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點擊藍字「潔淨煤技術」,進入公眾號主頁;點擊右上角3個小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
工業能耗佔我國總能耗的70%以上,工業生產在消耗大量化石能源的同時產生了大量餘熱資源。其中,電力、鋼鐵、石化等行業中,高達20%~50%的餘熱以不同載體攜帶排向或耗散至環境,以煙氣為介質的餘熱佔總餘熱資源的比例高達50%。品位較高的中高溫工業窯爐煙氣餘熱具有很高的動力回收價值,合理、高效地回收利用該部分餘熱資源是工業節能減排的重要組成。
近年來,CO2作為熱力循環工質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中高溫領域,以超臨界CO2為工質的循環受到重視。應用於中高溫煙氣餘熱回收,超臨界狀態CO2的吸熱過程可良好匹配於煙氣的大溫降放熱過程,但目前尚存以下問題:簡單的跨(超)臨界循環透平出口乏汽溫度高、顯熱量大,不加以利用則造成大量熱量浪費、循環效率低;回熱、再壓縮等循環形式雖然有效回收了乏汽攜帶的顯熱量,但會抬高吸熱過程中工質在主氣體加熱器的入口溫度,降低煙氣的熱利用率,總體上對淨輸出功率的收益不明顯。
本文針對於跨臨界CO2動力循環在中高溫煙氣餘熱動力回收存在的問題,構建了一種相對簡單的復疊跨臨界循環形式,在400~500 ℃煙氣熱源下,以單位質量煙氣的系統淨輸出功率為目標函數,分析該循環的熱力學性能,考察關鍵參數對循環性能的影響。並與簡單循環和回熱循環進行了優化對比分析,以考察復疊循環的熱力學性能改善程度。
摘要:工業窯爐存在大量的中高溫煙氣餘熱,現有的動力循環或工質存在難以有效回收大溫降煙氣餘熱的問題。提出以CO2為工質的復疊跨臨界動力循環,以單位質量煙氣的循環淨功率最大為優化目標,在400和500 ℃的煙氣熱源條件下,研究循環參數對循環性能的影響規律。重點分析了工質分流質量比、吸熱壓力對回熱過程換熱匹配特性以及循環性能的影響,並對簡單循環、回熱循環和復疊循環進行了優化對比。結果表明,復疊循環中,上下級循環的回熱匹配是影響循環性能的重要因素,通過調節工質泵出口的工質分流比x以改善回熱匹配性,煙氣初溫400和500 ℃下,最優的工質分流比0.6和0.7。吸熱壓力的增加有利於循環淨輸出功率的增加,煙氣初溫500 ℃下,吸熱壓力由20 MPa增至35 MPa時,淨功率由117.4 kW增至143.8 kW,增幅為22.49%;對各部件而言,提高吸熱壓力可增加高、低溫透平輸出功率,但對回熱功率的作用相反;20~35 MPa內隨吸熱壓力的升高,低溫透平輸出功率佔比由31.4%降至27.3%,吸熱壓力對高溫透平的性能影響更明顯。對比3種跨臨界CO2循環,簡單循環的熱效率和淨功率均最低,回熱循環具有最高的熱效率,復疊循環輸出最高的淨功率。煙氣初溫400 ℃下,復疊循環的淨功率比簡單循環和回熱循環分別高22.2%和6.1%;煙氣初溫500 ℃下,分別高35.7%和12.5%。
1
循環介紹
圖1 復疊跨臨界CO2動力循環系統示意
圖2 復疊跨臨界CO2動力循環T-s圖
2
結果與討論
2.1 高溫透平入口工況對乏汽參數的影響
乏汽溫度與膨脹初壓呈現負相關關係,在透平入口溫度485和385 ℃下,隨著壓力由20 MPa升至35 MPa,乏汽溫度變化區間分別為346.6~287.8 ℃和259.9~202.0 ℃。對於簡單跨臨界循環,相當於200 ℃以上的餘熱排向環境,造成浪費,導致循環平均放熱溫度高、效率低。對於回熱循環,過高的乏汽溫度勢必會引起回熱器被加熱側流體溫升較大,進而導致煙氣排溫較高。研究表明,煙氣初溫400和500 ℃時,煙氣排溫分別為159.7和186.3 ℃,循環對煙氣餘熱源的利用率受限。對於復疊跨臨界循環,高溫透平乏汽溫度影響底級循環的溫度上限,同時也影響底級循環的吸熱量及熱量品質,進而影響底級循環的循環性能。
圖3 吸熱壓力對乏汽溫度的影響
