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的漢字,獨樹成木,雙木成林,三木成森、五木即成森林。
古人從森林中伐木,使之變成材,而後又造成家具、房屋、生活用品。
除了居住與器物的實用,木頭還構建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承載著無數人的情感。
阿木爺爺火遍了全球,視頻總播放量超過了兩億。
他的絕活就是把尋常的木頭,不藉助釘子、膠水,就變成魯班凳、蘋果鎖、會動的小豬佩奇、讓小孫子讀書的將軍案……還復原了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
阿木爺爺的木工,能夠不使用釘子、膠水、螺絲,靠的就是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
榫卯工藝的年齡,比漢字還要古老,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被老祖宗摸索出來,隨後在約2600年前被魯班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木質家具的靈魂。
其實早在幾百年前,中國文化就已經嵌入到西方人的生活、文化當中,全世界都在瘋狂copy中國的工藝。
日本創立於公元578年的金剛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主營業務是建造、修繕寺院。直到今天,他們仍在傳承著源自中國的榫卯工藝,他們所建造的寺廟的大梁、立柱、雕花和楔子,接駁關節處都是手工打磨,不會使用任何一顆釘子。
所以,我們真的應該回過頭來,好好看看滋養了我們5000年的中國文化。
02
如果你喜歡木工,可以去看看一部叫做《中國手作》的紀錄片,導演是一群90後美女。第一季便是以《木作》為主題。
這部紀錄片,通過記錄匠人的故事,向大家展示手作木工藝的精髓,以及匠人們對文化的傳承。
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建造房子時,有一種富有藝術性和祝福寓意的「門窗格子」,就是用小木條以榫卯結構組合而成的。
浙江天台的門窗格子,被人們稱作「一根藤」,許多小木條通過榫卯技藝拼裝在一起,迴環穿插,盤曲成首尾相連的圖案,造型好似生生不息、連綿不斷的山間野藤。
一幅精美的「一根藤」,有幾十種榫卯變化,每一種的雕刻角度不同,工序也不同,是非常複雜精細的技術。
可是「一根藤」的手藝正在逐漸消失,如今在浙江天台,五六十歲以上的還能做的老師傅,不超過10位。年過6旬的褚定江就是其中一位,他帶領著天台最後一批「一根藤」匠人,堅持將這門樸素又暗含智慧的技藝傳承下去。
一個看似普通的「一根藤」掛屏,從開料、打眼、鋸榫頭、組裝到打磨,一共29道工序,師傅們要做上30天。在製作之前,要畫出精確的圖版,每個榫卯的角度都要經過精確計算。
在湖北鹹豐土家族聚居區,萬桃元依然承襲著祖輩用木頭修建吊腳樓的手藝,不用一釘一鐵,以榫卯的方式蓋房子。
而在「古戲臺博物館」——江西樂平,散落著的大大小小五百多座,由木頭搭建的古戲臺,構成了當地特有的民情風貌,江西樂平戲臺所用的木材主要有杉木、紅心木、香樟木等,這些木材全靠老師傅手工加工。
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胡發忠,40年來,一直從事著古戲臺的修建和修復工作。
戲臺的靈魂是「藻井」,在沒有音響的年代,它相當於現代的擴音器。「藻井」也是採用榫卯方式,憑藉師傅們純手工拼接。2000多個構件,四五個師傅要拼三天,才能完成。
在河北邯鄲肥鄉縣的沙窩村,有一位木匠李學民,也開始了他的傳統文化復興事業。
△沙窩木碗傳承人:李學民
沙窩村,是中國民間手工木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沙窩木碗製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製作木碗的古老旋床,據說是春秋時期的魯班發明的。工匠需要雙腳不斷踩踏旋床,在木材旋轉的同時,用各種尖刀、挖刀刻制木碗。
幾年前,在天津建築工地務工的李學民看到市面流行的木製器皿,回到沙窩村裡,召集會製作沙窩木碗的老人們重操舊業,沙窩木碗才得以再度現世。
沒有木工經驗的李學民,每當村裡小麥豐收的日子,就會從建築工地回到村中,向老木匠程金慶拜師,學習沙窩木碗的製作工藝。
2017年,李學民還帶著一套古老車床去了美國洛杉磯,參加全球木旋年會,沙窩木碗就此被世界知曉,舉世矚目。
就是這一個個勤勤懇懇的手藝人。他們重新詮釋了木作背後的精神,賦予了木頭新的生命。
03
當我們看到這些厲害的匠人,心裡肯定會「哇」的一聲,感嘆他們有多麼厲害,也羨慕他們能夠藉由手藝,感悟生命。
現在的人覺得水、空氣、木材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怎麼可能只想著就我們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呢?
現在的社會,一切都計算得很精準,我們的學問、人生甚至也在被計算,我的讀書很多,又被填鴨式的教育塞滿了各種知識,哪還有時間認真考慮生命?
對待大自然,既沒有近路也不能著急,我們人類再怎麼著急,大自然也不會回應你的,想要把工作做得好,就不能忽視大自然的存在,人與草木沒有什麼分別,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一個好的木匠,總是希望自己的是那種能深深吸引人的,能讓人在壁龕前久久不願離去的名作
我們做事情也應如此,把靈魂放入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