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0-12-23 郝人讀詩詞

邊塞詩人王昌齡,三年的從軍經歷,給了他寫邊塞詩豐富厚重的基礎。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能就是王昌齡在邊塞詩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寫照。#王昌齡#

公元724年,26歲的王昌齡從軍北去,到邊關戍邊,直到30歲回到京城參加科考結束從軍生涯。三年的時間裡,王昌齡寫了大量邊塞詩,《塞下曲》、《從軍行》幾乎首首是精品。這此詩作奠定了王昌齡作為邊塞詩第一人的地位。

《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描寫了邊關、戰場、戰士,有場景描寫,有心理描寫,是唐朝邊關狀態的真實歷史再現。其中第四首因後兩句而更加著名,成為經典名篇。

這首詩重點描寫了戍邊將士們不畏戰爭、保家衛國的崇高精神,也是王昌齡作為親身經歷者對戰友的崇敬。

這首詩的前兩句,詩人用廣角鏡頭式的視角,來大寫意般地描寫戰場,青海湖、長雲、雪山、玉門關,寥寥數筆勾畫出一幅廣袤、深沉的邊關形象,沒有工筆畫般地細緻描寫,也沒有聚焦到某一點,但給人的畫面卻是朦朧而清晰,帶來的感覺卻是真切的,即使將近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14個字,感受到唐朝邊關的廣闊、厚重,還有一絲荒涼,甚至悽涼。

後兩句,由場景的描寫轉到描寫將士們,身經百戰的將士們,雖然環境險惡、戰爭殘酷,但都有一顆為國捐軀的愛國之心,都有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的英雄精神。描寫戰爭,卻沒有絲毫對戰爭和敵人的畏懼,表現出的是一種豪邁、雄壯,甚至連一絲悲壯都沒有。

前後四句詩,通過描寫邊關的廣袤、戰場的殘酷、將士的豪邁,完美地呈現出一首壯美的英雄讚歌。這首詩中雄壯的英雄主義,也使這首詩成為歷代軍人喜歡引用的經典詩篇。

在這這首詩中使用了一個典故需要解釋一下。第四句中的「樓蘭」並非詩人所在時代真正戰爭的地方,這首詩寫於公元724—726年之間,這時候的樓蘭古國早已消失,不復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破樓蘭」之說。

歷史上的「破樓蘭」戰爭發生在漢武帝時期,古樓蘭國處在漢與西域諸國之間的交通要道,樓蘭國曾經殺害過漢使,漢武帝於是派兵徵伐樓蘭。詩人在詩中是借漢武帝徵伐樓蘭的故事,來比喻抵抗外域侵略的戰爭。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經典需要傳承,歷史需要弘揚,書法和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特邀請來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南、四川、山西、甘肅、廣東、陝西等全國各地的書法愛好者,共同書寫王昌齡這首充滿英雄主義精神的《從軍行其四》。

19位老師共書寫了22幅書法作品,精選其中19幅展示如下:

1作者:樊朝陽河南省鄭州市黃帝故裡新鄭人,八二年畢業於黑龍江工程學院。現就讀於新鄭市老幹部大學書法研究班。師承家傳,習歐。作品轉輪大藏經收藏於中國嵩山少林寺。

2作者:洞庭老龍(湖南)

3作者:萬海濱(湖南)

4作者:昝財川(天津)

5作者:姚昱平(湖南)

6作者:陳長水,河南廣播電視臺二級美術師,中國文藝家藝術研究院會員。

7作者:董平立(河南)

8作者:王海彬(四川)

9作者:劉陽明湖南岳陽市詩詞楹聯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嶽陽市委機關詩聯學會副秘書長。嶽陽市詩詞協會、楹聯學會、書法協會會員。

10作者:韋傑,書法愛好者,學習小楷兩年時間。

11作者:劉嶽生(湖南)

12作者:隴上墨言,甘肅省白銀市老年書畫協會會員。

13作者:時獻忠(河南)

14作者:鄒忠誠(四川),華西醫大藥學院藥物分析專業,製藥工程師,喜歡書法,2017年5月開始學習書法,參加過市2018年、2019年迎春杯書法展,獲優秀獎。

15作者:譚琦英(女,湖南岳陽)

16作者:夢回唐朝(河北

17作者:黨曉山(湖南)

18作者:劉國華(湖南)

19作者:郝乙,師承牛逍先生。中國書畫家聯誼會軍旅書畫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石家莊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金融書法家協會會員。

註:文中圖片除書法作品外,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榮歡副校長隨後傳達了南昌市「一模」測試備考研討會的精神,高屋建瓴的解讀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從「科學的選取備課資源」、「如何提高一本有效分」、「發揮師生主觀能動性」三個方面指導教師們備考。魯迅先生說過,中國從來就有拼命硬幹的人。不僅要硬幹,而且要科學的巧幹,王校長的發言使老師們收穫頗豐。
  • 古詩古韻之《從軍行(其四)》賞析
    從軍行(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青海∶今青海境內青海湖。唐朝將領哥舒翰曾置神威軍戍守於此。
  • 20句勵志古詩詞,不含「加油」,卻句句都是勵志
    —《龜雖壽》曹操3、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司馬遷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5、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杜荀鶴《小松》6、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哪一句詩能讓你瞬間熱血澎湃?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此句出自唐代王昌齡的《出塞》,詩全文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自唐代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詩全文為: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 他是邊塞詩的鼻祖,「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上句哪位大神能記得?
    撩亂邊愁聽不進,高高秋月照長城。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
  • 王昌齡這首《從軍行》,全詩寫士子從戎,徵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
    《從軍行》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橫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 樓蘭國在哪裡?為何「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這麼少的人口,不依附大國,肯定活不下去,總是被人當槍使,是沒有辦法。不過,有時,即使沒有別國指使,樓蘭自己也帶頭鬧事,那就是作死了。樓蘭使壞的對象,不僅針對漢朝,也包括匈奴。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當道要衝,不論中原或是匈奴人,出使外國、跨國經商,都從這過。樓蘭就總是偷襲人家,發筆小財。當然,帶來的後患是無窮的。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古詩三首》教材解讀和學法指導
    01教材解讀一、古詩解析本冊教材第九課精選了三首七言古詩。1、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前兩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通過青海湖、長雲、雪山、孤城、玉門關等景物,描繪了邊塞將士戰鬥、生活環境。後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描述了將士們戍邊時間的漫長和戰事的頻繁,表現了將士們不怕犧牲、英勇報國的堅定意志。
  • 煉油人體測溫 植物油煉輕油:抗戰時期玉門油礦的「黃沙百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仿佛具有穿越時間的魅力。每每讀罷,掩卷閉目,腦海中頓時泛起古戰場的殺伐之聲、頓感一股蕭瑟的邊塞之風撲面而來。實際上,越是好詩,越具有開放的想像空間、多重的闡釋性。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樣,如果詩歌的解讀者換成石油人,那麼,又是另一番壯闊的景象了。
  • 樓蘭美女何許人也?樓蘭古國從繁榮到消亡到底經歷了什麼?
    樓蘭美女復原圖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王昌齡樓蘭美女何許人我們平時形容一個的女人的美麗一般用什麼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但這些詞用在這個女人身上似乎有些單薄和俗套。」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曹植的《洛神賦》中所描述的凌波仙子倒是貼切。
  • 七絕聖手---王昌齡
    從皇帝的角度,每年進士科一二十人,個個都要做大官那還得了,縣丞雖然官不大,好歹是個副縣長,幾多人想做還做不成呢。當官可以不作為,詩還是要寫的,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可能就是創作於這一時期,著名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也可能是創作於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