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投擲的骰子——愛因斯坦的幽靈超距作用

2020-12-15 天文在線

光電效應理論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量子力學領域奠定了他的重要地位,然而該理論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深意卻深深地困擾著愛因斯坦。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以推導出質能方程E=mc^2聞名於世。然而事實上他對物理學的最後巨獻是與同事鮑裡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一起合著的發表於1935年的論文--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簡稱:EPR悖論)。這篇闡述EPR悖論的論文描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糾纏態」,從而成為了現在重新理解量子物理學的核心。

《紐約時報》關於EPR 悖論的封面新聞報導

(E、P、R這三個英文字母分別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英文的第一個字母)

從左到右: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

直到上世紀80年代,EPR悖論仍被當作一個奇怪的哲學腳註。該論文以探索產生成對粒子的源作為開端:粒子包含兩個可測量屬性,且每個屬性的測量都存在兩種可能的結果,並且兩種結果出現的概率是相等的

讓我們假設第一個屬性的測量結果為「狀態0」或「狀態1」,第二個屬性的測量結果為「狀態A」或「狀態B」。當我們已經測量過粒子的某一屬性後,則不管再測量多少次,粒子的此屬性都會得出同樣的結果。這種現象的奇特之處在於,它不僅表明了一個單粒子的狀態在被測量之前是不確定的,同時也表明了測量本身在決定著粒子的狀態,且測量之間也是互相影響的。如果你測量一個粒子的第一屬性,其測量結果為「狀態1」,然後接著測量這個粒子的第二屬性,此時你有50%的機率各得到「狀態A」或者「狀態B」。此後,當你再次重新測量第一屬性--即使它已經被測量過一次並得到了結果「狀態1」--我們仍有50%的機率得到「狀態0」。由此得出,輪流測量一個粒子的不同屬性會重置原始屬性,並會重新得出一個全新隨機的結果。

如果你同時觀察一對粒子,結果會變得更加奇特。兩個粒子都會得到隨機的測量結果。但是如果你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你會發現它們總是完美地彼此相關。比如兩個粒子的測量結果都是「狀態0」,那它們就會一直維持這種關聯狀態。據此,我們可以通過測試其中一個粒子屬性,就能準確無誤地得出另一個粒子的屬性。

物理學家首次拍攝了量子糾纏的照片。

(圖片源於:格拉斯哥大學)

看起來,量子糾纏似乎違背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因為兩個粒子之間的距離是沒有限制的。假設某天中午,你在紐約測量一個粒子屬性,一納秒之後在舊金山測試另一個粒子,你會得出兩個粒子的屬性測量結果是完全一致的。假設測量這一行為決定了粒子的測量結果,那麼當第一個粒子被測量時,就需要以光速的一千三百萬倍的速度向第二個粒子傳遞相關信息,而相對論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基於這個理由,愛因斯坦駁斥這一現象為「幽靈般超距作用」。

他認為,這一定是因為量子力學本身還不夠不完善,兩個粒子一定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先決狀態,而目前的量子力學太過膚淺,從而不足以揭露與解釋這一事實。以尼爾斯·玻爾為首的正統量子理論支持者們堅稱量子狀態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確定的--不管兩個粒子相隔多遠,量子糾纏決定了一個粒子的狀態會被另一個粒子狀態所影響。

約翰·斯圖爾特·貝爾(圖片源於:1973年CERN報告)

之後的30年,物理學一直處於僵局狀態,直至1964年約翰·貝爾指出:要解決EPR爭論,則應當觀測對兩個粒子的不同屬性的測量。愛因斯坦、波爾多斯基和羅森的「定域性隱變量理論」嚴格地限定了得到結果為「1A」或者「B0」的機率,因為結果是可以被提前定義的。基於粒子的狀態在測量前是完全不可確定的理論,貝爾演繹了有著不同限制的純粹量子方法,並以此預測了混合的測量結果,而這些結果在粒子狀態可預定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存在的。

繼貝爾得出檢驗EPR理論的方法後,物理學家們據此展開了實驗。從70年代的約翰·克勞澤和80年代早期的阿蘭·阿斯佩開始,大量實驗檢驗了EPR預測,並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互相糾纏的兩個粒子之間的「不確定狀態的相關性」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無法被任何更深層次的變量所解釋。

阿蘭·阿斯佩克特在1981年發表的實驗論文(圖片源於:PRL)

記錄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四幅全幀圖像:4個獨立的量子糾纏圖像,對應於 θ2 = {0° , 45° , 90° , 135° }的四個方向

(圖像源於:雜誌2019年7月3日《科學進展》第5卷第7期DOI: 10.1126/sciadv.aaw2563.)