2.2 回熱過程匹配性影響分析
低溫流體(吸熱流體)壓力較高,平均比熱容較大,在加熱過程中由超臨界液相變化至超臨界流相,比熱容變化較為明顯;高溫流體(放熱流體)為亞臨界氣相,平均比熱容較小,在冷卻過程中比熱容變化平緩。當分流比x較小時,吸熱流體的平均比熱容明顯小於放熱流體的平均比熱容,因此,放熱流體的溫降小於吸熱流體的溫升,此時傳熱窄點位於回熱器高溫端,低溫端傳熱溫差較大,低溫端差為154.6 ℃。在較高的分流比x下,吸熱流體的平均比熱容明顯高於放熱流體的平均比熱容,放熱流體的溫降高於吸熱流體的溫升,此時傳熱窄點位於回熱器的低溫端,高溫端傳熱溫差較大,高溫端差為152.6 ℃。另外,窄點位於低溫端時,底級循環可充分回收高溫乏汽的餘熱,此時回熱功率保持最大值209.5 kW;隨著x的減少,窄點位置逐漸移動至高溫端,被加熱流體所需加熱量逐漸減少,不斷抬高回熱器放熱流體出口溫度,如x=0.3時,回熱功率為93.4 kW。
圖4 回熱過程兩側流體換熱匹配
2.3 分流比x對循環性能的影響
隨著x的增加系統淨功率呈現先增長後降低的趨勢,最優值點在煙氣初溫400和500 ℃時,分別為0.6和0.7,最優值點受吸熱壓力的影響不明顯。在既定煙氣熱源參數和高溫透平入口參數下,頂級循環的工質質量流量及透平輸出功率不受分流比x的影響,保持不變。
圖5 分流比x對系統淨輸出功率的影響
隨著x的增加,回熱器的換熱功率先增大後保持不變。低溫透平入口溫度隨x的增加不斷降低,導致單位工質質量流量下的低溫透平做功降低,但因工質質量流量的增加,低溫透平總輸出功率呈現先快速增加後緩慢增加的變化,總體趨勢與回熱功率變化曲線基本一致,表明低溫透平的做功主要受回熱量的影響。但因工質泵耗功隨x的增加單調遞增,最終導致系統淨輸出功率存在最優值,最優值點的位置與回熱功率剛好達到最大值時的位置保持一致,即此時底級循環在保證充分吸熱的前提下,儘可能保持了較高的循環溫度上限及循環熱效率。
圖6 分流比x對系統部件功率的影響
2.4 吸熱壓力對循環性能的影響
隨著吸熱壓力的升高,淨輸出功率和熱效率均提高,但增長幅度有所降低。以x=0.6示例,吸熱壓力由20 MPa增至35 MPa時,淨功率由117.4 kW增至143.8 kW,增幅為22.49%,熱效率由25.5%增至31.2%,淨增值為5.7%。在材料強度允許範圍內,提高循環吸熱壓力有利於改善循環的熱力學性能。
圖7 吸熱壓力對淨功率和熱效率的影響
隨著吸熱壓力的升高,超臨界加熱器進出口工質的比焓差值逐漸降低,導致工質的質量流量不斷增加,但乏汽溫度不斷降低,總體來看高溫乏汽在回熱器內部的放熱量隨壓力的升高而遞減。高、低溫透平輸出功率均隨吸熱壓力的升高而增加,提高吸熱壓力對高溫透平性能提升效果更明顯。
圖8 吸熱壓力對透平輸出功率和回熱功率的影響
2.5 循環優化結果及對比分析
復疊循環的淨輸出功率分別為96.3和147.1 kW,熱效率分別為28%和31.9%。
各類循環的熱效率和淨功率均與吸熱壓力成正比。簡單跨臨界CO2循環在相同溫度和壓力下,均輸出最低的淨輸出功率和熱效率,主要原因在於中高溫工況下透平乏汽攜帶的大量顯熱被直接外排、未加以利用。回熱循環輸出最高的熱效率(2種熱源條件下分別為32.8%和35.6%),但其淨功率介於簡單循環和復疊循環之間。主要由於其高溫乏汽餘熱用以預熱高壓側工質,但因換熱量大造成回熱器出口工質溫度較高,過分抬高煙氣出口溫度,導致煙氣熱利用率下降、吸熱量減少,從而減緩了系統淨功率的增加。復疊循環中,下級循環可較充分地回收利用上級循環的乏汽顯熱,但下級循環透平乏汽依然損失部分廢熱(煙氣初溫500 ℃時,低溫透平乏汽高達100 ℃),因此其熱效率雖較簡單循環有明顯提升,但仍低於全回熱循環。此外,復疊循環與煙氣的換熱過程與簡單循環保持一致,即可充分回收煙氣之顯熱,加之低溫透平額外輸出功,因此復疊循環的淨輸出功率為三者最高。
圖9 各循環在不同吸熱壓力下的淨功率和熱效率對比
3
結論
