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過去與未來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IC Photo)

丁力/文

自《周易》以來三千年,國人一直相信未有不變之局。在1872年,李鴻章認識到中國正面臨「三千年餘年一大變局」。但這只是開始。僅在始於一戰、終於冷戰的「短20世紀」,八十五年之中世界就經歷數次大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結束、納粹德國與法西斯日本(這兩個帝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崛起與滅亡、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以及蘇聯解體。這些大變都徹底改變人們原來熟知的世界,也改變了中國。冷戰後,「歷史的終結」說一度甚囂塵上,卻也不免終結。今日之世界更像19世紀的世界,更多接續19世紀而非20世紀,又將有一變。

這將是怎樣的變?新出的《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是一本討論此變的學術文集,嘗試解答這個問題。此書以宏觀視角分析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中國。其中有一篇文章《世界政治大變局中的民粹主義》,如其名所示,專注於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源於19世紀,起起伏伏,延續至今,是推動當今多個主要國家以及世界變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如果深入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必不可忽視民粹主義。這篇文章簡明扼要,概括學界對民粹主義的論述,又不乏自己的洞見,能給讀者提供很大幫助。

此文作者有兩人:張國璽、謝韜。謝韜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張國璽是他的博士生,現已畢業任教。以下對他兩人的引文都出自這篇文章。

什麼是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又稱為平民主義,後者更容易從字面上被理解。民粹主義是政治學詞彙。在大多數時候,大多數民眾並不關心政治。當政治問題不能在政治精英中得到解決的時候,就會有人訴諸民眾。只有在民眾感到切身利益受到傷害的時候,才會積極參與政治。民粹主義不是平民的主義,其特徵是民眾的熱情參與。運動有主導者引導議程。在民粹主義形成浩大聲勢的時候,當稱之為民粹運動。

民粹主義的訴求在每次運動中都有不同,只有依靠民眾的手段是相同的,因此無法確切定義。因其多變且帶來動蕩,張國璽、謝韜引用民粹主義是一個幽靈之說。

最早的民粹主義出現在俄國。在《俄國民粹主義》(《俄國思想家》),以塞亞·伯林說:「俄國民粹主義既非政黨之名,亦非某一連貫學說之號,而是19世紀中期俄國一股廣泛的激進運動稱號。」激進運動反抗國內或國際的既定秩序,為此需要動員廣大群眾。在這個意義上,民粹主義是一種手段。

手段只有在得到民眾支持的時候才有效。這時,民粹運動的發起人落入兩端:響應民意或利用民意,以及兩端之間的灰色地帶。因此,「民粹主義」應是一個中性詞,或者既可以褒,也可以貶。但民粹主義是貶義的,因為民眾常常被利用。

如果民粹運動能夠形成勢頭,社會已經病重,而且無力解決。伯林說:「(俄國)民粹主義的中心目標是社會正義與社會平等。」這兩者是正當的目標,也是當時俄國缺少的。

後來諸多民粹主義運動的後果卻使這個詞有了貶義。塔格特的《民粹主義》說:「它可以是一種社會思潮,可以是一種社會運動,可以是一種執政風格,也可以是一種政治策略。」如果沒有社會運動,思潮只能是軟弱無力的。政治策略是為贏得民眾支持,執政風格是為保持民眾支持,社會運動才是其根本特徵。

民粹運動的領導者唯有為民眾指定敵人,才擁有動員能力。勝者是動員能力更強的一方。張國璽、謝韜指出民粹主義有「上下之爭」「左右之分」。上下之爭指精英與平民的對立。民粹主義有左右之分,不過,政治光譜是一個閉環,兩端相通,因而相似。

此外,還可以把民粹運動分為兩種:自上而下,領導人繞開官僚體制,直接呼籲民眾,在當前的美國是反「建制」;自下而上,在民眾的支持下以選票或暴力獲取政權。這兩種民粹運動的勝利往往走向它反對的狀態,領導者成為國家的唯一者。

現在,民粹主義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僅在改變多個大國,也在改變國際關係。但民粹主義只是推動力,從來不是引導力量,因為它不是一個真正的「主義」。

