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國際間流動是科研活動與科研合作的自然屬性,同時也是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深化。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49萬餘名來華留學生,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在境內工作外國人數超過95萬人。目前,我國已與158個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係,與10多個主要經濟體建立創新對話機制。部門和地方均設立了主要的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如科技部「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等,以及各地方根據本地需求設立的吸引海外人才的計劃,如四川省「天府高端引智計劃」、上海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遼寧省「外專百人計劃」等。隨著各類引智計劃的興起,逐漸顯露了我國現有國際科技合作環境方面的問題,例如「留才」「用才」難、引才手續繁瑣、制度有待優化、人才引入渠道不夠多元化、人才保障服務不到位等。做好科研人員國際合作交流是我國科技創新領域擴大開放、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有利於我國吸納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培養和儲備青年人才及高端技術。在促進科研人員交流的過程中,建立更益於國際科技人員流動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歐盟支撐科研人員交流的平臺為歐洲科研人員網絡(EURAXESS),是由歐洲委員會啟動的一個為歐洲科研人員和希望到歐洲工作的科研人員服務的平臺。對歐盟支撐科研人員交流的平臺進行研究,可為我國科技人員國際交流平臺的建立和國際科技人才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借鑑。
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由歐盟科研與創新總司下設的歐洲研究區政策司設立和管理,是促進科研人員在全歐範圍內自然流動的全方位支撐平臺。旨在為在歐洲的海內外科研人員提供跨國別的利益保障和全面的信息和服務,同時吸引更多海外優秀人員赴歐,加強歐洲與全球間的科研合作與交流。該平臺下設四個版塊,分別是權益(Rights)、就業(Jobs)、服務中心(Service Centres)和全球(Worldwide)。四個版塊相對獨立但服務於統一目標,從線上到線下、宏觀到具體、歐洲到全球,為在歐和希望到歐洲工作的海內外科研人員提供無差別、無國界的支持。
1.1 權益版塊
權益版塊是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的線上部分,致力於在歐洲範圍內營造統一平等的科研和就業的制度環境,從制度構建到推廣其在歐洲範圍的認證與實施,為科研人員流動提供保障,是吸引海外人員赴歐、留歐的基礎。歐洲各國的科研政策和管理體系是相對獨立和分散的,這阻礙了科研人員相互間的流動和交流,不利於形成科研合力。為改善這一狀況,2005年,歐洲委員會通過了《歐洲研究人員憲章》和《招募研究人員行為守則》,確立了全歐範圍內通用的科研人員、僱主、資助方等多方的權利與義務。權益版塊大力推廣其在全歐範圍的認證與實施,致力於推動各機構籤署和認可這兩項準則,至今全歐已有1141個機構成功籤署,確保科研人員在整個歐洲獲得無國界差別的服務和待遇。
《歐洲研究人員憲章》是規定研究人員、僱主或資助者權利和義務的準則。包含適用於科研人員的12條準則,如科研自由、道德準則、職業責任、職業態度、合約與法律義務、責任制、研究中合規操作、結果的宣傳和開發、公眾參與、監管關係、監督管理職責、持續的專業發展等;還有適用於僱主和資助者的19項準則,包括專業認可、不歧視、研究環境、工作條件、就業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資助和工資、性別平等等。統一的準則可保證各利益相關方按共同認可的規則行事,有助於保障研究人員與僱主/資助方之間的關係以及研究人員的職業發展。
《招募研究人員行為守則》則規定了僱主/資助者在僱用或徵聘研究人員時應遵守的原則和要求。包括招聘、遴選、透明、價值判斷、個人經歷、交流經驗的認可、職位資格的認可、資歷、博士後職位等9項。這些原則和要求確保招聘過程的透明度和所有申請者的平等待遇,致力於為歐洲研究人員建立有吸引力、開放和可持續的科研環境,與《歐洲研究人員憲章》相互補充。
1.2 就業版塊
