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橋刻蜈蚣當吉祥物 寧鄉公布一批新文物

2020-12-20 湖南在線

(田衝蘭花屋場古色古香的鏤空窗。中國紅色藥理學家張毅祖居地田衝蘭花屋場始建於1882年,是典型的湖南古建築。圖/記者朱輝峰)

  前日,「文物大縣」寧鄉縣公布了一批新文物。這批文物多在被稱為「千年古鎮」、「狀元故裡」、「理學源頭」的巷子口鎮,包括古民居7處,古石橋41處,古墓葬(群)13處,古驛道2處。
  
  古屋:周恩來保健醫生祖居地
  
  今年的清明節,巷子口鎮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張栻祭祀典禮。這讓張氏家族受到當地的格外關注。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張栻後裔、周恩來總理的保健醫生、中國紅色藥理學家張毅祖居地田衝蘭花屋場仍然在這個鎮上。
  
  「從房屋布局、構造、建材來看,這是典型的湖南古建築!」昨天,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省文物專家蔡道馨告訴記者。這座始建於1882年的古屋,採取的是中國傳統的房屋布局,有明顯的中軸線,中間大,偏房小。蔡道馨稱,田衝蘭花屋場位於寧鄉巷子口鎮巷市村,面積1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48間,為土木青瓦結構,上下兩層,帶有寬敞的跑馬樓。
  
  這座古屋有何歷史淵源?寧鄉縣文物局副局長李喬生介紹說,他們已經在附近發現了張氏墓葬群,其間麻石墓碑、麻石雕塑保存均較為完整。「如此完好的麻石雕塑在寧鄉也不多見。該墓地的發現,為調查蘭花屋場的歷史淵源,提供了強有力的實物證據。」
  
  古道:與縣誌記載吻合
  
  「這條古道足有3000餘級石質古磚,曲折蜿蜒,保存良好。」李喬生說,在巷子口鎮發現的古驛道,與當地縣誌有關記載吻合。原本古道還有一處涼水井亭,但亭已部分倒塌。縣誌記載:「宋司徒王仝駐兵於此,以拒瑤寇,戰死,後人立廟祀之。」
  
  考古專家介紹,明代禮部尚書李騰芳、清代貴州監察史李新莊、御史陶法對都曾走過此道,並支持建設該道。古道上有十八坳,曾設有十八個哨所。光緒十四年(1888年),寧鄉、安化兩縣百姓還曾捐資新建司徒茶亭。亭後有口水井,清泉常年不斷。清同治年間,曾在此設驛站與鋪遞,傳遞往來文書。此次在涼水井茶亭發現的古驛道為當年從安化梅城經寧鄉至長沙的驛站鋪遞,俗稱「八鋪大道」,又稱「八鋪官道」。
  
  這次文物普查中,專家還在巷子口鎮發現了去溈山拜佛的唐代古麻石道,該道是千年祖庭密印禪寺連接巷子口鎮的惟一通道,宋代狀元易發、理學家張栻,唐代詩人劉禹錫等曾多次來往。
  
  古橋:蜈蚣是其吉祥物
  
  在巷子口鎮直田村,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特別的「拱平一體橋」。
  
  「集拱石、平條麻石於一體,極為有利於通航、洩洪。」蔡道馨說,這座橋南北走向,是清代毛姓族人捐建,所以文物專家叫它為毛公橋。毛公橋全長55米,寬1.6至5米,自北向南分為三級:石拱路、一級條石平路、二級條石平路,三級橋面自北向南遞低,全為麻石,不少長條形巨大麻石,以整塊方式構成橋體,沒有切割痕跡。值得注意的是,毛公橋橋身刻有一條蜈蚣。對此,蔡道馨稱蜈蚣避水,寓意庇佑橋體平安,是比較常見的橋體吉祥物。

