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爺爺復活兩千年前魯班工藝,咱們中國木工,被全世界copy

2020-12-19 孫琬童

01

中國的漢字,獨樹成木,雙木成林,三木成森、五木即成森林。

古人從森林中伐木,使之變成材,而後又造成家具、房屋、生活用品。

除了居住與器物的實用,木頭還構建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承載著無數人的情感。

阿木爺爺火遍了全球,視頻總播放量超過了兩億。

他的絕活就是把尋常的木頭,不藉助釘子、膠水,就變成魯班凳、蘋果鎖、會動的小豬佩奇、讓小孫子讀書的將軍案……還復原了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

阿木爺爺的木工,能夠不使用釘子、膠水、螺絲,靠的就是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

榫卯工藝的年齡,比漢字還要古老,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被老祖宗摸索出來,隨後在約2600年前被魯班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木質家具的靈魂。

其實早在幾百年前,中國文化就已經嵌入到西方人的生活、文化當中,全世界都在瘋狂copy中國的工藝。

日本創立於公元578年的金剛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主營業務是建造、修繕寺院。直到今天,他們仍在傳承著源自中國的榫卯工藝,他們所建造的寺廟的大梁、立柱、雕花和楔子,接駁關節處都是手工打磨,不會使用任何一顆釘子。

所以,我們真的應該回過頭來,好好看看滋養了我們5000年的中國文化。

02

如果你喜歡木工,可以去看看一部叫做《中國手作》的紀錄片,導演是一群90後美女。第一季便是以《木作》為主題。

這部紀錄片,通過記錄匠人的故事,向大家展示手作木工藝的精髓,以及匠人們對文化的傳承。

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建造房子時,有一種富有藝術性和祝福寓意的「門窗格子」,就是用小木條以榫卯結構組合而成的。

浙江天台的門窗格子,被人們稱作「一根藤」,許多小木條通過榫卯技藝拼裝在一起,迴環穿插,盤曲成首尾相連的圖案,造型好似生生不息、連綿不斷的山間野藤。

一幅精美的「一根藤」,有幾十種榫卯變化,每一種的雕刻角度不同,工序也不同,是非常複雜精細的技術。

可是「一根藤」的手藝正在逐漸消失,如今在浙江天台,五六十歲以上的還能做的老師傅,不超過10位。年過6旬的褚定江就是其中一位,他帶領著天台最後一批「一根藤」匠人,堅持將這門樸素又暗含智慧的技藝傳承下去。

一個看似普通的「一根藤」掛屏,從開料、打眼、鋸榫頭、組裝到打磨,一共29道工序,師傅們要做上30天。在製作之前,要畫出精確的圖版,每個榫卯的角度都要經過精確計算。

在湖北鹹豐土家族聚居區,萬桃元依然承襲著祖輩用木頭修建吊腳樓的手藝,不用一釘一鐵,以榫卯的方式蓋房子。

而在「古戲臺博物館」——江西樂平,散落著的大大小小五百多座,由木頭搭建的古戲臺,構成了當地特有的民情風貌,江西樂平戲臺所用的木材主要有杉木、紅心木、香樟木等,這些木材全靠老師傅手工加工。

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胡發忠,40年來,一直從事著古戲臺的修建和修復工作。

戲臺的靈魂是「藻井」,在沒有音響的年代,它相當於現代的擴音器。「藻井」也是採用榫卯方式,憑藉師傅們純手工拼接。2000多個構件,四五個師傅要拼三天,才能完成。

在河北邯鄲肥鄉縣的沙窩村,有一位木匠李學民,也開始了他的傳統文化復興事業。

△沙窩木碗傳承人:李學民

沙窩村,是中國民間手工木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沙窩木碗製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製作木碗的古老旋床,據說是春秋時期的魯班發明的。工匠需要雙腳不斷踩踏旋床,在木材旋轉的同時,用各種尖刀、挖刀刻制木碗。

幾年前,在天津建築工地務工的李學民看到市面流行的木製器皿,回到沙窩村裡,召集會製作沙窩木碗的老人們重操舊業,沙窩木碗才得以再度現世。

沒有木工經驗的李學民,每當村裡小麥豐收的日子,就會從建築工地回到村中,向老木匠程金慶拜師,學習沙窩木碗的製作工藝。

2017年,李學民還帶著一套古老車床去了美國洛杉磯,參加全球木旋年會,沙窩木碗就此被世界知曉,舉世矚目。

就是這一個個勤勤懇懇的手藝人。他們重新詮釋了木作背後的精神,賦予了木頭新的生命。

03

當我們看到這些厲害的匠人,心裡肯定會「哇」的一聲,感嘆他們有多麼厲害,也羨慕他們能夠藉由手藝,感悟生命。

現在的人覺得水、空氣、木材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怎麼可能只想著就我們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呢?

現在的社會,一切都計算得很精準,我們的學問、人生甚至也在被計算,我的讀書很多,又被填鴨式的教育塞滿了各種知識,哪還有時間認真考慮生命?

