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丘明的《左傳》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就是說財寶,才華,口才,美貌等等本身沒有罪過,但是當一個人拿它們去炫耀或者貪圖財寶,才華,美貌的時候,就會可能招來災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不要只關注它好的一面,我們也要發現事情壞的方面。
《易經》,是遠古文明的產物,是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為一體的哲理性很強的著作。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辯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因為其深奧和艱澀難懂,很少有人能夠理解,這本奇書究竟要教給世人什麼道理。
可是,倘若學有所得,必定能夠發現:周易之學包攬萬物,涵蓋了世間的大大小小之事,讀懂周易,你就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
我曾經聽別人說:《易經》就是一本算卦的書,讀了也沒啥用。
但是,但是讀了之後,就會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身性、人在不同階段的處事法則都講到了極致,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
《易經》中涉及的內容,包括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是群經之首。
《易經》中,還涉及到說話的藝術,我把它理解為一本「人類行為」指南。
書中很多內容都提示我們: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
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都要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時的說話辦事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如果說不好,做不對,就容易讓別人反感。
《易經》:低調做人,懂得慎言慎行,才是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少說多做才有人欣賞,為人低調是相處之道。
人,一味地炫耀,只會讓人看不起,太過吹噓會遭人厭。
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物極必反,一個事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向反方向發展,
這可能是社會規律,但是最大的因素還是因為人的驕傲自滿所導致的。
寸有所短,尺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你只是一時走運而已,
遇到好運得到一些財富,不要拿自己一時的財富去炫耀,這一種驕傲自滿的神態是不可取的。
王陽明說:君子求退勿遲。
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夠處於萬物之下而不爭。
王陽明早期由於性格耿直,不願意屈身於惡勢力,最終遭遇災禍,
後來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從此他遠離政治,潛心修研究儒教,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王陽明的「不爭」並不是放棄眼前的一切,而是以不爭今日之利,來成就更遠的自我。
而不爭的智慧,是讓自己保持謙遜最好的一個心態,只有不爭才能無憂,最後才能夠成全自己。
所以自己成功的時候,不要驕傲,也不要炫耀,要低調,懂得謹言慎行。
《易經·繫辭》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這句話大概意思就是君主說話不縝密,就會失信於臣子;
臣子說話口無遮攔,就會引火上身;重要的事情不縝密,就會埋下禍端。
所以君子說話處事要謹慎,不要不分場合亂說話。
這就教會我們一個道理:不該說的話不要說。
都說人心難測,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事情,可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不是所有人都會替你保守秘密,你對別人毫無保留,就要做好別人中傷你的準備。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要隨便把自己全盤託出,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要擁有成功的人生,留下沒有遺憾的回憶,就要做到萬事有度,不偏不倚,一切恰到好處,問題自然就消失了。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觀念,人生有度,勝在適度,贏在適度,敗在過度。
人在這世間一世,真的得好好花點時間去讀讀《易經》,去大徹大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這本書也不貴,才39元,有圖解注釋,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