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二座金元戲臺,全部都在山西:山西是我國古代戲曲的故鄉

2021-01-09 阿昌環遊中國旅行記

山西是戲曲的搖籃、元曲四大家,有三個出在山西,山西還是古建的博物館保留下的古老建築浩如煙海就說戲臺,全中國就有十二座金元時代的戲臺竟然全部在山西、這些遺留下來的古戲臺見證了山西戲曲之鄉的輝煌歷史。

山西元曲三大家

關漢卿(約1234年以前[1]-約1300年左右[2]),原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3]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

代表作品

《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

白樸(1226年-約1306年),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1]終身未仕,生於公元1226年,卒於公元1306年。

代表作品《梧桐雨》《牆頭馬上》《東牆記》《天淨沙·秋》

鄭光祖(1264年—?)[1],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

代表作品

《迷青瑣倩女離魂》、《虎牢關三戰呂布》、《倩女離魂》

(第1座)

《最古老的戲臺山西高平市寺莊鎮王報村二郎廟戲臺》:二郎廟戲臺,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5公裡寺莊鎮王報村北的土崗上,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建築群,廟內共保存明清建築若干座,金代建築一座。其中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戲臺,距今已有近830年歷史,文物專家認定該戲臺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戲臺。

2006年5月25日,二郎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2座)

「牛王廟戲臺」位於臨汾市堯都區魏村鎮魏村,亦稱舞樓,建於元至元二十年

(1283),後因大德七年(1303)平陽地區大地震損壞,至治元年(1321)維修,明、清兩代屢有修葺。戲臺採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臺,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牆,正面當臺口,無前後場之分,還保留著宋金樂亭舊制。戲臺臺基高1米,臺身面闊7.45米,進深7.55米,建築結構為「井」字形框架,頂部有單簷歇山頂或十字歇山頂兩種形式,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一座木結構戲劇舞臺,是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的寶貴的實物資料,

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3座)

喬澤廟戲臺位於翼城縣東南七公裡處的南梁鎮武池村西喬澤廟內

亦稱水神廟,廟已毀,戲-存。始建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1984年重修。戲臺坐南朝北,臺基高1.6米,沿襲宋金舞亭建築規制。平面方形,面闊9.4米,進深9.35米,單簷歇山頂,舉折適度,筒板布瓦覆蓋。臺前及兩側前部敞朗,四角立角柱四根,兩側後半部與背面牆內立撐柱四根,共為八根柱子支撐頂部荷載。角柱之上施大蘭額結成井字形框架,八根由外向內支撐華麗的八卦藻井,結構精巧,設計合理,是我國現存元代戲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是研究元代雜劇和中國戲劇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006年5月,喬澤廟戲臺作為元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第4座)

澤州冶底東嶽廟戲臺

冶底東嶽廟戲臺,始建於金代正隆二年(1157年),元明兩代均有重修。

如今戲臺的臺基和石柱都是金代原物,其整體結構和鬥拱用昂形耍頭的做法也保持了原風格。支部部分木構件為元明歷代重修中所更替改造,但仍不失為我國現存最古戲臺之遺珍。

(第5座)

芮城永樂宮龍虎殿戲臺龍虎殿是元代永樂宮的宮門,殿背面作為戲臺,臺基向前伸出,兩側斷砌部分留有搭木板的槽口,搭上木板就是戲臺。是山西眾多山門搭板戲臺的早期作品。

(第6座)

董村三郎廟戲臺,,創建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明清兩代曾有四度維修,目前已非元代舊構,但仍有元代古樸的建築風格。

(第7座)

沁水海龍池天齊廟戲臺

海龍池天齊廟戲臺遺址始建於元至正四年(1344年),今僅存臺基及石柱8根。通面闊三間7米,其中明間2.9米,進深5.5米。

(第8座)

東羊村東嶽廟戲臺:位於土門鎮東羊村的東嶽廟內,始建於元至正四年(1345年),現存戲臺和后土聖母殿。戲臺坐南向北,正面敞朗,三面封閉,臺基高1.75米,臺寬7.75米,深3.5米,豎淺橫闊,呈扁方形。它融合了大量地方建築手法,一改元代簡潔粗獷的殿堂建築風格,以複雜的梁架結構和細膩的製作,嚴謹的構思,開創了亭閣式建築風格的別致類型。尤其是梁架結構由梁鋪作組合層層疊上,形成精巧的八卦藻井,利用回音有效增強聲音的效果,符合聲學科學原理,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9)