相關焦點

  • 驚現300年前「鎮橋神物」,印證「蛟龍怕蜈蚣」傳說!
    修繕施工單位徽州古建項目部技術負責人姚順淶分析稱,結合老大橋修繕資料,上次看到的鐵蜈蚣石構件是在第六號橋墩(從花溪飯店往屯溪老街方向數,包括橋護岸)發現的,應該是清代光緒年間修橋時放入橋墩的,鐵蜈蚣的形態比較大。
  • 柴橋居然有好幾處清代古建築群
    先帶大家走近四合村探幽訪古,領略濃濃的古風、古韻,感受時光流轉、鄉愁依依的情懷。  這裡的古建築群規模宏大、保留完整,是浙東地區不可多得的一份歷史文化遺產。  據介紹,該建築建於清代晚期。虞家後新屋格局規整,總體保存較好,是北侖區典型的清代晚期畚鬥樓式宅第民居,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2009年6月30日被區文物保護委員會核定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點。
  • 文物專家:衝毀的國保古橋怎麼救
    災情發生後,屯溪區緊急啟動應急預案,疏散鎮海橋周邊人員,封閉橋梁禁止人車通行,臨時關閉附近有關路段,設立警戒線、隔離擋和安全提示牌,相關路段由專人密集巡查。安徽省文物、古建、古橋梁等領域專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同時,黃山市水利、住建等部門組織市水利勘測設計院進行現場勘測、論證,7月8日下午,工作人員提出鎮海橋兩端受損護岸當期搶險避害及近期維護加固方案。
  • 寧波古村落探尋之古橋訪記:大涵山橋
    據鄞州地方志記載,大涵山橋始建於唐代,該橋在明代萬曆年間重建,在清代道光年間、宣統年間重修橋牆和纖道。為一座三孔、二墩(直豎)的石結構三眼平板橋。橋的中間欄板上題有「大涵山橋」橋額,下款為「萬曆戊戌(公元1589年)吉旦」紀年,全橋長13.9米,面寬2.28米,左右橋孔各寬3米,中間橋孔為5米。
  • 漢口最後古橋藏身拆遷廢墟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
    古老的漢正街正經歷脫胎換骨的變化,這是好事。然而,大規模的拆遷中,一批歷史文物將何去何從?我們拿什麼留住老漢口的記憶?  漢口最後的古橋藏身廢墟  礄口的「礄」,外人常覺得既罕見、又費解。  要弄清這個字的來源,只能「問」漢口最後的古橋——保壽橋。  但是,要在一片拆遷的廢墟裡找到保壽橋,著實不易。
  • 蜈蚣當主角,被人奉為守護平安的吉祥物,成就民間舞蹈「蜈蚣舞」
    但是,你聽過以蜈蚣為原型的舞蹈嗎?然而,蜈蚣舞就誕生於在廣東潮汕地區民俗文化之中,提到這,想必大家早已想到一部電影《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可謂是將蜈蚣的身法表現的淋漓盡致。然而,電影中的蜈蚣身法動作與廣東澄海西門蜈蚣舞又有什麼區別與差異呢?」
  • 瀋陽「永安橋」:被譽為「瀋陽第一橋」的380歲高齡的清代石橋
    永安橋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橋梁,是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永安橋經歷了近三百八十年的風風雨雨,橋面一度損壞嚴重,1979年瀋陽市文物管理部門耗時三個月將其修葺一新!2019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永安橋位列其中,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以前,瀋陽以西有史稱「南北千餘裡、東西二百裡」的「遼澤」。
  • 韓國花3億復原千年古橋 被指照抄中國湖南清代橋
    不料,修舊後的橋,卻被指責照抄中國湖南省建於清代的回龍橋。對此,KBS批評當地的做法「馬虎、荒唐」。  報導稱,慶尚北道慶州市,在韓國素有「千年古都」之稱。當地有座月淨橋,建於公元8世紀統一新羅時代,直接與新羅王宮相連。  慶州市在10年期間共投入510億韓元,來復原這座古橋。  不過,錢是花了不少,問題卻被媒體揪出一堆。
  • 上海嘉定鎮保護古建築和文物 州橋老街修舊如舊
    州橋和老街修舊如舊  嘉定鎮上,州橋和西門是兩塊風水寶地,1995年被列入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州橋和西門大街修舊如舊,於今看來,已自成規模。另外,西門大街猶在。所幸的是,2002年4月,市規劃局曾發出一文:西門老街改造必須經過市有關部門同意。
  • 斥資30億元,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進入建設新階段
    福清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是文物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聚集區,佔地19公頃,總投資約30億元,坐落在古城東南,美麗的龍江之畔、五馬山腳下,以一條利橋古街,綴串起宋井、黃閣重綸坊、瑞雲塔、龍首橋等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眾多傳統民居與僑厝,集中體現了福清的華僑文化與海絲商貿文化,是福清悠久歷史的真實寫照。
  • 國寶級古廊橋: 永和橋
