn
量子力學指出信息可以在各個系統之間瞬間傳輸,而與系統之間的距離無關。這種糾纏的現象表明宇宙中的粒子之間存在著一張巨大的網際網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認為該結論是荒謬的,於是在EPR悖論中對此提出了質疑。實驗表明量子糾纏是存在的。自此,量子糾纏開始應用於量子密碼學、量子計算,甚至於瞬間傳輸。
愛因斯坦一直不接受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哥本哈根詮釋認為量子系統是以概率疊加態存在的。只有對量子系統進行觀察時,系統才會採取終態。沒有觀察時,系統的存在狀態有多種可能性。愛因斯坦對該種解釋很不滿意,認為這樣的混合存在狀態是不現實的。
EPR悖論
1935 年,愛因斯坦與波裡斯 ·波多爾斯基(Boris Podolsky)和內森 ·羅森(Nathan Rosen)一起,提出了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Einstein-Podolsky-Rosen)悖論,簡稱EPR悖論。請讀者想像由一個粒子衰變成兩個較小的粒子。如果原來的母粒子是靜止的,則兩個子粒子必須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線動量和角動量,以保證動量總和仍然為0(守恆)。因此子粒子將互相分開,且旋轉方向相反。子粒子對的其他量子屬性也是類似的。只要發生衰變,那麼只要測得了其中一個子粒子的自旋方向,就能馬上知道另一個子粒子的自旋方向是相反的。即便經歷了很長時間,粒子已經運動到遠處,看不見了,也仍然如此。這就好像是看到一對雙胞胎,如果發現其中一個雙胞胎的眼睛是綠色,我們馬上就能猜到另一個雙胞胎的眼睛也是綠色的。
如果採用哥本哈根詮釋對此進行解釋,那麼就意味著在測量之前兩個粒子(或雙胞胎)處於多種可能狀態的疊加。粒子的波函數包括各方向上的自旋信息,而對於雙胞胎來說,他們的眼睛則是各種顏色的疊加。只要測量了兩個粒子之一,那麼二者的波函數就會同時坍縮。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認為這樣的解釋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兩個粒子相隔甚遠,怎麼可能同時對其施加某種作用呢?愛因斯坦已經指出光速是一切速度的極限,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對第一個粒子的觀察行為如何能傳達到第二個粒子?測量宇宙一側的物質並不能同時影響宇宙另一側的物質。這就說明,量子力學是錯誤的。
糾纏
在描述薛丁格貓悖論的論文中,薛丁格還採用了「糾纏」一詞描述在一定距離下的這種奇怪的行為。
對玻爾而言,宇宙在量子水平上是相互聯繫的。但愛因斯坦的觀點與此不同,他更傾向於承認「局部現實」,也就是說世界的信息在局部是確定的。好比一對雙胞胎如果生下來時眼睛的顏色一樣,那麼他們的眼睛在我們觀察之前也不會處於模糊的多色狀態。愛因斯坦由此假定粒子對一旦出現,就固定不變了,觀察者在一定距離下進行觀察時無需通信,也無需發揮任何作用。愛因斯坦猜想有一些隱變量(現稱「貝爾不等式」)的存在將被發現,最終可以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不過目前還沒有證據能支持這個猜想。
愛因斯坦的「局部現實」理論現已被證實是錯誤的。實驗表明量子糾纏是存在的。即便粒子的數目不止2 個,或者粒子之間的距離有幾米遠,糾纏仍然是存在的。
量子信息
量子糾纏開始時是一個哲學上的爭論。不過現在量子糾纏已經能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實現信息的編碼和傳輸。在一般的計算機中,信息是以二進位固定值的位編碼的。量子編碼中採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量子態,系統也以這些狀態的疊加態存在。1993 年,「量子比特」開始被簡稱為「量子位」(比特值的量子疊加)。基於這些原理,現已設計出了量子計算機。
糾纏態為量子位之間的通信提供了新的方式。如果有測量動作發生,就會引發系統的各個部分之間爆發式的量子通信。測出了系統一部分的值,就能設置系統其他所有部分的值。該效應在量子密碼學和量子瞬移上是很有用的。
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排除了科幻中所描述的瞬移。要實現這種瞬移,科學家需要採集到物體的所有信息,之後在別處重新組裝。而不確定性原理使我們想要獲取所有信息的想法破滅。因此,要實現一個人(哪怕是一隻蒼蠅)的瞬移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操作糾纏系統,可能會實現量子瞬移。如果有兩個人(物理學家們通常稱為愛麗絲和鮑勃)共享一對糾纏的光子,則愛麗絲可以對她的光子進行測量,之後將最初所有的信息傳送給鮑勃的糾纏態光子。鮑勃的光子和愛麗絲的雖然不是同一個,但此時卻無法把二者區分開來。不管事實是否如此,瞬移這個問題本身還是很好的。沒有任何光子和信息是能夠到達任意地方的,因此愛麗絲和鮑勃可能位於宇宙兩邊,並變換各自的糾纏態光子。
量子密碼學採用量子糾纏作為關聯加密密鑰。發送者和接收者分別持有糾纏系統的一部分。信息被隨機置亂後,唯一的解密碼通過連接到接收者的量子糾纏進行發送。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信息被攔截,那麼任何測量行為都會造成信息的破壞(量子態改變了)。因此信息只能使用一次,而且只能被那些了解如何通過密鑰進行量子測量的人讀取。
糾纏告訴我們,世界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依賴於測量的形式。空間中除信息外的所有物體都是不固定的。人們只能對信息進行收集,按照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排序,使信息變得更有意義。宇宙是信息的海洋,人們賦予信息的形式是次要的。
本文摘自《你不可不知的50個物理知識》(人民郵電出版社圖靈公司),由《科學》(Science)雜誌物理學編輯Joanne Baker撰寫。更多詳情,點擊閱讀原文。
來源: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中文版)
【特別聲明】本公號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與我聯繫,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了解在線教育,
把握MOOC國際發展前沿,請關注:
微信號:openonline
公號名稱:M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