石樓張家河聖母廟戲臺:聖母廟戲臺在石樓縣城西南 40 千米的前山鄉張家河村的殿山塬上,故又稱殿山聖母廟戲臺。聖母廟坐落在開闊的黃土塬上,廟宇坐北向南,一進院,正殿在高臺上,為無梁殿式窯洞建築,對面為戲臺,臺後為山門,東西兩側各為配殿窯洞三孔。

為三間神龕,中間供奉后土聖母,右間供奉子孫娘娘,左間供奉痘疹娘娘(見文末注釋)。從正殿奉祀神像來看,這裡過去應該是道家的碧霞元君祠演變而來。

正殿前有一座石燈,石燈上鐫刻「大元至正七年建」字樣,由此結合戲臺結構形制,可確定聖母廟戲臺為元代遺構,大約建於元代至正七年(1347 年)。在正殿內壁上還有

彩筆畫出的碑形題記,書寫「時大清國康熙五十二年歲次癸巳季秋九月吉日建」等,可知在 1713 年大殿曾經過一次大修。

聖母廟戲臺為單簷歇山頂,坐南向北,臺基高 1.5 米,寬 6.5 米,側寬 6.35 米。臺口寬 5.25 米,進深 5.15 米,平面呈方形,是目前所見元代戲臺中規模最小的一座。

戲臺四角立柱,有明顯收分和側腳,應是元代原物。柱頭上承額枋,為井字形梁架

結構,上設補間鬥栱兩朵,支撐起歇山式屋頂。梁架和鬥栱等構件有明、清重修時變動

的痕跡,但部分假昂、耍頭和令栱抹角還保存有元代手法。在兩角柱之間又增設平柱兩根,臺口兩側設有八字形音牆,均為後來重修時所增設。

痘疹娘娘:痘疹娘娘,又稱"天花娘娘",是民間信仰中司痘疹的女神,流行於全國各地。在科學不發達,醫藥條件落後的情況下痘疹死亡率極高,曾被視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關口。當時人們面對痘疹,除了竭力去醫治外,就是到娘娘宮求娘娘保佑。

(10)

王曲東嶽廟戲臺:位於吳村鎮王曲村東嶽廟內。戲臺分前後兩部分:前部是硬山卷棚式結構,民國初年重修時增建;後部為十字歇山頂建築。考其形制結構,建於元初。這一組元代舞臺群,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戲臺中的幾個代表性建築,是中國戲曲史的珍貴實物。

王曲村東嶽廟創建年代失載,但現存戲臺結構形制為元代風格。明清兩朝有修葺。戲臺前抱廈為清末增修。

戲臺用材規整,加工工藝考究,較元代寺觀建築的自然材料風格有較大區別。外形古樸秀米,挺拔舒展,內部鬥拱不但承受屋面前載,也裝飾了戲臺內部空間。

(11)

翼城曹公四聖宮戲臺:四聖宮戲臺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戲臺平面近方形,面闊進深各一間,單簷歇山頂。簷下五鋪作鬥拱20朵。

(12)

高平炎帝中廟戲臺:高平炎帝中廟,創建年代無考,但根據現有記載,可知其創建年代不晚於元。而根據中廟戲臺的整體形制和某些細部特徵判斷,應是金代建築,元明有所修補。

此戲臺最初為古戲臺,後隨著廟宇擴大,戲臺改為獻亭。

(第13座)

樊村戲臺,亦稱戲樓,原為關帝廟附屬建築。創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成化、清康熙、乾隆年間均有修葺,基本結構仍為明代建築。

戲臺坐南朝北,築於高1.5米的磚砌臺基上。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後乳栿,通簷用三柱,前簷設簷柱四根,兩簷柱向兩側移動,使明間較為寬敞。簷柱上承闌額、普柏仿。前簷置三踩單昂平身科斗栱五攢。兩山及後簷築磚牆,左側開壼門一道,臺內後金柱將戲臺分為前後兩臺,前臺為表演區,後臺為化妝區。前臺兩側設有八字形牆。