就業版塊是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的另一個線上組成部分,跟權益版塊相同,都可通過統一的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官方網址登錄和獲取信息。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高度重視科研人員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將助力科研人員就業作為重要工作之一。就業版塊為研究單位和研究人員提供免費的人才和就業信息,實時更新全球範圍內與科研相關的招聘信息、資助信息和頂級科研人員簡歷,2019年共發布超過7.5萬個空缺職位,資料庫中的研究人員總數達5.42萬份。同步更新《自然》和《科學》等重要科研期刊的招聘信息。公司或研究機構可以免費發布所需職位,並搜索國際頂尖研究人員的簡歷。研究人員可上傳自己的簡歷,同時查閱職位、資助和獎學金信息。用戶還可以直接訪問各國的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門戶網站,其中也包含工作和資助機會的信息。
就業版塊還依託歐洲職業發展中心和相關培訓機構組織培訓活動,支撐研究者的職業發展。包括為研究人員提供免費的職業發展諮詢和建議;為研究人員尋找培訓資源,提高就業能力;還面向僱人機構開展培訓,例如創新博士培訓的七個原則,以確保他們的研究人員得到良好的培訓。與此同時,會定期評估這些培訓活動在提高科研人員專業能力、技術水平和就業方面的成效,保證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除了工作方面的服務,就業版塊也提供資助方面的信息,為研究人員和企業家提供來自歐盟及所在國的資助渠道。既針對剛開始研究生涯的研究人員,也針對需要初始資金的創業人員。還為研究機構和大學提供如地平線2020和歐洲結構和投資基金(ESIF)等資助計劃的相關信息。
1.3 服務中心版塊
服務中心版塊由百餘個實體機構和網站組成,致力於為海外在歐科研人員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實體機構一般設在歐洲各國的研究機構或大學內,由所在機構或者所屬政府撥款,向在歐國際科技人員提供面對面服務。門戶網站以國家為單位設立,共有40個,提供相應國家關於日常生活、職業發展、工作、資金和組織活動等方面的信息。為研究人員提供便利,節省其時間、精力和金錢。服務中心版塊已運營12年,有1500多個工作人員。
歐洲境內實體機構包括共計42個分支機構,以及分支機構下設的支持中心,圖1顯示了全歐範圍584個支持中心在各國的分布情況,西班牙的支持中心最多,高達104個,其次是德國(47)、法國(40)和奧地利(33)。支持中心為所在國的海外科研人員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免費服務。以德國為例,德國設有47個支持中心,由聯邦政府或者州政府給其所在科研機構或者大學撥款運營。無論是需要安頓、正在就業或想要離開,都可以獲得面對面的服務。支持中心的服務內容涵蓋生活、工作、能力建設、關係構建等各方面,致力於形成國與國之間無縫對接的諮詢和服務,為科研人員的流動提供後勤保障。
各個國家分支機構的門戶網站會實時更新所在國關於日常生活、職業發展和各類活動的信息,如租房、籤證、語言培訓、報表填寫、人員交流等內容,為研究人員提供便利,節省其時間、精力和金錢。門戶網站有較強的國別特點,比如德國提供關於科研顧問/導師的交流網絡平臺;賽普勒斯建立了在外研究人員資料庫,以促進海外與本國研究人員的合作;瑞典的門戶網站詳細介紹了其優勢科研領域,以吸引科研人員。
1.4 全球版塊
全球版塊是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體系中唯一的外協部分,以歐盟框架計劃的項目形式存在,申請者中標後可獲得運營全球版塊的機會。全球版塊設立在歐洲以外的區域,主要受眾是海外科研人員,為他們提供了解歐洲的窗口,並分享赴歐洲開展科研活動和學習機會的相關信息。全球版塊自2006年在美國和中國試運行,目前已覆蓋16個國家,輻射38000多名研究人員。本期項目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項目管理署(DLR-PT)運行,各國團隊由常駐該國的代表和來自歐盟的協調人員組成。
全球版塊旨在向海外科研人員宣傳歐洲,介紹歐盟框架計劃(特別是「瑪麗居裡行動計劃」等人員交流計劃),並為科研人員構建網絡關係,以吸引更多海外人員赴歐發展。對於研究人員,無論其職業、研究領域、年齡或國籍,全球版塊均可提供其與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獲得聯繫的機會。對於招聘人員和資助者,提供獲得全球高素質人才的渠道,還能與各國的辦事處合作,尋找特定的目標群體。該版塊主要的信息傳播途徑有三種:第一,網絡信息平臺,通過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官網和各類社交媒體定期發布科研、資助和活動訊息(每周快訊和每季度時事通訊);第二,專人宣傳,和各國聯絡機構合作,藉助現有的宣傳平臺和活動(如中歐科研快車行動)介紹歐盟和相關國家的科技創新信息;第三,舉辦活動,主辦各類促進科研交流的活動和發現優秀科學家的競賽,如歐洲研究日、科學大滿貫等,發現和對接海外優秀的科研人員到歐洲學習和深造。2013年以來,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在全球已經成功舉辦超過190項活動,逾21000名登記人士及/或參加者參與,訪問了24個國家的195個城市,在全球所有目標國家發布超過300篇信息通訊。