追求平等:民粹主義反精英

19世紀俄國民粹主義受過良好教育,如車爾尼雪夫斯基。他們相信人民具有淳樸高尚的道德,提出「到人民中去」,卻被人民扭送給帝國警察。這是發動人民的一次不成功的嘗試,但此後民粹運動沒有脫離這個模式。民粹運動的失敗可能是暴力的前兆。俄國一度陷入恐怖刺殺,然後是更長時間的暴力。民粹運動的勝利也會導致暴力。德國納粹曾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在意識形態之外,也可視之為民粹運動。俄、德的暴力導致精英大量流失,猶以文化、科學精英為甚。「精英」指政治、商業、教育、媒介等領域中有影響的人物。精英不一定是精華,在這裡指有才華者,雖然這兩部分有重疊。精英佔據社會顯要地位,未必因為個人的才華與正當奮鬥。他們得益於庇蔭與風口。「風口」往往是操縱的結果。

在許多國家,精英圈已經固化,上下流動減少,利益也難得一致。根據曼瑟·奧爾森的研究,階層固化是一個國家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因為階層固化,下層被忽視,利益受損;精英在財富蛋糕中所佔的比例擴大。精英之所得被視作民眾之所失,在金融業最顯著。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出現反華爾街運動。運動者自稱代表99%的美國人。以人民的名義是民粹運動的特點,這次也不例外。

精英被當作問題所在,也是由於精英利益的全球化導致本國就業機會外流。他們在自由貿易、自由投資中有個人利益,因此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向。經濟全球化帶動投資和生產向窮國轉移,確實使許多窮人受益,但不是發達國家的窮人。

因此,發達國家的許多人反對全球化。精英看問題的角度與大眾不同。他們認為,工業轉移(對於已發國家是空心化),技術擴散,使後發國家能夠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發起競爭。為應對全球化對他們國家構成的威脅,他們主張提高進口關稅,限制技術轉讓,把就業機會留在國內。所以,美國的一些精英能與民眾聯手。

民粹主義是發動民眾的運動,反對精英。但民粹運動的引導者總是精英。川普是商業精英。他的政府高官,包括那些已經(被迫)離職的人,也都是精英。但精英不是一個整體,他們有利益衝突,而且其中一些人未必能夠從體制中得到利益照顧。美國的右翼精英已經在討論「精英的背叛」,譴責不在他們陣營中的精英。

張國璽、謝韜說:當前,隨著主流政黨與選民之間共識的動搖,「新興的民粹主義政黨則乘機利用情緒化的語言、煽動性的方式,將當前各種矛盾與問題歸結於政治精英的腐敗與無能,以此構建民眾與精英的上下對立,並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竭力操縱普通民眾最關注的經濟問題、移民問題以及多元文化等議題。」

美國驢、象兩黨都嫻於操縱民意,以各自的政治正確壓制對方。川普卻殺入民主黨長期佔優的議題,如移民、全球化等。平等是一個可欲的價值,強調身份則是一種鬥爭手段。身份本是民主黨的議題,卻激起中下層白人、宗教保守主義者的反彈。這是「左右之分」的一部分。川普能夠準確判斷美國的問題所在,也知道自己選民的訴求,因此得到廣泛支持。他是一位號召者,願意為他的號召力撕裂社會,不需要密切聯繫群眾就能發動群眾。不過,相比過去的民粹運動領導人以及他的一些政府高官,川普還是溫和的,這也是由於制度對他的限制。

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

民粹主義撕裂國家內部,也在撕裂世界,如戰爭一樣。戰爭需要動員,考驗參戰方的動員能力。選舉與公投也需要動員群眾。號召群眾,需要敵人。如果群眾還沒有明確的敵人,那就為他們想像或製造敵人。對移民的恐懼,對就業機會流失的恐懼——有些已是現實——有助於製造戰爭的氛圍。「戰爭」不是在戰場上交火,還可以是冷戰,也是經濟競賽、科技競賽,或貿易戰。

