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看片、聽歌都離不開不同種類的喇叭,雖然外形上可能好大分別,不過主流設計的結構其實幾相似。而喇叭結構當中,單元可算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今次就同大家分享一下喇叭單元的不同分類、用料和運作原理,等初接觸的用家都可以深入了解多一點,除了聽歌,仲知道自己實際是在聽什麼。
常見二路分音
高 + 中低音單元設計
喇叭設計的種類繁多,最簡單的一種就是一個單元就負責所有聲效,也就是所謂「全頻單元」的設計,比較多見於超小型喇叭、藍牙喇叭。而「正經」聽歌、睇戲的喇叭就普遍至少是二路分音的設計,喇叭前面有兩組單元,分別是「高音單元」及「中低音單元」出聲。市面上多數書架喇叭都是採用這種設計,部分座地喇叭雖然都是二路分音,不過就會配備兩組或以上的中低音單元。當然,三路分音、配備高、中、低音單元的設計在座地喇叭上亦較常見。基本的運作過程是,由於擴音機驅動的電流訊號,會先經過分音器,將高、中、低頻音訊分配到對應的高、中、低音單元上發聲,然後「混合」成我們聽到的音樂和音效。
設計物料不同
音效目的一樣
這麼多單元設計當中,動圈式算是最常見的一種,高、中、低音單元都常用。同大家常聽到的動圈耳機運作原理差不多,當擴音機驅動帶著對應音樂訊號的電流、流經單元內的線圈時,在磁石的作用力之下就作出不同幅度、頻率的前後移動,帶電流的線圈會帶動音圈及附帶其上的振膜震動,推動空氣粒子從而發聲。用到的磁石、音圈線材、振膜、甚至懸邊等的物料都可以不盡相同,甚至經過多年發展變得五花八門,不過目的幾乎都一樣——準確重現音樂原本的聲響效果。以振膜為例,就要選用一些堅韌、變形少的物料,常見的包括紙盤、纖維、金屬等等。
B&W 七八十年代的研發的 Kevlar 振膜好多人都不會陌生,防彈纖維擁有超強的韌性,令失真減少。不過技術不斷進步,採用新物料的 Continuum 單元擁有更好的均勻度及聲音還原力,振膜物料也是單元發展的重要一環。
高音單元
窄角度輸出 耳平最適合
高音單元通常位於喇叭最上面的單元,部分超高身座地喇叭,有機會將高音單元置於中間位置。這樣的擺位主要是因為高頻音波的擴散性較低,稍為偏離單元指向的方位就會衰減得厲害,所以通常都會設計到接近耳平的位置。高音單元通常負責重現 2,000Hz 至 5,000Hz 以上,直到 20kHz 的高頻音效,當然,視乎單元、分音設計的不同,這個頻響範圍變化亦可以相當大,1,800Hz、1,500Hz 以上等不同數值都有。另外,一直有研究顯示,雖然人耳的聽力範圍是 20Hz 至 20kHz,不過 20kHz 以上的超高頻普通人其實仍可感受得到,而且對播放音樂的氣氛、聽感都有影響,所以有部分高階喇叭的高音單元可以重現 30kHz 甚至更高頻率的音樂,高音單元多數採用球頂形(Dome)設計。
座地喇叭的高音單元大約是耳平高度,設計上適合擴散性較低的高音。
書架喇叭就需要配合喇叭架,先可以令高音單元有適當的高度。
高音單元的設計多種多樣,號角、靜電等不同技術都有,球頂形單元則是最常見的高音單元設計。
中音單元
負責最主要音域 側重人聲表現
喇叭單元比較有趣的一點,就是高、中、低音單元正好對應著喇叭上面的高、中、低擺位,雖然並非一定如此,不過大部分喇叭都會採用這種設計。成日聽到的「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對中音的要求是「準確」,其實都有一定道理。因為中音單元常負責的 200Hz - 5,000Hz 頻段,正好是人耳日常聽到最多的頻響範圍,包括大部分的樂器,例如鋼琴、結他等,此外,最重要是人聲也大部分落在這個頻段。所以人耳對於中音最為敏感,一旦出現少少失真、變聲,都好容易感受得到。中音單元多數採用錐盤式設計。
中音單元的聲音準確性要求很高,不少品牌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來確保其表現。以 B&W 的旗艦 800 系列為例,除了採用新的 Continuum 振膜之外,也為中音單元設有一個獨立的箱體,可以減少來自高音及低音的幹擾,令失真進一步減低。
並不是所有喇叭都有獨立的中音單元,大部分書架喇叭由一個中低音元同時輸出中頻及低頻,而衛星喇叭就好多只有一個全頻單元。
中置喇叭在家庭影院當中雖然主要負責人聲,不過亦都未必會有獨立的中音單元,以 B&W 600 系列的 HTM62 為例,左右兩邊都是中低音單元,不過音色上更偏重於中音表現,因為家庭影院的低頻可以交給獨立的超低音喇叭負責。
低音單元
體積是王道 看片聽歌都重要
低頻對於看片尤其重要,重要到要將一個低音單元單獨抽離變成一隻超低音喇叭。而普通三路分音的喇叭當中,採用的低音單元多數會負責 200Hz 至 80Hz 以下,直到 20Hz 甚至更低的頻段。低頻可以潛得有幾深,某程度上取決於低音單元的大小,通常愈大的單元,就愈有能力呈現到更低頻的聲效,5 寸、6 寸都是常見的尺寸,甚至大到 10 寸都有。而經常與低音單元「配套」出現的就是低音反射孔,可以增加低音單元的效率,令低音輸出更強。低音反射孔比較常置於喇叭後方,不過也會有前置的設計,令喇叭可以較為靠牆擺放,也不會影響低頻的表現。
一隻喇叭可以有多隻同一頻段的單元加強輸出,比較常見的是兩隻低音單元,B&W 的 CM10 S2 就有多達 3 組 6.5 寸低音單元。
低音對家庭影院尤其重要,以至於要一隻獨立的低音喇叭來輸出低頻音效。低音喇叭多數設有一隻(部分喇叭有多隻)低音單元,由 6、7 寸到 10 寸、15 寸等都有。
以 B&W 旗艦的 800 D3 系列為例,兩隻低音單元的尺寸達到 10 寸,已經是入門甚至中階超低音喇叭用到的低音單元尺寸。
部分喇叭設計,低音反射孔會設於前面,喇叭就可以稍為靠近牆身擺放都不會影響低音聲效。
來自:spill
合作投稿微信號:jiang13911458766(←長按複製)
關注中國音響網微信號:chinaaudio
手機應用市場或App Store
搜索「音響視聽」發現驚喜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快速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