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副對聯意境甚高:「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人處世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名利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寵辱不驚,安貧樂道」,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苦有甜,有毀有譽,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不足為奇。
古人云: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無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的人信寵時勿輕狂,莫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受人侮辱時忌激憤,也要猶記「吊著在門,賀者在閭」。如此清醒應對,便不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
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凡事有所成就者無不具有「寵辱不驚」這種極寶貴的品格。唐朝時,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餘,幽州琢縣人。他在朝廷擔任「考功員外郎」,就是負責考核官吏的業績功過。
有一次,一艘運送糧食的船發生事故沉沒了。盧承慶為負責此事的官吏考績時,把他定為「中下」等級,沒想到這個官吏沒有絲毫的怨恨和不高興。
後來,盧承慶想到,船隻沉沒是意外事故造成的,並非全是這個官吏的責任,於是為此官吏更改為「中中」。這個官吏知道後,仍舊非常平靜,並沒有因此就感到欣喜。盧承慶見這個官吏能夠如此寵辱不驚,對其大加讚賞,於是將其考績定為了「中上」。
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榮亦有辱,能夠以隨其自然,淡泊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就像古人說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這才是一種「超塵脫俗」的高境界。
從古至今,能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人是極少數的。陶淵明,他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才可以用平和寧靜的心態寫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酒脫詩篇。
武則天皇帝,這個站在歷史制高點的女人,死後只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無字碑,幹秋功過,任後人評說碑上不著一字,佔盡幹古風流,這也是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著名的佛教大居士趙樸初先生在遺文中寫到:「生亦欣然,死亦無憾,我兮何有,誰與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種達觀的態度也體現出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
但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頃刻之間,人們的讚辭頌語驟然變成憤怒的狂濤,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面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已的事業。
經過六年努力,海底的電纜最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的信息之橋。寵也自然,辱也自在,非爾德之所以為菲爾德,正基於此。
凡事做到寵辱不驚,當你處在人生的巔峰時,要想一想,你得到了什麼,在得到的同時又失去了什麼。當你處在人生的低谷時,你再一次想想你失去了什麼,又從中得到了什麼,再評估一下你現在喜歡的是你得到的,還是你失去的。
所以說,餘生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