對待大自然,既沒有近路也不能著急,我們人類再怎麼著急,大自然也不會回應你的,想要把工作做得好,就不能忽視大自然的存在,人與草木沒有什麼分別,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一個好的木匠,總是希望自己的是那種能深深吸引人的,能讓人在壁龕前久久不願離去的名作

我們做事情也應如此,把靈魂放入裡面。

相關焦點

  • 阿木爺爺木工技藝短視頻走紅海內外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核心閱讀 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魯班鎖、世博會中國館模型等木器,「阿木爺爺」王德文的木工視頻在海內外圈粉數百萬,收穫上億播放量。通過他的短視頻,更多人見識了中國傳統木匠技藝的精湛,以及蘊藏在榫卯結構中的古老智慧。 擁有270萬粉絲,單個視頻點擊量達4200萬,在海內外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最近,「阿木爺爺」做木工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
  • 不會一句英文的63歲中國「當代魯班」,為何能在國外成為網紅?
    魯班作為中國工匠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工匠的「祖師爺」,那說明魯班在土木建築工程方面的造詣是非常高超的,要是一個工匠能被稱為「魯班」,那無疑是對他最大的褒獎。阿木爺爺木工製作已超過百萬粉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位,一句英文也不會,就是憑著自己高超的中國木工工藝「榫卯技術」,現在在國外的某知名視頻網站裡擁有100多萬國外粉絲,被稱為「網紅
  • 古匠今術——(魯班)木工工具的前世此生
    說到木工,就難以繞開一個鼎鼎大名的人——公輸班。公輸班,姓公輸,名班,又稱魯班。春秋戰國時期,出身於工匠家庭,從小就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現代木工工藝的工具,如鋸、刨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等,據傳,都創自魯班之手。
  • 「魯班」級別的木工爺爺為小孫子做螳螂車 隔壁小孩都羨慕哭了
    近日,福建龍巖,一位近70歲的爺爺給孫子做了一個螳螂車。小孩子坐在裡面很是可愛。孩子媽媽說:孩子爺爺是做木工的,給孫子做過很多玩具,比如走路的小雞、走路的鋼鐵俠、竹筒等。她表示,孩子爺爺不但經常給孩子製作各種各樣的小玩具,老人也會在網上分享他製作過的東西。 不論是搖動著兩條「大長腿」的螳螂車還是搖晃走路的小木雞,還有雄壯威武的「鋼鐵俠」……老人製作的每一種玩具都是那樣的精緻可愛,特別的吸人眼球。不要說小孩子看到它們手痒痒,就是大人看到也很難保持淡定。
  • 無論是中國孩子還是外國網友,「阿木爺爺」授藝不藏私
    無論是中國孩子還是外國網友,「阿木爺爺」授藝不藏私 2020-11-17 18:2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木工手藝人阿木爺爺:敲敲打打幾十年,誰想到我老頭子火了
    鏡頭中,一條七八釐米長的疤痕攀在老人的右手臂上,是前不久幹活時被熱鐵絲燙傷的。廣西盛夏日頭猛烈,他被曬得黝黑,於是粉白色的疤異常突兀。阿木爺爺說,做木匠活,剮蹭都是難免的,過去50年,大大小小的傷在他身上四處爬。不過,隨著現代化工藝的突飛猛進,木匠這個老行當也在逐步衰落,活兒越來越少,時間久了,幹活時留下的疤也慢慢痊癒。
  • 李子柒後,廣西63歲「阿木爺爺」驚呆億萬外國網友!
    前有李子柒,後有阿木爺爺,這些獨樹一幟的中國寶藏博主,讓諸多海外網友對中國文化著迷。 中國傳奇木匠魯班曾發明鋸子等工具,被今人視作工匠之神,而「阿木爺爺」王德文被媒體譽為「當代魯班
  • 中國傳統的木工器具及古代家具製造工藝圖鑑
    中國傳統木工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們的魯班師傅就是在那個年代,使用看似簡單的工具,製作出很多精美的木質器物。在今天的這篇文章裡,我們為大家總結了中國傳統的一些木工工具,它們有的仍然在現在頻繁使用。單(面)刃斧雙(面)刃斧(又稱錛子)三、鑿是傳統木工工藝中木結構結合的主要工具,用於鑿眼、挖空、剔槽、鏟削的製作方面。一般與錘子配合使用。
  • 木匠爺爺的中國版變形金剛
    這位木匠爺爺的「神作」可不止這一個。他還曾為孫子定製了一架獨一無二的會跑的木馬。  引得網友紛紛實名羨慕這位「別人家的爺爺」。    榫卯工藝,到底是啥呢?  中國歷史上最具價值的木工藝技術  ——榫卯結構  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
  • 阿木爺爺走紅海內外:老手藝走上新舞臺
    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魯班鎖、世博會中國館模型等木器,「阿木爺爺」王德文的木工視頻在海內外圈粉數百萬,收穫上億播放量。通過他的短視頻,更多人見識了中國傳統木匠技藝的精湛,以及蘊藏在榫卯結構中的古老智慧。
  • 海評面:中國「阿木爺爺」海外走紅,榫卯工藝霸氣現身
    來源:海外網近日,「當代魯班」阿木爺爺在海外火了。截止目前,「阿木爺爺」在海外視頻平臺的粉絲已達119萬,視頻播放量超2億。這位來自中國鄉村的老爺爺,為什麼能火到全球?阿木爺爺的最火視頻作品,播放量達到了4200萬。視頻中,他不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就造出了一座3米長的木橋。這就是中國幾千年前流傳至今的榫卯工藝。阿木爺爺的拿手好戲還有很多。傳承古法,制出將軍案、魯班凳;大膽創新,為孫子做出泡泡機、小豬佩奇……這項特殊的「中國功夫」,讓海外網友嘆為觀止。
  • 匠心社: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2019屆畢業生在蘇州穿上「匠士學位服」
    視頻內容: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2019屆匠士學位頒發儀式在蘇州隆重舉行(製作:楊大千、巴耀輝)2019年11月21日上午,初冬的陽光溫和明媚,蘇州的空氣格外清新