在「上下之爭」「左右之分」而外,當今的民粹主義者還強調內外之別。總而言之,就是製造「我們」與「他們」之爭。在這次民粹主義的浪潮中,民族主義是其中的一個強大力量。它們都需要外部敵人,這次找到了共同敵人。在排外這一點,民粹主義是民族主義的一個變形。

以塞亞·伯林說:俄國民粹主義者與民族主義的斯拉夫主義者都憎惡「為官僚所欣然接受並且熱烈信守的西方社會金字塔。」他們都要求平等,於是產生「上下之爭」。「除此之外,民粹主義者與民族主義的斯拉夫主義者在政治觀念上甚少共通之處。」伯林說:「民粹主義者有別於斯拉夫主義者,不相信俄國民族有何獨特性格或命運。他們不是神秘主義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只相信俄國是落後國家。」

民粹主義者在感到外來威脅時,才會排外。民粹主義需要另外一個主義作為外殼,這次是民族主義。這有時代背景:持續的難民潮、恐怖襲擊衝擊社會心理。民族主義不是愛國主義。前者排外,如略薩在他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講中所言:「把一個人的出生環境轉變為一種道德和生存的特權」,「引發過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後者是一種健康的感情,最有本民族文化教養的人最不能捨棄。

民族的觀念在民族國家之後才成熟。民族國家是17世紀歐洲國際政治的產物,民族是為建構民族國家而想像出來的,與作為民族的國家是同義詞。民族國家是對當時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在基督教分裂為新教與天主教之後。此後的歐洲是連綿的戰爭。在長期只有部落認同的非洲國家,民族國家的構建伴隨著暴力衝突。

其實,人類歷史是入侵、遷徙的歷史,也是血緣混雜、融合的歷史。智人自古以來就血統不純,非洲以外的智人混有古人類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這種想像有巨大的力量。在多民族國家,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導致團結,也可能導致裂痕。後一種情況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美國的身份政治包含多種類型,其中的種族身份政治有助於推動種族平等,但也會造成隔閡與分裂,使主體人群感到被邊緣化。作為「熔爐」的美國已不再。

在民族概念最早出現的歐洲,早已嘗試民族國家的自願聯合。歐盟由二十多個國家組成,如今卻處在危機之中,民粹化的民族主義是一個主要原因。英國脫歐是由公投決定的,脫歐派的成功是正反雙方始料未及的。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的政策,如推動全球自由貿易,在必要時使用武力,已經跟隨帝國而去,英國將更加內縮。這樣的變化也在美國發生。脫歐的趨勢在義大利、匈牙利等國也取得明顯的進展。匈牙利拒絕難民,雖然這些難民大多是過境,前往更發達的歐洲國家。

極右翼在法國等國崛起,也主張脫歐。左右兩個極端總是相伴出現。2018年開始的法國黃馬甲運動至今仍在街頭抗議,左翼和極左翼政黨及時跟進這次中下層的不滿。其實,極右或者極左都依靠民粹主義的主張吸引注意力,獲得支持。

前帝國的孑遺總會保留恢復帝國的雄心,並在受挫時更加勃勃。例如,奧斯曼帝國的昔日榮光仍在閃耀。土耳其加入歐盟的意願受挫,近年來國內危機四伏,卻更加四面出擊——主要向阿拉伯民族地區,在民族主義時代是一個獨立的區域。

民粹主義如民族主義,有極強的傳染性。國內的分裂以及世界的分裂由此而生。一個試圖全球化的世界正在離去,一個走向分裂的世界不會更美好。

民粹主義與心理學

民粹主義沒有固定的意識形態,能夠適應每一場運動,隨著運動的目標而有變形。群眾大規模參與的任何運動,都可以找到民粹主義的身影。民粹主義不是一個主義,而是一場又一場的運動,運動只有對大眾心理的操縱。要理解民粹主義,僅有政治學的分析還遠遠不夠,更要用大眾心理學的知識來了解大眾為何受到操縱。這樣的書已經出版很多,其中一些已有簡體漢字譯本,而且很受歡迎。

張國璽、謝韜這篇文章的優點是匯總研究,呈現民粹主義的各個方面,讀一篇即可窺全豹。他們說:「21世紀的世界已經迎來『民粹主義的時代』,民粹主義已經成為理解『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的關鍵詞。」這句話指出這個時代特徵。

