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安貧樂道」,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

2020-12-16 歷史國學教堂

有這樣一副對聯意境甚高:「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人處世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名利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寵辱不驚,安貧樂道」,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苦有甜,有毀有譽,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不足為奇。

古人云: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無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的人信寵時勿輕狂,莫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受人侮辱時忌激憤,也要猶記「吊著在門,賀者在閭」。如此清醒應對,便不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

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凡事有所成就者無不具有「寵辱不驚」這種極寶貴的品格。唐朝時,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餘,幽州琢縣人。他在朝廷擔任「考功員外郎」,就是負責考核官吏的業績功過。

有一次,一艘運送糧食的船發生事故沉沒了。盧承慶為負責此事的官吏考績時,把他定為「中下」等級,沒想到這個官吏沒有絲毫的怨恨和不高興。

後來,盧承慶想到,船隻沉沒是意外事故造成的,並非全是這個官吏的責任,於是為此官吏更改為「中中」。這個官吏知道後,仍舊非常平靜,並沒有因此就感到欣喜。盧承慶見這個官吏能夠如此寵辱不驚,對其大加讚賞,於是將其考績定為了「中上」。

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榮亦有辱,能夠以隨其自然,淡泊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就像古人說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這才是一種「超塵脫俗」的高境界。

從古至今,能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人是極少數的。陶淵明,他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才可以用平和寧靜的心態寫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酒脫詩篇。

武則天皇帝,這個站在歷史制高點的女人,死後只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無字碑,幹秋功過,任後人評說碑上不著一字,佔盡幹古風流,這也是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著名的佛教大居士趙樸初先生在遺文中寫到:「生亦欣然,死亦無憾,我兮何有,誰與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種達觀的態度也體現出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

但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頃刻之間,人們的讚辭頌語驟然變成憤怒的狂濤,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面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已的事業。

經過六年努力,海底的電纜最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的信息之橋。寵也自然,辱也自在,非爾德之所以為菲爾德,正基於此。

凡事做到寵辱不驚,當你處在人生的巔峰時,要想一想,你得到了什麼,在得到的同時又失去了什麼。當你處在人生的低谷時,你再一次想想你失去了什麼,又從中得到了什麼,再評估一下你現在喜歡的是你得到的,還是你失去的。

