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3月20日電(記者餘蕊 劉玉龍)3月27日至29日,中農工建四大商業銀行集中公布了2018年業績。整體來看,四大行表現穩健,淨利潤同比增長均在4%左右,共計實現淨利潤9360.72億元,同時資產質量改善,不良貸款率均較去年有所下降。從各個銀行的特點來看,工行的盈利最多,農行資產質量明顯改善,建行發展戰略十分明確,中行則在國際金融業務方面具有優勢。
2018年四大行運營穩健 資產質量改善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熊啟躍認為,2018年四大行整體表現穩健,資產質量改善,損失吸收能力明顯提升。四大行平均不良貸款率為1.50%,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5.67%,同比增長1.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平均為204.57%,同比增長31.42個百分點。盈利增速上升,淨息差穩步提高。四大行平均淨利潤增速為4.5%,同比增長1.2個百分點;平均淨息差為2.21,同比增長0.12個百分點,規模增速保持平穩,四大行平均資產增速達到6.95%,基本與去年保持相同水平。
從盈利能力方面看,2018年工行的盈利最多,工行淨利潤同比增長3.9%至2987億元,增幅較上年同期提升0.9個百分點;建行其次,實現淨利潤2546.55億元,增長5.11%。農行和中行緊隨其後,分別實現淨利潤2026.31億元和1800.8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9%和4.45%。
從資產質量來看,四大行的不良貸款率比上年均有所下降。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最低,僅為1.42%,建行為1.46%,工行為1.52%,均比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農行不良率1.59%,但下降幅度最大,較上年下降0.22個百分點。
四大行各具特色 形成特色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認為,從2018年的經營業績看,四大行各自特點不同。工行大零售轉型效果凸顯,但由於淨利潤基數較大,盈利增速不是很理想。農行實現不良雙降,資產質量和風險抵禦能力較好,服務三農方面也具有特色。中行國際業務突出,服務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要成績,在海外拓展能力強。建行明確提出「住房租賃,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戰略,成為各家銀行創新探索的代表。
工商銀行行長谷澍介紹,2018年工商銀行實現淨利潤2987億元,保持全球銀行業最好水平,同比增長3.9%;反映經營成長性的撥備前利潤達到5340億元,同比增長8.4%;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1453億元;淨利息收益率(NIM)為2.3%,同比提升8個基點。
「工商銀行的主要特點是穩健,是穿越周期的穩健。」谷澍表示,近三年工商銀行各項指標均表現不錯,2018年工商銀行新增個人客戶4000萬戶,全行一般性存款增加1.45萬億元,存款餘額及增量均居市場第一。近三年,無論經濟走勢如何,工商銀行每年新投放的信貸規模均在3萬億元左右,並且每年均略有增長。
2018年,中國農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不良貸款率繼續實現「雙降」,其中不良貸款率1.59%,下降0.22%,降幅在四大行中居首。不良貸款餘額較上年下降40.3億元,撥備覆蓋率252.18%,較上年提升43.81個百分點。
農業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田繼敏表示,農行撥備覆蓋率上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實施新會計準則,增加撥備;二是客戶分類、評級因素更加敏感,增加撥備;三是宏觀情況變化增加撥備。「預計2019年農行將保持不良'雙降』趨勢,2019年還會保持審慎穩健的撥備政策,充分覆蓋風險。」田繼敏說。
中國銀行行長劉連舸介紹,2018年中國銀行發揮跨境業務等專業優勢,完成國際結算業務量4.63萬億美元,在內地機構國際貿易結算及跨境擔保業務市場份額保持同業領先。
根據中行年報,2015至2018年期間,中國銀行累計跟進「一帶一路」重大項目逾600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授信支持超過1300億美元。此外,中行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獲得日本人民幣清算行資格,集團跨境人民幣結算量5.95萬億元,市場份額保持第一。
建設銀行自2018年以來聚焦住房租賃、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戰略。在住房租賃方面,中國建設銀行財務長許一鳴表示,建行成立了首家銀行系住房服務公司——建信住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搭建陽光住房租賃服務平臺,累計上線房源及註冊用戶數均超千萬,基本形成覆蓋全國的租賃服務網絡。
2018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6310.17億元,較上年增加2125.15億元,增幅50.78%,餘額和新增均居行業首位。此外,建行還著力實施金融科技戰略,啟動新一輪金融科技「TOP+」戰略,成立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將新一代核心系統延伸覆蓋到海外機構和子公司。
2019年商業銀行發展速度或再加快
2018年4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布,資管新規的出臺使2018年資管業整體收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各大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紛紛成立,也使商業銀行資管業務成為2018年至2019年的關注熱點。
2018年12月26日,銀保險監會正式批准中國銀行籌建理財子公司,中行成為首批獲得監管機構批准籌建理財子公司的商業銀行。「目前我們正在按照監管的規定,從公司治理風險和內控體系、運營和科技系統、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穩妥推進籌建工作,目前一切進展順利。」中國銀行業務管理總監鄭國雨說。
鄭國雨表示,理財子公司投資的範圍比較廣,既投資固定收益及權益類資產,也可以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而且既可以是公募發行也可以是私募發行,中行將重點提升民企債券投資能力。
「去年工商銀行理財業務的收入也出現了小幅度的下降,但是在可比同業當中的市場份額反而是提升的。」工商銀行副行長譚炯說,「截至2018年末,工商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2.5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4%,但是規模仍居於全行業第一。」
譚炯介紹,2018年,工商銀行發行了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超過3600億元,個人和法人理財客戶的增幅都超過了10%。「工商銀行去年理財業務收入達206億元,在可比同業的市場份額提升了兩個百分點,進一步保持了領先優勢。」譚炯說。2019年2月15日,銀保監會正式批准工商銀行籌設理財子公司。對此,譚炯表示,理財子公司正在加快籌建,但總行資產管理部仍將保留。
董希淼認為,監管辦法對理財子公司給予了較多支持,這將使銀行在理財業務上的固有優勢得以發揮。而理財子公司本身的戰略地位和治理體系,將使得其具有與銀行資管部門或銀行旗下基金公司或信託公司不同的競爭優勢。雖然理財子公司與銀行業內外的公募基金、信託公司相比,制度體系尚未成熟,投研能力尚需提升,人才和產品體系尚需完善,但擁有母行支持,坐擁政策紅利,理財子公司未來挑戰大於機遇,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關於2019年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態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由於2019年流動性會更加合理充裕,預計2019年銀行業增速將快於去年,存款增長也會高於去年。「同時,資產端壓力也會更大些。國家要求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銀行將更加側重投資小微企業,三農等,資產端信貸怎麼投放對各大銀行都是挑戰。」曾剛說。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第2季度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指出,2018 年下半年,監管部門工作重心已逐步從「去槓桿」轉向「穩槓桿」,這要求商業銀行充分履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綜合銀行業金融機構整體數據,預計上市商業銀行的情況不會出現太大偏離,考慮到經濟增速大概率會在二季度末或三季度初企穩,預計2019年二季度末上市銀行資產規模增速將有所回升,約在 7.5%左右。
編輯:左元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