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版的《小丑》無疑是一部偉大的電影。這部片子幾乎成了預言,註定成為與這個爭議時代相互輝映的代表作品。
在影片的結尾,哥譚市陷入一片火海,街頭到處是帶著小丑面具的暴力示威者,讓人恍惚感覺身在倫敦的反脫歐遊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紐約地鐵對抗警察的暴力騷亂,智利街頭的致命衝突。弔詭的是,最近爆發騷亂的地方都是比較富裕的社會。亂從何起呢?
要理解這些,就必須了解民粹主義的再次興起。這股擁護平民掌控政治,反對精英或貴族掌控政治的思潮萌發於19世紀40—50年代的俄國,19世紀下半葉,幾乎在北美和東歐同時興起。
《小丑》劇照
19世紀末,美國西南部農民試圖控制當地政府的激進主義行為,俄國知識分子和東歐農民對平均地權的強烈要求被認為是第一代民粹主義。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粹主義再度在東西兩半球,尤其在東歐和北美,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從而形成民粹主義的又一次高潮。
90年代發生的兩件大事經濟全球化和網際網路興起是民粹主義再次崛起的重要原因。經濟全球化導致資本、資源、勞動力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再次分配。資本和資源可以通過全球金融體系和商品市場流動,而勞動力的流動是有限的,這就導致了大量低技能的勞動被轉移到發達國家之外,這些國家以前的下層中產慢慢沉淪到底層。
J.D.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就是以此為背景描述美國鏽帶的白人藍領階層是如何消沉與絕望的。網際網路的興起讓草根把話語權由精英手中奪了過來,其特點是自媒體當道、大量使用意識形態和話語元素,敵視精英,意圖規避代議制民主,依靠領袖魅力(大V、網紅),訴諸於道德情感,常用煽情、個性化及誇張直率的話語。
這些特徵都在最近民粹當道的示威抗議活動中表露無遺:有口號無綱領、有情緒無理性、有發言人無領袖。
當然,各個地方的民粹主義,也有其不同特點。
拉美、南歐的民粹主義主要表現在政府的當選承諾改變了大眾的福利預期,加大了對政府的依賴,也鬆懈了自己的奮鬥決心,是效果極其負面的腐蝕劑。一旦大眾的福利預期得不到滿足,社會心理很快發生逆轉,並形成蔑視權威、拒絕變革和仇視成功者的強烈氛圍。
美國的民粹主義特點是反移民、反全球化、反智,從川普總統上臺之後的一系列外交內政對此體現無疑。而歐洲的民粹主義,是和難民問題息息相關的,最近歐洲大選的民族主義政黨的節節勝利就是其明證。
但令人不安的是,民粹主義表面上以人民為核心,實際上卻缺乏公民個人尊嚴與個人基本權利的觀念。民粹主義者崇拜「人民」,但他們崇拜的是作為一個抽象整體的「人民」,而對組成「人民」的一個個具體的「人」卻持一種極為蔑視的態度。
民粹主義者反對權威,但他們又容不得反對派,甚至容不得「旁觀者」。俄國民粹派當年有句名言:「誰不和『我們』在一起,誰就是反對『我們』;誰反對『我們』,誰就是『我們』的敵人。從而把暴力手段合理化,蔑視一切反對的聲音,甚至不惜訴諸種種非法手段。
《小丑》中的小丑,具有妄想狂和狂躁症的病狀,由於政府削減開支,無法獲得心理治療和藥物,最後成為罪犯,尚可稱得上情有可原;那麼不好好學習歷史,或是不經思考就走上街頭,那就真的要變成「跳梁小丑」了。
作者 | 信風科技創始人及CEO 陳劍
編輯 | 曹檸
排版 | 湊湊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猜你還想看
圍觀
性侵者,誰給你的膽?
故事
出國讀了幾年書,回來找不到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