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尿液顏色和健康有關係嗎?排尿暗藏的健康危機,你知道嗎?一般人都認為,尿液是人體排出的垃圾,其實它也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你的尿液性狀和顏色發生改變,且持續時間較長,就要高度重視。另外,每年做次尿常規檢查,也能幫你揪出一些疾病的早期苗頭。
留意尿液顏色變化
尿液檢查是醫院裡的常規診療項目,自己在家能觀察出尿液的問題嗎?銀川市中醫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張耀華認為,日常生活中,要多留心觀察尿液的顏色、氣味及排尿頻率等的改變,也許能捕捉到疾病的蛛絲馬跡。
可以先看顏色。健康的尿液應該是淡黃、透明的。天熱時、喝水少時,尿液適當黃一些屬於正常。但如果出汗不多,小便卻呈現濃茶色、深黃色、醬油色,甚至發紅,就提示可能有異常。
還可以看尿液有無泡沫。如果尿液表面漂浮著一層細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要考慮腎炎早期症狀的可能。正常尿液也會激起泡泡,但會很快消散。也有人長期有泡沫尿,檢查完全正常,但這是特例。
排尿習慣改變也要關注
另外,排尿習慣的改變、尿量的變化也值得注意。「個人飲水量不同,白天排尿4次至8次是正常的,夜尿0至1次,最好不超過兩次,如果晚上喝水較多,起夜次數隨之增加,也是正常的;如果晚上沒喝多少水,卻老是起夜,就要留意疾病了。」正常尿量為1500毫升至2000毫升,如果一天的尿量少於400毫升,就是少尿的表現;而多於3000毫升,就屬於多尿。
當然,攝取的食物、藥物有時也會改變尿液顏色。比如吃了大量的胡蘿蔔等含有天然色素的蔬菜、水果的人,通過尿液排洩的色素會相應增多,尿色就會稍紅,但是這種現象往往是暫時的,停止攝入該類食物後就會還原。張耀華主任也提醒,「如果你的尿液性狀和顏色發生改變,且持續時間較長,又難以從攝取的食物或藥物上找到答案,就有必要去醫院查出具體原因。」
每年尿常規檢查不可少
正常情況下,每個人每年都應做一次尿液檢查。雖然它只是一項初步檢查,卻能發現不少疾病信號。尿檢是腎臟、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的第一道風向標,且敏感性高。
「腎病被稱作隱匿的殺手,早期腎病往往不易覺察,定期進行尿檢,是及早發現慢性腎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即使沒有症狀,一般也需每年篩查一次尿常規。如果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則應根據病情,每年定期檢查兩次或兩次以上。」張耀華主任建議。
尿檢報告怎麼看?
腎病尿常規常看的指標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尿潛血、尿蛋白、尿糖等,那這些指標的變化又代表什麼?
白細胞是人體重要的細胞之一,能夠幫助抵抗病毒,消除身體的感染。如果尿液中有白細胞,說明可能存在尿路的炎症等。
尿檢高倍鏡下紅細胞高,超標多,一般提示有潛血的情況。泌尿系統疾病是造成血尿的主要原因,還要當心隱匿的腫瘤等。育齡婦女比較常見的是尿路感染,一般表現為白細胞尿和血尿。尿檢中出現酮體和尿糖可能提示著糖尿病。
正常人的尿蛋白為陰性,即化驗單上呈減號(-),如果出現加號就要引起重視,但也不必恐慌,首先應排除假性尿蛋白的情況。醫學上把尿蛋白分為兩種:生理性尿蛋白和病理性尿蛋白。生理性尿蛋白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女性月經期間,生殖道分泌物混合在尿液裡會驗出尿蛋白;感冒發燒時、劇烈運動後,也可能檢出尿蛋白呈陽性。碰到這類情況要進行復檢,若復檢後依然存在蛋白尿,可能提示腎臟出了問題,需及時到專科就診,查明原因。
做尿檢,留尿有講究
在尿檢留尿這件事上,也有講究,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尿常規檢查留尿一般分為晨尿和隨機尿。一般我們選擇晨尿,晨尿又分為第一次晨尿和第二次晨尿,由於第一次晨尿在膀胱存留時間比較長,一般會達到六到八個小時左右,各種成分比較濃縮,比較適於腎臟濃縮功能的評估、孕檢,以及尿液細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檢測。
其實,最適合檢查的尿液是二次晨尿。何為二次晨尿?就是在早上6點左右起床時,把初次晨尿排掉,之後再排出的尿液,叫做二次晨尿。初次晨尿腎臟是從昨晚開始產生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夜尿。而二次晨尿則是早晨剛產生的,成分未被破壞,能反映尿液的諸多狀態。
「體檢留尿時,有些人大量喝水後,再去排尿。但短期內大量喝水產生的尿,被稀釋了,比重低,容易出現假陰性,即本來有問題稀釋後可能發現不了。」
提醒:長期憋尿要不得
有人認為「能憋尿說明腎好」。對此,張耀華主任提醒,長期憋尿不僅容易引起膀胱損傷,尿液長時間滯留在膀胱還極易造成細菌繁殖,一旦返流回輸尿管和腎臟,其中的有毒物質就會造成泌尿系統感染,從而引發尿路感染、腎炎,甚至膀胱腫瘤、尿毒症等疾病的患病機率。
因此,每天要喝足夠的水並及時排尿,不僅可以預防尿路感染,還可減少尿路結石的發生。即使工作再繁忙,也不要忘了勤喝水並按時如廁。一旦養成了憋尿的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腎臟的健康。(記者劉威)
【來源:塞上清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