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生寵辱不驚,一切淡然若之

2020-12-16 墨書國學

本文由【易論】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的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那就是人生的有起有落,寵辱得失在生活中不斷上演,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

受寵時,我們會自鳴得意,忘乎所以,感受成功的喜悅,感受人生似錦繁花。但是受辱的時候,自然難免會產生憤怒的火焰,在胸中不斷的燃燒,傷到了別人時更焚燒了自己。

倒不如以平和心態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才不會有內心失衡的落差。

人生在世,哪有人不受誹謗,不受指責,不被污衊和詆毀呢,總有一些被誤解不被理解的時候,如果一遇到這些情況自己就生氣,那麼再多的精力都不夠生氣用的。

在易經之中說:《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象傳》之中說:本卦為兩兌相疊,兌為澤,兩澤相鄰,兩水交流是兌卦之象,君子看此卦,廣交朋友,講習探索,推廣見聞。

這一句話給我們帶來的提示就是:與人為善,團結友愛,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正是與為人處世的真諦。

即便與人有矛盾有問題的時候,遇到別人的詆毀指責等等,也不放在心上,能夠一笑了之,這才是真正的睿智通達。

在19世紀的時候,英國有一個實業家率領船員和工程師,在大西洋底鋪了一條海底電纜,他首次將歐美兩個大陸聯合起來,所以還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

一夜之間,他成為最光榮的人,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在通電纜的時候,信號中斷,頃刻之間別人的讚揚變成了憤怒的指責,英雄也在一眨眼之間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騙子。

面對著這麼大的評價差異,他倒顯得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堅持自己的事業,後來在多次嘗試之下,經過6年的努力,才成功地架起了通往歐美大陸的信息橋梁。

正是他在外界寵辱得失之間,都能淡然自若,化為心中的力量苦苦掙扎的時候,最後才能用眼淚和汗水換來別人的掌聲。

而對於我們來說,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了什麼都淡然處之,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在意外界的指責才是真正的通透。

而比起外界的指責和貶低,其實人在高位的掌聲也更容易讓人暈頭轉向。

人在榮譽面前,抵抗力會低一些,所以有的人也會被外在的成就而迷昏了頭腦,受辱的時候內心憤怒,而在得意的時候卻忘乎所以,這也是不可取的姿態。

劉備在自己的二弟關羽死於麥城的時候,當時大發雷霆,發誓要為關羽報仇,就率軍要去攻打東吳,當時聽說與自己對戰的是陸遜,就嗤之以鼻的說:「我這個用兵老將,難道會怕一個黃毛小子嗎?」

劉備也正是仗著自己經驗豐富而輕視了對手的實力,錯判了戰爭的狀態,所以在戰爭之中沒有把握好時機,一意孤行,最終吃了敗仗,被陸遜用計,火燒連營800裡。

所以人要有一種明智,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以平常心處事,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一切淡然不驚,才能收放自如。