EPR論文被證明是錯的!但這是一個偉大的錯誤,因為其引導了物理學家們更深入地去思考量子物理的基礎。這篇論文使得量子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和完善,也推動了對量子信息學等相關課題的研究。這是一個新興的具有可以創造出「超級電腦」潛力的領域。不幸的是,測量結果的隨機性讓科幻小說裡的場景無法成為現實,比如利用糾纏粒子超光速傳遞信息。

就現在而言,相對論是安全的,但是量子宇宙的奇特之處遠遠超出了愛因斯坦的想像!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英子- Jinyuan Liu- Qingqing Mao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錯了「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近日又一次證明,愛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錯誤。最近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並為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愛因斯坦用這一概念描述量子力學,即組成物質和光的最小粒子具有的一系列奇特表現。
  • 愛因斯坦錯了:「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
    最近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並為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圖為研究人員克裡斯特·沙爾姆在調試貝爾實驗中用到的光子源。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1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近日又一次證明,愛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錯誤。最近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並為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愛因斯坦用這一概念描述量子力學,即組成物質和光的最小粒子具有的一系列奇特表現。
  • 首張量子糾纏圖像 愛因斯坦曾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科學家公布#首張量子糾纏圖像#愛因斯坦曾稱: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科技日報北京7月15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一種量子糾纏的照片,捕獲到這種難以捉摸現象的視覺證據,最新研究有望促進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
  • 愛因斯坦:「上帝不會擲骰子」玻爾:「你別指揮上帝該怎麼做!」
    「上帝不會擲骰子」這句話最早在出現在1926年愛因斯坦寫給波爾的一份信中!但是被眾人所熟知卻是在192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這屆索爾維會議被稱為史上最著名的一屆。可是愛因斯坦是一個非常虔誠地相信因果律的人,他相信,任何一種事物或者現象的出現必然有其背後的原因,不可能是隨機的,他認為,如果我們能知道骰子投出去時所受的力、空氣的阻力、接觸地面時所受的力等等一切參數,骰子的點數我們是可以預測的!
  • 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波爾之間的世紀論戰,他們從第五屆條小維雲漢就開始互搖,他們從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就開始互搖,他們從第五屆索小維會議就開始互掐,不過每次基本上都是波爾最後勝出,直到第七屆索爾維會議之後的1935年,愛因斯坦終於放出了「大殺器」,他和另外兩位同事,波多爾斯基和羅森,合寫了
  • 物理學院研究員與合作者利用愛因斯坦的「幽靈」超距作用實現多方...
    正如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在他們著名的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中提出的,量子力學具有令人驚訝的特性:處於位置和動量理想關聯量子態的一對粒子,在一定時刻後空間上完全分離,對其中一個粒子測量會瞬間影響遠處另一個粒子的量子狀態。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是承認事實,還是否定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並且對量子論的建立發揮過關鍵作用。不過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是不滿意的,他的「上帝在擲骰子」就是對以玻爾為首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解釋的不滿。除此之外,愛因斯坦還和波多爾斯基、羅森一起發表了EPR思想實驗,想說明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
  • 中國科學家研製出量子模擬器,揭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人民日報》8月18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在量子領域研究又獲重要進展,首次研製出了非局域量子模擬器,首次展示了非局域性在量子模擬中的重要作用,完成了經典計算機無法模擬的任務。 中國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教授研究組,首次研製出了非局域量子模擬器,並模擬宇稱—時間世界中的超光速現象,該研究為量子模擬器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 量子力學「幽靈超距作用」通過最嚴格的檢驗
    最新實驗補上了此前驗證量子力學「超距作用」時的漏洞,最終證明愛因斯坦錯了。這一發現可幫助我們改善數據加密技術,讓數據傳輸更安全。圖片來源:CERN對於愛因斯坦和黑客來說,今天或許是比較糟糕的一天。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痛恨量子力學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即操縱一個物體可以立即影響到遠距離之外的另一個物體。但這種量子效應現在已經通過了迄今為止最嚴格的檢驗,被證明是量子世界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 愛因斯坦都無法解釋的幽靈般作用,量子糾纏不需要依靠任何能量?
