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父母養不出懂事娃,愛孩子不是無條件付出,聰明父母這樣做。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無私的,他們願意掏心掏肺地把最好的一切都拿給孩子,中國式父母在這一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但是不得不說,父母愛的表達其實是一項技術活,一味地給予和付出,並不一定就能夠真正地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在愛的教育上,父母們更加應該懂得把握分寸,因為愛有時候有可能也會過猶不及。
30歲男子不外出工作,反而心安理得在家當起「巨嬰」,父母哭訴:都是我們慣的
小李今年30歲了,但是和大多數年輕人不同的是,本應該三十而立的他卻心安理得地在家啃老。小李自打大學畢業後就沒有工作過,在同學們紛紛投簡歷的時候,小李收拾好行李打包回了家。「我學的專業太冷門了,找工作不好找!」小李說著這樣的理由後便在家宅了起來。
雖然小李的父母希望兒子能夠找份好工作好好地生活,但是想到兒子也很「無奈」,於是便在老家託人找關係地給兒子介紹了一份工作。可是即便父母介紹的工作很清閒,小李仍然不滿意,「這工作太無聊了,還不如放我在家打遊戲,根本掙不了大錢!」
小李對父母找的工作不滿意,於是又索性在家呆了起來。就這樣,小李錯過了畢業找工作的最佳時期,在以後再找工作的時候又因為沒有經驗而頻頻受挫。於是小李說,「不是我不找工作,是別人不要我!」
慢慢地小李30歲了,他還仍然過著巨嬰般的日子,每天連吃飯都需要父母餵到嘴裡,平時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腦前打遊戲。為此,小李的父母也沒少遭到鄰居們背地裡的議論,雖然老兩口很委屈,但是也只能無奈地哭訴,「都是我們太慣著他了!他根本就不能夠獨立生活!」
被父母寵溺著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最明顯的特質就是缺乏獨立性。而作為成年的個體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顯然是最基本的,不得不說,父母的愛失了分寸後,反而束縛了孩子的成長。
中國式家庭中常見的3種父母,養不出懂事娃
1.凡事替孩子做「打算」的父母
人們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過卻有很多父母誤會了這句話的意思,以為替孩子包辦代勞替孩子做打算才是對孩子的愛,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從長遠考慮,顯然培養孩子身上的獨立性才是有助於孩子長遠發展的,過分的包辦和代勞只會讓孩子更加地一事無成。
2.對孩子的愛「不求回報」的父母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盲目的,不僅如此,他們還缺乏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感恩教育。父母以為自己的付出是無私的,但是卻殊不知這種「不求回報」的心理很有可能會讓孩子把這一切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最終把孩子變成了一個眼裡只有自己的自私鬼。
3.給予孩子無處不在「特權感」的父母
父母們總想把家裡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雖然這是父母愛的真情流露,但是這也在無形中賦予了孩子一種本不應該享有的特權感。這種特權感的存在很容易滋生孩子身上嬌縱的一面,這使得孩子無法看清自己更加地無法無天。
當孩子的認知尚未被完全建立的時候,父母們有必要為孩子提供恰當的教育引導,一味地付出愛但是卻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理解愛,這樣的家庭教育顯然是片面的。
愛孩子不是無條件付出,聰明父母這樣做
1.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
很多父母喜歡在孩子面前「硬撐」,即便自己很辛苦也會表現出很輕鬆的樣子,事實上,父母們只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辛苦後,孩子才能夠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因為當孩子以為一切都可以簡單地唾手可得時,他們自然會很不在意。
2.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示弱」
很多會帶孩子的家長都嘗到了向孩子「示弱」的甜頭,霍思燕說,只有媽媽示弱一點,孩子才有機會變得更強。懂得示弱的父母更加能夠激發孩子身上的保護欲,更加能夠讓孩子更加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3.適當地讓孩子吃苦
習慣了享受安逸生活的孩子們,便不知道吃苦的價值。適當地讓孩子體驗到生活的辛苦,便可以讓他們意識到只有勞動才能夠創造價值,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收穫。
中國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尤其會表現出「捨不得」的心理狀態,但是其實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懂得放手。適當的讓孩子去體驗,去感受,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對於生活的認知更加豐滿。
今日互動話題:大家對於中國式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哪些看法呢?以上的3種父母有你嗎?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