你喜歡山西的古建築嗎?歡迎留言發表建議

相關焦點

  • 比故宮人少,山西上過央視的博物院,可看到800年前的戲曲古墓
    比如在山西博物院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展廳那就是戲曲故鄉,不論是布展還是文物都可謂是戲曲界的翹楚者。可以說中國的戲曲發源於原始宗教儀式中用來祝福和感謝神明的歌曲和舞蹈。經歷了千年後,演變成了唱、念、做、打等多元化的表演形態,也就是戲曲。歷史悠久的山西成為了中國戲曲的發祥地之一。
  • 山西晚報獨家專訪「中國戲曲主持第一人」白燕升:再回山西,不做...
    他曾和山西衛視合作打造了《伶人王中王》《中國梆子十大青年領軍》,和河北衛視合作打造了《誰與爭鋒——京津冀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誕生記》,和西安廣播電視臺合作打造了《擂響中華》《醉梨園· 最中國——全國戲曲名家展演直播周》《西安年·最中國——2019絲路城市春晚》,和湖北衛視合作打造了《戲碼頭》並推出《全國大學生電視戲曲挑戰賽》《中國好搭檔巔峰挑戰賽》《全國青年戲曲挑戰賽》等特別節目。
  • 舞臺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經典戲曲劇目多取材山西 《西廂記》《楊家將》《趙氏孤兒》等中國經典戲曲劇目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故事的演繹多與山西有關。 資深戲迷蘇林和說,《西廂記》中崔鶯鶯與張生一見鍾情的普救寺,位於山西永濟市西廂村;《楊家將》系列劇目的故事發生地多在山西雁門關、金沙灘等地;傳統劇目中的《蘇三起解》《打金枝》《下河東》《趙氏孤兒》等故事或人物,皆與山西有關。 山西省地方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宋金時期,雜劇、院本、諸宮調出現後,演出場地由平地登上戲臺。
  • 山西這座城市將有大發展,多個好消息接踵而至,是你的家鄉麼
    山西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位於中國華東,山西是典型的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山西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並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山西省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總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川」,大多數的人一提到山西首先想到的就是煤炭,山西是產煤大省,煤炭儲量為全國第一,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
  • 山西太原都有哪些主要景點?三土帶你玩轉山西太原的主要旅遊景點
    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廟遺址、商代房國遺址、兩周時期的金三金遺址、北朝遺址、石刻、山西地方陶器、金元戲曲遺址、明清商代遺址等較為豐富、獨特的。此外,山西博物館圖書館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基礎設施齊全,管理體制完善,它有超過16萬本書和11萬本古書,包括888本好書和5043本好書。文明的搖籃由兩個單元組成:古代聖火和華夏之根,展示了山西古代的人文和文明。
  • 臺灣大學生訪山西師範大學了解戲曲史 舉行交流演出 (圖)
    參訪山西師範大學校史館    華夏經緯網5月31日訊:31日下午,第二屆「臺灣大學生吹打樂團山西行」參訪團一行在臨汾參訪山西師範大學,了解山西戲曲的發展歷史,並與山西師範大學音樂系學生舉行交流演出參訪團參觀山西省戲曲博物館
  • 利用地方戲曲資源 助推山西文化創新
    山西作為戲曲文化的搖籃,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利用這些寶貴的戲曲文化資源,助推山西文化創新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就要按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以「三大品牌建設年」和「三大旅遊板塊」建設為契機,深入挖掘山西戲曲資源,推動文化創新和文旅融合。
  • 2020年8月號山西晚報封面人物|白燕升:入編山西,守望梨園,用戲曲...
    山西是旅遊大省,也是戲曲大省,兩者本就水乳交融。比如戲曲與歷史的結合體——古戲臺,全國僅存的十幾座金代、元代戲臺全在山西。而在三晉大地有物、有跡可循的戲曲故事發生地,更比比皆是。白燕升覺得在這裡可以「唱一出文化與旅遊比翼雙飛,花好月圓的好戲,山西定大有作為!」在幾年前,他就開始醞釀一檔融媒體節目,連名字都已想好了——《聽戲、觀景、話三晉》。
  • 山西古建文物頻遭盜賣 部分廟宇被整座賣掉
    山西平順縣明惠大師塔(圖片來源:資料圖)山西村落古建築文物頻遭盜賣大量古建築存在丟失構件現象,其中不乏村中整座戲臺、廟宇被賣掉在山西高平市西部山區有座康營村,是古代著名的長平之戰的主要戰場。山西是全國古建築遺存最多的省份。近年來,受相關法律細則缺失、基層管理能力不足、失於監管的市場交易猖獗等因素影響,大量村落內的古建及構件被盜竊或買賣。相關專家表示,此類現象不僅造成山西古建築資源流失,還破壞了村落的原始風貌和地域特色,建議採取措施加強監管,留住即將逝去的「鄉愁」符號。