  • 中國寶藏爺爺,靠「玩」木頭火到國外了!
    讓榫卯技藝大放異彩 成了網友口中「別人家的爺爺」 63歲老木匠精通榫卯工藝 一雙巧手造出精妙物件 一身藍布衫,手持工字鋸,穿梭在山間小路上,憑藉一雙巧手,造出很多新奇玩意兒,他就是前段時間火遍海外的
  • 匠士|| 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2018秋季招生進行中……
    【編者按】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以敬業教育為核心,加強職業精神培訓,做人做事教育並舉,突出實訓教學。《半月談》雜誌、《中國教育報》和《解放日報》就學校「工匠精神」培養和校企合作進行報導。李涅(2014年)、吳忌(2015年)、徐長軍(2016年)都代表中國大陸參加世界青年家具製作大賽,都獲得了傳統工藝獎。2016年學生徐長軍代表安徽省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成功入選國家隊集訓。【木工手藝人十分緊缺】休寧木工學校培養出來的木工匠士,是有道德、有修養的木工手藝人。
  • 魯班造的木鳶在當時稱飛雞、飛鳥,比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早兩千多年
    魯班大家都知道,提起魯班都會聯想到趙州橋,其實這個趙州橋還真就不是魯班造的,它是隋代由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雖然趙州橋不是魯班造,但是仍然抹滅不了魯班的才能。魯班,具體的生卒年不詳,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因為他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所以叫他魯班或者魯般,我國古代一位最負盛名的能工巧匠。我國古代的建築技術,基本沒有什麼文字記錄,靠的是歷代匠人們的口授形式相傳。據說宋代時有一本《木經》,但是早已失傳,《夢溪筆談》中還有隻言片語。
  • 繼李子柒之後,又一位中國網紅輸出傳統文化走紅海外
    青山綠水間,他分毫不差地組裝出一座微縮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沒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溪水間打造出一座木拱橋;把一塊四方木料鑿成可以開合的魯班凳……最近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阿木爺爺」成為繼李子柒後又一位輸出傳統文化的中國網紅,被譽為「當代魯班」,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昨日,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阿木爺爺說,一邊逗孩子一邊做小玩意兒,挺有趣的。
  • 祖師魯班流傳下來的瓦工木工技術,推動了房地產和裝修的發展
    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我國房地產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機。不論自己建房還是買房,在規劃設計之後便要請瓦工進行建造。入住之前還要進行裝修,這需要請木工來打造家具。不論瓦工還是木工,如果要追溯這種行業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他們的祖師爺魯班。
  • 德州小朋友手工製作木工作品 人人都當「小魯班」
    齊魯網2月8日訊(山東臺德州站 趙勝楠 通訊員 王曉靜)2016年2月8日,德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小魯班」木工坊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手工製作活動。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了解傳統木工知識、木工的職業特點,魯班等代表人物。通過設計、選材、分料、切割、打磨、粘合、裝飾七個程序,設計並製作筆筒等木工作品。每位孩子年齡都不大,但做起木工來都一絲不苟,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運用鋸、曲線鋸、電動小工具機、砂紙等工具製作。有將筆筒製作成小機器人的,有將筆筒添加卡通臉譜的,有將筆筒繪畫上國旗顏色的,又將筆筒命名為「彩色空間的黑色雨點」的。
  •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坐在魯班學堂長長的條木桌前,黃上智聊起了他與木工藝術的緣分。「中國的木工藝術,從古代開始一直沒有斷掉。我從臺灣到日本,再到大陸,希望把木工藝術從文化層面來挖掘,再用更簡單的方式傳授給別人。」    自古以來,中國的木工技藝通過師徒傳承,並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 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第十六屆匠士學位授予儀式在蘇州舉行
    2020年11月20日上午,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第十六屆匠士學位授予儀式在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體育館內舉行。德勝鼓現場助興,典禮隆重喜慶。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已連續開班18年,今年是第16屆畢業生,匠士學位授予儀式從未間斷。這既是對木工的尊重,更是對平民和職業教育的尊重。不僅給平民家庭的孩子給予了人生的自信,而且也是對這些孩子及家庭做出正確選擇的肯定與褒揚。每年的畢業時刻,學生們頭戴匠士帽、身穿匠士服,滿懷激動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