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作為承載著中國在晶片製造環節打破美國封鎖希望的企業,受美國打壓由來已久,恐怕也將曠日持久。
|作者:田亮
|編審:勞靈格
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這顆「中國芯」,最近讓全國人民都操碎了心。
在經歷了核心高管、聯合CEO梁孟松請辭的「人事地震」之後,緊接著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接連的當頭棒喝把中芯國際拖入至暗時刻。
此次被列入「清單」,意味著美國出口商再想向中芯國際出售產品,必須先拿到許可證。其中,對於生產半導體所需10納米及以下的先進技術,將適用「推定拒絕」原則,也就是說,如果找不出必須批准的足夠理由,那麼就一律否決,不予批准。
美國這次的「封殺」其實早有端倪。
早在今年9月26日,有網絡媒體轉發一份疑似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籤發的文件。根據該文件,針對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和合資公司出口的某些產品,將受到出口管制。
儘管當時中芯國際一面否認有接到任何消息,一面重申其服務和產品從未涉及任何軍事用途,與中國軍方沒有任何合作關係,但當靴子落地之時,它被封殺的理由依然沒有任何意外——「違反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
·美國商務部網站關於將中芯國際列入「清單」的公告。
顯然,靴子落地後,事情還遠沒有結束。中芯國際表示,將持續與美國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並視情況採取一切可行措施,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力爭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打壓由來已久,恐怕也將曠日持久。
曾是美國星級客戶
拉清單是美國慣用伎倆。
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上海,全稱為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
起初,中芯國際與美國商務部「合作愉快」。
據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介紹,為了促進和中印之間的高科技貿易,美國於2007年設立VEU(ValidatedEnd-User,經驗證最終用戶)計劃。按照規定,美國出口商在向VEU中的實體出貨時,不再需要申請多個單獨的傳統許可證。
2007年10月,中芯國際就被列入了VEU可信賴用戶最初名單。當時,全球只有5家企業獲此「特權」,中芯國際方面甚至稱其為「榮幸」。
2012年,美國商務部為了拓寬「許可例外授權」範圍,設立了18種許可例外,其中之一是「民用最終用戶」(CIV)。
CIV是針對民用最終用戶交易的許可例外,適用於一些特定的軸承、半導體生產設備和生產材料、計算機、電信設備、聲學系統、光學設備和材料、雷達設備、船舶系統和民用飛機發動機生產設備。
2012年正值中芯國際高速發展。當年的中國主流媒體曾寫道: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一批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領跑「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中芯國際也預料到美國可能以涉及軍事為由對中國企業「動手動腳」,於是在2016年決定退出VEU名單,通過CIV許可例外來獲得設備進口。
可隨著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大打出手」,2020年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了新的出口管制政策,撤銷了CIV許可例外。兩個月後,中芯國際失去豁免許可。
2020年9月4日,路透社等媒體報導,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貿易黑名單。這一消息引發國內網友強烈關注,相關話題的閱讀量一度達到3.4億。
24小時之內,中芯國際就發出「嚴正聲明」,稱公司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在此基礎上一直合法依規經營,並表示任何關於「中芯國際涉軍」的報導均為不實新聞。
然而,「你說你的,他做他的」。
2020年12月3日,中芯國際等4家中國企業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被列入此名單後,美國人士將被限制對中芯國際所發行的有價證券及其相關的衍生品進行交易。
中芯國際仍稱,美國國防部存在對中芯國際業務與技術最終用途的根本誤解,中芯國際會繼續與美國政府相關部門保持積極的交流溝通。
臺積電的「死對頭」
中芯國際此前一直被中國臺灣的臺積電(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視為「眼中釘」。
臺積電成立於1987年,是世界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也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晶片公司。臺積電不會眼睜睜看著中芯國際的「壯大」。
2003年12月,臺積電針對中芯國際提起了一系列法律訴訟,指責中芯國際竊取了臺積電技術專利。
最終,雙方於2005年1月籤署和解協議,中芯國際同意向臺積電支付1.75億美元(1美元約合6.5元人民幣)賠償金。臺積電有條件地撤回所有與中芯之間的法律訴訟案件。又依此和解協議,雙方專利相互授權期限將至2010年12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6年8月,臺積電宣布在美國加州奧克蘭阿拉米達高級法院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指責後者破壞了雙方在2005年達成的和解協議,繼續盜用臺積電的商業機密。
對此,中芯國際強烈否認指控,還因臺積電以一連串的法律訴訟行動和不實不公的指控損害中芯國際的聲譽,反訴臺積電違反和解協議。
一位半導體產業人士說:這種相互指責的訴訟手段,搞得大家都已經有些厭煩了。
