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民粹主義思潮新動向的宏觀把握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2020-12-14 東方網

  東方智庫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手推出國際形勢季度研討會

  在4月9日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東方智庫共同組織的「東方智庫國際形勢季度研討會」上,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騫做了題為《歐洲民粹主義思潮新動向的宏觀把握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的專題交流,整理全文如下: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騫

  一直以來,歷史上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曾出現過民粹主義思潮,並且這些「民粹主義」思潮在政治實踐中總是表現出與其他信念、原則或信仰相互結合的趨向性,進而具有「複合性」特徵。俄國的民粹派、美國的人民黨運動,拉美的民粹主義風潮和歐洲的新民粹主義都曾被視為是有代表性的民粹主義政治實踐。對此,有研究甚至認為,民粹主義即使已被研究和討論了100多年,但至今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人們對它的理解或者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論框架,或者僅僅是一幅由俄國、美國、拉美等地的歷史現象拼湊起來的非常破碎的畫面。(塔格特,2005)

  後歐債危機時代,民粹主義思潮充斥著歐洲社會並呈現出極端化傾向,2012年之後,很多歐洲國家的民粹主義政黨都紛紛在選舉中異軍突起,直接衝擊歐洲主流政黨和歐洲政局。本文認為,理解歐洲興起的民粹主義思潮和民粹主義政黨的「奪權」行為需要在學理上對相關概念進行必要的辨析。

  一方面,從政治意識形態範疇上看,當前歐洲社會的民粹主義思潮是,以對歐洲治理的精英主義「挑戰者」姿態出現的。兩者的政治分歧主要集中於,權利在「個體與共同體」之間如何進行分配,前者更多倡導「個體」權利(民眾訴求),而後者則傾向於突出「共同體」權利(國家訴求)。究其本質,民粹主義和精英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只是對西方憲政體制設計之初基本問題的「再討論」。

  另一方面,從政治實踐範疇上看,當民粹主義思潮被政黨冠以「黨的意志」並付諸政治行動之後,民粹主義思潮的「效用」就具有了明顯的工具化特徵,即「一切為了奪取政權」,這也是西方政黨政治的顯著特點。那麼,這就有至少會出現兩種基本的「政治結合」可能,即,與政治「右翼」勢力相結合的民粹主義,以及與政治「左翼」力量相結合的民粹主義。前者體現為民粹法西斯主義和民粹民族主義,行動更為激進;而後者則表現為民粹民主主義和民粹社會主義,行動相對溫和。

  所以,在學理辨析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歐洲民粹主義思潮新動向,一方面是民粹主義與精英主義正在「是否要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和推行開放政治經濟秩序」問題上產生劇烈的分歧;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民粹主義與不同政治實踐中不同政治立場的結合而出現的內部分裂,並引發歐洲社會的撕裂。

  從現實的表現來看,歐洲民粹主義思潮對歐洲政治的影響大多有以下幾種情形:第一,歐洲民粹主義政治化的現象凸顯,民粹色彩政黨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冷戰後,被兩極格局所壓制的社會思潮得以「釋放」,民粹主義也隨之回潮,並開始通過大眾政治參與的途徑進入政治領域,率先表現在奧地利「自由黨」和法國「國民陣線」的某些吸引眼球的激進主張。(董一凡,2018)隨著歐債危機以及難民危機對歐洲社會的衝擊,歐洲各國的民眾陸續表現出對傳統精英政治主張的質疑和不滿,民粹主義社會思潮開始快速的與右翼政治勢力相結合,以政黨政治的途徑廣泛的介入了歐洲政治。近幾年歐洲國家的新政府在組閣前後都曾面臨極右翼民粹主義勢力的襲擾即是明證。雖然這些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在大選中未能最終「登頂」,但是其佔據了一定數量的議席,獲得了特定階層民眾的支持,甚至聯絡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利益團體確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歐洲民粹主義政治化誘發政治性投機行為,政治決策的博弈過程更為複雜。分權制衡一直是西方政治體制的一個基本原則,政黨間的妥協與聯合就是這一基本原則在政黨政治方面的體現。民粹主義政黨的異軍突起正在打破歐洲各國的政治生態,引發各黨派之間的新一輪的博弈。更重要的是,歐洲因民粹主義政治化引發的政治博弈會助長政治投機力量,一批「形形色色」政黨會通過大選進入議會,所以,這些國家的政治穩定性和政策連續性面臨挑戰的可能性會持續增加。荷蘭國際集團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曾指出的,荷蘭大選的結果會怎樣,其實已經並不十分重要,「威爾德斯效應」已經使得本就需要依靠議會多數黨聯盟組成聯合政府的荷蘭政局出現更為嚴重的分化局面,(James, 2017)而且,荷蘭在應對更為嚴重政治整合難題的同時,還要不得不面對一個被撕裂得愈發破碎的社會。