    對於量子力學,人們感到十分疑惑的一點是,因為量子糾纏本身並沒有依靠任何能量的作用,反而可以進行超距傳輸,就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都無法對這一現象進行準確合理的解釋。正所謂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經典物理學帶給我們的固有認知其實並非完全正確,而人們恰巧在此過程中已經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觀點,所以不少人認為量子糾纏同樣需要能量。
  • 完美破解:量子糾纏中「魔鬼般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笑了
    量子糾纏,又被愛因斯坦成為「魔鬼般的超距作用」。長期以來困擾著愛因斯坦等科學家100多年了。在科學幫前面的提到的量子全能基礎理論公式:P1+P2+P3+P4+P5=1,F』 =-tc F, t=1,c=1時,魔鬼般的超距作用只是這個全能公式一個特殊的解而已。這個公式將大大推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解決目前的科學發展瓶頸。
  • 愛因斯坦為什麼總說:上帝不扔骰子?
    相信大家經常聽到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上帝不扔骰子。但是你真的了解這句話背後的內涵嗎?且讓我來給你分析分析。首先愛因斯坦說這句話主要是針對量子力學而言,因為愛因斯坦憑藉出色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贏得了全科學界的掌聲和點讚,所以當時愛因斯坦的名氣已經是如日中天、召喚神龍了。
  • 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糾纏態之謎,一本超級對撞之書!
    量子世界是一個謎一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你以往的一切經驗都會失去作用;在這個世界裡,你就像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一切都很新奇。作者高鵬用自己的方式把神奇的量子世界介紹給讀者,希望能跟廣大科學愛好者們一起分享徜徉於量子世界中那無法言說的快樂,一起探索這個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奇異世界。愛因斯坦可以說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但是,他對概率論和不確定原理卻持反對態度。
  • 量子糾纏: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愛因斯坦,物理學的一座大山,接近神一般的人物,其提出的相對論、質能方程式解釋光電效應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詞語,在經典力學中是不存在的,它實際上是一種不需要任何介質傳播的超距作用。
  • 量子糾纏是超距作用嗎,為什麼要摒棄超距作用而引入電磁場?
    從牛頓力學的觀點可以看到,它是一種絕對的時空觀,超距作用被視為一種絕對的現象,與空間時間無關,是上帝在背後推動實現了這一切。如今看來,牛頓的引力定律支持著超距作用的觀點,但是牛頓本人其實是並不認為引力是超距作用的。
  • 愛因斯坦「幽靈」什麼樣子?首張量子糾纏圖像面世!
    愛因斯坦稱其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因為根據狹義相對論,任何物質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但是,目前測定到的量子糾纏速度,至少是光速的1000倍。量子糾纏,這種上帝效應,令奠定量子力學基礎的愛因斯坦、薛丁格等物理學巨擘迷惑不解,甚至連量子力學「開山祖師」普朗克,最後都走到了量子力學的對立面。
  • 愛因斯坦「幽靈般的」量子糾纏現象被攝像機捕捉到
    物理學家首次成功拍攝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稱之為「遠距離幽靈行動」的現象,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學突破。這幅圖顯示了一種強大的量子糾纏形式,兩個粒子相互作用,並在瞬間共享它們的物理狀態。「幽靈行動」的發生與兩個粒子之間的距離無關,這意味著這一原理有時被引證為隱形傳態的一個可能基礎,這種被稱為鐘形糾纏的聯繫支撐著量子力學的整個領域。格拉斯哥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保羅·安託萬·莫羅說,我們成功捕捉到的這幅圖像優雅地展示了自然的基本屬性,這是我們第一次以圖像的形式看到它。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結果,可以用來推進量子計算的新興領域,並導致新型成像。
  • 我確信上帝不會擲骰子:被誤解的愛因斯坦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無論如何,我都確信,上帝不會擲骰子。」多年以來,愛因斯坦的話已經成了他反對量子力學及其隨機性的標誌,但人們其實誤解了他。  「上帝不擲骰子」——愛因斯坦的名言中很少有哪句話像這句被引用得如此之多。
  • 超心理學:超距幽靈作用才是所有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
    超心理學科普——超距幽靈作用超距幽靈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是愛因斯坦提出的概念名稱。也就是說超距幽靈作用(纏繞)就是量子力學的特性。我在自媒體上發表的除了我個人經歷的第一篇文章《量子物理學看懂影響我們情緒、健康以及抑鬱症的原因》,已經解釋了什麼是量子力學、量子糾纏的原理以及和我們人的內心活動、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 宇宙中神奇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無論距離遠近都會形成相互的影響
    什麼是超距作用?超距作用指的是:超距作用是物理學史上出現的關於作用力及傳遞媒介的一種觀點。這一觀點認為,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直接、瞬時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質傳遞,也不需要任何傳遞時間。與之相對立的觀點被稱為近距作用或接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