    □  徐美進    永和橋原名永安橋,坐落於安仁鎮,東西走向,橫跨安仁溪上。    永和橋始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劉養懷、項舜恭為首募款修建,取名永安橋,現還有古石碑存放於西橋頭上。全橋長39丈,上蓋廊屋40餘間。
  •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川南入選11處!
    日前,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共有32處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其中川南4市共入選11處(瀘州6處、宜賓2處、自貢2處、內江1處)。
  • 古墟煥發新活力 夜探清平古墟感受美好夜時光
    這裡有明代以來傳承至今的粵劇傳統,有清代流傳至今的麒麟醒獅文化,有深圳唯一保存至今的清朝石拱橋——永興橋,有深圳「四大古墟」之一的清平古墟,永興橋是深圳現存唯一古橋梁,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清平墟市」市集就設立在永興橋頭,樹蔭古橋清風徐來,在清平湖畔,結起了一條五彩斑斕的光帶。當天是「清平墟市」開墟的第三期首日,為了豐富市集內容,不斷帶給大家新鮮感,每周市集入駐的攤位、商家都不一樣,經過篩選和搭配,每周都有20多家全新的商戶進駐。
  • 在新場古鎮,我們尋到「古」,也覓到「新」
    活動將通過「公益海報/插畫作品徵集」和「古鎮吉祥物/代言物徵集」兩項內容,面向全球藝術界設計界,招募「創意美宣官」,來新場一起更新,更美,更生活。 ·新設季」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中,誕生了諸如古鎮3D音樂盒、皮雕土布產品、《竹萃祝橋》門頭設計等一批文創伴手禮和鄉村微更新方案。
  • 石門「宜紅古茶道」遺產點及價值
    (五)、白雲屋橋  始建於清初,《清同治石門縣誌》載:白雲橋,舊橋圯於水,嘉慶二十五年(1820)重修,系三孔石橋墩平板橋,屋橋全長30米,橋高8.8米,白雲屋橋是連接皂市至磺廠進入慈利縣境的古茶道上的重要橋梁,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賀龍率領的紅軍多次往返此橋在這帶打遊擊,並對屋橋進行了維修,故當地百姓又稱「紅軍橋」,是一處重要的革命紀念址。
  • 大名三處古建築文物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玉珠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物工作,9月26日,國務院第65次常務會議核定第八批國保單位。近日,國務院將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國保單位,是我國文物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賀禮。
  • 滏陽河上古(閘)橋之弘濟橋
    這首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當年考察古城時由衷吟誦的詩,描寫的正是永年區廣府古城東2.5公裡處東西橫跨在滏陽河上的弘濟橋,因其位於廣府古城東,當地人也稱之為「東橋」「老東橋」。弘濟橋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明萬曆年間重修,重修時只是更換了護欄板和望柱,其餘皆是原狀原樣原物。
  • 行過許多地方的橋 這些溫州的特色古橋你走過嗎
    即日起,溫州網聯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根據《溫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專題叢書》對溫州部分文化家底進行盤點,推出系列溫州文化報導,一起來為家鄉的文化點個讚。  本文素材摘自:《溫州古橋梁》,薛一泉主編。
  • 七批429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名錄在這裡!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公布,共180處。1964年10月26日撤銷1項(太平天國忠王府)。1981年10月16日恢復1項(太平天國忠王府)。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公布,共62項。
  • 考古界:七批429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名錄在這裡!
    截止目前,我國一共公布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計5058處。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公布,共180處。1964年10月26日撤銷1項(太平天國忠王府)。1981年10月16日恢復1項(太平天國忠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