  第三,歐洲政治因民粹主義思潮的影響會導致各國政府在一定時期內面臨國內民眾更大的壓力,進而傾向於外向型的發展思路,更注重外部市場的拓展。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獲得了相當數量對傳統政策不滿的民眾的支持,所以,歐洲各國的新政府必然會為協調複雜的國內政局與立場分化的民眾而推出更多具有安撫性質的政策,但是經濟的不景氣又會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在福利政策與財政緊縮之間面臨更大的壓力。所以,「外向型發展」應該會是歐洲國家未來一定時期內的一個重要選擇,特別是向歐洲以外地區進行域外市場拓展的做法很可能成為其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

  當前,我國正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基礎」加快推進與歐洲國家的國際合作。基於上述認識,本文認為,作為歐洲外部的新興大國,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團結的歐洲比一個分裂的歐洲更符合歐洲各國的利益,特別是西歐國家的利益。所以,我們應首先明確,民粹主義在歐洲盛行的原因並不是對所謂「政治正確」的挑戰,只是人們對其自身福利需求的極端表達。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上看,民粹主義的衝擊客觀上倒逼著歐洲各國的政治精英去進一步完善其施政綱領與政策主張,也正在讓歐洲國家傳統上的各大政黨之間變得更團結。所以,從中國的立場出發,我們應一方面客觀地看待歐洲極右民粹主義思潮對歐洲政局所引發的衝擊,避免盲動;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此為契機,積極推行「審慎作為」的戰略,為最大程度上實現我國的國家利益而努力。

  第一,「民粹主義」對歐洲政局的衝擊可以為我們發展與歐洲各國雙邊關係提供機遇,對此,我們在戰略上應積極謀劃。很多資料都顯示,在民粹主義政黨的衝擊下,西歐國家的主要政黨均有默契配合與相互支持的情形。這顯示,在極右民粹主義的衝擊下,西歐國家傳統上的主要政黨都已經有所戒備,並達成了政治妥協。但是這也意味著,兩股力量持續的政治鬥爭將會在歐洲發揮持續性的影響,並難以在短期內找到妥協的出路實現和解。與西歐國家不同,同樣面臨民粹主義衝擊的「新歐洲」國家則更多選擇「觀望」。在這個意義上,與經濟層面上的「雙速」歐洲意涵一樣,對民粹主義的不同態度將會成為新舊歐洲國家之間政治與社會分化的「標籤」,更重要的是,這個標籤會與「雙速」的問題相互疊加,進而為新舊歐洲關係增加不確定性。因此,注意到當前新舊歐洲國家之間在應對民粹主義衝擊上的分化,在現有「16+1」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以「平等互助」為核心的政治對話機制適逢其時。