民粹主義是一種精神現象。但民粹運動是時代精神狀況的病症,不是病因。在發達國家,當前的病因是全球化:移民的進入,投資與生產的流出。這與殖民時代的流向相反,尤其衝擊中下層的利益,因此民粹主義在發達國家表現猛烈。

川普具有顯著的民粹主義者特徵,如張國璽、謝韜指出的,川普告訴他的支持者:「你們只需要相信,不用思考也不必去思考。」一個有「克裡斯瑪」(魅力)的領袖號召一群不思考的追隨者,向「敵人」發起攻擊——這正是運動中的群眾心理。民粹運動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領導人的煽動、蠱惑與樹敵。

民眾的不滿情緒是民粹運動的基礎。民粹運動的領導者熟諳民眾心理。川普好鬥不僅是他的個人性格,更因為他需要敵人。他使用推特,不需要媒體就能夠達到他的目標群眾。在網絡時代,人人可以發聲,扭曲的信息加重人們的憤怒。

除非他們奪取能夠鎮壓民眾的權力,民粹主義的號召者不能後退,否則他們將失去民眾,由此演變出誰更激進的競爭。民粹運動是有限的,除非領導者可以持續不斷地向民眾供應損害民眾利益的敵人。正如龐氏騙局的集資人,他們開始總是得到廣大投資人的擁護,直到資金鍊斷裂。當外部敵人供應不足的時候,領導者挖掘內部敵人,從一小撮下手,逐漸擴大化。群眾發現敵人越來越近,下一個可能就是他們自己。希特勒、墨索裡尼從反一部分人開始,最終都是反人民的。

民粹主張是號召力。民粹運動的回報是為民眾供應敵人,不是利益,或有利益,但不久就會消散,損害隨之而來。供應滿足需求,也創造需求,民粹運動由此壯大。以民粹主義為號召的人往往蔑視民眾,所以,以民為敵的國家也會有民粹主義的表現,例如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反對她認為威脅到她的權力的列強。

太陽底下並無新事。在當前美國,桑德斯和川普分別發出左右的呼籲,訴求選民的切身利益。民主選舉必然使參選人響應民意,但這兩人只鞏固各自的選民基礎,而放棄在更大範圍內爭取支持,甚至在各黨內部也會遇到強烈反對,民主黨對桑德斯的排斥猶甚。無論誰將在下一次選舉中獲勝,都將繼續撕裂美國。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民粹運動的歷史不能否認民眾訴求的合理性。實際上,這些要求往往是合理的。當精英不能解決問題,當他們就是問題的時候,也確實需要民眾的直接參與。然而,良好意願的民粹主義非常難得。民粹主義是對大眾合理需求的挑逗與利用,使民眾得到暫時的心理滿足。這構成民粹運動的複雜性。

民粹主義與民主制度常相伴而生。張國璽、謝韜說:「民粹主義的許多主張本身也與西方民主的核心理念高度重疊,因為有學者認為,沒有民粹的民主不可能存在。」的確,民粹與民主有時難以分辨。威脅民主的不是民粹運動的參與者,而是操縱者。民粹運動不能持久。民意多變帶來的政治多變會造成災難。先賢們對直接民主早有警惕。他們設計的代議制是對民意的緩衝,也是對權力的制約。然而,這種制約現在有受到破壞的危險。如果主要國家有動蕩,世界不可能安寧。

