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人王昌齡,三年的從軍經歷,給了他寫邊塞詩豐富厚重的基礎。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能就是王昌齡在邊塞詩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寫照。#王昌齡#
公元724年,26歲的王昌齡從軍北去,到邊關戍邊,直到30歲回到京城參加科考結束從軍生涯。三年的時間裡,王昌齡寫了大量邊塞詩,《塞下曲》、《從軍行》幾乎首首是精品。這此詩作奠定了王昌齡作為邊塞詩第一人的地位。
《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描寫了邊關、戰場、戰士,有場景描寫,有心理描寫,是唐朝邊關狀態的真實歷史再現。其中第四首因後兩句而更加著名,成為經典名篇。
這首詩重點描寫了戍邊將士們不畏戰爭、保家衛國的崇高精神,也是王昌齡作為親身經歷者對戰友的崇敬。
這首詩的前兩句,詩人用廣角鏡頭式的視角,來大寫意般地描寫戰場,青海湖、長雲、雪山、玉門關,寥寥數筆勾畫出一幅廣袤、深沉的邊關形象,沒有工筆畫般地細緻描寫,也沒有聚焦到某一點,但給人的畫面卻是朦朧而清晰,帶來的感覺卻是真切的,即使將近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14個字,感受到唐朝邊關的廣闊、厚重,還有一絲荒涼,甚至悽涼。
後兩句,由場景的描寫轉到描寫將士們,身經百戰的將士們,雖然環境險惡、戰爭殘酷,但都有一顆為國捐軀的愛國之心,都有不打敗敵人誓不罷休的英雄精神。描寫戰爭,卻沒有絲毫對戰爭和敵人的畏懼,表現出的是一種豪邁、雄壯,甚至連一絲悲壯都沒有。
前後四句詩,通過描寫邊關的廣袤、戰場的殘酷、將士的豪邁,完美地呈現出一首壯美的英雄讚歌。這首詩中雄壯的英雄主義,也使這首詩成為歷代軍人喜歡引用的經典詩篇。
在這這首詩中使用了一個典故需要解釋一下。第四句中的「樓蘭」並非詩人所在時代真正戰爭的地方,這首詩寫於公元724—726年之間,這時候的樓蘭古國早已消失,不復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破樓蘭」之說。
歷史上的「破樓蘭」戰爭發生在漢武帝時期,古樓蘭國處在漢與西域諸國之間的交通要道,樓蘭國曾經殺害過漢使,漢武帝於是派兵徵伐樓蘭。詩人在詩中是借漢武帝徵伐樓蘭的故事,來比喻抵抗外域侵略的戰爭。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經典需要傳承,歷史需要弘揚,書法和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特邀請來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南、四川、山西、甘肅、廣東、陝西等全國各地的書法愛好者,共同書寫王昌齡這首充滿英雄主義精神的《從軍行其四》。
19位老師共書寫了22幅書法作品,精選其中19幅展示如下:
1作者:樊朝陽,河南省鄭州市黃帝故裡新鄭人,八二年畢業於黑龍江工程學院。現就讀於新鄭市老幹部大學書法研究班。師承家傳,習歐楷。作品《轉輪大藏經》收藏於中國嵩山少林寺。
2作者:洞庭老龍(湖南)
3作者:萬海濱(湖南)
4作者:昝財川(天津)
5作者:姚昱平(湖南)
6作者:陳長水,河南廣播電視臺二級美術師,中國文藝家藝術研究院會員。
7作者:董平立(河南)
8作者:王海彬(四川)
9作者:劉陽明,湖南岳陽市詩詞楹聯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嶽陽市委機關詩聯學會副秘書長。嶽陽市詩詞協會、楹聯學會、書法協會會員。
10作者:韋傑,書法愛好者,學習小楷兩年時間。
11作者:劉嶽生(湖南)
12作者:隴上墨言,甘肅省白銀市老年書畫協會會員。
13作者:時獻忠(河南)
14作者:鄒忠誠(四川),華西醫大藥學院藥物分析專業,製藥工程師,喜歡書法,2017年5月開始學習書法,參加過市2018年、2019年迎春杯書法展,獲優秀獎。
15作者:譚琦英(女,湖南岳陽)
16作者:夢回唐朝(河北)
17作者:黨曉山(湖南)
18作者:劉國華(湖南)
19作者:郝乙,師承牛逍先生。中國書畫家聯誼會軍旅書畫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石家莊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金融書法家協會會員。
註:文中圖片除書法作品外,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