  第二,應重點考慮對「維繫歐盟和歐洲一體化道路」持支持的立場。維繫歐盟持續健康的發展是歐洲傳統政治力量之間近半個世紀妥協與合作的產物,也是其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甚至關乎其政治合法性。在積極營造政治共識的基礎上,面對歐洲國家積極尋求更大域外市場的需要,我國更應藉機發展同它們的經貿關係。歐洲國家,特別是西歐國家在空間、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以及造船、冶金和農業等傳統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而這些都是我國明確要重點發展的產業和領域,所以,我國應考慮嘗試在這些領域上與其建立有突破性的合作項目。同時,我國還可以考慮尋求與這些國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建立雙邊合作的新項目,並適時進入這些國家在農業和農產品流通等領域成熟的貿易網絡,為我國推進戰略支點的延伸,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第三,歐洲國家引入域外大國的力量進而實現歐洲國家間權力政治的平衡,以維持歐洲權力相對穩定的做法一直是其外交傳統的重要內容,這也意味著,強化「美歐關係」很可能成為歐洲國家的重要「選項」。有研究報告指出,荷蘭致力於擴大其在歐盟的影響力,這是其在政治與軍事領域選擇與美國密切合作的主要原因,也是荷蘭熱衷於對美擴大投資和進口的原因。就美國國務院網站的數據顯示,荷蘭是美國第三大投資國,為美國創造了約70萬個工作崗位,荷蘭還是美國第8大商品進口國,為美國貢獻了最大的貿易順差(2015年的貿易順差超過240億美元)。捷克外交部的一份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受被標籤化「民粹主義」的影響,美國的川普政府已經決定將戰略的重心放在歐洲。

  對此,我們必須明確,雖然美歐可能會實現「關係的接近」,但是各自目的不同,對此不應有過度解讀而失去機遇,也不能放鬆警惕而陷入被動。一方面,「親歐派」為代表的歐洲傳統政治力量大多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域外國家不觸及其共同的核心利益與政治價值,他們願意看到中國發展的機遇,並謀求與中國的合作,我們應積極回應;另一方面,歐洲國家「引美入歐」的做法,以及捷克推動中歐地區四國支持美國介入歐洲事務的舉動都表明,美歐戰略接近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美國的對歐戰略是從其全球戰略布局的角度出發的,在實現對歐洲主導的同時,還是為了應對中俄在亞太地區的「挑戰」和中歐之間圍繞「一帶一路」的接近。對此,在正確認識和分析的基礎上儘快形成一套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戰略方案是需要的。

  東方智庫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歡迎轉載並請聯繫bq_eastday@em.eastday.com (授權專用)。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東方網立場。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相關焦點