全球版塊作為歐盟框架計劃的項目和歐盟政策的落實者,建立了全面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和考核標準,實時評價版塊運行的有效性。指標框架共包括九大「SMART」(指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達成,Relevant相關,Time-based時限性)目標,比如「提升歐洲研究區的知曉度」「被交流人員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網絡平臺和服務支持平臺」「網絡會員人數每年至少增加30%」「向最大規模的受眾傳遞資助信息」等,每個目標有若干落實方法和嚴格精確的考核指標,例如,對於「向最大規模的受眾傳遞資助信息」這一目標,建立有明確的考核指標如「每年發布50篇與所在國家/區域資助信息相關的快訊或新聞」等。
(1)建立鼓勵國內外人才多向流動的網絡。
對於科研人才流動,不應局限於單純的吸引海外人才,而應以建立更大範圍的網絡關係為目標。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全球版塊為科研人員構建網絡關係,吸引海外科研人員赴歐發展,同時權益版塊致力在全歐範圍內營造統一平等的科研和就業的制度環境,構建吸引海外人員赴歐、留歐的基礎。我國也應積極促進人才的雙向甚至多向流動,通過政策支持,培養國際型人才,鼓勵國內人才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以國際人才流出帶動國際人才流入,形成良性循環,構建吸引國際人才的網絡。
(2)通過統建統管海外人才中心,全面掌握海外人員在華情況。
我國現有的海外人才服務中心大多為中介性質,個別掛靠地方人才中心,沒有形成可統一匯總海外人員在華情況的渠道。且各地標準、水平各不相同,服務範圍窄、受眾小。建議由國家建立統一的海外人員服務中心,逐級落實到省市、地方和機構,運營可參考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服務中心版塊定期交流的模式,匯總信息、總結困難、提出建議,反饋到整個平臺的優化工作中。不僅有助於全面掌握海外人才在華開展學習和工作的實際情況,也有助於完善中心的服務質量,為國際人才提供標準化、可持續的服務。
(3)建立有助於「用才」「留才」的支撐服務體系。
我國目前主要靠科研資金和職位吸引人才,並不注重對海外人員友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構建。如引才服務平臺不夠簡潔便捷、海外人才的痛點問題(如醫療問題等)依舊存在等。建議參考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服務中心和就業版塊,為在歐科研人員提供籤證獲取、安家找房、網絡關係建設、能力和語言培訓以及就業諮詢等全方位的服務。注重提升對海外人才的服務質量,建立有助於「用才」「留才」的支撐服務體系,幫助他們適應在華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避免「引得進、用不好、留不住」的問題。
(4)善於發現和培養有潛力的海外青年人才。
目前我國引才依然側重吸引「高端」人才,即已在國外有一定成就或知曉度的中國或海外學者,忽略了對有潛力青年人才的吸引。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全球板塊關注的一大受眾是青年科研人員,有助於形成「種子」效應,促進科研網絡關係的建立、帶動未來研究創新合作、甚至推動國與國的合作發展。建議參考相關模式,組織論壇和競賽等,發掘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科學家,吸引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或學習,為未來合作打好基礎。
來源:《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20年8月第35卷第8期(總第416期)
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科情智庫」
持續關注產業動態及科技領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