所以說,餘生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相關焦點

  • 安貧樂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成語出處: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安貧樂道的例句:1、他向來安貧樂道,雖然過著簞食瓢飲的生活,仍然很悠哉。2、很多人把安貧樂道理解成固執的一種表現。3、老王一生安貧樂道,與人無爭,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4、孔子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安貧樂道,或曰於丹如是解讀。
  • 寵辱不驚
    寵辱不驚,就是從容處變,對得失泰然自若。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處世智慧。
  • 《菜根譚》:修身處世的智慧,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明朝的洪應明,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隱逸山林,潛心讀書立文,將自己的人生體會、讀書心得和生參悟著成《菜根譚》一書,這像《了凡四訓》、《西遊記》那樣,融合了三教的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書中辭藻優美,對仗工整,是一部很值得放在案頭常常翻閱的小書。
  • 俗話說「寵辱不驚」,為什麼老子卻說「寵辱若驚」?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寵辱不驚,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晉代潘嶽的《在懷縣》——「春秋代遷逝,四運紛可喜。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大意是說:春秋替代了日月時光,春夏秋冬不斷繁複,想要追求寵辱不驚的境界,只是依戀故土之情難以自制。
  • 老祖宗留下的這2句處世忠告,句句經典,耐人尋味
    琢磨君專欄——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歡迎大家訂閱專欄,閱讀更多精品文章!《圍爐夜話》和《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處世奇書。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我向大家講述了很多關於《菜根譚》的處世智慧(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查看專欄往期文章)。
  • 「無極堂」道家九大生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玄靈道人
    畫家玄靈子劉文順國畫水墨荷花推薦一、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麵糊塗《老子》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
  • 禪:不僅僅是修行,也是對生活認知的心境,更是思想和智慧的修煉
    禪是一種心境,一種對生活平和心態。禪意講究的是自己的心境,這種心境來認識我們的生活,以返璞歸真為自然。我們古代詩詞人,早就對禪意有自己的理解,比方南宋文豪範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憂」,還有來自明代洪應明《幽窗小記》「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些詩詞裡面都充滿禪意,更多的表達詩人們的對生活平和的心態,一種強大的心境。
  • 處世有大智慧的人,對這3件事看破不說破,這就是高情商
    人生在世,為人處世非常重要,一個人的處世的方法和態度,決定了自己的格局眼光,以及人生境界。處世有大智慧的人,能夠看透俗世的許多規律和變化,以超然通俗的視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能在複雜浮躁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理性辯證地看待生命中發生的一切事情,從而做到寵辱不驚,不驕不躁。同時,他們能明白很多事情的執著,並沒有任何意義,一切隨緣,順其自然,無論結局是不是圓滿,努力了就好。處世有大智慧的人,對這3件事看破而不說破,這就是高情商。
  • 人生四種處世智慧,讀懂都是高人!
    為人處世要大氣,先學會做人,後學會做事,下面這四種處世智慧,讀懂的都是高人。01留有餘地是一種理智的人生策略豐子愷說:「做人全無感情,全無義氣,全無趣味,人就變成枯燥、死板、冷酷、無情的一種動物給人留餘地,是體現人生的一種智慧。《老酒館》中的高先生,他是一位商人,也是一位高風亮節的人物,他吃得起虧,忍得了事,更不會當面揭人短,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正人君子,他沒有揭露老酒館的假酒事件,幫老酒館度過了一次信用危機,可以看出高先生是一個很懂得為人處世的高人。
  • 《易經》:人生寵辱不驚,一切淡然若之
    本文由【易論】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的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那就是人生的有起有落,寵辱得失在生活中不斷上演,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倒不如以平和心態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才不會有內心失衡的落差。人生在世,哪有人不受誹謗,不受指責,不被污衊和詆毀呢,總有一些被誤解不被理解的時候,如果一遇到這些情況自己就生氣,那麼再多的精力都不夠生氣用的。
  • 困境,莫忘安貧樂道
    中華民族在形成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充滿智慧的哲理和深刻完備的倫理。「安貧樂道」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理想精神。走進詩豪劉禹錫的陋室,我們就可以發現「安貧樂道」的精神在它身上淋漓盡致的體現。
  • 一門聯全家:亞太天能智能門引領智慧生活變革
    一門聯全家:亞太天能智能門引領智慧生活變革 來源:財訊網 • 2020-12-07 09:56:38 門對現代人類的居住與生活
  • 自嘲,是一種幽默的處世哲學
    然而,這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自取其辱,它是一種謙虛的態度,也是展現親和力的一種方式。自嘲特別是對於一些銷售來說,在對話、演講、談判等各種場合,隨時都可能遇到出乎意料的尷尬處境和話題。那些敢於並善於拿自己開玩笑的人,是自信自尊、豁達樂觀,更是智慧通達、圓融處世的「魅力人物」。
  • (淺見)安貧樂道的思想為什麼已經不合時宜?
    (《論語·述而》)他最讚賞弟子是顏回,原因之一就是顏回身處物質貧乏的窘境卻依舊泰然處之:「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被鍾嶸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詩品》)的陶淵明,則是恪守安貧樂道的古代作家代表。
  • 一俯一仰之間,不僅是一個姿勢,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品質
    一仰一俯之間,不僅是一個姿勢,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品質。逆境時抬頭是一種勇氣和信心,順境時低頭是一種冷靜和低調。有力爭上遊的勇氣,更要有願意低頭的大氣。 為人處事,忌以自我為重。眼裡要見人,你能容忍別人,對方才能接納你,你孤傲地仰視,只能收穫一片寂靜的天空。嘴上要留德,良言慰人,惡語傷心,說話是門藝術,方寸之間顯餘地,別讓言談成暴力。心中要有愛,愛能催生一切,哪怕落根荒原,亦會變成綠野。
  • 陝西日報:學學佳縣縣委的安貧樂道
    原標題:學學佳縣縣委的安貧樂道   王蘭   看到一則清風撲面的新聞:到陝西佳縣縣委辦事的人,會驚訝於這裡辦公條件的「寒磣」:縣委各部門堅守在3排57孔窯洞中辦公,至今已有41年。   面對疑問,一位在佳縣縣委工作多年的幹部說,「之前幾任縣委書記都曾有過給縣委新蓋一棟辦公樓的想法,當時中央還沒有發布停止新建樓堂館所的通知,但縣委班子斟酌再三,最後還是擱置了蓋新樓的動議,決定把有限的財力花在『刀刃』上。」
  • 寵辱不驚,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能做到寵辱不驚的人,必定是肚子裡「有貨」、有底氣的人,他們的人生境界已經比別人高了很多。能做到寵辱不驚經的人,做事顯得自信滿滿、遊刃有餘。能做到寵辱不驚的人,不會輕易地被其他事情分散精力,做事會更加專心,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 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俗語、諺語是我們民族流傳已久的一種文化,是古人總結經驗教訓後對後人的一種警告。明代大才子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曾這樣說道:寧為鉛刀,毋為楮葉。錯節盤根,利器斯別。識時務者,呼為俊傑。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自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砍柴生火,那時候出門也沒有地圖需要問路,所以我們古人就給我們留下了「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的這句俗語。這句俗語的表面意思是:砍柴要砍樹枝的小頭,問別人路最好找年齡較大的老頭去問。但這其中還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和光同塵,靜水深流,有個性但不張揚,不炫耀自己,低調做人。朝陽散發著溫和的光芒,自然萬物沐浴在這樣的光芒中,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欣喜感恩。
  • 有時候,學會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放棄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是一種簡單生活的智慧,唯有學會放棄,才能學會生活,才能收穫更多。學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敢於放棄,是一種生存魄力,更是一種良好心態,正所謂有所棄,才有所取,有所棄,才有所為,有所為,才有所不為。一個會在恰當場面彎腰,放棄自己的財富或體面的人,都有出眾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