  • 西方民粹主義反思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任何重大社會思潮變化的背後,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它的軌跡。民粹主義普遍被定義為社會大眾對精英的反動。通常一國的民族主義往往由民粹主義發展而來,批了民粹主義,也等於變相否定了民族主義。因為在十九世紀早期之前,民主在西方的定義是指大眾暴民的民主,當今世界批民主很不合適,便給它起了個新名字叫做民粹,而西方國家形成的排外式的民粹主義確實應予批判,但用民粹主義指向共產主義則是這股思潮背後的真實目的。有些西方民粹主義者打著反全球化的旗號,繼續鼓吹一百多年前便流行過的「黃禍威脅論」,將矛頭指向中國,並試圖積聚更大的反華力量,吹噓這樣就保護了自己國家的安全,就等於為本國民眾服務了。
  • 民粹主義思潮與美國的新一輪國家轉型
    【摘要】民粹主義在美國有深厚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基礎,並在歷史上周期性地興起,深刻塑造著美國的政治生態和政策取向,成為推動美國國家轉型的重要力量。此次川普政府上臺便與新一輪民粹主義興起有密切關係,川普政府團隊及其政策構想也帶有明顯的民粹特徵。
  • 民粹主義思潮下的川普政府內政與外交
    美國民粹主義思潮以川普政府摒棄多邊主義、高舉經濟民族主義、重視雙邊模式等形式呈現出來。有鑑於此,中國應在地區公共產品建設、中美管控分歧等方面作出努力,緩解民粹主義思潮下美國對外政策帶來的壓力。因此,精英階層必須與民粹主義領袖進行溝通談判、達成政治妥協、緩解民眾與精英階層矛盾。這種交易一般都是秘密進行的,容易引發政治醜聞和較為嚴重的政治後果。可見,阿蘭·奈特提出「訴諸人民」「大眾動員」和「有力領袖」三大要素,清晰地勾勒出民粹主義的內涵,具有重要啟示意義。與民粹主義內涵核心不斷被括定相反,民粹主義功效卻不斷被放大。在權力層面,民粹主義崛起會衝擊既有的權力結構。
  • 吳建民辭世前一個月撰文:要特別警惕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
    另一方面,1929年至1933年的大蕭條也重創了德國經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國內的社會矛盾加劇,民粹主義抬頭。希特勒就是借用了這兩股思潮上臺的,給歐洲和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在全球傳播,時起時伏今天的世界正處在一個深刻變化的過程中,其變化的深度和廣度大概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 2012中外十大思潮:民族主義列首位
    一些不良思潮也粉墨登場,比如有人提出「改革悖論」,把目前我國發展中的矛盾歸咎於改革,稱社會主義應在正確發展的軌道上剔除改革;有人藉機重新解讀歷史進而否定我國的民主人權和政治制度;有人製造各種不利言論,以各種方式向社會滲透。「普世價值論」等不良思潮在十八大前喬裝打扮,粉墨登場,試圖誤導輿論。
  • 【獨家】中國民粹主義三個動向
    2016年,民粹主義思潮及其產生的一系列現實行為在中國暗流湧動。由於中國的選舉制度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民粹主義在中國的表現並不是西方那樣全國性大爆發,而是在各類輿情事件的演變和網絡輿論中,在全國各地、線上線下不斷引發一次次「小地震」,呈現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態勢。在這當中,網際網路是民粹主義重要的助推力。由於網際網路隱匿性的特徵導致了大量情緒化和非理性的表達,也引發了「烏合之眾」的誕生。
  • 當前西方民粹主義動向分析及其鏡鑑意義
    美國的「佔領運動」高喊「我們代表99%」,不僅有「茶黨」等公開喊出民粹主義口號的政黨,還有川普在2016年策略性地應用民粹主義風格參與競選並大獲全勝;西歐國家民粹主義政黨集體崛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主流政黨和政治人物的「民粹主義」風格轉向;英國公投「脫歐」,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在德國、法國崛起,以種族主義、排外主義為特徵的右翼民粹主義思潮獲得越來越多的民眾響應。
  • ...辨識大變局時代的政治思潮——《當代世界政治思潮》概述|中國...
    從這個角度來說,剖析當今世界政治思潮的重要流派、主要特點、發展動向有助於我們更為深刻地認識這個變幻萬千的現實世界,也有助於我們更加從容地應對可以預見與不可預見的各種風險與挑戰。本書寫作緣起與基本思路本書寫作的緣起與工作實際直接相關。在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的溝通交流中發現他們對於當今世界政治思潮的現狀與發展動向尤為關注。
  • 首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
    本次入選的年度十大社會思潮依次為:民粹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思潮、「泛娛樂化」思潮、消費主義思潮、貿易保護主義思潮、實用主義思潮、女性主義思潮、科學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生態主義思潮。來自新華社等國內傳媒和社會思潮領域的專家、學者、媒體人和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百餘位師生,聚焦從傳播學和跨學科視域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思潮產生的時代背景、內涵特徵,以及新媒體環境下社會思潮傳播的新特點、新趨勢,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工作。
  • 國際老年教育發展的新動向及對我國的啟示
    國際老年教育發展的新動向及對我國的啟示 ——基於福祉教育的視角 內容提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權運動的推動以及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老年人的受教育權、學習權不斷受到重視,老年教育作為踐行終身學習理念的重要手段以及保障老年人學習權的重要形式
  • 警惕歐美新民粹主義思潮右轉的危害