相關焦點

  • 觀察家 | 在民粹主義與精英主義之間
    在我們過去多少年的觀念中,美國最基本的政治分野是共和黨和民主黨。但這一次的美國大選,一個新詞,將兩黨的那些當權派歸到了一類:建制派。這是過去人們沒有見過的一幅政治版圖。對此,不少人感覺到彆扭,覺得費勁,因為這與我們腦子裡原來有的框架和坐標不一樣。但其實恰恰是建制派這個詞,表明了現在西方國家政治營壘的最基本特徵。最簡單地回答,建制派是什麼?
  • 美國民粹主義運動的本質
    最終結論 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過去系統化的知識傳播路徑,「知識的平民化」正在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面對的現象。從這個角度看,如何協調「大眾」與「精英」的關係,將是對未來社會具有長遠影響的重大挑戰。
  • 西方民粹主義反思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西方社會的民粹主義值得警惕和反思。在西方歷史上,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經常交混,民粹主義發展到後來往往成為民族主義。西方歷史上民粹主義大多發端於「憤怒、怨恨、不滿」。例如,憤怒導致的民粹主義曾催動日本朝著軍國主義轉向;怨恨導致的民粹主義曾將希特勒的納粹黨選進德國總理府;不滿導致的民粹主義曾歡迎墨索裡尼向羅馬進軍,掌握義大利政權二十餘年。
  • 英媒:民粹主義攪動全球政治格局
    文章稱,研究還揭示了全球政界人士是如何逐漸採納了更多的民粹主義論點,將政治說成是普通民眾的意願與腐敗和自私自利的精英之間的一場是非善惡之戰。文章介紹,基於講話中包含的民粹主義理念多少,每位領導人都得到了一個平均的民粹主義「評分」。這些數據明確了歐洲和美洲所有最大國家以及印度的領導人的民粹主義話語。
  • 什麼是民粹主義▏美國優先是民粹主義,還是愛國主義
    現代哲學,或者說古今中外哲學都無法給出「愛國主義」和「民粹主義」的人類共識定義。當今世界之所以這麼亂象叢生,或許也是因為人類哲學亂象叢生吧。當代哲學唯一能正本清源和撥亂反正的哲學,可能就是只有這個默默無聞的子一哲學了。子一哲學與西方晦澀難懂的哲學不同,非常淺顯易懂,而且很能說明問題。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倘若這些概念和劃分方法不加以釐清,就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島內第三勢力未來發展前景的研判,因為這直接影響到我們對第三勢力精英的選民基礎的判斷和分析。其三,臺灣的藍、白、綠與西方國家的左、中、右有何區別?換言之,臺灣所謂的中間路線與歐洲國家所謂的中間路線有何不同?
  • 2017民粹主義透視
    【關鍵詞】民粹主義  網絡暴力  民主  團結    【中圖分類號】D07    【文獻標識碼】A民粹主義作為一種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的社會思潮,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影響越來越廣泛。但是,人們對與民粹主義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
  • 「掉隊的拉美」——民粹主義的根源與後果
    在過去的五百年間特別是自19世紀上半葉以來,拉美數億民眾為獲得國家獨立、經濟繁榮和社會公正而進行了波瀾壯闊的抗爭與奮鬥。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拉美各國的發展也經歷了重重曲折,雖然總體水平高於亞洲和非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沒有縮小,甚至還有所增加,拉美也因此被世界銀行認為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地區。
  • 社會焦慮與網絡民粹主義的特質
    網絡民粹主義土壤是社會焦慮 中國網絡空間的民粹主義與西方民粹主義有著很大的差異。2016年以來,英國脫歐、美國川普大選上臺,標誌著民粹主義在西方抬頭並成為社會主流思潮。底層群體基於對現實生活保障缺乏的切身感受,因而對未來可能的不利處境產生了程度不同的焦慮甚至是恐慌。凡此種種,都使底層群體面對未來有一種不安全感,人們對於自己的未來前景難以預期,唯恐錯失機遇。底層群體在人生不確定性和對未來不可預期的基礎之上,必定會形成大面積的社會焦慮現象。
  • 【林紅】民粹主義在臺灣:對抗的政治與焦慮的社會