1)本文針對現有跨臨界CO2循環難以有效回收中高溫煙氣餘熱的問題,構建了復疊式跨臨界CO2循環,以淨輸出功率為優化目標,開展了循環參數性能影響分析;並對充分優化後的簡單跨臨界循環、回熱跨臨界循環與復疊跨臨界循環開展了對比分析。復疊循環中,上下級循環的回熱匹配是影響循環性能的重要因素。通過調節工質泵出口的工質分流比x以改善回熱匹配性,最優工況為同時保證下級循環充分吸熱和足夠的溫度上限;煙氣初溫400和500 ℃下,最優的工質分流比0.6和0.7。
2)吸熱壓力的增加有利於循環淨輸出功率的增加;對各部件而言,提高吸熱壓力可增加高、低溫透平輸出功率,但對回熱功率的作用相反;低溫透平輸出功率佔比隨吸熱壓力的升高而降低,吸熱壓力對高溫透平的性能影響更明顯。
3)對比3種跨臨界CO2循環:簡單循環、回熱循環和復疊循環,簡單循環的熱效率和淨功率均最低,回熱循環具有最高的熱效率,復疊循環輸出最高的淨功率。煙氣初溫400 ℃下,復疊循環的淨功率比簡單循環和回熱循環分別高22.2%和6.1%;煙氣初溫500 ℃下,分別高35.7%和12.5%。
引用格式
李成宇,高振強,高明雲,等.中高溫煙氣餘熱動力回收的復疊跨臨界CO2動力循環熱力學分析[J].潔淨煤技術,2020,26(5):70-76.
LI Chengyu,GAO Zhenqiang,GAO Mingyun,et al.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cascading transcritical power cycle using CO2 for waste heat recover from medium and high temperature flue gas[J].Clean Coal Technology,2020,26(5):70-76.
推薦閱讀
前沿熱點 | 浙江大學王智化教授團隊:全面揭示臭氧與垃圾焚燒煙氣中多種汙染物反應的均相反應機理
前沿熱點 | 清華大學CFB研究團隊:一種新型衝擊式循環流率在線測量方法和原理樣機的研究前沿熱點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孫銳教授團隊:不同揮發分含量煤種與熱解半焦混燃效果如何?前沿熱點 | 東南大學段鈺鋒教授團隊:基於Aspen Plus的0.3 MWth CFB燃煤中試裝置全流程模擬前沿熱點 | 清華大學李政教授團隊:超超臨界CFB鍋爐外置換熱器啟動過程模擬分析前沿熱點 | 山西大學程芳琴教授團隊:城市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組成特性及重金屬熔融固化處理技術研究前沿熱點 | 中科院力學所魏小林研究員團隊:水泥爐窯高能效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進展前沿熱點 | 北京工業大學梁文俊教授團隊:工業爐窯VOCs廢氣吸附-脫附-催化一體化淨化技術研究前沿熱點 | 西安交通大學譚厚章教授團隊:煤粉工業鍋爐預燃式低氮燃燒器試驗研究與開發前沿熱點 | 中科院力學所潘利生副研究員:2種離子液體對水泥窯窯尾煙氣CO2吸收特性試驗研究前沿熱點 | 西安交通大學王登輝副教授:如何選擇煤化工VOCs治理技術
精彩回顧
END
本平臺刊登的《潔淨煤技術》所有稿件均按照國家版權局有關規定支付了相應稿酬,《潔淨煤技術》享有稿件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
聯繫我們:
電話:010-87986452/87986451
郵箱:jjmjs@263.net
網址:www.jjmjs.com.cn
微信客服:438351866
電子期刊
交流群
我就知道你「在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潔淨煤技術,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