    進入21世紀以來,民粹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呈現新的崛起態勢,特別是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粹主義最為突出,而且有集體右轉的趨勢,成為具有世界危害的國際思潮。這股新民粹主義思潮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與經濟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本土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多種思潮合流,引發經濟全球化進程出現動蕩與回潮。
  • 民粹主義:過去與未來
    新出的《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是一本討論此變的學術文集,嘗試解答這個問題。此書以宏觀視角分析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中國。其中有一篇文章《世界政治大變局中的民粹主義》,如其名所示,專注於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源於19世紀,起起伏伏,延續至今,是推動當今多個主要國家以及世界變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如果深入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必不可忽視民粹主義。
  • 江平:政法界也存在著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危險性
    我覺得政法界也存在著鷹派和鴿派的思潮,也存在著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危險性。我們在法學界或者在法律界,無罪推定是鴿派,有罪推定就是鷹派,我是這麼認為的。只有手中掌握了證據才能夠提出新觀點。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四分證據不能說七分話。我想這是法律人起碼應該有的嚴謹。現在我們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法官的判決書也是一個樣品。
  • 警惕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合流(思想縱橫)
    有人說,民粹主義像霧像雨又像風:有時是進步勢力的工具,有時是保守勢力的工具;有時是左翼力量的工具,有時是右翼力量的工具,總讓人琢磨不透。當前,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合流的趨勢。如英國公投「脫歐」,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借歐洲難民問題發表反穆斯林移民的言論等。它們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徵:以民族主義的面目出現。
  • 祖秀聊歷史:把握宋詞的總體特徵及其規律性,宋詞的宏觀意識問題
    相對於微觀研究而言,所謂宏觀研究,則主要是超越個別作家作品的外向型研究,即總體的綜合的研究。關於宏觀研究應包括一些什麼主妥東西,目前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把它大體上分為三個類型:一是對總體特徵的把握(特徵研究),二是對發展規律的探討(規律研究),三是文學與其他文化藝術的各種關係研究。前二類是對文學自身的橫向和縱向、靜態和動態研究,第三類是文學與非文學因素的綜合研究。
  • 「掉隊的拉美」——民粹主義的根源與後果
    比如20世紀初期的阿根廷是世界上最繁榮也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富裕程度超過了除英國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吸引了無數歐洲人前去建功立業。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拉美由於地處世界一隅而免遭波及。雖然擁有這些有利因素,似乎最具備實現經濟趕超的條件,拉美卻始終沒有真正展翅騰飛,因而被戲稱為「永遠的明日之國」。
  • 當代世界的民粹主義:四種主要類型
    【摘要】民粹主義發軔於平民主義的草根運動。當代民粹主義延續了主張地方平民權利的傳統,又突出了平民化、極端化、批判性、合法性等特徵,一般被學界、政界視為消極、負面、失敗的政治思潮和反應。民粹主義作為一種世界性政治現象,不僅集中活躍於低收入國家或拉丁美洲,還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有所表現。
  • 人民智庫|民粹主義的世界浪潮:因何而生,怎樣應對
    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網際網路化的新大眾時代,民粹主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它不僅在西方國家波濤再起,挑戰主流的政治制度;在模仿西方制度的發展中國家長期盤桓,為政治發展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對崛起中的中國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威脅著中國的政治穩定與社會秩序。這一世界性浪潮如何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下孕育、生成?
  • 《小丑》爆紅與民粹主義的復興
    要理解這些,就必須了解民粹主義的再次興起。這股擁護平民掌控政治,反對精英或貴族掌控政治的思潮萌發於19世紀40—50年代的俄國,19世紀下半葉,幾乎在北美和東歐同時興起。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粹主義再度在東西兩半球,尤其在東歐和北美,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從而形成民粹主義的又一次高潮。90年代發生的兩件大事經濟全球化和網際網路興起是民粹主義再次崛起的重要原因。經濟全球化導致資本、資源、勞動力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再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