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生在亂世,但她始終與世無爭,如果用一種花來形容他,我覺得荷花最合適,清正堅貞,高尚謙虛,低調又優雅,非常符合她的氣質。她就是被認為成為「先生」的楊絳。她是一個靈魂有香氣的女子,比起同時期的才女,她可能並不出眾,但她的智慧與淡薄卻被世人所喜愛。
楊絳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一名正義的法官,但對楊絳卻十分慈愛。楊絳愛讀書的習慣就是深受父親的影響,而溫柔則是來源於母親,楊絳的母親曾把中醫感動並在堅持不懈的照顧下奇蹟般的救活了楊絳的父親。楊絳父母的相處模式也對楊絳的婚後生活影響極大。
楊絳在清華初見錢鍾書時,覺得錢鍾書長得很一般,但錢鍾書卻看上了楊絳。但那時候校園裡卻有流言說錢鍾書訂婚了,楊絳也有男友了。這讓錢鍾書很慌,於是立馬行動,給楊絳寫信約她見面。見到之後第一句話就是他沒有訂婚,楊絳也說她沒有男朋友。於是兩人就在一起了,之後無話不談感情越來越好。
1935年7月,兩人在蘇州舉辦了婚禮。沒過多久,錢鍾書就要去英國留學,為了照顧他,楊絳也就跟著一起去了。在英國期間,楊絳承包了生活中的家務活,錢鍾書也非常欣慰感動,兩人一直相互扶持相互包容。
後來兩人喜得一女,三個人幸福的生活著。再後來女兒丈夫接連去世,三個人變成一個人,但楊絳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因為她想替丈夫和女兒好好活著。
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一直是讓人很羨慕的也是讓很多人自愧不如的,他們兩個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是美的愛情好的婚姻。錢鍾書曾經說過: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過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
除了美好的愛情,楊絳一家三口的相處模式也是讓很多人羨慕的,女兒阿媛雖是獨生女,集所有寵愛於一身,但受到父母的影響,她心地善良,體貼父母,是個非常孝順的女兒。
有一次錢鍾書出差,告訴女兒要把媽媽照顧好。有一天下大雪,阿媛知道媽媽怕觸摸貓屎,可是又要撮煤 ,於是一個人冒著嚴寒,把貓屎扣除乾淨後,才去找媽媽說:媽媽該撮煤了,煤球裡的貓屎我都摳乾淨了。
楊絳在《我們仨》中告訴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一家人只要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相親相愛,相互體貼,一起歡笑,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即使身處陋室,也是溫暖,即使粗茶淡飯也是幸福。
1997年到1998年,楊絳先後經歷了愛女和丈夫的離世,在送走女兒後,楊絳對病榻上的錢鍾書說:「我要寫一個女兒,叫她陪著我。」
錢鍾書病逝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出版了《我們仨》這本書,書中記述了一個三口之家63年的風雨坎坷和溫馨回憶。透過文字和照片我們確信錢鍾書和楊絳經營的那個小家就是美滿家庭該有的模樣。
書中記錄的一些場景即使多次重讀,也仍能給人以溫暖和感動。當錢鍾書經歷動蕩和妻女重聚時他發願:「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四歲的女兒錢媛打量著兩年未見的父親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錢鍾書笑問:「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錢媛回答:「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才認識的。」
錢鍾書悄悄的在女兒耳邊說了一句話,從此父女倆十分友好,連媽媽都退居二線了,提起這段回憶,楊絳在書中感慨道:「鍾書到底跟錢媛說了什麼話我當時沒問,而現在已沒人可問。」
有人說《我們仨》會讓你笑再讓你哭,還能教會你很多關於愛的事,而我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穫則是它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微笑的幸福和身邊的人。
在這推薦大家讀一讀《我們仨》,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