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於小娜 劉華 翁海華
杭蕭鋼構(10.75,0.00,0.00%)(600477.SH)「344億定單」事件仍然是個謎。
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件事上:一個是344億的「安哥拉安居工程」合同的真實性;二,是否有機構在二級市場上聯手炒作?就此問題,記者展開了調查。
誰先找上誰
在杭州蕭山,記者再次來到漩渦中心的杭蕭鋼構。該公司一位副總接待說:「首先,我們不接受採訪,我們要統一公告。其次,我們不能接受你一家採訪。」
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杭蕭鋼構雖然近幾年發展迅速,但公司經營情況並不很理想。
有消息稱,由於上市後為部分高管安排了股份,導致其核心創業團隊凝聚力渙散;2006年,其實際控制人單銀木夫婦因離異而產生產權糾紛,也影響了該公司的正常運營。到該年年底,因應收款回籠不及時造成資金緊張,單銀木曾四處聯絡杭城銀行界,但並未獲得滿意的信貸額度。
就在此時,安哥拉項目進入了單的視線。有知情者對記者透露,該項目最先被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看中,並由其總經理周金法經手操作。
2月10日前後,二人趕赴中國國際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基」)香港總部籤訂協議。據傳,中銀(香港)公司為杭蕭鋼構提供了合同擔保。
按照杭蕭鋼構的公告,公司與中國國際基金有限公司籤訂了《安哥拉共和國-安哥拉安居家園建設工程-產品銷售合同》、《安哥拉共和國-安哥拉安居家園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產品銷售合同總價計人民幣 248.26億元,施工合同總價計人民幣95.75億元,共計344億元。
然而,國內鋼構行業率先提出質疑——杭蕭鋼構以生產輕工鋼結構為主,2004年、2005年其鋼構件產量僅為20餘萬噸和14.95萬噸,2006年也只有30萬噸左右。相對於目前國內每噸7400-7600元的售價,杭蕭鋼構獲得的248.26億元銷售合同意味著326.66萬噸的產量。按照其現有產能,絕不可能在兩年合同期內完成。
而從財務報表上看,近三年來其經營情況一直羸弱不振。從2004年底至2006年三季度,應收帳款由4.1億元增至6.2億元,現金流量由6635.6萬元(2005年)減至-7463.96萬元,而資產負債率則由66%上升至76.9%。
記者就此問題打通了杭蕭鋼構的董事長單銀木的電話。單在電話中稱,安哥拉的合同肯定是真實的,這個以公告為準。
不過,單並沒有拿出信服的證據證明上述大單可靠程度。當記者提出進一步採訪時,單銀木表示,自己在外地有事,採訪以後再說。隨後匆匆掛斷電話。
中基是誰?
中基公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公司?
有消息顯示,中基公司的最終控制人是北亞公司,北亞的實際控制人是香港人徐京華(英文名SAMO)。北亞註冊了一家景瑞公司,再由景瑞註冊了中基公司。
目前披露的信息顯示,徐在安哥拉經商多年,與當地軍政各界關係密切,並從安哥拉重建委員會獲得了交通、市政、電力、能源等一大批項目。
3月22日,本報記者再次前往中國國際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基」)的辦公所在地香港太古廣場二期。
在狹窄的過道盡頭,是香港中基公司辦公室,門面不大。面向過道的牆上,掛著「中國國際基金有限公司」的名字。
記者跟隨辦公人員進門之後,在未表明身份之前,前臺小姐同意去叫中基公司人員出來,但在知曉記者的身份之後,又馬上說,該公司負責人不在。並很不客氣的說:「老闆說過,不能接受任何採訪。」
據記者了解,香港很多公司在港註冊之後,實際並無真正辦公地點,而往往通過委託顧問或者會計師行的方式,請人代管公司傳真及聯絡事務,如有投資者或其它情況反映到該地址,則由顧問公司或會計師行負責轉達。該途徑既可以節省成本,還可以讓公司有一個「香港身份」,很多事辦起來就容易得多。
根據公司註冊處所載公司秘書「金華顧問有限公司」(Golden China Consultants Limited)聯繫方式,記者致電詢問中基公司情況。
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聽上去對該公司並不熟悉。在多次詢問中基公司全名之後表示,要記錄下記者的聯繫方式以及身份和致電目的,然後再轉告中基公司負責人,由負責人主動與記者聯繫,但「並不保證負責人會聯繫」。
截至發稿時止,記者並未接到任何來自中基以及該顧問公司的回電。
據記者查證,中基公司早在2003年11月27日便向香港公司註冊處提交註冊登記材料,並於當年12月3日註冊成功。
記者從中基公司2006年12月3日提交的最近一年《周年申報表》當中發現,該公司100萬港元法定股本當中,已發行股份為100股,而其中,1%的股份由一名為「羅方紅」的香港居民所有,而另外的99%股權,則由「大遠國際發展有限公司」(Dayu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imited,下稱「大遠國際」)持有。
