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國內的朋友跟我說:國外有語言環境,我要是出了國英語就好了。
很多已經在加拿大的朋友也跟我吐槽:當時應該在國內把英語學好了,不然也不會現在生活工作都如此尷尬。語言有障礙簡直太痛苦了。
出國有了語言環境,英語就會自然學好嗎?
這恐怕是還沒出過國的人誤解最深,吃虧最大的一個偽命題。
網絡隨便搜搜「出國後才知道的秘密」,估計排第一條的就是「發現在英語環境中並不能自動學好英語」。
我當年剛到加拿大的時候,剛開始住在學校宿舍,整棟樓加上我,一共2個中國留學生。跟我朝夕相處的舍友,是個說英語的母語者。
語言環境非常不錯吧!
可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完全是無效的語言環境。
第一個月,宿舍樓的同學們,出於對新生的熱情,禮貌,好奇……頻頻約我一起玩,一起去吃飯。
可是我完全跟不上大傢伙兒的節奏,人家一群人手舞足蹈的說著笑著,我一片茫然。旁邊的朋友即使耐心給我解釋一句兩句,但全程下來,我也是索然無趣。
完完全全,就像一個局外人。
朋友之間聊天,溝通,不僅僅是語言,更多還有成長背景和文化的交流。他們會談起他們的明星,節目,遊戲,體育運動……而且還混雜著當下的流行語。
這種語言和文化環境,豈是你一個剛來的,語言磕磕絆絆的外國人能融入進去的?
我在做留學諮詢中遇到過很多父母,希望我給他們孩子一定要找個加拿大當地人的寄宿家庭。
這些父母覺得,住在這種母語是英語的當地人家庭裡,他們的孩子很快理所當然的英語就利索無障礙了。
殊不知,大部分住在當地人家庭的寄宿孩子,每天與寄宿家庭的溝通也就是寥寥幾句:早上好!晚上好!吃什麼?晚安!……這些基本的打招呼用語。
英語基礎好一點的,也許能交流更多一些,但是由於語言水平有限,別人說多了依然聽不懂。而這些聽不懂的,並不能通過「多聽」而聽懂。
所有聽不懂的部分,其實就是「無效語言」。
這與「兒童到了一個語言環境會自動學會語言」不同。
兒童的生理機制就是「習得」式學習語言。而過了一定年齡的大人,已經失去了這個自然習得機能了,只能通過努力學習單詞,語法,去獲得另一種語言。
而且,現在但凡有一點點名氣的國家和城市,都能找到我們的同胞。尤其像加拿大美國的大城市,已經有華人的聚集地了,到了華人的圈子,一輩子不說一句英語也能過得很好。
出國的確能營造一個浸入式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有助於英語水平的提高。但能提高多少,真的和出不出國沒有關係。
在美國生活的鳳姐,也為這個問題有過切身的體會和回答。
所以「出國英語就能變好」和「睡一覺,做個夢,一切麻煩都會得到解決」是一個道理。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you are what you did。任何事情都需要一點一滴的堅持和積累,英語也不例外。
要想學好英語,就要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你需要進行有目標的刻意練習。
你需要重複,重複,再重複。
用英語去學習,用英語去娛樂,用英語去生活,用英語去思考……直到你自由地使用它,走遍這個世界的角角落落。
作者從2013年來到加拿大,帶著孩子留學,工作,最終移民,現在定居加拿大多倫多。對加拿大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思考。公號「大雨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