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以上企業的效益改善,不僅僅體現在利潤增長上,體現在營業收入的擴大上,更體現在結構的改善和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上。國際經濟組織紛紛調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提出今年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能夠保持經濟正增長,足以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走過最艱難的時刻,進入到全面恢復和穩定的軌道,從而為開啟基本現代化新徵程、制定和實施「十四五」規劃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家統計局10月27日發布數據顯示,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3665.0億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1—8月份收窄2.0個百分點。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464.3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比8月份回落9.0個百分點。
從表面看,9月份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增幅比8月份回落了9個百分點,似乎效益下降了,實際上這是在效益持續改善、利潤持續增長基礎上的一種調整,並不是企業運行狀況發生變化、經濟恢復步伐放慢的表現。在全球疫情仍然處於蔓延階段,國際經濟組織紛紛看衰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能夠不斷恢復,企業效益持續改善,可謂相當不容易。特別是企業,依靠國內強大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維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給穩增長提供了強力支撐,也為穩就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經濟穩定基礎的實體經濟、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夠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就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部分行業還超過以往水平,不僅充分展示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更展示了企業和企業家們的強大信心,展示了中國經濟和企業的自信。沒有這樣的自信,不僅無法讓經濟在短時間內恢復,甚至連疫情也無法得到控制。歐美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失控,就是最好的例證。
我們注意到,規模以上企業的效益改善,不僅僅體現在利潤增長上,體現在營業收入的擴大上,更體現在結構的改善和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上。數據顯示,三季度,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1個行業利潤同比增加,比二季度增加了6個,其中,24個行業利潤增速超過兩位數。特別是汽車製造業,增長了53.8%,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也增長了52.0%。利潤增長結構的改善、增長面的擴大,無疑比純利潤增長更加令人鼓舞,更加展現了企業應對困難和問題挑戰的能力。
規模以上企業能夠效益改善、利潤增加,與成本降低密不可分。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比二季度下降0.71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53元,有效緩解了上半年成本大幅上升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壓力。企業成本降低了,競爭力也會增強,效益會得到改善。而帶來成本下降的原因,除了企業加強管理、減少各種不必要開支、疫情防控成本降低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各項扶持企業的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提升服務質量等,都對企業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提供了極大支撐。尤其是銀行讓利,是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特點最為鮮明的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各項穩增長政策措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策的執行效率得到了充分展現,從而對經濟增長、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最強有力的保證。反過來,經濟的穩定、實體經濟的快速恢復、製造業的效益改善,又為經濟政策的實施創造了條件。政策與經濟、政策與企業之間,已經步入了良性循環軌道。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決戰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面對疫情的衝擊和影響、面對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猖獗,中國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能夠快速恢復,企業效益能夠迅速改善,確實給了自己、也給了外界極大的信心。國際經濟組織紛紛調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提出今年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能夠保持經濟正增長,足以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走過最艱難的時刻,進入到全面恢復和穩定的軌道,從而為開啟基本現代化新徵程、制定和實施「十四五」規劃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報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