·臺積電工廠。
2009年1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阿拉米達高級法院的陪審團裁定,中芯國際違反協議不當使用商業機密,違背雙方籤署協議,判令中芯國際向臺積電支付超過10億美元的損害賠償。
彼時的中芯國際正面臨現金流缺失危機。其2009年三季度報顯示,截至當年9月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4.5億美元,而且還背負11億美元債務。
最終結果是再次和解:中芯國際向臺積電支付2億美元現金及10%股份。
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在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說:「給10%的股權不是我們提出的,是中芯國際提出來的,我們是被動的。幾個月前我被指定來負責談和解的工作。我的觀點也是儘快結束,不要一直打,對兩家都不好。我們一直強調,不會介入中芯國際的運營中。我們沒有要吃掉誰的意思,我們也沒有進入董事會。」
從未平息的人事動蕩
臺積電與中芯國際在2009年11月和解後,中芯國際創始人兼CEO張汝京離職。當時有媒體分析,他的離職被認為是雙方達成最終和解協議的前提條件。有報導稱,張汝京輸了官司之後,與中芯國際的律師通電話,放聲痛哭。
張汝京194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在他不到1歲時,父母就抱著他跟著撤退的國民黨軍隊,從上海坐船倉皇退到了臺灣。後來,他在臺灣大學讀書,又於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29歲時,他進入德州儀器公司工作。
·張汝京
彼時,張忠謀是德州儀器的資深副總裁、第三號人物。張忠謀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中學在重慶南開中學就讀,1949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第二年轉入麻省理工學院。1972年,張忠謀擔任德州儀器副總裁,是最早進入美國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層的華人。
·張忠謀
兩人先後離開德州儀器,回國創業。張忠謀在臺灣創辦了臺積電,張汝京在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兩人從同事變成了競爭對手。臺積電是業界龍頭,具有先發優勢和壟斷優勢,中芯國際在一系列官司中不佔上風是必然。
據報導,2009年和解時,臺積電方面要求張汝京三年不得從事晶片業。張汝京辭職後,進入LED研發製造及LED相關應用產品領域。2018年,張汝京再次創業,在青島創辦芯恩集成電路公司。
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之後,當時有媒體稱中芯國際要「改朝換代」了。
當年引進張汝京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2006年被委任為中芯國際獨立董事的江上舟,臨危受命,出任董事長,穩住了局面。當時他身患癌症,每天工作在16小時以上。他曾說:「我是個癌症病人,只剩下半條命,哪怕豁出這半條命,也想為國家造出光刻機來。」只可惜,撐了兩年後他就撒手人寰了。
接著,張汝京「身旁最最重要的副手」邱慈雲出任CEO兼執行董事。邱慈雲早年也在臺積電工作,後追隨張汝京創辦中芯國際。2017年,邱慈雲由於個人原因辭職。梁孟松出任聯合CEO。
·梁孟松
梁孟松也是臺積電出身,被稱為「臺積電先進位程的頭號研發戰將」,幾乎參與了臺積電每一代製程技術的研發工作,個人擁有專利超過450項。
2011年初,梁孟松被時任韓國三星掌門人李健熙用3倍於臺積電的高薪挖走,出任三星的晶片部門技術長。
臺積電將離職的梁孟松稱為「叛將」,還故技重施,提出針對梁孟松的侵權訴訟,稱其「洩漏臺積電公司的營業秘密給三星」。隨後,雙方開始了長達4年的官司。
最終,梁孟松敗訴,被判決到2015年12月31日前,不得以任職或其他方式繼續為三星提供服務。
梁孟松自此徹底與舊東家臺積電結下梁子。
2017年,梁孟松在與三星合約期滿後轉投臺積電對手中芯國際。
就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之前不久,2016年12月,被尊稱「蔣爸」的臺積電二號功臣、臺積電前COO蔣尚義也舉家來到大陸,出任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據媒體報導,蔣尚義在中芯國際並沒有掌握太大的話語權,在2019年6月以「個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諾」為由結束了任期。
·蔣尚義
中芯國際現任董事長周子學曾表示,有觀點指出半導體行業的發展10%要靠錢、30%靠人、60%靠技術,而在他看來,半導體行業100%是要靠人。
蔣尚義離開後僅1年多,周子學又把他挖了回來。12月15日,中芯國際召開臨時董事會,會上宣布委任蔣尚義為公司第二類執行董事、董事會副董事長及戰略委員會成員,其任期自2020年12月15日起至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為止。
這下惹怒了梁孟松,他不僅在當日對蔣尚義的入職無理由投下棄權票,更是在董事會上當場遞交辭呈。據報導,公司決定讓蔣尚義來擔任副董事長一職時並沒有提前知會梁孟松。
作為CEO居然對於公司高層變動一無所知,梁孟松憤而提出辭職。
梁孟松稱,從2017年至今的3年多的時間裡,他把中芯國際的圓晶代工工藝從28納米製程直接推到了7納米的境界,提升了中芯國際5個世代的工藝,N+1晶片的成功研發也是自己三年多幾乎沒有休息,和其他兩千多名工程師共同奮戰的戰果。
「我深深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我覺得,你們應該不再需要我在此繼續為公司的前景打拼奮鬥了。我可以暫時安心休息片刻。」
在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之後,中芯國際的公告中,「副董事長蔣尚義、聯合CEO梁孟松」仍赫然在列。公司對外稱,其最高管理層人事變動「以公司發布公告為準」。
在內憂外患的節骨眼上,承載了中國在晶片製造環節打破美國封鎖希望的中芯國際,用什麼方法保持上下「一條心」度過難關,是個考驗智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