  • 明晚,山西博物院國寶亮相《國家寶藏》
    如今,在第二季節目中,咱「大山西」的珍寶終於要在節目中亮相了。這三件國寶雖各有千秋,但都具有年代代表性,且是獨一無二的。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晉國歷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所在展廳:戲曲故鄉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
  • 2021寒假2月3-7日山西古文化精華遊學
    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第一瑰寶。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梁思成林徽因曾來此探勘,成一段美談。
  • 山西地方戲曲簡介
    山西的戲曲藝術,不只歷史悠久,其劇種繁多,也可居全國首位。據1980年普查,全省有大小劇種五十二個之多。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這本來是不利條件,卻因此而保留了許多古老劇種。如晉北的「賽戲」(又名賽賽),晉南的「鑼鼓雜戲」,晉東南的「對子戲」,這類戲沒有唱腔曲調,尚屬「吟誦體」戲劇,與古代的村社故事社火相近,仍保留了「竹竿子」表演形態的村社百戲表演。也有一些是反映當地原始風情劇目的。  如晉北地屬大陸性氣候,童山禿嶺,十年九旱,群眾常為旱災所苦,賽賽戲有個劇目叫做《斬旱魃》,又稱《斬趙萬牛》。
  • 山西這處古村,是古猿人曾生活的地方,30多座明清四合院全國少有
    要說山西的民居,那可真是不少,比如典型性代表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還有皇城相府等等。每一處都非常的富有特色,無不讓人感嘆山西的建築民居特色風範,而小北所要說的,是山西非常靜謐的一處民居,也是古猿人發掘地之一的丁村。
  • 山西這座廟,裡面十二辰元,二十八星宿,三百尊道教諸神讓人震驚
    這個玉皇廟位於晉城市澤州縣府城村,據說是古代澤州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道教廟宇,現在廟宇主要的建築物玉皇殿建於宋朝時期,湯帝殿建於金朝時期,其餘建築物還有元明清等朝代的。山西澤州府城玉皇廟小北站在玉皇廟的前面,只見其居高臨下,氣勢軒昂,進去後整座廟有三進院落,主體為長方形的樣子,是一所頗具規模的古代寺廟建築群。
  • 國際博物館日來臨,快來打卡山西的這些博物館吧
    ,看看你都去過嗎?山西博物院主館造型如鬥似鼎,四翼舒展,象徵著豐收富足與安定吉祥,並以現代技術手段詮釋了古人對建築,「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審美取向。山西博物院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珍貴藏品約40萬件,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兩周時期晉及三晉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戲曲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頗具特色。
  • 山西最有名的晉商大院,除了喬家大院,還有3座大院各有千秋
    人說山西好風光,山西歷史悠久,晉商文化源遠流長,眾所周知喬家大院是著名的民間大院,素有「皇宮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市祁縣,布局方正,展現了當地風土民情,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不過除了喬家大院之外,山西還有不少大院,下面這3座大院就各有千秋,你去過嗎?
  • 山西最全旅遊地圖出爐,怎麼玩都一目了然
    近年來 山西從大家認知的「煤大省」變成了「旅遊大省」很多人都開始想要來山西旅遊山西旅遊都可以選擇哪些地方呢?一起走過山西的旅遊地圖來看看吧山 西山西 別稱「三晉」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之稱
  • 晉地寶藏·第一站|山西博物院:三晉大地的硬核「網紅」(附視頻音頻...
    ▲山西博物院全景文物無言,靜若雷鳴,在這裡,歷史歷歷在目,恢弘三晉的立體畫卷,次第向你展開。山西博物院基本陳列的主題為「晉魂」,分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到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7個歷史文化專題,以及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
  • 【周刊】山西的博物館們 我為你驕傲!_周刊回顧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按照博物館級別來分,山西共有一級博物館3座,二級博物館13座,三級博物館10座,其博物館的數量,都呈逐年遞增的現狀發展。   運城市因「鹽運之城」而得名,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可以說自古至今這裡,都是文化版圖中璀璨的一顆明珠。