相關焦點

  • 「人過四十,寵辱不驚」:看透人性的四個規律,人生淡然又安穩
    人過四十,差不多已經經歷過人生的跌宕起伏,見過了大風大浪。見過了大世面,這時候的內心變得波瀾不驚,看淡世事百態。 有時候人之所以放不下,是因為看不破。看不懂人心,走不出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個人在社會上,必須要學會看懂人性,這樣才可以少吃一些虧。
  • 喝茶思考人生的句子,唯美有意境,讓人淡然釋懷!
    5.人生貴在淡定。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令我們無法預料、無從強求,但順境中寵辱不驚、怡然自得,逆境裡不棄不餒,才能解世間浮沉、見人生真意。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淡才能放得下。背負太多,就會活得很累,放下即是解脫。淡看人生榮辱得失,一切均如過眼煙雲,去留無痕,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
  • 莊子:寵辱不驚,豁然開朗。才是人生最正確的態度
    人生的諸多痛苦,都是因為我們將外物認得太真。人生的際遇是變化不定的,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在這些變化不定之間淡然處之,才能避免外在事物變化時給自己帶來了傷害。一旦認得太真,外物的一得一失對你來說都是莫大的傷害,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的「寵辱皆驚」。
  • 莊子:人生最正確的態度就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莊子:人生最大的認知錯誤,就是當外物看得太重。將外物認得太真是讓我們覺得痛苦的重要原因人生是變化不定的,如果我們能夠在這些變化之間鎮定自若,淡然處之,那我們就可以避免在事物變化時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一旦認得太真,就會開始較真,就如《道德經》中說的「寵辱皆驚」。
  • 俗話說「寵辱不驚」,為什麼老子卻說「寵辱若驚」?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寵辱不驚,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晉代潘嶽的《在懷縣》——「春秋代遷逝,四運紛可喜。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大意是說:春秋替代了日月時光,春夏秋冬不斷繁複,想要追求寵辱不驚的境界,只是依戀故土之情難以自制。
  • 寵辱不驚
    寵辱不驚,就是從容處變,對得失泰然自若。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處世智慧。
  • 人生最美是淡然,簡單、安靜、從容
    人生最美是淡然,簡單、安靜、從容。把過去的恩恩怨怨,都拋到腦後,能夠留下來的,是一份輕鬆自由的心情。人生一種千帆過盡之後的坦然,好像一個人經歷了一場浩劫,突然如釋重負。「人淡如菊,心淡如水」。往後餘生,不負不欠,不卑不亢,不驚不喜,活成了自己,活得真實,活得問心無愧。
  • 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處事淡然,遇事坦然
    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處事淡然,遇事坦然。心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一個人,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流年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如果一個人能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就一定能擺脫外界的喧鬧與不安。讓自己處於安穩的狀態。
  • 源於《易經》的八個成語,提升人生境界的大智慧!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淵藪,它包羅萬象,被譽為「群經之首」。出自《易經》的成語,據統計有二百餘條,它們是對易經智慧的高度概括,微言大義,內涵豐富。下面介紹其中最經典的八條成語,值得珍藏一生!二、亢龍有悔:物極必反,淡然處之原文:「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出處:《乾卦上九·象辭》解讀:乾卦九五已是「飛龍在天」,若再進一步,則必有懊悔之事。世間萬事萬物,無不經歷誕生、發展、興盛、衰敗、滅亡的過程,這是自然之理,非人力所能改變。
  •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人生在世,總是不斷與外物博弈,與現實博弈,或得意,或失意,而人生寵辱境界的根本癥結所在,都是因為有身而來。「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成名、成功的時候,若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養,一旦得意,便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自然會有驚震心態」,甚至得意忘形。
  • 人生無常,一切看淡
    人生在感悟中成長,面對一切困擾,不要驚慌,以微笑釋懷,面對不公,不去辯解,欣然接受。我們的世界,學會承受,學會感恩,學會包容,學會擔當,不必太在意,不必糾結,懷一顆平常心,淡然處之,看世間百態。人活著不容易,每一天都會發生很多事,高興的,生氣的,無奈的,傷心的,有哭笑不得的,還有解釋不清的。
  • 留一份寧靜淡然給自己,讓思緒放飛一切都會過去,一切又都將開始
    生活很美好,不管你面對什麼,一切都會過去,每天輕鬆快樂面對我們的生活,面對自己的心就行!生活中不管你做得多好,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結論,這就是人性所在……一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管是否想留住,還是不想留住,任何事物沒有永恆不變,終將都會成為過去,人生是一個過程,按自己所想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 人生一路,多一份淡然,得一份心寬
    有人說,人生定要酸甜苦辣鹹,樣樣沾一點,過得轟轟烈烈才值得,也有人說,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少一些波折,多一份祥和,這樣才會幸福。人生百態,各有各的活法,但很多時候,隨著歲月沉澱下來以後我們會發現,取一份淡然,方得一份心寬。
  • 11歲女孩央視講《易經》火了 孩子該不該學易經?
    「——《易經.蒙卦》,意為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讓孩子從小讀誦《易經》,再從實際生活中去慢慢鍛鍊思維方式,這個是很了不起的,將來一輩子受用,遇到困境永遠會有一個樂觀、陽光的角度和心態去看待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達到人生真正所謂的「趨吉避兇」。換句話說,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得自己選擇,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他們的未來人生考慮,絕不是應付當下的各種升學考試。
  • 易經:可以「預測」,但無法逃避,這就是人生
    《易經》不是迷信,是哲學!《易經》有戰略思維統籌人生,也有戰術方案解決問題。易經文章配圖《易經》是天人之學,既有指導人生的哲學性,也有神奇的預知未來的力量。但即使對未來已經瞭然於心,明知有兇災猛禍,終究也無法逃避,而這才是真實不虛的人生。
  • 【歷史】寵辱不驚的故事
    盧承慶見了,心中暗暗讚嘆:「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意思是說,得寵或受辱都能做到鎮定自如,心胸真是寬闊!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盧承慶又把他的評分改為「中上」。  這個運糧官名叫安學。後來,安學不失所望,成為一個政績卓然的地方官,名留青史。  古人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可謂道出了人生境界的真諦。
  • 來而不驚,去而不悲,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順其自然,勝過…
    來而不驚,去而不悲,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順其自然,平平淡淡,勝過擁有一時的快感來而不驚,去而不悲,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說明白點,就是用一顆順其自然的心態,去看淡身外事。所以,我們要看淡身外事,在得與失之間,讓一切順其自然,才能做個健康開心快樂的自己!繁華三千,不過瞬間,百年之後,不過黃土一捧。趁青春尚在,珍惜自己的豆蔻年華,趁身體安康,珍惜自己的寶貴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人生最美的奇蹟,才不負此生。世上許多事,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甚至瞬息萬變。
  • 《易經》:低調做人,懂得慎言慎行,才是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易經》中涉及的內容,包括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是群經之首。《易經》中,還涉及到說話的藝術,我把它理解為一本「人類行為」指南。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都要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時的說話辦事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如果說不好,做不對,就容易讓別人反感。
  • 淡然的心,是最美麗的!
    人生的「濃」和「淡」都可以達到至高的境界。如同中國詩歌的寫意,「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是一種「濃」,「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是另一種「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一種「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另一種「淡」。這裡的「濃」和「淡」都恰到好處、精美絕倫。而我,雖然欣賞濃墨重彩的雄渾,卻更鍾情於簡約留白的淡然。
  • 六首淡然詩詞:人生最好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人生最好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智慧與清醒。下面與大家分享十首淡然詩詞,願你有一個自由的心態,一份喜歡的工作,一份安穩的睡眠,還有一切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1.《花下酌酒歌》——明·唐寅九十春光一擲梭,花前酌酒唱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