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伊始,北京第二批約40萬中小學生正式開學。早上10點,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天通苑校區(北校區)270名一年級小學生迎來了開學典禮。
清華附小昌平學校是優質教育資源助力「回天」的一個縮影。針對回天地區教育領域學位缺口的問題,「回天三年行動計劃」聚焦群眾對回天地區基礎教育、學前教育的期盼,共安排實施32個教育項目,總投資約23.1億元,包括幼兒園20個,提供學位約6900個,中小學12個,提供學位約12500餘個。
今年也是「回天計劃」的收官之年。北京市發改委表示,截至目前,32個教育項目已完成14個,在建16個,待開工2個,已完成新增幼兒園學位4020個、小學學位1680個、中學學位360個。
清華附小整合優質資源
「今年是北校區建成並開學的第二年,2020年招生270人,一年級一共是6個班,每班45個學生。我們將資源放到最大化,儘量滿足更多的學生來學校上學。」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昌平學校副校長王君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創新一體化辦學模式是清華附小的特色。為規範集團化辦學,形成科學規範的運行機制,清華附小成立「一體化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同時,以體育課程為核心課程,開發和完善體育自主選修項目,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選擇。
王君透露,昌平學校天通苑北校區的特色將是遊泳課。「我們計劃讓每個孩子都在學校學會遊泳。昌平區政府也整合了當地的資源,將天通苑體育館提供給我們教學使用。」
在天通苑北校區之前,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南校區)於2014年7月就走出清華園,在清河河畔紮根。擁有普通教室28間、專業教室16間。現有教職工100餘人、教學班32個、學生近1500人。
值得一提的是,六年來,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南校區),在引領、輻射、帶動全區各學校辦學上做出了突出成效。最顯著的效果就是帶動了周邊社區京籍學生的回流,在非京籍及陳營村原居民孩子數量每年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西城區拆遷而來的居民子女數量倍增。京籍學生回流的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回流,對於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的居民穩定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我們在天通苑南街道辦了六年,因為校區滿足不了附近居民的需求,所以在天通苑北街道再新辦了一個校區。」王君透露,天通苑校區的二期工程還在規劃中,未來還將有一個建築群落地。
人大附中昌平學校投用
與清華附小類似,人大附中昌平學校從今年9月開始投入使用。
人大附中昌平學校校長秦金森介紹,學校於2019年建校,當年招收小學一年級4個教學班學生。經區教委協調,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清悅學部借址辦學一學年。
今年,學校招收小學一年級5個教學班學生,初一年級2個教學班學生,規模已達3個年級,11個教學班,學生數接近500人。2020年,學校現有教職員工46人。
「我們學校是十二年制,未來會招高中生,在小學到初中階段是貫通式培養,試著成為一所樸素而不普通的學校。」秦金森告訴記者,學校一期建築面積15466平方米,共設27班,有各類專業教室、實驗室18個,圖書館、小型階梯教室、風雨操場、食堂等基本設施比較完善。預計9月底,校園二期工程將開工建設。
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天通苑校區、人大附中昌平學校等優質中小學的投用,讓回天地區的孩子實現從「有學上」到「有好學校上」。市發改委表示,這些高質量教育資源的陸續建成投用,對補充回天地區基礎教育短板,提升教育資源品質,進一步提升回天地區乃至昌平區基礎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普惠園保教費大幅下降
除了中小學的教育資源,回天地區對於普惠幼兒園的需求也很高。隨著天通苑南街道中心幼兒園、東方劍橋天通東苑幼兒園等12所普惠幼兒園的移交使用,每月保教費用由平均3000元左右降至千元以下,切實給群眾帶來了實惠。
「東方劍橋天通東苑幼兒園始建於2007年。隸屬於東方劍橋教育集團北京區域。2018年,我們順應國家學前教育改革,與11月順利通過市教委一級二類驗收,完成普惠改革。」昌平區東方劍橋天通東苑幼兒園幼兒園園長褚曉豔介紹。
幼兒園作為小區配套園,根據幼兒發展需要每班擁有獨立的幼兒活動室、睡眠室和盥洗室;根據現有條件創設了幼兒繪本教室、音樂教室、科學發現教室等;戶外創立了多功能訓練區、種植區、養殖區等;每班配置適合本年齡段幼兒發展需要的玩教具、電教設備等。2017年底幼兒園對所有區域進行了視頻監控全覆蓋的整改,目前已達到360度無死角全覆蓋。
「普惠之後,我們更加注重家園共育。」褚曉豔告訴記者,本著與家長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支持的原則開展家園共育活動。定期召開家委會,將家長提出的合理化建議納入學期工作,充分發揮家長參與監督園所管理的作用,家長滿意率達85%以上。
目前,幼兒園設有大、中、小10個教學班。全園共有教職工50名,所有從業人員均做到持證上崗。東方劍橋天通東苑幼兒園的普惠,極大的解決了周邊小區幼兒入園難、入園貴的民生問題,通過一級二類的驗收和評定,幼兒園也更加規範和專業,為更好地服務小區適齡兒童打下基礎。今年9月,幼兒園保證了小區內120名幼兒的入園需求。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