香港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大遠國際一名是在2006年5月27日更改而來,此前,該公司亦有一次更名。
大遠國際最初名稱為「北亞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北亞國際」),英文名為「BEI Y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IMITED」,2003年8月29日在香港註冊成立,隨後不久,當年9月19日,公司英文名稱改為「BEIY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IMITED」,中文名則保持不變。
2006年5月27日,「北亞國際」二度更名為「大遠國際」。
資料顯示,北亞國際於2003年8月22日在香港註冊成立,原始股東當中,70%的股權由一家名為「輝創國際發展有限公司」的公司持有,而公司籤署人恰是「羅方紅」。另外30%的股權的歸屬人恰是北亞實業,而公司代表籤署人則是「武洋」。
耐人尋味的是,北亞國際通過更名為大遠國際而將「北亞」二字隱去之後,公司2006年8月29日提交的最新周年報表中,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更是直接變更為「武洋」,北亞實業的身影至此徹底隱遁。
2006年9月9日,創輝國際周年報表顯示,公司兩大股東當中,30%的股權再次歸屬「羅方紅」,而另外70%則由名為「馮婉筠」的香港居民所持。
中基的北亞往事
從中基公司的註冊材料可以看出,中基公司頻頻出現北亞國際的身影。 此北亞國際曾經跟A股上市 公司S*ST北亞(3.75,0.18,5.04%)有一段往事。
「中基公司還在忽悠。」3月23日,一位已經離開S*ST北亞的人士在聽說中基公司在安哥拉擁有344億元的大單時,驚奇表示。
「當時,中基公司曾經參與S*ST北亞的重組。」上述原北亞人士告訴記者,中基公司在2002年前後,曾收購S*ST北亞,當時劉貴亭都已經將公司交給中基公司打理。
事實上,中基公司股東之一的武洋曾在一段時間內已經擔任S*ST北亞的總經理。按照此前的媒體報導,武洋曾經以S*ST北亞總經理的身份和東莞華廈經濟發展公司籤署過合作協議。
上述原北亞人士告訴記者,在劉貴亭將S*ST北亞交給武洋管理的一段時間,公司的管理班子被「洗」了一遍。
不過,最終劉貴亭發覺中基公司「收購是騙人的」,「那傢伙沒錢,後來就被劉貴亭趕了出去」。
「當時我們問過劉貴亭,他說對方報的很大,但他了解後覺得很虛,所以就沒有合作。」
據稱,武洋在S*ST北亞的時間很短,在S*ST北亞的各種資本運作中,中基公司只不過是過眼雲煙。
這也可以解釋,在S*ST北亞的2002年以及2003年的年報中,為什麼公司高管名單中沒有武洋的名字。
聯手做局?
杭蕭鋼構跟中基公司發生的這一切,到底是不是事先設下的一個「局「呢?有人質疑,中基與國內券商聯手做局,炒作杭蕭鋼構股價。
該股行情顯示,在2月15日的利好公告公布之前,其股價已經提前爆發。此後的多個交易日,杭蕭鋼構均開盤即封漲停。3月19日,卻突然以「因重要事項未公告」為由申請停牌。至此,該股已連續10個漲停,股價升至10.75元。
來自上證所的交易信息顯示,2月12日—14日,三個交易日中累計買入杭蕭鋼構排名第一的營業部為長江證券杭州建國中路營業部,買入總額為3563萬元,而累計買入排名第二的營業部成交額不足353萬元。
由於杭蕭鋼構第一個漲停板時的成交量約為885萬股,因而這位私募基金 經理分析認為,這雪藏的約500萬股不大可能是在第一個漲停那天買入。長江證券杭州建國中路營業部買入該股至少647萬股,成交在第三個漲停板價格上的應該很少,因為上證所提供的信息顯示,其絕大部分成交也是在此之前買入的。
「除非長江證券的兩個營業部對杭蕭鋼構有先知先覺的本事,否則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操作。」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表示疑惑。
針對市場關於杭蕭鋼構二級市場瘋狂走勢背後的猜測,3月23日,長江證券一位副總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江證券與杭蕭鋼構暴漲事件沒有任何關係。他說,前幾天有媒體報導長江證券某營業部老總被召回,其實是子虛烏有,「事實是上周末公司所有部門負責人都回武漢開業務會議」。
他告訴記者,目前有關下屬營業部已經接到來自交易所的核查函,並在積極配合交易所的核查工作。當記者問及究竟是什麼人在長江證券營業部買入了大量的杭蕭鋼構股票,他拒絕透露進一步信息。
據了解,上交所、浙江證監局就杭蕭鋼構有關問題分別召開了專門會議。浙江證監局表示,已經開始對杭蕭鋼構進行調查,目前還無法作出結論。
(本報記者華觀發、張勇、羅綺萍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馬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