    丹尼斯 • 史密斯用一個簡潔的定義對這兩種範式進行了概括,他認為「歷史社會學是對過去進行研究,目的在於探尋社會是如何運作與變遷的。」所以,「國民黨咒罵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的所謂失去的十年或二十年,民進黨則自憐地以為過去幾十年只有他們在為民主打拼,別人則都是反動力量」。如此說來,沒有選舉,國民黨與民進黨找不到交鋒的戰場,最終也實現不了政黨的目標。競爭性選舉只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形式之一,但卻是最適合滋生民粹主義的機制。在臺灣,選舉政治激發民粹主義的機制 / 路徑在於:首先,選舉的動員性。
  • 民粹主義思潮與美國的新一輪國家轉型
    民粹主義成為我們理解川普政府和當前美國政治的一把鑰匙。但要準確理解這種民粹主義產生的原因,研判其未來走勢及對美國和世界的影響,不能囿於就事論事地描述表象,更不能先入為主地對民粹主義予以褒貶,應以客觀中立的態度和唯物辯證的眼光,將當前的民粹主義思潮和運動放在更為廣闊的歷史背景和世界整體圖景中看,深入和全面地評價其在國家發展轉型中的作用和影響。
  • 胡錫進:民粹主義在中國得到控制
    【環球時報-環球網綜合報導】「有觀點認為中國存在民粹主義,而且可能會一定程度影響中國和平崛起與國際形象。」12月16日,在環球時報2018年年會上,主持人楊銳提到這樣的現象,並就此向環球時報社總編輯胡錫進發問。胡錫進回應稱,中國確實存在民粹主義,而且在網際網路上表現得很激烈。
  • 瞭望|結構性危機推動西方民粹主義威權化
    ◆ 在逆全球化浪潮久久不散而公共衛生危機突如其來的2020年,右翼民粹主義變身為一個西方社會未曾經歷過的威權民粹主義 ◆ 威權民粹主義的形成對西方民主的制度體系與價值體系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 ◆ 在民粹主義向威權化演進的背後,是西方社會正在面臨的一系列結構性危機
  • 「國際觀察」民粹主義、川普與美國中產階級
    在歐洲,民粹主義雖然在義大利取得了政治主導權,頗有民粹色彩的鮑裡斯·詹森也已成為英國首相,但由於在法德兩國並未最終得勢,因此在整體上實現起來並不是很順暢。然而,民粹主義在美國卻已經成了大氣候,不但造就了川普,而且在不斷地影響該國的政治格局和民眾思維方式。
  • 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浪潮尚未達到高峰。Populism['pɔpjulizəm] n.民粹主義crest[krest]v.達到頂峰sobering['səʊbərɪŋ] adj.
  • 江平:政法界也存在著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危險性
    6月26日,騰訊思享會·薊門決策論壇第100期——「為了共同的事業:法律共同體的現實與未來」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終身教授江平出席論壇並發言,以下文字為騰訊思享會根據江平發言實錄整理髮布:
  • 潘維:「平民主義」錯譯成「民粹主義」,該糾正了
    「民粹主義」是英語「populism」(平民主義,反義詞是「elitism」精英主義)的詭異中文譯法。儘管「populism」有些微的自嘲貶義,大體還屬中性,歐美不少著名政治家自稱「populist」,即「平民主義者」。
  • 民粹主義思潮下的川普政府內政與外交
    【摘要】民粹主義是一種以「民眾精英對立」為核心的政治思潮與政治現象。目前,其內核在被鎖定,而其功效在被拓展之中。具有內涵核心「聚變」與外延功效「裂變」的民粹主義,對內政、外交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美國民粹主義思潮與川普的民粹主義選舉戰略、民粹主義內政戰略相得益彰,但又相互制衡。
  • 當代世界的民粹主義:四種主要類型
    【摘要】民粹主義發軔於平民主義的草根運動。當代民粹主義延續了主張地方平民權利的傳統,又突出了平民化、極端化、批判性、合法性等特徵,一般被學界、政界視為消極、負面、失敗的政治思潮和反應。民粹主義作為一種世界性政治現象,不僅集中活躍於低收入國家或拉丁美洲,還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有所表現。
  • 【獨家】中國民粹主義三個動向
    2016年,民粹主義思潮及其產生的一系列現實行為在中國暗流湧動。由於中國的選舉制度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民粹主義在中國的表現並不是西方那樣全國性大爆發,而是在各類輿情事件的演變和網絡輿論中,在全國各地、線上線下不斷引發一次次「小地震」,呈現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態勢。在這當中,網際網路是民粹主義重要的助推力。由於網際網路隱匿性的特徵導致了大量情緒化和非理性的表達,也引發了「烏合之眾」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